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

  近來,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透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平心而論,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2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電影。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年糕的製作。

  每當晚稻成熟時,就是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對於 5歲的寧寧來講,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愛好。她喜歡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傳統的年糕。井頭村,三面環海,是個美麗的村莊。這村裡,顧阿婆今年已經78歲了,她已經養育了三代,現在正在養育第四代。

  寧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經過 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組 。再用做好的米粉團使勁揉壓,一條條的腳板年糕就做好了。寧波人總喜歡在臘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時候,年糕既是吃飽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餚。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來就別有風味。

  用做年糕的麵粉還可製成小圓子。小圓子代表著團圓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團中,可製成青色年糕。剛做好的年糕溫潤軟粘,再撒上 金黃色的松花粉。這味道真是讓人慾罷不能。

  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3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裡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裡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裡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裡吟成了詩,在母親那裡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裡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並不那麼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後來再也沒嚐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4

  今天,我和媽媽在電視上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心傳》。

  這是一個美食紀錄片,共有八集,我和媽媽看的是第二集,講述的是中國美食的傳承。片中透過播放榨油、掛麵、糕點、中餐、海鮮等美食的製作過程,講述了我國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的主要傳承方式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這部片子裡播放了各種各樣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還有美食的神奇製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掛麵,面在他們手中就像一根彈性超強的繩子,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就算底下掛著石頭居然也不會被拉斷,我感覺好神奇啊!在片子當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師傅對他的徒弟們說的話。他收了二十個徒弟,但只有一個徒弟看到了他的絕技。因為這個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總是最後一個走,只要有剩餘的材料,她都會用心地練習,所以師傅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她。這不就像我們學知識一樣嗎?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師教得再好,成績也不會提高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義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美食的話,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5

  中國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流傳甚廣。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透過勞動與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6

  作為一個正宗吃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幾乎讓我所有的饞蟲都被瞬間激活了。那些看起來質樸,但是美味的食物讓我對於中國各個地區的美食都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第二季開播之前我就看過了預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樸實的勞動者帶給我們的感動。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馬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裡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馬家裡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7

  《舌尖上的中國2》,這是一檔介紹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節目,透過那一個個誘人的事物,我們也從中得到感知,本週是《舌尖2》的第三集節目,《時節》,講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徵。在四季分明的國度,不同的時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食。在節日假期的悠閒之中,我們感受四季的輪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誘人美食。

  第三集《時節》的內容,比之前的節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紹,本期節目介紹了鐵鍋燉魚貼餅子、蝦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鴨雁來蕈、板栗燒雞、清煮飛魚乾。。。等來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貨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這些食物都是按照時令吃食物,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中國人講究按時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令產生。只要對自然和時序產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最甘甜的回報

  在本集中,講述了螺螄捕手的故事,捕螺螄就要對螺螄的最佳捕獲季節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換得到餐桌上一盤盤的螺螄~~~

  從冬到夏,從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隨時令變化,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勤勞努力。色彩變化,生機盎然間,是一次次美食的體驗。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8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我來說,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蘇炒螺螄等食物不斷撞擊著我的味覺神經。我對媽媽說,你什麼時候會做這些菜啊?媽媽說,我會盡量學的,為了我的寶貝!

  以前經常聽到賣切糕的很騙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麼是切糕。晚上終於看到廬山真面目了。我感覺這麼美味的食物這麼會是騙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國2》還有一點讓我看起來感覺很爽,就是畫面太美了。感覺比我看的任務動畫片都美。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著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裡,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這是節目的最後說的一句話。雖然我不大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卻很喜歡這句話。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我跟媽媽說,以後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9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視節目,講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饋贈”,講的是我國雲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種精靈懷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類中的貴族,營養豐富,價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飯店裡,一盤碳烤松茸能賣1600元。還講了浙江的冬筍和湖北的蓮藕,如果配上肉會特別好吃,一點兒也不油膩。還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諾鄧山區,人們自己利用天然的鹽井又自己加工諾鄧火腿,看著很有食慾。還有吉林查干湖的`漁民冬季凌晨四點就要到湖面上捕魚,他們走在厚厚的冰面上,還有隨時警惕有裂縫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漁民捕到的魚都是四五斤的大魚,沒有小魚,因為他們織的網都要是大網孔,所以小魚是他們故意讓漏掉的,等來年再放些魚苗。這部電視節目讓我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瞭解了中國的美食以及美食製作過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實,我覺得這一部電視節目應該在我吃飯時看,能夠讓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會覺得餓。哈哈,同學們,你們看了嗎?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0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幾樣特色菜。有;雲南 香格里拉的松茸

  與冬筍、 浙江的竹筍、 安慰的蓮藕、火腿、鹽、吉林的魚類等。

  其中的雲南的松茸與冬筍很有名氣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

  一片的,然後放入鍋裡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餚哦。冬筍它也可以烹飪出幾道美味的菜餚。 安徽的蓮藕蠻有特色的。先把蓮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後,二片蓮藕的當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後,把它們放入平底鍋煎一煎。蓮藕也能熬成一鍋美味的湯餚哦。 鍋裡放入一些蔬菜、骨頭、蓮藕等食材。 蓮藕咬一口,它的絲會拉出來很長的。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蓮藕的營養價值很高,還能做出幾道美味的菜餚。 吉林的魚類有特色的。 吉林的漁民半夜四點出發趕往莫一個地方捕魚。有的漁民用鏟子挖洞捕魚,有的漁民挖好洞就開始放網了。 有的漁民用電器的工具打洞與捕魚。 吉林的漁民非常喜歡吃魚。 魚的營養很好。燒、 蒸、烹、 煮、 煎、 這幾種做法可以品嚐魚的各種各樣的美味菜餚哦。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1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採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釐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佔堆這個人讓我對於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裡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裡對於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願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二:舌尖上的中國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2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方法和手段,創造出無數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於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麼樣,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一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說的是中國人骨子裡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後繼續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後人,然後像季節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著自己的子孫後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裡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於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於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於他們努力把活著的智慧和活著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一個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影片短片,頗有感觸。

  看過影片,我知道了:原來在酸甜苦辣鹹這幾種味道里,辣最年輕,也最刺激。貴州遵義市,是一個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把辣椒當做下飯菜來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貴州人,經常會隨身攜帶一瓶辣椒醬,既是懷念家鄉的味道,又是對辣椒的忠誠。在成都的菜市場裡,辣椒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很多成都人對辣椒都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之情。想想我們廣東人,我們對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時,偶爾放一點提味。

  說完辣椒,我再來說說白菜。冬季的中國東北,很多人都會吃白菜。它對於東北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由衷的喜愛,而且是打小的飲食習慣。東北天氣嚴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眾食用。沒有了當季的新鮮蔬菜,那麼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選。對於東北人來說,醃酸菜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用新鮮的白菜來醃製,味道會更好。這件事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卻很簡單。醃好的酸菜可以配魚煮著吃,也可以和肉攪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餡兒的餃子。時代在變,大家的口味也在調整,可對於大多數的東北人來說,不變的就是對酸菜的熱愛。

  我覺得,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著不同的味道,我們應當享受這種美妙的味覺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4

  20年前,養蜂人老譚向未婚妻許諾,結婚後帶她從事一項甜蜜的事業,出去養蜂,到處旅遊,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四處漂泊的日子讓他們變得勞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獨特風味的泡菜,融入香濃的豆花當中,每當他們吃起家鄉的美食,所有的一切爭議都煙消雲散,家鄉的味道讓他們忘卻旅途的疲憊。

  麥收季節,麥客們背起傢什外出幹活,一杆杆麥子割入籃中。風箱大柴,一堆旺火,沒有誰能比老婆婆更能讓這碗麵條美味精彩,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是招待麥客們絕佳菜餚。

  海洋鈔票難掙,沒有牛馬力氣難享海洋衣食,夫妻倆一夜辛勤換來一網魚蟹。跳跳魚的抓取異常艱難,只因女兒愛吃,父親勤練五年,造就一身抓魚好本領,幾尾跳跳魚,就能成就一鍋靚湯,一家三口歡笑的圍坐在一起吃飯是最美好的時刻。

  兄妹倆早早的抓好魚做好魚醬等待外出務工的父母歸來,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尋好野菌菇晾乾後留給兒女……半生闖蕩,無論腳步多麼匆忙,總有那麼一種味道鎖定記憶,牽絆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觀後感15

  自然,主食,轉化。中國人在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食,儘管主食的來源只有很少的幾種,但是中國人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進製作方法和手段,創造出數不盡的美味食品。中國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飯,這磨礪著中國人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如何,所以中國人習慣於接受現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懶就沒人給他錢”,老人家說的就是中國人在骨子最為篤信的真理。中國人其實是最愛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當心頭事的,因為為了生存,為碗中舌尖的一口飯食,還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後繼續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改善和創造一切有利於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爭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於自然共處的過程中幾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為的只是把自然能給予人類的事物發揮到最極致的狀態;為的只是在自然允許的條件下,薪火相傳,留給後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後樂然得看著自己的子孫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麥稻穀,連綿不絕。

  今年過年我回家祭祖,當把將餃子和酒倒進祖先墓前燃盡的紙灰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許祭祀祖先的真正意義在於感恩祖先,不是他們所謂的陰靈庇佑,而是他們將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綿不斷流傳下來的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