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通用8篇)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通用8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1

  今天觀看了中央四臺《國家記憶》關於許淵衝的報道,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我的感受頗深。許老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盡顯自己的翻譯才能。他對翻譯工作的頗高造詣令我佩服,但他作為一個97歲高齡的老人,在痛失伴侶後仍能爭分奪秒工作的精神更讓我驚歎。這也為我們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做出了優秀示範,惜時如金,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當他由於翻譯“不愛紅裝愛武裝”而遭受自我認同危機時,恩師錢鍾書的回信使他豁然開朗。正如他自己所說,做學問既要繼承前人,又要敢於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這也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多鼓勵學生,激發她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不斷進步。

  同時作為一名英語學習者,我們也要做到敢於質疑權威,嚴謹治學,堅持真理,永遠不停下前進的腳步。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2

  《國家記憶》是一部引起我心靈震撼的書。使我震撼的除去書的內容外,還有書中資料的收集過程。書中所用的五百多張圖,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查出並複製出的23000多中緬印戰場的檔案照片裡精選出來的。如此大量的查詢、複製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東磐和他的幾個朋友以及四個熱心的、做義工的美國朋友努力外,還與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資料豐富以及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分不開的。該書的編者章東磐在書中描述其對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印象時說:“儘管我心裡做足了準備,第一眼看見美國國家檔案館,仍然嚇了一跳。……我放眼望過去,連人工建築的影子都沒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壓壓的、遮天蔽日的森林。這座只有六層的檔案館,建在六十公頃森林中間,大海里的一條船。六十公頃,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九千市畝土地,是馬里蘭大學捐贈給聯邦政府建國家檔案館的。在那裡工作的幾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邊,看到的除了樹還是樹,除了藍天還是藍天。”

  以上是環境,關於服務:“按照國家檔案館的規定,你只要根據它的索引填寫索取表格,工作人員會為你整個資料夾,整個紙箱,整個小推車,甚至幾個小推車取來原始檔案供你查閱、摘抄、拍照、掃描。因為不允許帶進館外的紙張和筆,館內備好了專用的紙張和鉛筆,任意取用。潔白的細棉紗手套也是無償提供,並且要求你在觸控照片時必須戴,每天要換。”“那種裝檔案的不鏽鋼推車裝滿資料夾,推起來其實是體力活。

  每天晚上工作人員要把檔案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們到了,幾分鐘又全部推到我們面前,好像我們是領導一樣。沒有一個人來告誡你,每次少要點,省得工作人員麻煩。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時間在安靜的屋子裡高聲提醒:還有誰要提交索取卡嗎?時不時工作人員會走到你身邊,輕聲問一句:有什麼要幫忙嗎?”這是美國的國家檔案館嗎?這是在為遠道而來、毫無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們服務嗎?他們所受的待遇在他們的故鄉是不能想象的。

  但書中所描述的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雖沒去過美國的國家檔案館,但我去過同在華盛頓的美國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還去過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那裡,進出是不需要什麼手續或門票。在那裡,無論是什麼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博物館裡,我看到了小學生們在一個個展館裡上課。也是在那裡,我理解了美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的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這次我又從這本書裡再次印證了我的結論。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3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勳,是共和國永遠的豐碑。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科學界的一代偉人,錢學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還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透過觀看紀錄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我得以進一步瞭解錢學森的感人事蹟,體悟錢學森精神的內涵。這部紀錄片也喚起了我高中時觀看電影《錢學森》的時留下的記憶,聯絡二者的內容,我的心中頗有感觸。

  錢學森是一代科學巨人、中華優秀兒女的典範,他的成就可以說是高山仰止、大海無邊,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像錢學森一樣的成就,但是我們仍應學習他的偉大精神——作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為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擁有著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他放棄了美國良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裡,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著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著自己回國的信念和執著。回國後,為了黨中央毛主席周託付的重任,為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為了新中國億萬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堅持著科學研究。他放下了身為天之驕子的些許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他為我國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偉大的另一面。與此同時,他對科學的精神同樣令人欽佩。在回國建設時,他在談及導彈的製造時說過:不能讓導彈帶著任何疑惑上天。他也從不放棄每一次機會,從不放棄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著手再一次的嘗試。科學事業就是需要這樣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為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對待科學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60餘年裡,中國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弱小到強大,最終成為國際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信仰缺失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錢學森式的愛國者。錢學森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錢學森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首先就應學習錢學森的愛國精神,如他一樣對祖國充滿熱愛,對工作、生活充滿激情。其次,我們應學習他的奉獻精神,為科學奉獻一生的精神。或許我們此刻還沒到達他無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心中時刻要裝有祖國裝有他人,要為祖國的利益,群眾的利益著想。最後,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就應學習錢學森一絲不苟,艱苦奮鬥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貫徹錢學森精神,我們將能夠以端正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進而實現自己理想和價值。

  雖然錢學森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但錢學森給予我們的震撼和感動長存心間,滌盪著我們的心靈;錢學森精神將永垂不倒,激勵著我們無畏前行。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4

  《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章東盤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第一版。

  書中所有圖片都是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時期由美國攝像兵拍攝(美國還有這兵種!)。

  這是一本抗戰時期中緬印戰場圖片記錄,從檔案文獻的層面呈現給讀者中緬印戰場的真實情況。

  參加中緬印戰場的中國軍隊,謂之為中國遠征軍。在臺灣劉鳳翰著《抗戰·論國軍與抗戰》一文中有《滇緬戰場》一小節,記有四次作戰:

  1.滇緬路作戰(民31.3.19-6.6):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羅卓英統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第六十六軍張軫與日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中將所轄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櫻井省三)、五十五(竹內寬)、五十六(太田米雄)師團在緬北――鄂克春、同古、尋達西、斯瓦河、平滿納、毛奇、羅衣考、普羅美、任安羌、棠古、細泡、臘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蘇拉瓦、荷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橋、龍陵、騰衝、畹町、孫布拉蚌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0.000人。

  2.緬北會戰(民32.10.24-民34.3.30):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統新三十八師孫立人、新二十二師廖耀湘、第十四師龍天武、第五十師潘裕昆與日緬方面軍河邊正三中將所轄第十八、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一、岡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靜夫(前)、森茂樹(後))師團在孟關、太洛、於邦、瓦魯班、拉班、加邁、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維、臘戍、猛崖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戰(民33.5.11-民34.1.19):中國遠征軍衛立煌統第十一、二0集團軍、第六、八軍與日第三十三軍本多政材中將所轄五六師團(主力)與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師團各一部在松山、龍陵、騰衝、臘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4.017人。

  4.緬甸作戰(民33.7-民34.6):中國駐印軍第一軍孫立人會同英印盟軍與日緬方面軍木村兵太郎所轄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馬奈木敬信、山本清衛、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義秀、宮崎繁三郎、佐久間亮三)等師團在緬甸中南部作戰,日軍逐次抵抗掩護主力撤退,傷亡頗重。

  “國軍傷亡無記錄”,不是沒有傷亡,四次滇緬作戰日軍傷亡9萬餘人,國軍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網上查是20多萬(非官方)。可以想見滇緬作戰的殘酷。

  這本書的圖片就包括這些作戰的記錄。

  書中記錄了國軍跟我們所聽到的不一樣,他們穿草鞋,骨瘦如柴,抵禦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還有童子軍。

  他們為國家的獨立付出了流血犧牲,他們是國士,但卻沒有得到國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對中緬印戰場的紀念,由於我們自己的政權更迭,由於當年盟友的反目,竟然從此擱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諾曼底海岸吹響軍號,當年為自由而戰的軍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時候,我們的怒江邊寧靜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彈坑形成的塘子裡打滾。”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嘆。這感嘆傳遞給我,傳遞給所有的讀者,產生的是更強烈的感嘆。

  可是我們的國士卻至今遭冷落,在中國本土連一塊安息的地方都沒有!印度的蘭伽、緬甸的八莫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大部分被毀,屍骨被棄荒野。臺灣的資料記載,孫立人得知新38師在緬甸的墓地被毀掉後,仰天長嘆,每年清明節,都會到後山上給這些緬甸的孤魂野鬼燒紙紀念。

  前些時候,黑龍江方正縣政府出資,為日本開拓團建公墓,還建了一面長6.9米,高3.8米,漢白玉和青石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牆。日本開拓團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拓”,分明是掠奪者,連他們都有了公墓,我們的國士卻沒有,這有點說不過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承認國軍是正面戰場,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只是影視作品上有些突破,宣傳國軍抗戰的題材多了起來,但是如果在對待戰死的或活著的抗日國軍個體的問題上,有一些實質的突破,比如給他們建公墓。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5

  近日,自學觀看了獻禮建黨百年紀錄片《國家記憶》,十多位新中國成立前共產黨員的遺書、誓詞、家信等與世長存、跨越時代般展現在我的眼前,句句令我深情淚目。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洪流浩浩蕩蕩,一封封英烈絕筆闡述著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句句錚錚字言,既悲壯又決絕,彷彿時代烙印一般,承載了無數共產黨人風雨如晦、啼血漚歌的革命深情,傳遞出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精神力量。

  該紀錄片用革命先烈“生命最後時刻留下的文字”這一獨特視角,在回溯歷史、探尋時代的創作脈絡中,給我們拉開面對面與革命先烈對話,傾聽英烈後代口述真實歷史,見證堅決而又深情的革命圖卷的壯麗帷幕。這堂處處彰顯民族文化傳承,書寫時代偉業的黨史教育課,是作為年輕一代回溯建黨百年光輝道路的歷史課,也是踐行履職盡責的必修課,更是信念紮根的難忘課。

  爭做矢志不渝的護旗手。6個紀錄片,10多位共產黨員在短短的字裡行間中揮灑了人世間最後的豪邁,留下了革命不倒、一心向黨的偉大絕唱。出生在阜平縣的趙雲霄與丈夫陳覺受反動派迫害,臨終前以書信的形式傳遞了對妻兒的掛念,展現了身為共產黨員的自豪,書寫了寧願玉碎卻不願瓦全的大義凜然,在桃李弱冠之年高歌一首紅色戀曲;《挺進報》特別支部書記、秘密印刷工作負責人陳然在重慶解放前夕用“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震撼了反動派醜惡的搖籃。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護旗手,斯人已去,但留下的紅色基因卻是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鼓舞著一代代砥礪前行,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注入積極的榜樣力量,構建了精神燈塔。

  吹響勇立潮頭的衝鋒號。泛黃的信紙上,一首氣壯山河的就義詩為世人所傳誦,“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革命先烈懷揣著向死而生的大無畏犧牲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不怕流血、甘於奉獻的勇氣和擔當;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生前的言志詩,“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革命先烈用形象地比喻,化作寶劍可斬黑暗破曉,形如火花可燃大地燎原,為我們後人喻示了對反動派的.蔑視與抗爭,吹響了勇立潮頭的衝鋒號。共產黨人這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激勵著我們面對一切困難都要磨礪突破、無畏向前。

  築起屹立不倒的護城牆。從歷史到現實,家國的書寫、大我的境界,始終激勵著人們勇毅前行。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家國情懷,“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感情,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億萬人民所展現出的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抵擋住了疫情衝擊;烈日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次次潛心試驗,以汗水澆灌雜交水稻,至終離別時仍心繫事業,詢問水稻情況。從群體到個體,血肉之軀築成的萬里長城,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相信奮鬥、依靠奮鬥、持續奮鬥的忘我精神,激勵著年輕一代的我們腳踏實地,在各自崗位上深耕久種、建功立業;至真至深的家國情懷,抒發了我們仰望星空,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勇於擔當、奮毅前行。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6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鬥歷程中,無數共產黨員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從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人,寫下一封封傳頌至今的絕筆信。清明時節,致敬英烈。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國家記憶》欄目,將於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紀錄片《絕筆》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點檔;4月5日-9日CCTV-4晚8點檔),透過十多位共產黨員臨終絕筆,展現他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

  該片緊緊圍繞革命烈士的遺書、家信、入黨誓詞等絕筆,深度挖掘他們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現出他們在生命最後一刻依舊堅定的信仰與不變的追求。片中有新四軍軍長葉挺出獄10小時就寫下的入黨申請,有紅色戀人陳覺、趙雲霄留下的句句帶血、行行含淚的遺書,有烈士鍾奇臨刑前囑託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結婚”的家信,還有共產黨員車耀先在獄中寫下的傳記,告誡子女以“謙”“儉”“勞”為立身之本。透過烈士後人的動情講述、細節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權威專家的分析解讀,讓今天的人們更加切身地體會每封絕筆信中蘊含的精神力量。

  據瞭解,為鮮活講述英烈舍小家、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故事,攝製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慶、湖南等多地,探訪烈士家鄉,深入故居、紀念館、檔案館,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後代,親口講述他們先輩的故事。受訪者中有葉挺將軍的兒子葉正光、孫女葉蓮,續範亭將軍的兒子續大田,藍蒂裕烈士的兒子藍耕荒,地下黨員車耀先的外孫李少謙,鍾奇烈士的兒子鍾曉嵐,吉鴻昌將軍的外孫女鄭吉安,共產黨員陳毅安的兒子陳晃明、孫子陳正烈等。同時,為更加真實準確地還原史實,攝製組深入中央檔案館,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貴檔案,如葉挺入黨申請書,毛澤東親筆書寫的覆信,葉挺在獄中寫下的《囚歌》手稿,中共中央追認續範亭同志入黨的歷史文獻。

  初心不改書絕筆,革命自有後來人。一封封絕筆寄託著對後人的殷殷囑託,更承載著超越時空、傳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7

  我觀看了《國家記憶·絕筆》。這是一個記錄了革命志士們為了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捨棄高官厚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決抗日、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事蹟。

  我對其中“初心明志葉挺英魂永存黃顯聲”一級中的人物“葉挺”記憶尤為深刻。葉挺,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抗日時擔任新四軍軍長。後因國民黨反動派忌憚共產黨軍力,發動皖南事變,軍長葉挺被送入牢獄。這時的葉挺並不是共產黨,但心裡早已下定決心為黨和人民奉獻一生

  蔣介石想透過高官厚祿、威逼利誘、骨肉親情來將葉挺納入國民黨。一開始,葉挺被好吃好喝伺候著,每日有國民黨的軍官前來“問候”,也就是說客。葉挺每次都拒絕了。後來,蔣介石想依次透過高官厚祿、威逼利誘、骨肉親情來將葉挺納入國民黨:他不僅承諾可以當官發大財,還可以與闊別已久的家人團聚,還可以重回戰場英勇殺敵。葉挺仍不為所動,不忘初心。但當得知新四軍的將士們被送入獄時,他卻寧願讓自己死,也想釋放將士們。將士們有一個這樣的願與他們同甘共苦、非常重視他們的將軍,定會更英勇地打仗。這或許也是葉挺軍團屢戰屢勝的原因。

  蔣介石逐漸失去了耐心。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他並不懼怕死亡。他還寫下了著名的《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呵,給爾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軀體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

  地下的火衝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最後,蔣介石親自出馬,宴請葉挺。在《囚歌》和由葉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難看出葉挺已將生死至於度外。當他在共產黨的努力下被營救出獄時,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國共內戰即將爆發時,葉挺乘飛機前往延安,卻不幸墜機遇難。舉國上下無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說:“葉挺嚐遍挫折與艱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祿至於前卻矢志不渝。”他英勇地犧牲了,但他為祖國、為人民、為黨的事業奉獻了他的一切。他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捨棄高官厚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決抗日、舍小家為大家的的高貴的精神,值得被“國家記憶”。

  魯迅曾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說烈士的《絕筆》是用生命和熱血書寫對信仰的追求與堅守,是真理的千古絕唱,那麼他們在《絕筆》中,也抒發了對父母的至尊至孝,對妻兒的至親至愛,言辭切切,催人淚下,也是大愛真情的千古絕唱。

  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在黨史教育深入開展之時,紀錄片《絕筆》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同學們如若在觀看之餘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對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紀錄片《國家記憶》觀後感 篇8

  在今年的清明時節,為致敬英烈,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推出了紀錄片《絕筆》系列。全片以“英烈絕筆”為核心,透過史料展示、親歷者講述和專家解讀等方式,帶領人們重溫一封封絕筆背後的感人故事,既展現了革命英烈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也讓歷史照進現實,讓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們的心中愈發堅定。

  觀完此片,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這十多位共產黨員,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從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人,用血淚寫下臨終絕筆,寄託著對後人的殷殷囑託,更承載著超越時空、傳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這些絕筆中有對革命信仰的吶喊:在無邊黑暗中,葉挺將軍昂首挺胸,揮筆寫下撼天動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衝騰......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夏明翰在臨死前吶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這些絕筆中有對妻兒的不捨和囑託:陳覺給妻子的絕筆中寫道: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紅巖烈士藍蒂裕犧牲前在遺囑中寫給兒子: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烈士鍾奇犧牲前在丟棄的香菸盒上給妻子寫下“一定要再婚”的殷切囑託。

  一封封在生死關頭留下的絕筆,是革命英烈留給世間的最後話語,凝聚的是他們始終如一的初心信仰和內心深處最具力量的聲音。初心不改書絕筆,革命自有後來人。作為新時代的“後來人”,也許不能完全體會革命先烈們舍小家,為大義,拋頭顱灑熱血感人壯舉背後的崇高精神,但卻能在這些震撼人心的紅色記憶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初心不改”。百年傳承,初心不變。在那個苦難的年代,革命先烈經歷的困苦程度是當下我們這代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撐他們前赴後繼、死而後已的力量,就是堅信革命會勝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於天,信念如鐵關鍵是要勤修內外功,不斷加強自身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昇華理想信念。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鬥爭精神”。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還是艱苦卓絕的建設時期,再是改革開放高歌猛進書寫中國奇蹟,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鬥爭中誕生、在鬥爭中發展、在鬥爭中壯大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當前,外部環境雲譎波詭,國內社會深刻轉型,需要新時代黨員幹部一脈相承鬥爭精神,牢牢把握偉大斗爭的方向、立場、原則,直面各種考驗風險方能“不畏浮雲遮望眼”,拿出敢於鬥爭的勇氣和底氣方能“亂雲飛渡仍從容”。

  從紅色記憶中傳承“無我之境”。“為了開闢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新中國成立以來,面對積貧積弱的狀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承初心和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艱苦奮鬥,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平凡之中見偉大,中國共產黨人應以無我之奉獻,行國之大業。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我將汲取革命先輩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力量,用更加強大的工作幹勁、工作激情,在不懈奮鬥中,為祖國更加繁榮、更加昌盛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