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

  今年七月,所裡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於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蹟,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週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裡,事先準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透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從螢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蔔,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裡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2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裡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裡相依為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裡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才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於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泡麵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泡麵,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週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後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麼任性。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3

  今天吳老師給我們看個影片,那是個節目,節目名稱是“第一書記”。一開始我很疑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節目。難道是訪談性節目?還是……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很開門見山地介紹了這個節目是一個幫助一些貧困家庭的節目,會有事例給大家看。然後再由一些集團領導和愛心人士去給予他們愛心資金或者是……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十二歲的楊六斤,他的命運很不好,人生道路崎嶇。自小父亡母親改嫁,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住在堂哥家,鄰居特別照顧他。他也很願意幫鄰居做一些事,作為回報。

  想媽媽和弟弟的時候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媽媽,半路又折回來,因為害怕給媽媽增添負擔。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裡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可媽媽帶著弟弟打工,幾年都無法見面。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像現在我們都是生長在很好的環境,但是我們都覺得很不起眼。大家想想這個同齡人的生活就知道我們很幸福。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4

  昨天老師讓我們看了《第一書記》,講的是貧困事件,這檔節目也做得非常好,這檔節目讓我知道了許多的東西,我們在城裡,吃住自然不是問題,但我們有想過山區嗎?沒有。在山區他們的溫飽出現問題,沒錢買衣服,累死累活的才買來一件單薄的外套;他們吃一頓就算一段,小六斤把青草當成野菜來吃,在我們眼裡,青草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踐踏、拔它,在我們眼裡青草是沒有價值的,更不會拿來吃,但小六斤不是這樣看待青草的,他愛惜青草,甚至拿來當菜吃,明知這是不能吃的,還偏拿來吃;唉…可憐的小六斤,爸爸不在,媽媽改嫁,丟下六斤一人……

  我們經常吃的飽飽的、經常有新衣服穿。他們呢?沒有。

  我們生活在好的環境中,不僅不感謝還嫌棄。他們呢?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依舊感謝……

  我們可以去遊樂園。他們可以嗎?不可以。

  我們可以經常出去玩。他們可以嗎?不可以,他們都要幫家人做事。

  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這一切?不感謝爸爸媽媽?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5

  很早就聽說過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時,我便早早地趕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這部影片採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沈浩同志從XX省財政廳到小崗村任職6年來的點滴歲月和心路歷程。

  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裡,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要什麼。

  為了多做順民心,讓群眾得實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啟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麼,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裡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XX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著他對群眾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著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裡,沈浩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坦率地說,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為沈浩,為沈浩精神,更為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乾部。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6

  院裡組織機關黨員職工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沈浩--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我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就明白了他的先進事蹟,當時全國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沈浩的突然離世帶給小崗村、帶給中國共產黨的不僅僅是親人離去的悲哀,更是群眾的一種損失。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以後我覺得導演將沈浩這個人物刻畫的很生動、到位,讓我們走入了沈浩的真實生活中,沈浩的內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無私為人民的奉獻精神打動。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小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沈浩同志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湧現出來的生動典型,他是我們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我們所有黨員都就應和他對照,想一想自我就應如何對待群眾?如何對待組織?如何對待人生?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即將於今年的11月份轉為正式黨員,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真正地實踐"三個代表",像他那樣對自我的工作一絲不苟,踏實幹事,艱苦奮鬥,向上,努力完成好自我的工作與擔負好自我的職責。

  電影中小崗村發展由緩慢不前到迅速壯大,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後到經濟富裕物質充裕,這變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為人民服務的汗水之路。6年來,小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來,小崗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近兩倍;6年來,小崗人的觀念變了,心更齊了,發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崗村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幾萬人。一切的完美生活剛剛開始,但是沈浩卻累倒了,倒在了他無限熱愛的那片土地上。影片中最後,沈浩的女兒深情的話代表著沈浩生命的延續,沈浩精神對後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因為沈浩事蹟來到小崗村當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續;片尾曲更是娓娓道來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聽著《做人》,在音樂中永遠的悼念一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沈浩。"紅手印映出一個大寫的人,萬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寫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7

  我懷著無比激動的情緒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群眾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蹟。

  可能由於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齊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瞭解村民的狀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狀況,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後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透過收回村裡群眾財產、幫忙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乾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蹟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援和愛戴。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須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幾度落淚。

  "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後我潸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學習。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8

  毛主席在n年前稱讚國際友人白求恩時就說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想,沈浩同志就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

  其實,很慚愧,我是抱著玩的心態去看《第一書記》的,但是看的時候還是被感動的稀里嘩啦!沈浩是一個真實感很強的人,一個用真情來做事的人,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道理,他反反覆覆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就想幹點兒事兒”。

  一個普通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於是他就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人。但是,面臨著這個缺乏安全感的世界,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地給自己找藉口說:“我只是個普通人。”於是乎,我就可以理所當然的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來為人處世。可是要說真的做起來的話,這些事又未必都是“不關己”。

  這樣,換了一個角度來看,結論是:做好本職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於本職工作——陽光下的向日葵-陽光下的向日葵因為做好本職工作就意味著你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情,每天都精神高度集中。不論是備課,還是上課;不論是教,還是研;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做到百分百的精確或者說完美。我自認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可是,捫心自問,我還做不到這一點,儘管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又,或許是我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好。

  因為做好本職工作就意味著你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可是,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真的能夠真的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嗎?雖然新課標是要求“面對每一位學生”,可是在教學一線,我想能做到這樣的老師應該是極少的。而這些少之又少的老師則被稱為“名師”。於是,我們又有藉口了,我們又不是“名師”,只要讓大部分學生得到提高不就可以了嘛!同辦公室有一位老師(也是班主任)曾經說過要把一個班級管理好就必然要以犧牲一小部分學生為代價。或許,這是班級管理的一種方式,但是那被犧牲的一小部分學生該何去何從呢?

  我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作為三尺講臺上的菜鳥,我想說的是,我願意努力地去做好這件並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9

  20××年6月11日下午第一節課,吳老師帶領我們看了一檔鄉村公益捐贈節目《第一書記》。那些貧困的孩子吃不起肉,穿不起漂亮衣服,住不起好房子,但他們依然樂觀地挑起家裡的擔子,辛苦勞作,而我們呢?

  第一個是桂林的潘紹強,他的家庭十分困難,他的爸爸有一天在回家路上突然發瘋,從此就再也沒有好過,他爸爸還經常拿東西砸他媽媽和他;家裡的奶奶腿有殘疾,只能待在家裡;潘紹強平時要去縣城讀書,沒多少時間在家,所以家裡的重擔就落到了瘦弱的潘媽媽身上。潘媽媽以燒炭掙錢養家,但是去年偏偏是暖冬,碳賣不出去,只好囤在窯洞。現在,潘少強家已經沒有收入,只能向鄰居借錢,鄰居也是能幫就幫。在這樣窮苦的家庭裡,潘媽媽一直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對著大家都是笑著的。但不是所有活都是潘媽媽幹,有時潘紹強也會幫媽媽忙,潘紹強一個人扛起了三四十斤的木頭,讓我們每個人都很心疼,換做是我們,也早就累塌了吧!

  第二個是高二的歐子研,她是一個高材生,一直有個北大夢,她家也是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名電焊工,但她爸爸卻傷到了眼睛,沒錢治療,都快失明瞭,家的房子也是千瘡百孔。她雖想上北大,但是又因為想讓爸爸好起來和修好房子而猶豫不決。她學校有資助貧困家庭的學雜金,但她卻把它讓給了其他同學,她只想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學習的機會。子研的這種精神很讓我敬佩。

  最後是可憐的楊六斤,在他六歲時,他的爸爸去世了,媽媽改嫁了,接著,他的爺爺奶奶也相繼去世了,只留下楊六斤一個7歲的孩子獨自生活。他的堂哥把他接到家裡去住,但他的堂哥卻經常外出,所以一直都是六斤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六斤平時就是幫鄰居餵豬,放牛,自己拔野菜,捕小魚吃,自己一個人做自己的飯。鄰居看他一個人很可憐,所以也給他一些油、米什麼的。他生活節儉,要洗澡就到河裡去洗,由於沒錢買洗髮水,他就用洗衣粉代替洗髮水。六斤就是那麼一個懂得生活的孩子。

  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我們比他們好了多少倍啊!而我們還整天要這要那,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是不是太幸福了點。我們從小生活在蜜罐裡,不愁吃不愁穿,但他們明天過不過的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們應該心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帶給我們的一切,畢竟他們也很不容易,多多關心他們,體諒他們,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0

  當我噙著眼淚觀看廣西衛視《第一書記》節目入迷之時,兒子突然說出了這句讓我和愛人感動一陣子的真心話。

  羅雲作為欽南區黃屋屯鎮貧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書記”,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結合屯利村的實際,經過市場調研和不懈努力,終於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種植這兩個“致富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使用傳統手藝壓榨茶油,畝產值達4-5萬元,拓寬了屯利村民的脫貧致富之路。由於羅雲“真扶貧、扶真貧”扶到了點子上,引起了欽南區扶貧辦的重視和支援,明確表態優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種植列入明年扶貧開發專案。

  羅雲書記是我市“第一書記”的成功典範。在幫助貧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時,他還悉心為曾麗敏、張枝紅等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透過媒體的力量,引起了社會愛心人士對困難人員的關注和扶持,“眾人拾柴暖”得到了較好體現。羅雲向困難群眾播灑了“第一書記”真心為民的真誠情懷,傳遞了“第一書記”正能量。

  “我要保護好棚子,保護好奶奶。”在專注觀看“祖孫倆儉吃儉用,破布棚難擋颱風”章節之時,當14歲的曾麗敏說出這句讓人心酸的話時,我和現場觀眾一樣為之動容。是啊,困難群眾生計艱難、“戶外做飯”、“破布棚難擋颱風”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筆者有幸擔任樂民鎮貧困村馬朗村“第一書記”,要從羅雲書記身上吸取成長的營養,無愧於“第一書記”的稱呼和榮譽,牢記“第一書記”抓穩定、抓黨建、抓文明、抓服務、抓清潔鄉村等“五抓”的光榮職責,繼續抓好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蓮種植、淡水魚養殖等扶貧產業的申報和驗收,組織指導好群眾搞好“清潔鄉村”活動,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努力為建設“美麗欽州·生態鄉村”奉獻“第一書記”的微薄之力。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1

  市農業局派駐我縣龍門鎮塘田村第一書記陳獻萍開始在廣西衛視大型公益扶貧節目《第一書記》展風采。這是我縣第一書記第一次上廣西衛視《第一書記》,作為同樣身份的我,能第一時間現場目睹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能不激動嗎?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

  當晚,陳獻萍書記帶去了她“養殖大草魚、塘田村改造”等扶貧專案計劃,幫扶、延續了蔡紫陽、蔡子營同學等貧困孩子的讀書夢。第一書記的產業扶貧行動和貧困孩子們的堅強好學品質,感動了在場的觀眾和全家老少,愛心企業家、熱心公益事業人士透過捐贈、魚苗扶持、專案資助等形式,對塘田村進行捐贈和幫助。

  電視畫面上,陳獻萍書記“身懷六甲仍駐村”、“‘風水先生’養大魚”、“我的兒子叫‘基層’”等實際舉動和駐村的點點滴滴,表明第一書記是真心為貧困村辦實事、謀發展、留下足跡的,在群眾心目中樹立了第一書記的良好形象。陳獻萍書記一心為民的愛村情懷,贏得了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小學生們的愛護和好評。她在為我縣“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扶貧)工作隊員贏得了榮譽的同時,也為我縣順利完成“十二五”扶貧攻堅發展規劃弘揚了正能量。

  透過學習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對比駐村一年多來所做工作,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馬朗村的第一書記,還遠遠不夠。日後仍然得結合馬朗村的村情村貌,充分利用、整合好扶貧、水利、發改、教育、農機等部門力量,在上半年已種植200畝軟枝油茶、270畝超級水稻、建設馬朗村兒童家園等基礎上,加快馬朗新村排水溝、舊供銷社至二級公路路口、福全村文化樓、燈草村環村道路規劃、燈草村三面光水利灌溉工程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而堅定全村3320名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2

  近日,看了電教片《第一書記》後,心情難以平靜,這種感受,除了感動、欣慰、敬佩,還有很多很多說不出的滋味。不管人家覺得沈浩這個書記是傻、是不值得或是不可思議,我始終都執意的認為,他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是我理想中的好書記。我們老百姓身邊如果都能夠多這樣幾個好書記,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只可惜,在這個物慾橫流、到處充滿誘惑的時代裡,像沈浩這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願為百姓甘當孺子牛的人也許真的不是很多了。也許,這正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沈浩書記一次次感動著我們黨員幹部、感動著老百姓,也感動著我們這麼多時代青年的'真正原因吧?

  確實,要到基層掛個職做個三五年的村委書記,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如果下基層只是為了未來更好的升遷的話,但是,沈浩書記不同,他是去做事的,是去為小崗村人民幹實事、做好事的,他捨不得走,捨不得一次次為他摁紅手印要求他留下的父老鄉親。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說他傻,說他自找沒趣。是的,對於自己的妻子、女兒,還有白髮蒼蒼的年邁母親來說,他是真的傻了,一旦自己一走,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回頭,從此,照顧家人的所有重擔都將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對於那些和自己同樣留在省城工作的夥伴,尤其是一個個提拔任用了,可自己依然兩袖清風,這確實多少有些讓人覺得傻,甚至對他的選擇感到不可思議。可是,他就是要把小崗村當成自己的舞臺、把小崗村人民的幸福生活當成自己青春的追求、事業的起點,所以,即便帶著非議、帶著對家的不捨、帶著對大城市舒適生活的眷戀,他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踏上小崗村這片熱土、踏上了小崗村第一書記這條不歸路。

  這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沈書記、這就是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

  搭橋修路、調查走訪、徵地拆遷、招商引資、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他一樣都不閒著。哪怕為了讓一位孤寡老人能夠安心過年,他寧可犧牲自己閤家團圓的機會等,他都做了。換做很多人,也許真的難以做到,但是,在沈浩書記的骨子裡、在他年僅四十多歲的燃情血液裡,他最不缺的就是這種忘我無私的精神,最不缺的就是這種為老百姓甘願做孺子牛的偉大時代精神。小崗村的很多老百姓都把他當成了自己親兄弟、親生兒子等,也許,這就是沈浩書記身上散發出的最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和生命魅力吧?

  山河悲泣,百姓動容,沈書記走了,永遠的離開了深愛他的老百姓,然而,透過這部逼真的影片,我們廣大年輕人還是再次強烈的被沈浩書記的感人事蹟深深打動了。而他在影片中所說的那一句做事的不一定做官,做官的不一定做事也依然會警醒和鞭策著我們無數的年輕黨員幹部,繼續踏著他的足跡,一路朝前、繼往開來。此外,沈書記的事蹟,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些人他們默默無聞,一輩子兩袖清風,但是,只要他在位時,不求官、不跑官、不要官,一心只想著為人民群眾做好事、幹實事,那麼,不管他是不是身居要職,老百姓心中裝著的始終是他。而有些官,即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是,如果這種隨心所欲是駕馭在老百姓的不幸和痛苦之上,那麼,即便他聲名顯赫,總有一天,老百姓會將他完全遺忘。這就是為官之道,從政之本,也是電影《第一書記》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與人格洗禮。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3

  這個電影拍的並不精緻,內容如同工作成績總結。我原本以為很多人會中途退場。但是兩個小時的電影下來,並沒有誰走動,更沒有誰中途退場。陸續的有2~300人來,大家靜悄悄的看。

  我是一個易動感情的人,儘管是說教,我依然經常會為故事情節而落淚。

  一個小幹部的包村,並不容易。好在他是省財政廳的人。要點錢,畢竟不是大事,有錢還是能幹出點成績來的。正如當年我們包村下鄉一樣,最後作典型發言報告的單位恰恰也是我們市財政局的人,人家財大氣粗呀,政府的錢人家可以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只要是買好的,貼金的,花給誰不是花呢?

  故事中主人的工作程式我是知道的,他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也是能理解的,甚至他會用什麼樣的工作方式來達到最終的目的,我也是能想清楚的。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你幹了多少對當地村民有益的事情。這很重要。

  人,不是金剛。是人,就有情感。做任何事情都會有目的,有原因,有動機。故事中省廳的副廳長說了這樣一句頗有味道的話:當官的可以不幹事,幹事的可以不當官。沈浩下鄉的動機其實已經並不重要,即便是他有天大的動機,畢竟他死在了工作的第一線。如果說他有動機,那麼這動機也是為人民而死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就著電影說事,其實電影中的故事離我們都有距離。大家更多的是看眼前,看現實,看身邊的這些官員的行為與舉止。有句話說: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我們怎敢說故事是美化,而現實是太糟糕呢?我們應該說故事是典型而現實卻是個別,這樣更合適一些吧?!大家能坐到影院中2小時而不離開,大家是在感動抑或是陶醉?大家是在寄託情感還是理想化一種精神境界?怎麼故事與現實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中國的百姓很善良,只要你能為大家做點好事,哪怕是一點點呢,老百姓就會記得你,就會感念你。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大家能坐住於影院中感動於故事中的精神,其實那是心底對道德的呼喚,對良知的呼喚,對人性的呼喚吧?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4

  "兩任村官瀝血嘔心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這是小崗村人寫的一副輓聯,他們在送別相伴六年的好書記時和著淚水寫下的。這也是沈浩同志的真實寫照,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小崗村人。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財政廳幹部,2004年2月作為選派農村任職幹部,到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任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11月因積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看了人民的好乾部沈浩同志的事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大學生村官既然選擇了農村,就要像沈浩同志一樣放下城市的浮躁、放下空洞的理想,而是要確立紮根的思想,無怨無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大學生村官只有把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用到了工作崗位,只要認真完成了組織和群眾交給的任務,就會有成就感、就會增強自信心,就會脫離無休止的抱怨聲。大學生到村工作,不是曇花一現、也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培養黨政機關後備幹部的需要,是一種長期的戰略任務。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受到過冷落、排擠,甚至捱罵、捱打,但他沒有退縮、沒有嫌棄,而是堅持到底、忍辱負重、不折不撓,無私地為小崗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小崗村的面貌,最終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信賴。沈浩的實踐證明,正是他這種持之以恆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小崗村、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大學生到村工作,要面對很多困難,克服很多矛盾,學習很多東西,需要的就是沈浩持之以恆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源泉。大學生村官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恆,才會有美好的收穫;只要做到了持之以恆,就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沈浩同志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認可,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聯名挽留,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他一心為民、不謀私利的高尚情操。沈浩同志沒有把農村當作市場,沒有把基層當作升官發財的跳板,而是把小崗村當作了自己的家,把小崗村的村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不負眾望,在實際工作中努力踐行沈浩同志精神,做到學到心裡頭,做在行動上,樹立新時期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立志做沈浩精神的實踐者。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麼與眾不同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符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幹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讚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麼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並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5

  7月21日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集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蹟。

  可能由於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起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瞭解村民的情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後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透過收回村裡集體財產、幫助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乾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蹟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援和愛戴。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幾度落淚。

  "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後我潸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學習。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於修路的資金後,他衝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齊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我的人脈關係聯絡企業來小崗村投資,佔地開發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著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透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村幹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這一訊息,沈浩說了一句“我立刻到!”,於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最後,老太被沈書記為民著想的精神打動,說:“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光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裡工作。但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餘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於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幹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訊息,然而,聽說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向憋在心裡,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裡都一樣。最後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我的身體,長時光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這天的我們。

  轉眼看這天我黨的一些幹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著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慾薰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僕,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6

  週四下午,在校黨支部的組織下,我校全體黨員教師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

  從銀屏中,我們可以看到,沈浩同志——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書記,紮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座嶄新的大包乾紀念館矗立了起來,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伸向了遠方。而村民們一次又一次挽留他們的好書記的紅手印,又是那樣的令人震撼……

  沈浩平凡的人生閃耀著共產黨員的魂,他堅定的信念成就了輝煌的小崗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難,但難在做好。因為教師的工作是瑣碎的、細小的。她沒有高科技的累累碩果,也沒有建築事業的立竿見影,更沒有詩人的浪漫和灑脫,她只像綠葉一樣平凡,為大地帶來生機,並且在陽光的照耀下,她將褪盡生命的綠色。這就更需要我們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與廣大家長的認同。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沈浩同志的精神對照自己、檢查自己,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腳踏實地做實事的精神,學習他敢為人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擔當的精神,真正做到務實、勤奮。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儘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力,用愛去關注孩子,用心去體會孩子,用情去感動孩子,用知識去引導孩子,以自己的滿腔熱情,註釋教師的職責!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7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職責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職責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用心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能夠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取了小崗,這種選取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職責。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取。既然選取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職責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8

  俗話說“陽光總在風雨後”。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裡便有這樣一群歷經風雨卻依然祈盼陽光的村民。本期《第一書記》中,記者帶我們走進了廣西省xx縣xx鄉xx村。

  跟隨記者的步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石頭,在石頭與石頭的縫隙之間夾雜著幾塊土壤,這邊是村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農田。在這快袖珍的土地上,兩個小女孩正在非常吃力的犁田。

  他們就是採訪中的第一對主人公——韋xx、韋xx。姐姐韋xx只有13歲,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不僅要照顧年邁多病的爺爺,還要撫養只有6歲的妹妹。當主持人問韋xx家裡大人在哪裡時,姐姐說:“只有一個爺爺。”當問到爸爸媽媽時姐妹倆卻沒有回答,只是低頭抽泣著……後來在爺爺口中得知:“因為家裡窮,在剛剛生下姐姐時,爸爸便離家出走了,後來,母親因為家庭不堪重負,也相繼出走了。說到這裡,爺爺不僅潸然淚下,整個家裡瀰漫著一股悲傷的氣息。但她並沒有被貧困所擊垮,而是勇敢的面對生活,同時,她不屈不撓的性格也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在xx村的的另一個角落裡還有一個女孩,她就是採訪中的第二位主人公譚能靜。能靜自由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全家靠爺爺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家裡的房子夏不避雨,冬不擋風,小能靜為了減輕爺爺奶奶的負擔,常常趁著課餘時間上山砍柴。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能靜並沒有放棄學習,她勤奮刻苦,是班級的學習委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談及到能靜的父母時,能靜不禁哭紅了雙眼:她總感覺是自己的任性才讓父母拋棄了自己。一下子失去了雙親的家庭就好像破舊的茅草屋,在風雨之中搖搖欲墜。還好在爺、孫兩代人的努力下,生活還算是苦中有甜。

  看了她們的故事,我深受觸動,她們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和她們相比,我們生活的多幸福啊!在家裡,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在學校,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老師對我們諄諄教導。想起那些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他們每天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卻依然渴望學習,從不輕言放棄,我們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所以,我們應趁著大好時光,趁我們還年輕,用炫麗的彩筆在純淨的白紙上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努力吧,朋友們我們的路還長,我們有足夠的資本去奮鬥,去拼搏!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19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看了《第一書記》這個電視。好感人呀!一個八歲的男孩一放學就去山上幫奶奶挖野菜,有一次還摔倒了呢。在學校同學都不跟他玩,說你都沒有爸爸媽媽,不跟你玩。其實他爸爸死了,媽媽不要他了。他平常和他家小狗玩。那個小男孩叫毛榮伐,大家都叫他小榮伐。他把狗也帶來了,奶奶牽著狗的手,狗跟站立行走似的,好象就是站立。小榮伐說狗暈車還懷孕了呢。

  還有一個是一對小姐妹,她們的爸爸得了肺結咳,媽媽得了癌症。她們也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的。爸爸媽媽都去外面打工了,一年只回來兩天。因為太想爸爸媽媽了,就做了兩個小泥人,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她們倆的學習還都是全班第二呢!畫畫也是全村畫的最好的。她們畫了個全家福,拿到了現場。最後現場的好心人給他們捐了好多錢。

  看的時候,我和媽媽哭了好長時間。和他們比我的生活條件此他們好多了,但是勤奮學習和吃苦的精神就差遠了。我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堅強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20

  看完歐子研姐姐的故事,我心頭全是辛酸。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她的成績優異,但是家庭的經濟條件非常有限很難供她上大學,而她心中的夢想就是北大夢想。

  因為父親是電焊工,常年工作用於那一種電焊工具,那些放射出來的光是一些不好的物質,姐姐的爸爸因此眼睛受傷。而又沒法治療,經濟條件不好。

  因為父母都不在家,一般弟弟都由歐子研帶著,所以弟弟非常黏她。剛剛好爸爸回來了,今天奶奶生日,歐子研正在給奶奶做飯。從這一點一滴的汗水和一點點透露出來的孝順看得出來歐子研很用心地在做這頓飯。開飯咯!奶奶開心的笑著,歐子研姐姐說著祝福的語言,滿滿的誠意。當爸爸說時,子妍姐姐哭了。貌似爸爸說的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用力地往她身上扎。

  爸爸剛剛找到工作,因為怕子妍姐姐會傷心所以沒告訴她。爸爸要走了,子妍姐姐很傷心,一直在抱怨爸爸沒有跟她說。她賭氣了一會兒,但是還是平靜了下來幫爸爸收拾行李。在爸爸走的最後一刻她都沒有再哭,但是還是看得出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不捨。

  離別總是傷感的,但是我希望子妍姐姐要把這個北大夢堅持下去,加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