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1

  《一個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過,這次在學校裡算是複習了。一個真實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實魏敏芝踏上講臺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她有多麼熱愛教育,一個剛小學畢業的學生,稚嫩的面孔,應當來說,還談不上什麼遠大夢想、高尚情操。一向以來,水泉小學僅有一位教師,那就是高教師,但高教師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須得離開學校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的課必須得有人站崗,於是,村長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就成了魏敏芝走進教室的“動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危房,牆壁千瘡百孔。那也是一所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學校,旗杆用一根彎曲的木杆代替,講桌僅有三條腿,粉筆的使用精確到每一天一根,沒有鈴,只能根據太陽光在燈繩上留下的影子來確定上課和放學。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課文,當然還有負責幾個住讀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始終沒看到兌現,村長說找高教師要去,高教師說找村長要去。但高教師離開前在拖拉機上說了一句“如果村長不要,我給”,前提條件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當然在之後魏敏芝的表現中,她的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了這五十塊錢。對張會科的不斷尋找過程,其中所受的艱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幫忙,僅有她自我才能夠體會。把張會科帶回了水泉小學,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師的囑託,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還是少了一個被體校帶走的特長學生。

  從這部影片中看到,其實很多人從事某一件事情,當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個陰差陽錯的開頭,就將自我帶入某個領域。在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裡,有的人想方設法地掙脫,結果有兩種,一是最終在另一個領域裡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掙脫後仍然碌碌無為;另外那些既然暫時不能掙脫的人,也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終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從此紮根於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後也成了一番成就。

  於是想到,開頭其實並不重要,起點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後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應對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萬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2

  我記得很早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我記得當時我看了很多遍,一開始覺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從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也沒聽說過,很新鮮。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再看《一個都不能少》已經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應該說我是透過這部電影認識的張藝謀導演,《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師走的時候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盡她所能的來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長,一次一次的被轟出來;魏毓芝圍著村子追張慧科,為追回那個長跑的孩子,追汽車跑了好長時間;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鬥志的心。農村教育的警鳴鐘敲醒了時代的步伐,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事業。給農村的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給他們創造一片在藍天下書寫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歲,我比魏老師大,我應該向她學習。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我要跟他們溝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希望被老師關注,希望被老師喜歡,如果我想讓我的孩子“一個都不少”,我就要學習魏老師這種堅持、執著、盡職盡責的精神,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3

  拍攝於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隻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裡,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體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裡,不是“學生學到了什麼”,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裡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並不明白,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並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並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於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於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期望的暖意,於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4

  在我二年級上品德課的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可是這個電影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了在農村有一個希望小學,因為校長有事所以找了一個13歲的老師,叫魏敏芝。校長對老師說:“不能少一個學生,如果我回來看見一個學生都沒少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校長說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學那裡,要找一個跑步快的人去比賽。因為老師特別想得到錢,就不讓學生出去。

  結果睡完覺發現少了一個學生,就是張學生。老師去打聽了一下,都說這學生的媽媽生病了,張學生去城裡打工賺錢了。

  學生為了幫老師為了找到張學生,湊夠車費,就去幫老師搬磚,賺錢。賺到了錢老師拿出一部分買了兩瓶可樂,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師就去城裡找張學生。

  到了城裡老師怎麼也找不到張學生,就寫尋人啟事。但是老師沒有錢,沒有筆,老師就去買了一瓶墨水和幾張宣紙。老師到火車站裡去寫尋人啟事,寫著寫著墨水不夠了,她就找了一個洗手池,在墨水盒裡面倒上水,又接著寫尋人啟事。結果被旁邊的一個人看見了,就說這樣寫的都看不清,尋人啟事也沒有用,你得去廣播站廣播。可是魏老師也找不到廣播站,魏老師就在大街上過夜了。因為風太大,魏老師寫的尋人啟事都被刮沒了。

  魏老師到了白天去了廣播站,可是門衛不讓進去,魏老師就在門外等著。終於可以進去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張學生在飯店裡要飯。魏老師進了廣播站,就開始廣播了。張學生在飯店裡的電視看到魏老師的廣播。飯店的老闆就送張學生到了那個廣播站,魏老師就找到了張學生。

  記者最後給了那個學校好幾盒粉筆,魏老師讓那些學生在黑板上一個人寫一個字,張學生跟魏老師說可不可以多寫兩個字?魏老師就讓張學生多寫了兩個字,張學生寫的是魏老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是多麼的幸福,因為20多個學生喝兩瓶飲料,我自己就能喝兩瓶飲料。還有13歲的老師就能照顧學生,還能夠把丟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責任。我要學習魏老師的精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5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一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一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一種淒涼的景色,沒有什麼鮮豔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一種淒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一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水泉小學。看到這裡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一要求。上課是學生並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一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為明知作為一個老師並不夠格,因為她並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一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裡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裡。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一起湊錢去城裡,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於是學生們一擁而上為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並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裡。看著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佈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裡,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透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啟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後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於是就想去電視臺。看著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後,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於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於表達,她牢牢記住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為一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6

  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我的眼睛溼潤了。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群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雖然只有這一點東西,但是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

  感動一: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車,魏老師在半路上被趕了下來,但魏老師一心要找到張慧科。老師在路上想攔一輛車坐車去城裡但是沒一個人願意停下來把土頭土腦的人帶到城裡去。老師也沒有停下來,她翻過了一座座高山,一個個黑黑的山洞,最後還是靠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司機把老師送到了城裡去。魏老師靠的是信念。

  感動二: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把身上所帶的9塊5一毛一錢全花光了買了一支一毛一筆,一瓶墨汁,100張白紙。起早貪黑地寫著“尋人啟事”,不知過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師只好在墨汁裡對了好多水,雖然寫出來的字跡十分的淡,魏老師還是沒有放棄而是接著寫……不知又過了多久一個男的走了過來,說:“寫這個個一點也沒用,寫了也是白寫。”但老師還堅持寫完了所有的紙。老師在寫的時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師還要寫。這是一種責任心。

  感動三:魏老師為找到張慧科聽了那個男的話了去電視臺要做了一個廣告,但是專門管出入登記女門衛就是不讓魏老師進去。於是魏老師就在電視臺門口問戴眼鏡的人:“你是不是臺長?”但別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從她身邊繞過還不搭理她。不知什麼時候這件事傳到了臺長的耳朵裡,臺長連忙下去迎接。魏老師還是問:“你是不是臺長?”臺長回答:“我是臺長,你找我有什麼事?”……魏老師把事說了一遍,臺長馬上幫她做了一個關於教育類的節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張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記者問張慧科你要怎麼感謝老師:“我長大了一定要買一些好東西給老師。”這句話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動了。

  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一浪一費米飯;我們天天吃肯德基;我們天天玩電腦……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幸福;我們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山區的孩子: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群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

  只要有信念和執著,就有永恆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7

  看完本影片,它竟然勾起了我年少時的絲絲回憶。我的腦海中不停浮現出我在學校度過的匆匆歲月,那一幕幕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耳邊隱隱約約還徘徊著一句句謹訓聲,不時彷彿還能看到那總是在忙忙碌碌的背影,就好像回到了那一年年坐在教室的場景,周圍還是那幫嘰嘰喳喳的同學們,還有那個站再講臺上面容微怒,眉間帶些嚴謹且十分高的聲音對我們呵斥的班主任。

  看完本影片,我彷彿懂得了班主任費勁腦汁對我們的用心良苦,一想到老師為我學習擔憂的表情,我不以為然,而如今,我想對她說聲抱歉,曾經的我一定讓她失望,現如今我才懂得了作為老師的責任,那種堅定一心的志向,和自身作為再生父母的決心,姜太公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是除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外的再生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領路人,更是我們人生中的指導者,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先成人再成才的忠心。

  那種教書育人的偉大,我不知用什麼去讚美它,但我知道,要給予她尊重,而學習就是最好的報答。

  影片中,小小年紀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她雖然不太懂得去交學生怎樣學習,但她也懂得作為一個老師的責任心,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更懂得去交學生先成人後成才的道理。

  因為只要被別人稱呼為‘老師’這兩個字,就要做到老師應該做到的責任,這種責任,無條件,更無金錢可相提並論,更無任何代價可以換取它,這就是老師這兩個字的意義。

  在影片中,我不僅看到了作為老師的偉大責任心,更看到了國家對偏遠山區的重視,去幫助那些貧苦的人家,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富裕,還有那些在山裡上學的孩子們,在那種貧苦的環境中追求美好的目標而努力奮鬥的神情,讓我自愧不如,因為我沒有像他們那樣努力的去學習知識,而且沒有拿出十分之十一的力氣去拼搏,我想在這一次事情中,我會得到良好的改變,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

  若是將來學習好了,去社會打拼,我想,我會盡自身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若是我有幸得到‘老師’這個稱呼,我會去偏遠的山區教書育人,因為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代價可以換取知識的繁華。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8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代課,老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一個都不能少,一個13歲的女孩成了28個孩子的代課老師,她只會唱一首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歌詞的前兩句是“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唱到這裡她連歌詞都記不起來了。

  對於學生,她唯一的法寶就是不放棄,不放棄對老師的承諾,不放棄村長所謂的50元錢。當班裡有個小女孩被選到縣城作為運動員培訓的時候,她追著汽車去要人;當張慧科進城打工,即使村長不讓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錢,她帶著孩子們搬磚頭賺錢,有錢了能買兩罐可樂傳著26個人喝,大家沒有喝過這種飲料,所以這唯一的一口卻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快樂,1500塊磚頭搬完,還是不值一張車票錢,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亂逃過半路還是被趕下了車,至此電影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學的學生已經在城市中走丟,沒有人脈,沒有幫助,沒有能力,沒辦法……

  做廣播、寫尋人啟事,最後廣播煙消雲散,啟示紙也隨大風吹走了,走投無路的她只好去電視臺碰運氣,在電視臺門口,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

  是好心和耐心換來了真誠的關注,上電視,被好心的老闆娘幫助,不拋棄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得她帶著自己的學生回到了那個小地方,那個沒有粉筆、沒有喇叭放國歌的小學校,一個都不能少,她做到了。並且還讓所有學生都認可了她,魏老師。最後一個鏡頭,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大的,小的,會寫的,不會寫的,用真實的粉筆寫下了自己的話語。

  默默的,靜靜的,所有的圍觀者都散了,所有的攝像機主持人都撤走了,他們依舊要在這裡重複新的日常生活,學習是孩子們在可樂味之後第二口美味,滿滿的一口就夠了。

  感謝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來這些近乎真實的故事。而我們的教學條件沒有這麼差,但卻有孩子不斷的離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攔住他們,為了我們美好的一廂情願我要去留住他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祖國的花朵很鮮豔,不離開花園才能讓我們祖國花園絢麗完整。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9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裡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裡,在城裡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10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裡,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教師。依高教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之後,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教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一樣意,因為高教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最終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之後竟然在車站裡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之後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臺,在臺長的全力幫忙下,她錄製了節目,最終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臺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長等一幫裡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樸、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臺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異常是主人公魏教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淒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我們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電影,我十分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