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袁隆平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電影袁隆平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袁隆平的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1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學樓二樓組織參看了電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淺。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從普通的農業教育者透過實驗,經過不懈努力,飽經風霜後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實驗中,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形狀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經過研究證明出了它是雜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結出的稻粒還多出了許多,於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礙中不懈努力研究雜交水稻。

  看完《袁隆平》,我又聯想到了自已,現在我們的家庭條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說我們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時候學笛子時,剛開始笛子對我來說是一種新事物,因為好奇所以我學得很高興,學得也很好,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太沒勁了,學了一年我就不學了。我又去學跳舞,可是有許多動作做出來都很疼,我便也不學了。可是現在看到小夥伴們吹笛子,跳舞時心裡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來當時沒有堅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後悔。還有一次,我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好幾次我都沒能把電池裝到小裝制中,雖然如此,但是我沒有氣餒,堅持又做了七次,終於把電池裝了進去。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

  電影《袁隆平》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已的.信念,最終才能取提成功。我們一定要向袁隆平學習!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2

  今天,我去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袁隆平為了使地球上的人們不在飢餓,決定研製雜交水稻,在研製中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他毫不放棄。最終,雜交水稻被研製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更不是坐在電腦前面,按一下滑鼠的。現在想發明東西的人,還有多少人擁有袁隆平這種勤勞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堅韌、幹勁,一次次的失敗,不但沒有打敗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動力。在逆境中他還常開玩笑,他痴心地總是想著研製雜交水稻成功,就算沒有人支援,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還是一樣有幹勁!

  袁隆平曾經說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多麼值得我們崇拜!他“甘於奉獻”的精神,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劉老師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惡,他們不但無能,而且還阻止別人的事業,阻礙別人的發展。還有一些紅衛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時候把他培養的稻苗全給砸了。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應該都是給這些小人給扼殺的,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

  九十後的我們,是不是開始“做袁隆平”了。有許多已經開始努力了,難道我們還想袖手旁觀?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吧!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3

  今晚本想簽到後離開,不想卻被電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時說到要看《袁隆平》,聽老公的語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我是城裡的孩子,我從來沒有過沒東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顧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歡他身上一種"正直人"的味道,一種執著的精神,一個哲學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一個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農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於北平,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現年80歲。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座客教授、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南農業廳下屬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九江學院名譽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質: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6.熱愛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4

  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世界的雜交水稻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電影《袁隆平》透過再現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集中表現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著、飽含著激情,他立志要讓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著,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著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著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執著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援他如此執著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5

  我是高中語文老師。對於“袁隆平”三個字,自然嫻熟於心。作為一個湖南人,對於“袁隆平”這個名字,自然也是如雷貫耳。作為一個黨員,知道有一部反映科學家研究遺傳生命過程的電影《袁隆平》,那還是藉助了“學習強國”這個網路平臺。一部片長92分鐘電影,我硬是一邊欣賞,一邊做紀錄,前後看了兩天。

  《袁隆平》由瀟湘電影集團投拍,前後醞釀、創作了七八年,更換了幾任作者,為的就是拍一部“有質量、有水準、不辱瀟影名譽、對得起億萬觀眾、對得起袁隆平”的優秀影片。而這部影片,最終被中宣部、廣電總局、湖南省委宣傳部列為建國六十週年重點影片。真的值得推薦。

  推薦的第一個理由是,影片讓我們每一個吃著雜交水稻成長的、活命的中國人,透過袁隆平30歲至60歲階段的故事,更加真切感受科學研究的不易,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的重大意義和價值。影片以雜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為主線展開,以外國記者綠蒂對科學家的採訪為主導,塑造了一個真實生動幽默、擁有大寫人格魅力的活色生香的袁隆平形象,充分展現了科學家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等偉大胸襟和高尚情操,將“袁隆平”這個遠在新聞裡、文字上的名字,變成了無數觀眾心目中可敬可親的具體形象,並讓世人銘記這位具有大家風範的科學大師。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在充分尊重科學的前提下開展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形象。袁隆平充分認識到“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生存法則;他充分認識到農業這個行業的限制,很多時候的雜交水稻研究,一年往往只有一兩次機會實驗(一個生長期只有一次試驗機會),且從不放過這樣的機會。湖南省農業廳那個很是器重並全力支援他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成洪濤廳長要見他,他為了不錯過在海南的野生稻抽穗測交的時機,硬是頂撞了崔主任,拒絕了成廳長,甚至,最後是廳長親自帶著水稻專家來海南見他。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偉大夢想的科學家形象。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飽嘗飢餓的`滋味:全身浮腫,只能堅持每天上完課堂裡的理論課,然後儘量多休息以儲存體力。他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的夢想是追求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我的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為了這個夢想,他穿著布衣,打著赤腳走在田間地頭,皮膚粗糙,渾身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為了這個夢想,他把自己的床單、被套抽出來給實驗稻苗遮擋太陽,自己蓋棉絮;為了這個夢想,在學校的試驗田裡,他天天像忠誠的衛士,悉心地呵護著那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群”高產稻穗,興奮異常,如獲至寶,並於次年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期待著豐收的果實;為了這個夢想,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他告別妻子和孩子,帶著兩個助手遠赴海南,父親離世都不能盡孝……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博大胸襟的科學家形象。因為這種博大,在那個特殊時代,不說假話、不造假事,但並未站出來旗幟鮮明的反對,於是既堅持了真理,又保護了自己;因為這種博大,在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了分手之際,也坦然放手,繼續自己踽踽獨行的科研之路;因為這種博大,就算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著傾盆大雨之機,將他精心培育的良種毀了個一乾二淨,他在悲慟之餘,藉著沒有完全被毀滅的稻苗繼續自己的研究;因為這份博大,面對“草包學士”“科技騙子”的汙衊,面對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不但沒有削弱銳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念,他充滿激情地宣告:“就算撤消專案,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因為這種博大,在科學征途上,他儘可能多地培養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年輕人,無門戶之見,“從來都是搞五湖四海”,將自己的多年積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行,在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的保持系後,將自己培育的稻種毫無保留的分發給全國各地的水稻研究專家,從而培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恢復系”稻種;因為這種博大,他將“為各國培養優秀人才,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當作自己一生的願望……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科學家形象。為了雜交水稻,他“蹬掉兩隻鞋子,胡亂地捲起溼褲腿,赤腳下到禾田裡,高一腳低一腳來到七高八低的稻株中間,清點株數”這樣的鏡頭比比皆是。烈日下,他沿著田壟一行行地尋覓科研需要的雄性不育系、敗育系稻株,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的皮膚得了個“剛果布”外號。為尋找到目標稻株,連續16天,查看了6400多株水稻。研究入迷,走路撞電線杆,吃飯夾菜塞鼻孔。在雲南,遭遇了地震,最先從廢墟里搶出來的是稻種;在海南,晚上研讀資料,成群結隊的蚊子咬的渾身青腫,用塑膠薄膜裹身捂出熱瘡。在去往海南的列車上,師徒三人宛如孕婦——將稻種裹在肚子上,用自己的體溫給稻種催芽……沒有這種始終如一的勤勉質樸的實幹,哪有雜交水稻的橫空出世?他對著稻田抒情:我們的雜交稻田,是紅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那稻花,是世界上最芳香的花朵。一走在稻田上,就打心眼裡高興,美!

  影片藉助經典的事例,充分展現了袁隆平院士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風範,讓國人銘記一代科學大師醉心科研、質樸無華的動人風姿。

  同時,這位科學大師,還是一個專一幽默、多才多藝的普通人。他踢踏舞跳的飛揚,小提琴拉的專業。他樸素而應景的情話說的人耳根發熱,“因為有我的愛妻,我的希望不會落空”,“看著綠意盎然的田野,他告訴自己的妻子:看到這些稻田,就覺得我是它爹,你就是它們媽。”他面對艱難的豁達讓觀眾動容,在自己掉進泥沼澤命懸一線最終獲救後戲稱“雜交水稻搞不成,閻王爺不要我”,並將自己渾身的泥漿稱作“新發明的防暑防曬霜”。他形象而幽默的專業介紹,令我們這些農業知識零認識的門外漢茅塞頓開,他給助手介紹自己的“三系”,一系是“獨身主義”,二系是“自由戀愛”,三系是“包辦婚姻”,形象真切中普及了雜交水稻專業知識,令觀眾永生難忘。

  這,就是袁隆平,透過電影塑造的偉大科學家,這位發明了東方魔稻的科學家,這位創造了綠色神話的中國科學家,這位為人類戰勝飢餓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米菩薩”,這位其貌不揚、勤勞樸實的“鄉下老農”。

  質樸的是外表,純粹的是內心!這樣的科學形象,純粹情懷,值得每一位受益的人去觀瞻,去牢記!

  推薦的第二個理由,是電影本身樸素卻不平凡的藝術技巧,可以滿足觀眾對聲光色影的全面追求。

  把袁隆平這樣一位蜚聲世界的偉人搬上銀幕、實現藝術轉換絕非易事,這對編導及每一位創作人員都是嚴峻的考驗。藝術求高雅、浪漫、科學卻務實、嚴謹,怎樣把這一對矛盾體有機的對接在一起,是擺在編導面前的艱鉅任務,也是他們所要追索的重中之重。袁隆平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而作為創作者一定要擺脫概念化、公式化之窠臼,用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他,減少人物的神話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實自然而又深入人心的形象。而影片最終的呈現充分展示了編導人員的藝術匠心。

  其一,影片透過現實中的袁隆平和美國記者綠蒂的採訪對話,緊扣“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始末”,用三個樂章將全片分成三段:求索、堅韌、追夢,高度概括了袁隆平艱難求索的科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凸現了漫漫求索的心路歷程,既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

  其二,影片採用了一個非常浪漫的藝術手法來渲染意境,烘托氛圍。有人認為是多餘的,而我卻認為是極佳的,那就是以生命交響樂貫徹始終,用寫意、潑墨式的音樂元素結構全片。這個設計非常符合袁隆平獨特的人物特色和堅韌、豁達、開朗的情懷。讓音樂有生命,以角色的身份出演,伴隨著袁隆平一路走來。

  其三,在內容上,全片分為兩個時段,過去時和現在時。這既解決了活著的袁隆平和演員袁隆平形象對接的問題,又能解決由於資金不足、不能出國拍攝,只能選用袁隆平的影像資料來彌補的缺失。請科學家來演自己,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其四,該影片講述名人故事,類似於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傳記,採用了散文體結構來敘事,我覺得是該影片最重要的創新理念。

  其五,在影片色彩設定上,展現了三大色塊:綠色、藍色、金黃色,是全片的主色調。綠色源於自然、寓意深遠,和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袁隆平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綠色禾苗的出土,寓意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奇蹟。藍色象徵著藍天白雲、藍盈盈的大海,這是大自然的純美,隱喻袁隆平大海一樣的情懷。金黃色,本片中早霞、黃昏多次出現,映襯金黃色稻穗。這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是袁隆平夢想成真的收穫。三大色塊營造了一片藝術天地,拓展了想象空間和創作空間。光影是畫面造型的重要環節,必須重視。影調和色彩要和人物、自然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冷暖適宜、濃墨重彩、相得益彰。

  眾所周知,袁隆平院士雖已90歲高齡,但他仍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生命不息,我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這種“追夢”的偉大情懷令人折服,該影片在“真”字上做文章,在情節的自然發展中開掘出人物的真摯情感,凸現出人性中真實、燦爛的一面,突出科學研究艱難而偉大、質樸而光榮,為世界留下了一個偉岸的形象,值得我們每一個行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中國人去觀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