觀《中國醫生》有感

觀《中國醫生》有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中國醫生》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觀《中國醫生》有感1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連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線上讓人動容。《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受到廣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宣傳語“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所傳遞,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著人心,傳遞正能量。

  醫療題材紀錄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創作潮流,產生了《急診室的故事》《人間世》《生門》《手術兩百年》等一批廣受觀眾喜愛的優秀紀實類作品。其中既有傳統電視臺紀實欄目的堅守,也有新興網際網路視聽平臺的加入。可以說,不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時刻,還是風平浪靜的日常生活中,當下中國社會都迫切需要對醫學和醫療體系有更多瞭解。為此,上述作品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揭示出社會熱點背後的多元面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醫療的科技、社會影響和人文精神。

  《中國醫生》是上述創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它引發關注,首先在於它所蘊含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這既來自於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也來自於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疾病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中國醫生》充分利用紀錄片這一形式,對現實生活展開近距離地描摹。

  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術前一天恰逢生日,兒子擔心引發父親的心理負擔而忍住沒有慶祝,原本預計8小時的手術進行了10個小時還沒結束,家屬的情緒也瀕臨失控……

  影片反映的這些現實常常能夠喚醒觀眾自身生活的體驗,進而引發情感共鳴。然而,疾病也教會我們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難、積極生活,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籲的。雖然題材足夠吸引眼球,但創作者在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保持冷靜,避免過度煽情,儘量透過對一個個治療過程中醫患之間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勵人們堅強面對疾病,展現出文藝創作的態度和溫度。

  影片塑造了生動感人的中國醫生群像。大量紀實性段落展現了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在集中,有一條長鏡頭完整記錄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機錄製他和患者家屬術前交流的告知確認環節,真實表現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時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從家中趕赴急診現場,在查房過程中他頻頻和患者開玩笑,用最簡單的語句鼓勵患者積極康復。第四集中的孫自敏大夫長期從事血液病治療,她一度因為治癒率很低備受打擊,甚至不想繼續從事這個職業。但也正是這些人間疾苦讓她立志要攻克難關,最終帶領自己的科室成為世界上知名的臍帶血移植中心。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透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這些真實、鮮活、普通的醫生,讓影片的彈幕和評論充滿敬意。“我們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本身”,這些質樸的話語由拍攝物件講述出來,更能引起共鳴。可以說,《中國醫生》主動呼應了社會熱點,透過貼近式的拍攝展現了醫療衛生的最新成果。同時,影片也弘揚了、誠實、信任、勇氣,讓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醫者仁心的'力量。這正是危難之際,他們勇於向著“戰場”逆行的原因。

  據瞭解,《中國醫生》中的多位醫護人員正在湖北抗擊疫情的線,祝福他們平安凱旋。

  觀《中國醫生》有感2

  鏡頭下,一線醫護工作者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引起了觀眾的感觸,在“感動”“哭了”等一眾評論聲中,“為中國醫生應援”登上熱搜,“網紅醫生餘昌平吐槽醫院伙食”也緊隨其後引發熱議。同時,該紀錄片也從醫生、患者、家屬等多維角度,對“心理干預”、“替代性創傷”等“災後”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溫度和技術兩者同等重要從無從下手到從容不迫,短短几個月時間裡,中國戰疫逐漸迎來尾聲,這不僅取決於我國醫護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與我國較為前沿的醫學技術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醫生》戰疫版從開篇就對大眾輸出了多個專業概念,該紀錄片如一本醫學百科,讓觀眾快速吸收到醫學知識。從院感科及院感專家等名詞,到清潔區、緩衝區、汙染區這些病房區的劃分,再到醫護人員防護服的穿戴培訓,《中國醫生》戰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識上下足了功夫。

  這令許多觀眾意識到——有很多醫生、護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後為疫情而奮戰。有在醫護人員和病源之間築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護病人也保護醫護人員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醫生;也有劃分清潔區、緩衝區、汙染區的院感專家;還有科學指導防護服正確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員們。

  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守護著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不僅治癒你的肺,更要治癒你的心在《中國醫生》戰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預告片《悲愴》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閃現,他們或積極或憂愁,疾病影響下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心理干預成為治療的關鍵手段。

  片中,已經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何傑,在醫院中目睹身邊的病友們相繼離去,內心一度陷入崩潰。在治療的關鍵期,醫護人員對他進行了“心理干預”的治療方案,聯絡何傑的妻子來到醫院進行鼓勵陪伴,最終戰勝了病魔。存在心理問題的遠不止是病患,同樣還有許多醫護者。疫情高峰時,上百人擠在走廊裡,醫生每日都因壓力過大多次崩潰大哭;

  片中,因每天接觸過多新冠病人,有著醫學援助界“老炮兒”之稱的羅鳳鳴在看到駐地樓下的魚因缺氧死去時,聯想到在氧壓低時入院的病人,為此感到極為沮喪、挫折。經歷了重重創傷,醫生是否因此產生替代性創傷成為後疫情時代需擔憂的問題。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如是評價:“每一箇中國醫護人員,都是我們心中不滅的燈塔,照亮每個人的健康之路”,《中國醫生》戰疫版用樸實的鏡頭,讓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