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觀後感(通用24篇)

《金剛川》觀後感(通用24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剛川》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金剛川》觀後感 篇1

  它是一部電影,它叫《金剛川》。

  它主要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時期,志願軍部隊要去金城參加最後一役,卻被水流湍急,暗潮湧動的金剛川擋住了去路。為了保證大部隊能按時渡江,工兵連的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怕犧牲,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斷抵禦美軍戰鬥機的狂轟濫炸,一次又一次地用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最後時刻,他們毅然決然地跳入水中,以自己的身軀搭起人橋,讓作戰部隊按時順利過江。

  令我最震撼的是戰士們搭人橋這段。只見他們從水底到水面一層又一層,一邊咬緊牙關,忍受傷痛扛起橋板,一邊要面對敵機的狂轟濫炸,可為了戰爭的最終勝利,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們沒有退縮,面不改色,齊心協力築起這世上最堅固的“橋”,堅持到最後一刻。看到這裡,我熱血沸騰,心中冒出一個聲音:這才是世上最可愛的人!他們才應該是我心中最亮的明星。

  片尾時,銀幕上出現了一隊隊整齊的儀仗軍莊嚴地捧著蓋著國旗的骨灰盒,當影片中的志願軍倖存者肅立敬禮,螢幕下方打出“接志願軍遺骸回家”的字樣時,我不禁鼻子一酸,眼睛溼潤了。正是有了志願軍戰士們在無情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犧牲,才有了現在的中國。我不由自主地起身,向他們行隊禮致敬。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好自己,長大後為祖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

  《金剛川》觀後感 篇2

  “那一年,俺們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透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在《金剛川》這部電影中,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而言“,戰場殺敵,職責所在”,透過金剛橋,與大部隊會合發起反擊,就是向著勝利的方向進發,就是凱旋的希望。

  金城戰役於1953年打響,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剛川》則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軍戰士捍衛交通要塞,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一次次修補著金剛橋,支援部隊過河組織反擊的故事。

  金剛橋立於金剛川上,金剛川則是金城前線附近的重要河流,是軍事要塞,並且水流湍急、暗湧密佈,人們只能靠橋渡河。橋,成了志願軍的生命線。為了阻斷我軍交通,美軍不斷地侵擾炸橋。志願軍奮起反擊,將橋一次次修好。“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低估了中國人的毅力,他曾告訴士兵們,在1950年聖誕節前可以得勝回國。但他沒有想到,三年後在敵機的一次次轟炸下,這座金剛橋一次次被毀,又一次次被修復,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著“不可能”的奇蹟。為何我們的軍人“沒有一個怕死的”?為什麼他們會選擇用血肉之軀築成一座永不倒下的金剛橋?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在他們心中,懷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他們在前方一步也不退守,身後的國土就會少受幾分風霜。血肉之軀架起的橋樑是後來者的生路,是讓更多人回家的必由之路,是一座萬難摧毀的生命之橋。

  看完電影,心生慚愧,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百姓的安寧,選擇義無反顧地走上戰火紛飛的戰場,在死亡面前毅然選擇堅守,選擇抗爭,而我作為一名學生,“堅持”二字時常掛在嘴邊,但是是否真的做到言行一致了呢?遇到困難是否選擇迎難而上了呢?行動起來吧,那座生命之橋已經給了我無窮力量。

  《金剛川》觀後感 篇3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來到太平洋影院,觀看了《金剛川》,它是一部愛國電影。

  本片講了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最後階段,中國人民子弟兵要到金城去支援前線的戰士。到金城的途中,有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這就是金剛川。要想度過這條河,唯一的一座橋,是戰士們用木板臨時搭起來的。美軍為了不讓志願軍透過這座橋,用轟炸機一次次的將炮彈投放於木板橋上。子弟兵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最終工兵連的戰士搭成人梯,將木板舉過頭頂,讓其他戰士順利過了河。

  《金剛川》從三個角度介紹了當時的場景。中國當時的武器非常落後,只有兩個炮臺,一個是主攻的,另一個必須隱藏起來。主攻炮臺被擊中後,連長張飛身負重傷,失去了一條腿和一條胳膊,但是,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炮臺,艱難地操作著炮臺,將一架美軍飛機擊落。他那種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來自於對祖國的熱愛,因為他們嚮往光明,嚮往和平。

  看完《金剛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於金剛川的這座橋。每當橋被美軍炸燬,工兵連的戰士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將橋修好,所以,這座橋被美軍稱之為“炸不壞的橋”。1953年11月12日凌晨,美軍派出了八架大型轟炸機將木板橋完全摧毀。即便是這樣,志願軍仍然沒有屈服,他們最終靠著團結過了河。從中,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團結的力量。

  當今,我們的生活如此幸福,可是,我們這樣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犧牲了無數的汗水和鮮血,甚至是生命換來的。我們少先隊員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為中國假如是一條大船,我們是即將身在甲板上的舵手,揚帆起航。

  《金剛川》觀後感 篇4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當這激昂的旋律響起,都能將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硝煙的戰場,那個英雄先烈拋灑熱血的年代。對於那段歷史而言,或許更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教科書上黃繼光和邱少雲的英雄事蹟,我們只記得他們都擁有同一個名字,“最可愛的人”。正是這些“最可愛的人”,70年前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將生死置之度外,在陌生的土地上浴血奮戰,才換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換來了祖國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換來了今天中華民族山河無恙。

  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取材於真實歷史的影片《金剛川》上映。影片從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場金城戰役之前,渡金剛川,脩金剛川橋為主線故事展開。金剛川戰鬥規模雖小,卻關係著金城戰役主戰場的整體局勢。當時後勤運輸線要保證物資供給,而金剛川則是運送至前線的必經之地。它位於金城前線附近,最寬處達60米,水流湍急,不借助橋樑根本無法通行。為保障燕山部隊主力能在大決戰打響之前順利渡河,負責掩護的炮兵連與負責修橋的工兵連在金剛川上與敵軍展開了慘烈的戰鬥。

  從接到任務到第二天凌晨大部隊順利過橋,整個過程中志願軍戰士們面對美軍一次又一次的轟炸,一次又一次的快速修橋,無時無刻都是生與死的較量,一個戰士倒下去,千百個戰士站起來,最終用血肉之軀搭起了一座通向光明的軍魂之橋。“那一年,我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透過那座橋。俺們這些人,真的沒一個怕死的。”沒有任何修飾的旁白,沒有藝術的杜撰,這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實感言,是志願軍戰士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中國軍人力量的體現,是老一輩革命戰士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志願軍在金剛川上搭了一座生命之橋,影片在觀眾心裡搭了一座觸動心靈之橋。經歷過生死的人,更惜生命可貴;經歷戰爭的人,方知和平珍貴。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世界從沒有一刻真正的遠離戰爭。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我們無比慶幸,不用擔憂頭頂上飛機轟炸,不用擔心流彈、炮彈在耳邊轟鳴,不用睜開眼睛就看到血淋淋的場面和無盡的廝殺,不用生活在血腥的恐懼之中。我們能在這個時代感嘆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給了我們內心安寧的底氣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可以脫離祖國而單獨存在,我們有今天這樣的生活環境,要感謝偉大的祖國。要知道,這個國家也曾傷痕累累,如今日新月異的面貌,是幾代人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戰爭是殘酷的,我們現在幸福安寧的生活,是無數先輩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正視歷史,珍愛和平,傳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對先烈最誠摯的尊重,就是把珍惜兩個字放在心裡,珍惜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年代,珍惜他們用犧牲換來的美好的今天。

  《金剛川》觀後感 篇5

  電影《金剛川》在故事方面,其前兩段有些平淡,第三段是精華,第四段是昇華,前三段之間稍稍有那麼一點割裂感,不過電影用一些重複鏡頭幫助觀眾理解和銜接,所以總體觀感還是可以的。

  而在特效方面,都說這部電影在如此短的時間製作完成,是我們電影工業水平的集中體現,我覺得沒問題,電影的特效真實且不違和,配合影院的巨幕和音箱,觀看體驗非常好,在國產戰爭片裡絕對屬於上乘。電影裡的防空高炮、榴彈炮這些武器的射擊場面,真的值一回票價。

  尤其在演員方面,先出場的李九霄和鄧超,表現很穩,無奈故事簡單,他們沒什麼發揮空間,工兵連的魏晨,展示了非常好的身材,一身肌肉,有硬漢的感覺了,看起來很帥。吳京和張譯是最主要的演員,吳京一口京腔,表演很放鬆,有老大哥的範兒。

  電影裡真正有發揮空間,且在發揮空間裡將演技拉高到一定層次的,只有張譯了,電影的後半段,說是張譯一個人撐著的,也沒一點問題。

  張譯的角色一開始比較求穩,相對於吳京的角色,有些保守,隨後吳京的角色的犧牲,給張譯的角色帶來了內心的轉變,這是電影裡為數不多的人物心裡弧線,他從求穩,變得無所畏懼,即使犧牲,也要把那架該死的偵察機轟下來,當僅剩一條胳膊一條腿的張飛坐上需要七個人才能操作的防空高炮架上,拼勁最後一口氣,將那家偵察機射殺的時候,給人超強的震撼。在普通人看來,這或許有些超現實,但我是相信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是可以做到的。總之,張譯在影片裡展現了影帝級別的演出,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嘴角抽搐,你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緒,真的,我可太喜歡張譯了。

  《金剛川》觀後感 篇6

  今天我看了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名字叫《金剛川》。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末期,我國的一支軍隊要透過金剛川到達金城前線作戰,不然我國主力軍隊就會像一隻折斷了翅膀的鷹,落入狼群之中。

  在我們的軍隊正要過橋時,美國的飛機一次次的投射炮彈炸燬這座通往金城前線唯一的橋。但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每次都頑強地站起來,一次次的修好這座橋。

  在即將到達凌晨六點時,為了能讓其他的志願軍戰士順利過橋,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在橋底下,人踩人,人摞人,用自己的身體撐起了這座橋,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志願軍戰士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們不怕危險不怕勞累拼命地修橋就是為了讓軍隊打贏這場抗美援朝的戰爭。他們打這場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中國為了老百姓為了人民所打的。這些志願軍,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但他們在戰場上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是國家,他們的這種精神令我敬佩,也值得我們學習。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們的資源十分匱乏,飛機不夠,炮彈不足。當敵人的飛機來臨時,我們的炮手為了保住大橋,他們勇敢地點燃了篝火,暴露位置犧牲自己。這需要多麼勇敢的精神才能做到啊。影片的最後,一位當年參加過這場戰爭的爺爺說,後代們的幸福是由前人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這精神就像國歌裡唱的那樣,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我們應該向這些志願軍戰士們致敬,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我們這些後輩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

  《金剛川》觀後感 篇7

  電影《金剛川》的故事主要講述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金城戰役”期間,志願軍某部戰士們為了向前線輸送戰力,在敵軍的炮火下堅守金剛橋的故事。

  影片分“士兵、對手、高炮、橋”四個段落,以步兵、炮兵、工兵的不同角度分頭呈現戰役裡的同一天,用不同人物置身於特定時間、特定地域、親身參與整個過程而且身臨其境的感知,去告訴觀眾、引導觀眾,從而獲得觀眾的共鳴。始終聚焦普通士兵的講述方式,以戰爭的區域性、時代的細節,始終凝視關於“犧牲”的諸多問題:七十年前,英勇的戰士們何以無懼犧牲慷慨赴死?七十年後回首,又該如何去致敬那樣的犧牲,我們能否真正地、從心底理解時代的鋼鐵意志,英雄的熱血與眼淚?

  毛澤東同志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在影片《金剛川》中,那個身體被炸斷的連長,犧牲前依然在囑託戰士“快修橋”;昂著頭直面敵軍掃射的高炮班長;還有那個被炸掉一隻手和一隻腳的高炮排長,死也要死在炮位上;當然,還有那些充當“人橋”的志願軍戰士們。他們就是當年那些志願軍勇士的代表,也是新中國“最可愛的人”。

  衝擊感極強的個體敘事,代替了磅礴的集體敘述。我們從普通人的心門認領這些情感,隨著血淚體會戰爭的殘酷艱難,以及由此迸發的對國、對民、對戰友至堅至淳的情感。渺小的人與龐大的戰爭之間,充滿細膩的連線,微小的通道。戰爭的區域性,細胞般完整傳遞出極限的意志、情感。《金剛川》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就在這裡。比起以往主旋律戰爭電影裡一個個偉光正但形象扁平的英雄戰士,本片中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幾個角色似乎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金剛川》有很大程度的藝術化加工,影片的選擇並非一比一再現歷史,而是進行歷史的濃縮。雖然《金剛川》在刻畫戰爭殘酷與英雄悲壯上很精彩、很刻骨,但和真正的歷史比起又略顯稚氣,畢竟電影是藝術,而歷史才是記錄。《金剛川》展現了無數人民志願軍捨生忘死的家國情懷,以及濃濃的戰友情,電影中充滿了無數感人至深的細節,讓人感動之餘,也加深了年輕一輩對抗美援朝的印象。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團結戰鬥的偉大勝利,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的偉大勝利。展示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有敢於戰勝一切敵人的決心和堅定信念,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和平時代,我們應銘記歷史,珍惜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歲月靜好;更應牢記抗美援朝精神,為中華民族在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徵程中勇毅奮進、不懈鬥爭。

  《金剛川》觀後感 篇8

  電影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樑的英雄故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的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的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武裝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無數先烈的鮮血,浸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裡,我們看見了先輩偉岸的身軀,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鬥裡,創造了偉大的功勳,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將士們即使灰頭土臉也掩蓋不住臉上的稚嫩,即使身體破殘也要修補好大橋,即使血肉模糊也要用身體搭建成支撐大橋的橋樑。看到那一個個站起來的身影,不少觀影者都止不住的淚流。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大橋的直立,而是中國魂的燃起,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我們更加能夠深深體會到《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的真正含義!

  讓我們銘記那些曾經奮不顧身向前作戰的志願軍吧!戰爭雖已結束,但歷史將被印在我們的心中,英雄的事蹟將千古流傳,作為後輩,我們將永遠致敬英雄烈士!

  《金剛川》觀後感 篇9

  電影《金剛川》聚焦在抗美援朝戰役漫長歲月中的一個下午,聚焦在一個叫“金剛川”的河流。金城反擊戰前,上萬志願軍準備奔赴前線,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一役,這場戰鬥關係到戰役成敗。但是志願軍卻被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大河攔住了去路。於是,戰士們“遇水架橋”,在這過程中不斷被裝備優良的美軍飛機轟炸,橋炸燬了,志願軍就搶修,剛修好又被炸燬,志願軍就接著搶修。戰爭就在炸橋、修橋、炸橋、修橋之間不斷往復。

  電影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戰位,聽從指揮,服從安排是勝利的前提。步兵班長劉浩認為自己是來打仗的,不是來修橋的,在連長高福來安排下,還是服從命令去往修橋的陣地。影院中,觀眾們屏氣凝神,眼淚不自覺滑落的一幕是兩位高炮戰士的故事。兩個炮位一個在前方,一個在後方,但兩人都爭著去前線的炮位。我們都清楚,靠近前線,意味著貼近危險,直面犧牲。前方炮位的戰士被炸的血肉模糊,後方炮位的戰士立馬頂上來;一個戰士犧牲了,下一個咬緊牙關衝上來。為了掩護志願軍迅速過橋,高炮戰士在黑暗中點火“暴露”自己的戰位,將生的希望留給過橋的戰友們。任何一場戰鬥、一項工作、一個專案,都需要身處其中的每個戰士、每個成員堅守自己的戰位,敢於承擔重任,甚至犧牲小我,才能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

  良好的態度是完成行動的前提,效率與執行力是完成行動的基礎。戰士們重任在肩,態度堅決,執行到位。修橋的戰士沒有在自己的崗位上“磨洋工”,修橋路上跑步前進,修橋過程錘子斧子叮噹加速操作,任務完成迅速跑步撤退,充分展示了他們認真的態度、堅定的執行力以及超高的效率。換成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項工作中,在每一個專案上,甚至在自己的生活、家庭中,都要明確自己的任務,認真對待,堅決執行,高效完成,這是最基本的態度。

  每一名戰士深知,靠一個人的堅持與熱血是完成不了任務的,他們十分清楚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一座高炮,需要四五個戰士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戰士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會被飛機子彈打中,但仍然堅守自己的站位。在美軍飛機一次次轟炸中,志願軍在金剛川這條湍急的大河裡,腳踩戰友肩,手舉大木板,從河底層層壘起,相互支撐,互相扶持,生生搭出一座“人橋”。他們都清楚團隊意識在部隊中是必修課,他們必須信任自己的戰友,同時也要讓自己值得信賴。一盤散沙,水一衝就支離破碎,但散沙同水泥、鋼筋等一些不同的物質按照比例摻雜在一起,就可以鑄成大堤,抵禦海浪的侵襲!一個專案就是一個團隊,同事就是我們的戰友,堅守崗位並協同合作是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要學會的,我們需要將自己的團隊意識與團隊精神展示出來,迎接任務中的每一次考驗!

  我看了一場電影,也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縱觀現今世界,風險無處不在,一些國家深陷戰爭泥潭,疫情在世界範圍仍無徹底消滅的跡象,人們眼睛裡的光在一點點消逝。但我們身處中國,能避災禍於亂世,享太平於盛世,正是因為遍佈祖國各個角落的軍人為我們站崗放哨;我們能享受到平安自由的生活,在燈光璀璨下笑聲朗朗,也是無數堅守在各個行業戰位上的人們在為我們保駕護航。抗美援朝的戰士們渴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守護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卻不必承受他們所遭受的殘酷戰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自己的“戰位”,堅守那份“執著”,讓他們的付出“值得”。

  最後,向他們致以無限的敬意。請勿忘記:70年前,那群年輕的戰士幫國家、幫我們抵禦了戰爭,他們付出了鮮血、生命,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他們,傳承精神。敬一杯老酒:英雄不死,英魂永在!

  《金剛川》觀後感 篇10

  近期電影票房市場,除去不斷創出新高的《我和我的家鄉》,緊隨其後的大概當屬熱度濃濃的《金剛川》了。這部電影據說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赴朝作戰70週年的大型活動在兩個月內趕製出來的。因此,完全有理由說它是一部快餐之作和應時之作。

  快餐和應時作品之癢自不必說,只是這麼一部帶有十分重大政治意義的作品居然也被貼上這樣的標籤著實令人不解。眾所周知,快餐或應時作品在創作中因為缺乏必要的精雕細琢,因而只能熱度一時,難能創造出經典永流傳的奇蹟!其無論熱度多高,也無論褒譽多美,這種一開始就帶有先天不足的作品,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們淡忘至止,這既是快餐藝術和應時作品的悲哀,更是被功利思想裹挾下的惡果!

  《金剛川》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真實故事。朝鮮戰爭後期,志願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大型戰役,金剛川是一條大河的名字,為了主力部隊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通行,我軍在這條河上修建了一座木質浮橋,因而它既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通道,更是數以萬計的志願軍戰士的生命通道。圍繞著這條生命通道,我軍與美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殊死搏鬥與較量,我方儘管裝備落後,但依然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一曲英雄主義讚歌。毋庸置疑,這是該劇的“金剛”主題,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優秀的革命傳統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片在“金剛”的渲染和力度上可謂做足了功課,影片自始至終昂揚著一種愛國主義情懷和濃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既讓觀眾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更讓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我想這應該是編導爭時間搶速度在短短兩個月內趕製出該片的初衷,也是讓該片具有教育人感染人作用的真實想法。不可否認,該片的這種“金剛”主題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起到了難以想象的作用,其藝術上的愛國主義渲染更可謂濃烈重彩,因而我們在觀摩影片時會時常聽到觀眾動情的唏噓之聲,在散場後能夠看到有些觀眾明顯是淚後的紅眼,但儘管如此,作為一部具有如此宏大政治意義的劇作,我們對它的好壞評價,不能只停留在這些層面評估,而應該從藝術的整體性上進行考量。我以為,該片的主題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文字表達在某些方面卻顯得有些不盡人意,甚至可以說完全脫離了生活的真實。如果藝術脫離了生活的真實,那麼藝術的真實性就無從談起。這既是藝術之大忌,更是藝術不該失去的“金剛”。

  先說形式。該片採用的是斷點組接式的表達方式,有點類似冰糖葫蘆,——以一根竹棍將離散的糖葫蘆串在一起。具體到該片中,就是用金剛川(“竹棍”)將劇中人(“糖葫蘆”)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作品。其實,這種藝術形式常見於國外,如美國電影《通天塔》歐洲電影《白夜》等。近年來國內影界對這種形式似乎情有獨鍾,盛行如風,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和我的祖國》,其可能是開啟這種散點藝術形式的首創,緊隨其後的《我和我的家鄉》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法,從效果來看,很是盡如人意。於是採用這種表達的作品便多了起來,大有追仿之嫌。我們知道,內容決定形式,適合內容的形式才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組合的最佳選擇,若拋開內容,一味重視形式,那麼就會出現文不對題或詞不達意的缺憾!近年來,中國電影儘管在思想深刻、藝術表達和精心製作上,在走向世界電影經典的征途中付出了艱辛和辛勤的汗水,得到了世界觀眾的公認讚許,但與國外的一些優秀電影作品相比較,似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追趕,尤其是國內業界重製作輕創作、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屢遭詬病,而《金剛川》除了具有前述快餐作品的弊端之外,還有就是過於重視形式輕視內容之嫌。該劇場面恢弘,製作精良,尤其是對戰爭場面的描繪,逼真逼肖,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但這些形式上的富足並不能克服內容上的匱乏,並不能讓觀眾在更深層次上進行生命意義的思考,因而作品很難起到作品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再說人物。因為劇作反映的是戰爭,且場景就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因此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戲”。有句俗語三個女人一臺戲,如果沒有女性,劇作可能會因缺少情調而寡淡無味,因無女性角色而慘遭冷落的作品比比皆是。該劇主要人物有四個,分別由當紅一線流量明星吳京、張譯、鄧超和李晨扮演,四人各有所長,但遺憾的是人物關係並不連貫,且少有交集。由鄧超扮演的和李晨扮演的兩個人物在劇情未到一半時,人就斷線(犧牲)了,這對於一個劇情片來講,顯然是不完整和不合格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剩下的張譯和吳京兩個人物儘管承擔起了後半部劇情發展的需要,但由於個性不甚鮮明,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即便編導絞盡腦汁地營造了戰爭的殘酷場景及兩人在戰爭狀態下的狂野不羈,但由於缺乏最基本的性格特徵,編導的努力顯得十分蒼白。再加上有的情節嚴重脫離生活真實,使得兩人愈發縹緲,沒有了真實性。人物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缺乏個性的人物不僅會影響作品的質量,更會加速作品失去真實性。

  最後說說劇情。由於此劇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因而劇情應該是經過了藝術化的加工處理。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經過設計的情節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甚至給人以胡編亂造之不適。比如由張譯飾演的人物,在六位同伴犧牲之後,在失去一條腿和一條胳膊的情況下,獨自一人替代六人的工作,居然還準確無誤地打下了喪心病狂的美國戰機。這一神操作,讓人不由會想到抗戰神劇中的“手撕鬼子”,這裡儘管有編導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做掩護,但藝術的真實性並不能靠此就能瞞哄過關,藝術不能靠作假感染人教育人,而應是透過由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起作用的。再如,打擊敵機的炮兵陣地,按軍事常規,應該經常變換位置以防敵機窺測轟炸,但這一常識在劇中被徹底顛覆,我軍炮兵陣地不僅沒有移動位置,而且還在深夜點火來引誘敵機,更為不可思議的是,美軍戰機發現目標後,派出多架戰機進行清除,難以成功不說,居然還被斷了胳膊少了腿的張譯擊落了,這種嚴重低估觀眾智商的情節與抗戰神劇中的彈弓擊落飛機何其相似!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國外的藝術作品,人家能把假的東西拍成真的,如《阿凡達》《星際穿越》《2012》等等;而我們卻活生生將真的拍成了假的!癥結究竟在哪兒?

  《金剛川》憑著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契機閃亮登場,儘管迎合了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形勢需要,也取得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傲人業績,但從一個藝術精品的要求去衡量,由於其與快餐作品掛了勾,再加上在藝術追求上缺少了不該失去的“金剛”,因而,它註定只能是曇花一現,蹭蹭一時熱度。近期資料顯示,該片票房收入多日連續下滑,已遠離預期。果然。

  《金剛川》觀後感 篇11

  這是一部講抗美援朝故事的電影,新中剛剛成立後,為了樹立國際地位,我軍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為了支援朝鮮大軍,在強渡金剛川時與美軍發生了慘烈的鬥爭。影片從我軍陸戰場和美軍空戰場2個不同角度相互切換呈現了戰爭當時,敵我雙方不同的戰場環境和心理狀態。我軍大部隊需要渡橋,美軍各種炸彈和飛機在不斷轟炸橋體。我軍傷亡慘重、戰場氣氛緊張沉重,美軍轟炸機隊在空中joking and drinking。

  若說真正觸動到我的,有2個點,一是演員張譯爆炸式的演技,著實太震撼太專業了。當面對最關心的搭檔和戰友們犧牲時的那個眼神,因仇恨和責任坦然赴死的那個慘烈的狀態,讓人感到悲壯哽咽,感動和淚目不已。記得第一次看到這裡時,我就跟閨蜜說過“這就這個眼神,即使給我幾個億,我也演不出來的”。是的,任何一個領域,偶爾得之,或許可以靠運氣,而唯有專業才能走得長遠,才能創造認可和震撼!

  二是電影的尾端處,誰能想到人類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我們”卻用人橋做成了。美軍被人橋震驚了,他們的描述是“there is nothing wecan do to stop them”。是的,當為了信念和目標可以豁出命去拼的時候,是沒有常規思維可以判斷和定義的,這是人性的偉大和不可估量。頭頂和水面炮火在不停的轟炸,橋面上的戰士們在爭分奪秒奔赴對岸戰爭,橋下的戰友們在默默的犧牲掉,前方號角一直在響······這一段畫面,膠著了炮火轟炸的無情,戰士的勇敢和坦然的赴S,同胞的慘烈和默默的犧牲,音樂的美好和生命的寶貴卻又脆弱,這裡愛國的情愫被徹底激起,熱血沸騰,這裡是藝術的昇華。悲劇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毀滅在人們面前。

  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享受到的和平與安寧,都是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成果。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有何理由不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珍惜每一天自由的生活。生為凡人,面對生活的瑣碎和坎坷,我們一樣可以做一個平凡的勇士,我們有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直面困境,屹立不倒”。前世匱乏,後世積累,人生在勤,勤則不匱!路再遠,終能到達。

  《金剛川》觀後感 篇12

  電影《金剛川》總共分四部分,前三部分是從三個視角對於同一段事件進行展示:志願軍大部隊要過江支援陣地,但江上只有一座木橋,美軍反覆轟炸,志願軍工兵連反覆修,以血肉之軀維護著關鍵的木橋,最終還是讓大部隊成功過江,到達前線陣地。最後一部分是對於主題的昇華,也是影片所散發的精神力量溢位的一部分,很感人。

  電影名叫《金剛川》,但其實電影所選擇的故事,是金城戰役中的一個小切片,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是以一個小視角,來展現宏大的精神,電影裡並沒有出現像電影《大決戰》系列裡那樣的百萬人衝鋒的恢弘場面。

  理解這部電影,我覺得看它的英文名比較合適——《the Sacrifice 》,電影其實講的就是犧牲,就像電影裡的一句臺詞"那一年我們才十七八歲,可我們都不怕死".志願軍戰士是因為不懼犧牲,才守護了那座關鍵的長木橋,所以我才說,用犧牲精神築成我們最堅固的長橋。

  《金剛川》觀後感 篇13

  今天懷著濃厚的興趣觀看為了紀念抗美援朝紀念70週年而製作的電影《金剛川》,被裡面的戰爭場面的大製作以及電影藝術獨有的美感所震撼,電影結尾一度落淚。

  裡面的一句臺詞“那一年,俺們都才十八歲,但是俺們沒有一個怕死的,只是想著怎麼儘快讓大部隊過橋”。樸素的語言令人感動。

  《金剛川》上映第二日票房就突破2億,未來可以期待。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據劇情梗概介紹,該片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燬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結尾處的人橋搭建,讓美國王牌飛行員不可思議:為什麼中國士兵這麼不怕死?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殊不知,中國人民是最可愛的,中國士兵為了祖國安寧,人民幸福是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

  影片重點刻畫了劇中人物的情感關係:一是高炮排排長張飛和高炮班長關磊的兄弟之情,細節刻畫到位。但是就藝術質量來說,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稍顯拖沓,四段分故事敘述有前後重複之疑問,卻依然掩蓋不了張譯、吳京、鄧超的出色表演,特別是開頭和結尾十分鐘的彩蛋-精彩表演令人驚歎不已!兩個月時間能拍出來這樣一部精彩的電影實屬不易。

  中國戰鬥機護送中國人民志願軍陣亡將士的骨灰回到祖國,讓英雄回家是他們的心願,這一段情節令人淚目,“護送戰友同在、必保山河皆安”,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吶喊!

  期待接下來《血戰長津湖》,“最美冰雕戰鬥連”等更多優秀的抗美援朝電影的上映,激發出年輕一代愛國主義熱情,願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不再重複以前的受人欺負的歷史,人民更加幸福!

  《金剛川》觀後感 篇14

  於10月30日下午,公司組織了《金剛川》觀影活動,正是這次觀影活動讓我許久沒觸碰到的淚腺開關“啪嗒”一聲,悄然開啟。話說七尺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隱隱的淚花還是模糊了鏡框…

  就座完畢,震撼的電影片頭曲震撼響起,頓時讓人有種即將要上戰場的感覺。緊接著,一句略帶磁性的旁白把我帶入到電影故事情節當中: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透過那座橋。"當聽到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這句旁白時,很多人或許會和我一樣想著,這是一座什麼橋?它到底有多麼重要?

  其實,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間護橋修橋志願軍戰士與美軍展開殊死搏鬥的戰爭影片。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 。影片描述為了使志願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後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並搶修木橋片段。37米長的橋,7炸7修,夜以繼日的反覆搶修。實際上就是聚焦在下午到凌晨志願軍橫渡金剛川的艱難過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但卻分別從步兵、高炮班、美軍轟炸機、橋四個視角還原了這一場戰事。這段歷史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鮮有耳聞,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段秘辛。拿破崙說:“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恰好《金剛川》這部影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反觀當今社會,大到國家榮辱,細到家庭個體以及工作上。是否我們也應該保持著一顆熱血澎湃的心呢?人生幾十年,縱使生活虐我千萬遍,依然要愛生活如已出,這種生活態度恰好是我們所需要的。從影片當中可以看到所刻畫的人物都極其鮮明:一個目標-過橋;一個配合-分工合作;一個精神-堅持不懈。這種感人的畫面直到現在都依然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中。

  至此,觀影活動圓滿結束,忍不住的感動和對先輩的緬懷仍久久圍繞現場。未來,作為普通民眾的一員,我們更多的是做好現在手頭上的工作,並深知家庭的責任,努力改善生活質量。可能過程會經歷很多挫折失敗,但是絕不能澆滅我們通往成功之路的希望。

  請銘記:時刻都要守護好我們心中的那道“橋”,因為它是一種信念!

  《金剛川》觀後感 篇15

  昨天剛看完《金剛川》,本來沒想著看,但實在是週六,如果不去做點什麼,感覺就很荒廢。於是,和我的好朋友,去看了這個新上映的電影《金剛川》。

  說實話,我對這部分歷史實在是知之甚少,大的背景我知道,是抗美援朝,但再詳細地讓我論述,我真的還說不出來什麼。實在是太羞愧了,所以,在看完《金剛川》後,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資料蒐集和整理,才慢慢了解到那段了不起的歷史。

  《金剛川》電影是從兩個視角來進行講述的,從我方士兵和敵方的視角講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重複編排,襯托敵我雙方的應對方法和心路歷程。

  《金剛川》觀後感 篇16

  故事一開始簡單闡述金城戰役,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在對戰期間,我方軍中物資開始短缺,需要後續部隊的人力、物資不斷運往前線,但通往戰場前線唯一的通路——一條跨越金剛川的橋,被美軍炸燬了。而這金剛川是必經之地,河面寬60多米,水流湍急。如果沒有橋,就等於切斷了前線部隊的生命線。面對這種情況,放棄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物資的提供直接會影響戰爭結果的走向,於是,上級下命令,需要建橋送物資。看著湍急的流水,破敗的橋,戰士們心裡也會有犯嘀咕的聲音,但還是決定拼盡一切,試一試。

  他們開始計劃,編排,伐木建橋,每時每刻,不敢停歇,終於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橋修好了,建好了,準備開始渡河計劃了,正值此時,美軍巡遊的飛機發現橋又被建好了,就又開始無情的進行轟炸。在建橋部隊中,還有兩個炮臺掩護建橋,在美軍轟擊時候,進行反擊擊。在看的時候,就覺得好艱辛呀,美軍的飛機在空中叫囂,投放各種研製的炮彈,但我們的炮臺在地上,還在用人眼識別飛機位置,不斷調節角度和方向進行反擊,真的覺得在機械物資上,我們就受了很多很多的制約。所以,想到了現在祖國大力發展科技軍事,增強軍事裝置研究投入是真的很有必要,因為我們之前吃過這樣虧,才知道科技強國就是我們必須重視的。

  這邊我們計程車兵在建橋,後邊又有美軍不斷驚擾毀橋,看著橋在來來回回的建好和損毀之間,時間也開始愈發緊急,延遲一秒都是對前線戰爭的不利,每個人都很焦灼,每個人又有了更強的信念,我們一定要把橋建好。所以,就憑這頑強的信念和為了老百姓的安寧和太平,戰士們開始以鮮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開始架設可以承重的橋樑,最後,一層又一層的人,從河裡生生的扛起了一座人力橋,讓物資和部隊繼續前進。即使在這過程中,敵機仍然沒放棄侵擾,在不斷轟炸,而我們計程車兵就一個接一個,一個倒下,下一個繼續扛起,木板!

  電影中也詳細刻畫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戰友之間的濃厚的戰友情,以及每個人的堅強和堅韌的品格,他們為了身後的祖國的強大和老百姓的安寧幸福,他們甘願赴湯蹈火,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英雄。而且,張譯的演技真的是觸動到我,然後眼淚鼻涕一把又一把。

  就像我看到《新聞聯播》裡說的一樣,有些戰士即使烈火燒身,手深深扎進泥土裡緩解痛苦,也不願意發出一聲痛苦的呻吟,因為他害怕自己的聲音暴露周圍的戰友們;有些戰士即使前方會導致粉身碎骨,但還是勇往無前扛著炸藥包也要炸燬敵人的一道防線;說著這些烈士們的事蹟,主持人的眼眶紅了,作為觀眾的我也深刻感受到,那種無畏無懼的英雄精神,也深深地被那些曾經為了我們能有現在安寧日子奮鬥的烈士們,壯士們所感動,是他們的血肉之軀築起了我們今日的安寧幸福的保障之牆。

  電影最後,拍攝了一些抗美援朝老戰士們的親口講述,我看了一個就起身離開了,因為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我怕自己收不住,我不能想象他們怎麼那麼堅強,就那麼無畏,讓我自己也很羞愧,我現在在這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氛圍中,每天還在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幽幽寡歡,而不知道這麼舒適的環境下,是多少前輩們以及現在的戰士們付出了多大的心力和辛酸。

  謝謝你們,如此勇敢和偉大。

  《金剛川》觀後感 篇17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1、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以為的平常可能就是別人的奢望;

  2、對一個故事採取不同視角進行講述,我最早接觸好像是初中時候看郭敬明的《幻城》,再之後應該是《冰與火之歌》;

  3、最後階段張譯演的那裡主題上升有點牽強:之前那麼多人操作炮臺沒有打下來美軍飛機,結果他在斷了一隻胳膊和一隻腿獨立操作本應4-5人操作的炮臺情況下給打下來了,有點難以信服;

  4、全程看哭到一個不行,最激動人心的可能就是下圖這個時刻了。

  《金剛川》觀後感 篇18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讚歌》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電影《金剛川》。電影8月籌備,10月上映,在所有人都對影片質量心存懷疑的時節下,電影在首波口碑解禁時獲得了業內人士目前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最好體現的高度評價。

  迷妹有幸在現場看了點映,電影看完最大的觀後感就是燃。

  本以為戰爭片會濃墨重彩的描繪大場面,但《金剛川》卻把重點聚焦在了一座橋。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最終階段,為了確保金城前線的戰力,志願軍必須誓死捍衛這條交通要塞金剛橋。

  這道橋有多重要?

  用片中的一句話:贏了,敵人的地獄;輸了,我們的地獄。

  敵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條生命線,轟炸機、榴彈、定時炸彈輪番上陣,來來回回炸了七次,人民志願軍也反反覆覆修了七次。

  這修橋的過程,就是《金剛川》。

  影片別出心裁的透過戰友、對手、高炮班、橋這四個視角來展現這一段歷史故事,從修橋的工兵團,到敵方空襲的美國士兵,再到掩護修橋抵禦空襲的高炮班,最終這一切又迴歸到了橋上。和歷史一樣,任何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都是靠眾多人的參與,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最終,成就歷史。

  電影也在細節上設定了非常多的小心思,蜻蜓、白馬、哨子、炮殼、酒壺、菸葉子、橋。比如連線張譯與吳京的哨,就是他們傳遞資訊,傳遞情感的東西。每一次視角的轉換,都會在這些細節上,看見前人留下的印記。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打贏這最後一戰,然後回家。

  但在這場異國他鄉的戰鬥裡,我想,無論是回家,還是犧牲,他們都準備好了。

  《金剛川》觀後感 篇19

  看完《金剛川》,從影院出來,腦中會分外想念郭蘭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旋律。

  這是我身在和平時代的優待。

  全片最大的彩蛋是片尾的真實新聞聯播,716位在韓抗美援朝志願軍英烈,骨灰盒列陣,空運回家,在機場享受最高規格的水門迎賓禮遇,山河無恙,英雄歸鄉。

  影片的全方位無死角地敘事方式地對空視角,敵方美軍超低空飛行視角,喀秋莎火箭炮劃過夜空的視角,以及橋上橋下我軍的工兵炮兵不同視角,相信會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我選擇簡單的從幾個人物切入:

  每場大型戰役題材的影片總得有一個上點年紀,已經沒有形象包袱的老大哥,在他歲月滄桑的糙臉背後,藏著要把生的機會和更有利的條件讓給戰友的心事,而且通常死的很慘烈,這次的這個人,就是吳京。

  作為一個經驗老道的地對空炮手,三下五除二調整的炮臺機槍,打下了張譯口中不可能瞄準的敵方戰機後,沒有英雄式大特寫,也沒有小戰士們的嘖嘖稱奇BGM,而是吳大哥嫻熟自然的轉過身就在玉米地裡撒了泡尿。

  還有隨手接過好兄弟張譯遞過來的玉米,立馬連啃一週。

  都是四兩撥千斤的好評小細節。

  這兩年的好幾部作品都關注到了李九霄,這個總是咬著牙演戲的四川彝族小夥子,他身上有種特別又可貴的狠勁兒,令人感覺純粹又炙熱。

  所以他在此類戰爭片題材中,總能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熱血青年的角色。目前還沒有審美疲勞。

  導演們也讓全片唯一一條珍貴的男女感情線放在了他身上。那個讓他埋怨著連他名字都記不住的老鄉,女通訊兵莘芹在被炸身亡前講出了:

  我們前線見!劉浩同志!的絕唱小情書。

  這種互動的安排,不煽情不矯情,反而能讓普通人有代入感,也許這才是戰爭年代戰場愛情的一種樣子:

  我們都知道我們之間的明天渺茫,不如遙遙相望,一起獻身戰場。

  女通訊兵的選角可能是因為全明星男演員陣容,所以選了一個相對的大眾還陌生的邱天,可以說是做到了少即是多的聰明安排。

  反而會讓觀眾會有意猶未盡的思考與探索:在男性為主的嚴峻激烈的戰場上,女性會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存在。

  作為全片唯一一個女性角色(當然還有她那沒有面部特寫的.另外兩個夥伴),她扮相纖弱堅韌,認真接收訊號的樣子心無旁焉,讓人信服,把莘芹這個在硝煙戰場上雖然微乎其微卻義無反顧的女通訊兵角色完成得很好。

  鄧超經過這些年的沉澱和家庭生活的感悟,在詮釋對於小戰士亦兄亦長類的角色已有很好的駕馭能力。

  他在接到上級指令負責帶隊修橋時的頷首稱是和一急起來就用捋不直舌頭的江西口音爆粗,像極了那種心繫學生,又被瑣事搞得焦頭爛額的中年男班主任。

  他還貢獻了全片最感人的KIA(就地戰亡)被延時彈炸得倒在血泊裡的他,一把抓住正在慌亂找他的李九霄,卷著舌頭說:

  別管我,快修橋。

  每場戰爭都會有朝夕相處,親如父子,兄弟的戰友倒在血泊中,而你不得不咬牙前進的時候,你甚至都不會再有機會為他們善後掩埋,這是戰爭以熱血為襯的最殘酷時刻。

  所以無論是新聞聯播還是片尾彩蛋,水門禮遇,英雄歸鄉這樣的隔空善後,才能歷久彌新地讓無數人哽咽淚目。

  張譯可以說是全片的橋了,從情節上到情愫上。他不是犧牲地最早的那個,不是犧牲地最壯烈的那個,可是沒有了他,

  從吳京到魏晨的菸葉,無法傳遞滋味。從美軍的老cowboy飛行員駕駛的疣豬號到喀秋莎火箭炮,無法貫穿光輝。

  張譯不拿腔調不擺譜的小人物式的放不開式的表演方式,已然讓他在中生代男演員中找到獨屬自己的標籤。

  魏晨從張譯手裡接過剛剛犧牲的吳京身前最愛的菸葉罐子,從裡面拿出菸絲,裹起抽起,橋頭難得的安生時光,黃色照明燈光打在他堅實有力的臂膀上,還是很帥的。

  有一種男人之間不用言語,只靠傳遞一罐菸葉就溢位的戰爭中的惺惺相惜,很美。

  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是美軍飛行員在一片近乎焦炭的戰場,發現竟然在被轟炸過後的短短半小時內,被炸燬的木橋又屹立了起來!

  低空一看,支撐起橋面的竟然是一個個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的肉身,令人屏息。

  穿過我的劫後餘生的嗅覺,是你炮火中築橋的肉身。

  影片結尾用三維立體動畫模型從這些戰士的肉身收高,放遠,拉長,收尾到一個個紀念抗美援朝戰役的石膏雕像上。

  令在現世安穩的我們得以再次醍醐灌頂,那些我們曾經看得有些麻木的紀念館裡的白色人形雕像,曾經在鴨綠江畔,都是如同你我一樣的鮮活的血肉之軀。

  《金剛川》觀後感 篇20

  那段歲月,他們用血肉書寫了一段奇蹟。

  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瀏陽市博物館的影音室,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金剛川》到底發生了什麼?這部電影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電影開始,敵機的掃蕩轟炸令我心中緊張難耐,眼看著一個個士兵犧牲,我彷彿箭刺胸膛,但卻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目睹他們慘烈的局面,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金剛川甚至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而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之所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是因為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儘管時間在流逝,歲月在變更,但抗美援朝精神仍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疫情當前,無數逆行者秉承著“拋小家,為大國”的理念,捨身為國。有人堅守崗位,治療感染病人;有人日夜奮鬥,研製抗疫疫苗;有人驅車萬里,捐贈醫療物資;有人自覺在家,防止疫苗擴散……全國14億人民聽黨指揮跟黨走,將疫情的影響最小化。

  河南洪水突然爆發,被困者在迎來被救希望時,仍能保持鎮定的喊出“讓暈倒的人先走,讓女士先走”。已經被困5個小時了,毫無疑問他們是害怕的,他們是想要儘快遠離生死邊緣的,但他們依舊做出了先保護弱小的決定。

  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國人民,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平凡而又偉大。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不是自私的活著,而是想著身邊的人。中國人的身上,無時無刻都體現著無私奉獻,捨己為人,捨身忘死的愛國精神。感人的故事不計其數,但每一個故事都足矣讓人潸然淚下。

  《金剛川》觀後感 篇21

  當新中國成立的聲音響徹全球,華夏兒女欣喜若狂之際。那美帝心中躁動著的,對於中國這頭雄獅的畏懼,化為魔鬼催促著發動戰爭。當友鄰之國危亡旦夕,當人民幸福岌岌可危,我們知道,這場仗,我們不是觀眾,我們必須打。

  《金剛川》講述了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們在勝利果實近在眼前之際的經歷,在激流湧動的金剛川上,以血肉之軀敵飛機炸彈,用人力築就志願軍的生命線。在國家的安全面前,在他們心中,一切都顯得那麼脆弱,那麼廉價,甚至於自己的生命。整個影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從先遣部隊的視角描繪戰爭的殘酷,當天空成為敵人的娛樂場,地上的戰士們是那樣無力,那血肉橫飛的場景仍然深刻於腦海,觸目驚心。第二部分從外國駕駛員的角度描寫這場陸空戰鬥,當這個駕駛員可以憑著一己之力將我們志願軍兩個對空平炮陣地毀滅,我們是不是應該感嘆,落後就要捱打呢?我仍無法忘記,那兩個班的戰士們,這麼多人換得的,竟然是一架戰機,一個敵人。第三、四部分是整個電影的高潮與精華。耳邊那熟悉的歌詞迴響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當炸彈將希望毀滅,當燃燒彈將生命線燃盡,是我們可愛的人,那些戰士們用自己的身體築成新的長城,正如國歌歌頌的那樣,他們用血肉築起鋼鐵的橋樑。

  我不會忘記那老大哥關磊,一腔熱血;不會忘記那一聲長呵,不惜此身的張飛,不會忘記他們的每一段深情,不會忘記他們的每一個故事,因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心中的戰神。

  《金剛川》觀後感 篇22

  今天我觀看了《金剛川》這一部電影。電影內容讓我知道了團結就是力量。

  一九五三年的最後電影講的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個階段,“金城戰役”,當我軍支援部隊趕到了金剛川。但是這條河水急,4米以下是暗流,要度過條件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橋。由於當時我國新中國剛成立,一窮二白,僅有的戰機,都在一線上,而我們的行動卻在美軍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一點響動就會遭到美國的轟炸。而然,儘管如此,我軍依然決定做橋。終於橋做好了,大隊部過河,結果,敵機飛來轟炸,再修再炸,就這樣七俢七炸,不久,高炮兵老關就被敵機盯上了,在這生死關頭時,老鴰關發射了訊號彈,瞬間整個天空亮起來,使隱藏炮位的炮兵張飛發現了敵機,但是老關卻犧牲了。張飛發現敵機後急忙開炮,但是隻是把其中一架打下了,另外一架卻沒有打下,這時我方的喀秋莎遠端轟炸美軍陣地。不一會兒,剛才的戰機又一次迴歸。要為剛才落下的那條飛機上的人報仇,原來那是他的徒弟。張飛發現後迅速準備開炮,但是好幾炮都沒打中,最終對失去了戰友。僅二人得以生存,他和小胡,他失去了一條腿一隻胳膊,而小胡不見了蹤影,但是強烈的責任心使他來到了老關的炮位。決定為老關報仇,因為老關是他的師傅。張飛困難的塞下幾隻炮彈,點燃了火,再一次把那架戰機引來,一同來的,竟然還有一輛轟炸機,張飛一邊吼著一邊開炮:“姓張名飛字冀德,萬古流芳,莽撞人哪!”隨即三發炮彈發射,瞬間把美國的王牌飛行員打死,但是燃燒彈已落。不久,大火轟炸完了橋體,戰士們死亡無數,張飛也在大火中犧牲了,但是雖然,大火燒完了,一切但卻燒不完中國人的團結。不久河上築起了人橋,一個人搭著一個人,上面的人頂著木板。剩於的志願軍們踩著木板過河,打贏了這場比賽。

  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感動,因為其中許多細節都打動了我,首先是戰場上的“劉關張”三人雖不是兄弟,但情已勝似兄弟。更讓人感動的是張飛與飛機大戰的情景,張飛為他的師父報仇,王牌飛行員為他的徒弟報。看到兩人的對戰,我既為兩人感到擔心,又被兩人的報仇心理感動。還有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是最後一部分,一位老兵(小胡)回憶:“我還記得那股糊焦味。”螢幕上出現的正是小胡,與大家一起搭起了人牆。評論中的人們說:“想打敗中國,除非上帝戴著鋼盔親自參戰。”“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卻創造了奇蹟。”是啊,如果中國沒有這樣的人是絕對打不贏這場戰爭的,儘管中國窮,中國落後,中國什麼也不好,但是中國人團結,團結就是力量,中國人最後還不是憑著這個贏的嗎?我覺得,如果世界上沒有團結和關愛,那麼,人類很有可能不復存在。沒有團結,人們只會自顧自的管自己。沒有關愛,人們只會自相殘殺。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到了去年的疫情,軍人好比戰疫中的醫生和護士。雖然平凡,但是都很團結;雖然有生命危險,但是依然奮鬥。我想這部電影所揭示的道理應該就是這些吧。我建議大家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相信你也會受益匪淺!

  《金剛川》觀後感 篇23

  週日上午,我們五會作文全體師生,去奧斯卡影院觀看了《金剛川》這部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向金城發起總攻前的故事。當時,前線資源匱乏,人員不足,援軍在金剛川橋上向金城進發。可美軍以多種方式阻撓,用遠端榴彈炮、戰鬥機、轟炸機、延時炸彈等,把木橋炸的破爛不堪。中國人民志願軍以頑強的意志,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奇蹟般的把木橋一次又一次的修好了。最後木橋被燃燒彈擊中,工兵們視死如歸的跳入水中,把橋板頂起,讓大部隊踩著他們的身軀,前往金城。

  他們頑強,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想起了學校裡,舉行的長跑比賽。一組八個人,同學們一個個蓄勢待發,一聲令下,我們這一組像一匹匹脫韁的野馬,向前衝去。

  才跑了一圈,我就有點跑不動了,我們的臉變得通紅,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堅持、堅持,我不停的跟自己吶喊,到了第三圈,我的腿像豆腐一樣軟,無論怎麼使勁,就是跑不快。我就想坐到地上休息,可我還是不能放棄,即使走過去,終於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我跑到了終點。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我們要像電影裡的戰士們一樣,頑強,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金剛川》觀後感 篇24

  一部電影,語言樸實,卻催人淚下、感人肺腑。這是中國志願軍用鮮血與生命譜寫的一段悲壯、感人的歷史,這就是《金剛川》。

  1953年,抗美援朝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內向金城前方戰線投放更多戰力。而通往前線的道路卻被一條洶湧的大江擋住,唯一能渡過去的僅僅只是一座簡單的工兵橋。然而在前進的過程中美軍為了阻止志願軍大部隊挺進,24小時全天候派飛機輪番炸橋,又一次次被我軍奇蹟般的修復,美軍被我軍逼得惱羞成怒派出八架大型轟炸機將橋完全摧毀。即便是這樣,摧毀的僅僅只是一座木橋,卻絲毫沒有動搖志願軍的意志,最終工兵連的戰士們捨身搭成堅不可摧的人橋勝利完成任務。

  那是怎樣的一座人橋啊!是一張張灰頭土臉,傷痕累累也掩蓋不了的稚嫩臉龐,是一具具血肉模糊、身體殘疾的身軀支撐起來築成的堅如磐石的大橋。看到這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一條通往勝利的紅色通道,更是一股雄赳赳、氣昂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犧牲、義無反顧的革命英雄氣概……今天我終於領會到國歌中“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深層含義。

  無數先烈的鮮血染紅了勝利的旗幟。浩蕩的歷史洪流中,我們仍能看到先輩們偉岸的身軀。雖然還有許許多多的戰士遺骸仍在異國他鄉,帶回來的只有一個冷冰冰的名字,但是先輩們偉大的紅色精神卻永垂不朽,為我們中華民族鑄就了不屈的脊樑。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是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吾輩當自強,篤定前行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