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了于丹老師的演講,受益非淺,使我受到了許多啟發,我的心情很不平靜,感受頗深,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優良的傳統。”以前父母都是夾菜給我吃,我卻連一聲謝謝都不說,雖然看見父母臉上掛著笑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點傷感,我們應該主動夾菜給生我養我們的父母吃,而不是等著他們給我們夾,這樣的話他們會覺得我們還沒長大,還不懂事,會使他們傷心,如果給他們夾菜的話,父母會很開心,還感覺我們真的長大了,每天父母下班的時候他們都很累,不能讓他們再費心思了,我以前每次看見父母回家,就讓他們急急忙忙的做飯,盛飯,在吃飯的時候還說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咋地,讓父母傷心。到現在才明白父母工作是繁忙的,回到家中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很辛苦。所以我放學後要在家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父母減輕負擔,讓他們輕鬆一下。

  “破萬卷書,如走萬里路。”在以前我都不怎麼愛看書,要不就看一些和學習無關的書,比如,漫畫書,遊戲書等等。父母總是勸我讀一些關於學習的書,如作文書,輔導書…….,我幾乎不聽他們的話,而且把他們的話當做耳旁風,就是給我買回書來,我也不讀,原地不動地放在桌子上。但是,如今我通過於丹老師的開導,懂得了讀一本好書就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從此我再也不過多的看漫畫遊戲書了。一有空就坐在書桌旁,拿起課外輔導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還會在書上點點畫畫做一些讀書的記號,以後我再看的時候就知道哪裡是重點,那裡是難點,更好的複習,掌握知識。通過於丹老師的講解,使我懂得了為什麼要讀書,一定讀好書的緣由。

  “送人黃金,不如送人一金手指,”這一部分于丹老師講得很仔細,講了一個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他很有錢,可是他的生命已進入尾聲。就把兩個兒子叫到面前說:“我快不行了,有些話和你們說,你們兩人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是拿我的錢來生活。第二是用上自己雙手去勞動”。他們兩個想了一會,大哥說:“我要你的錢來生活。”老二說:“我什麼也不要,只想用雙手去養家餬口。”二十年過去了,老大還是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錢卻越來越少。老二牢記父親的遺訓用勤勞的雙手建起了許多商鋪,過了不久在當地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富翁,大慈善家。

  聽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辛勤的勞動,定能有很大收穫,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于丹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它像一盞明燈引領著我學習生活的方向。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2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有著迷茫,有著煩惱,有著憂愁,這時,我們往往需要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出困惑的迷霧。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座》,感觸頗深。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絕不能忘記孝。孝心是萬德之本,古人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從古代至今,成千上萬人都在遵從百善孝為先的理論:漢文帝劉恆,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以孝著稱,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晉代郭巨因家境困苦,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成長的道路中社會是必經之路,而社會之中,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環。二加人才是仁,師生。朋友。夫妻。子女……現代的社會關係,大多是由兩人組成,但是目前無數的青少年正在被人際關係所束縛,無數孩子沒有朋友,不知怎樣與同學交流,,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的成長,應該放在人群之中,自然之中,社會之中而不該是在電腦與書桌旁,成長不是填鴨式的接受前輩的教育與理念而是應該經過自己的總結與努力。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同一條佈滿荊棘的的道路,而信心如同一把利劍,幫我們披荊斬棘。人生的路並不筆直,但自信可以伴著我們,飛躍一條條不平坦的溝壑,跨越一個個深深的坑洞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青春只有一次,一個人想要寫下無悔的青春,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就要對自己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自信,可以說是英雄人物誕生的孵化器,一個個略帶徵服性的自信造就了一批批傳奇式人物。然而,自信不僅僅造就英雄,也成為平常人人生的必需,缺乏自信的人生,我相信必是不完整的人生。請記住:一定要充滿自信,因為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讓人成功。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她教我們應怎樣做人,以後我們應在生活中不斷的提高自己。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3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江蘇教育電視臺的“于丹講座”,深有感觸。

  于丹老師首先就說:“做人,就要學會自我控制。”于丹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從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脾氣非常暴躁,一天要發火許多次。他的爸爸拿過一塊木板,對小男孩說,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木板上竟有30多顆釘子,小男孩很是驚訝,“我不記得我發過那麼多次呀!”他的爸爸對他說:“所以,你要學會自我控制。”在幾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終於不再發脾氣了。他的爸爸首先給予他鼓勵,接著讓他把釘子全拔下來:“你現在雖不發脾氣了,但對人家造成的傷害就如這木板上的洞一樣,永遠不能磨滅。”接下來,于丹老師講了有關“孝”,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題。

  看到這兒,我不禁聯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發脾氣。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課一練》,卻忘記檢查了,媽媽提醒我檢查。雖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還是嘴硬“我知道的。”檢查完畢後,我開始做《補充習題》,但一做完又忘記檢查。媽媽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時我卻顯得極不耐煩,“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不然我肯定會記得檢查的”我對媽媽吼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我好心提醒你,你還不耐煩了!”……回想起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慚愧,爸爸媽媽平時對我要求嚴格,學習上的關心,生活中的照顧,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健康成長,而我卻經常擺臉色給父母看。孔子曰“色難”,易指給長輩好臉色。儘管做起來很難,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為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與失敗,我們不能被困難擊倒,要很快地進行自我修復。越快,你享受的快樂時光也就越多。

  同學們,讓我們腳踏實地,不說空話地一起實踐于丹老師的理論吧,一起加油!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4

  一直喜歡著于丹的書與講座,這周學校要求觀看于丹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自然很是樂意。

  長長的講座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一個小寓言。

  用同樣一鍋沸騰的水,用同樣的時間去煮一個雞蛋,一個蘿蔔,一把茶葉。當雞蛋再取出來的時候,蛋清蛋黃都變硬了;當蘿蔔取出來時,變成了一灘軟綿綿的蘿蔔泥;而茶葉卻舒展開了,變得飽滿充實,它使一鍋無味的水變成了香氣撲鼻的茶水。這正是三種人融入社會後的態度。沸騰的水是社會,雞蛋.蘿蔔.茶葉是三種融入社會後的態度。第一種人在社會中熬得心如鐵石,忿世嫉俗;第二種人在社會中心軟了,人很善良,但是失去了自己的原則;而第三種人完全融入了社會,他在社會中展現了自己,用自身的能力改變了環境。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常識,當延伸了意義後,令我深思。社會,沸水。態度,茶葉。人的一生離不開社會,只有和社會融為一體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創造美好的人生。融入社會,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又有誰能完全做到?這是一種展現自己的同時,影響周邊環境的高難度境界。難!但是這值得去奮鬥,達到了這種境界,是一種別樣的成長,不同尋常的成功。我想,要成為茶葉,恐怕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認識。社會需要我們去真正的認識理解,社會是供我們展示自己的平臺,是供我們鍛鍊自我的地方。不能像第一二種人,沒有自己的認識,輕易被社會而改變。當正確的面對了社會,此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助我們攀上巔峰的階梯。

  如今的我仍是學子,未涉足真正的社會。但實際上班級正是一個小的社會。如何做好茶葉?我想,作為班長,要想成為好的茶葉,就是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係,在學習上展現自己,和同學將我們班變為真正的集體,將我們這個小集體,又融入更大的集體——學校。

  社會如沸水,態度決定成敗。我,決心做片茶葉!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5

  我看了于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於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知道爸爸媽媽與子女之間關係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準則。

  我知道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係。多在人群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於網路,老在家裡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於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係,多與同伴們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裡。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了?怎麼不高興了?”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說:“孩子,你別擔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麼了?”孩子說:“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說:“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後來回來了,遊玩了世界各地後,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爸爸媽媽,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麼,爸爸媽媽就給什麼,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

  而且,爸爸媽媽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係,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著他的到來。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父親或媽媽生病的情況下,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麼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

  于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謝于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6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于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于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準則和至理名言在這天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于丹的講座,讓我領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用心的心態,一種融入此刻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能夠透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于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後悔昨日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這天的事。正確應對現實中的不利方面,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于丹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閒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

  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願望!透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7

  陪孩子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教育講座,受益非淺。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天天與大樹玩耍,大樹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先是讓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賣,用以換各式各樣的玩具,接著是截下樹枝,用於蓋新房,娶媳婦,最後是砍下樹幹,做成獨木舟供孩子去周遊世界……這個故事裡的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孩子要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就給什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懂得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所需,認為父母所做的這些都是理所應當,不懂得珍惜和回報。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自私,不懂得感恩。我們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辦,要讓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應該讓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指導他(她)自己疊被子等等,不要怕累著他(她),其實做這些事情,並不會累壞孩子,相反還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並能讓孩子在自己動手中獲得樂趣,在勞動中體會勞動成果獲得的不易,從使孩子在享受父母、親人給予的愛時能懷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擁有健康的人格。這樣的孩子,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位置。這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做為家長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兒子已經九歲了,卻像個小皇帝,在家裡除了學習就是看電視、玩遊戲,連被子都不會疊,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別說幫大人做什麼了,簡直是個生活的“低能兒”!唉,作為母親,我真的很失敗!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以後,我要從我自身作起,改變為孩子事事代辦的做法,努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縮短被同齡孩子拉下的距離,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強自立、懂得感恩、擁有健康人格的社會接班人!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8

  週六的上午,我收看了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這個講座加強了我的素質教育,培養了我的社會價值觀與人生觀。

  我知道了教育不是填鴨式的接收前任的經驗而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結論;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但比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與其給人一堆金子,不如給人一個點金的金手指;一個人要想寫下無悔的青春,要想寫出瑰麗的詩篇,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居里夫人說過一句話: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總要工作。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歷練下舒展自己的生命,並用自己的生命成全社會這就是我們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儒家創始人孔子講究一個“仁”字,于丹老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係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閱歷、人格。其中閱歷與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得到。要有信心,有恆心與毅力,將來才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峰。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於你。社會就好比是一鍋沸騰、滾燙的水,它不會因為可憐你,就會降低它自己的溫度。所以,我們應像那把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會。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每人都應懷揣一顆感恩之心。感謝生活、感謝父母、感謝師長,感謝朋友等,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 應該學會感恩。我們做教師的更應該教育孩子從小知道 感恩。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 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同時也應對其他的需要幫助的人奉獻自己的愛心。

  教育只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的終點,應是我們自己尋求的方式來昇華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 看了這個講座,我樹立起了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讓我知道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有人說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

  當我們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天也這般藍,樹也這般綠,生命是這般美好!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收穫別樣的人生。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9

  那天聽於丹的講座,偶爾想起這樣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姥爺就經常悄悄跟我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裡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姥爺,說你看,有一個叔叔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姥爺就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矇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所以《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讀經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讀來讀去,便應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心敬仰聖賢。因為他們不用華彩的詞語,來讓大眾覺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己的偉大而讓萬眾折報,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己的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眾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恆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著生命成長去接近的。《論語》裡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後來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便是孔子的溫暖世道了。

  其實只要做到五個方面,那麼這種仁愛就基本完成了:恭則不侮,生命有尊嚴;寬則得眾,受眾人愛戴;信則人任焉,走得更長久;敏則有功,打碎的罐子變寶貝;惠則足以使人,調動他人積極性。

  我們以下代人的眼光來看“恭”和“寬”是教我們怎麼樣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們怎麼樣做事的,“惠”是教我們怎麼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這就是我們現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內容,所以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我想他跟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生命中的理想都會相關,他讓我們有具體的做事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0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于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于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準則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于丹的講座,讓我領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融入現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于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後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今天的事。正確面對現實中的不利方面,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于丹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閒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願望!

  透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1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透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著,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裡,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裡,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群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于丹觀後感于丹感恩教育觀後感20xx于丹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觀後感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2

  我看了于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於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明白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準則。

  我明白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係。多在人群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於網路,老在家裡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於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係,多與同伴們在一齊,不要老呆在家裡。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齊聊天、玩耍。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樣了怎樣不高興了”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說:“孩子,你別擔心。你能夠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樣了”孩子說:“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說:“孩子,你能夠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之後回來了,遊玩了世界各地後,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一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而且,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係,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著他的到來。

  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媽媽生病的狀況下,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麼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于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十分感謝于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3

  今天聽完《于丹講座》,第一感覺就是氣勢澎湃。一提起女子,大家立刻會想起柔弱的、嬌滴滴的西施;哭哭啼啼的、柔美的林黛玉……。從古到今,沒有幾個女子被形容為強悍的、胸懷大志的、保家衛國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劉胡蘭、秋瑾、江姐和花木蘭。今天我又結識了一位——于丹。雖然不是很瞭解于丹,但一接觸,便知道她是我的偶像,從她抑揚頓挫的語氣和雄壯的語言中,我斷定她必將強悍、必將充滿激情、必將胸懷大志、必將保家衛國、必將成大器。她那豪言壯語的演講,讓人熱血沸騰、激情萬分。

  第二感覺就是聯想豐富。說到一件物品,她就能聯想到與其相關的任何事物。當說到二胡時,她想到陶淵明“辭縣令,彈素琴”的故事。當說起“儒家”和“道家”時,她說:儒家給我仁愛,道家給我智慧;如果儒家是長空,那道家便是大地。當她聽著陳-軍老師的二胡演奏時,聯想到古人唯一的樂器——琴;聯想到大自然的聲音;聯想到清脆委婉的鳥鳴,聯想到風吹松林的聲音……

  于丹——您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百科全書。

  今天是週日,休息在家百無聊賴下了一天的國際象棋。贏了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輸了垂頭喪氣,原本是技不如人可還是惱羞成怒,怨天尤人,為走錯一步棋而懊悔不已,唉聲嘆氣。弄得那娘倆只要我下棋就躲的遠遠地生怕引火燒身。

  棋又下輸了,休息一下。無意中發現了于丹教授講座“發現你的心靈”的影片,本想隨便聽聽換換腦子,哪成想這一聽真真正正震撼了我的心靈。她用現代的語言結合現在社會文化方式和現代人的生活觀念,詮釋了儒、道幾千年來傳遞給我們的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儒是大地是實踐;道是天空是超越,獨與天地共往來。儒家的論語用微言大義、言簡意賅來告訴我們在工作中需要做一個見到的儒家,道家則提醒我們在休閒中更需要隨著莊子做一次天地之間的逍遙遊。這就是我們中華民主文化的精髓。

  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記下了來就是一篇文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可以迅速的把一件事高度的凝練並高度地概括,高度的提升,他極好的語言智慧也許是天賦吧!當然跟她日常的學習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想那些名嘴們也只能望其項背了。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中國的語言竟如此的唯美,即可妙語連珠的娓娓道來,亦可妙語天成的讓你聽之忘憂。

  向中華古老文化創始的古聖先賢致敬!

  向中華古老文化的傳播人于丹教授致敬!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4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裡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資訊。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囉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裡,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15

  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于丹老師演講風格語氣平和、神閒氣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個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麼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於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後來,小男孩於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麼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裡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於是,小男孩就把樹幹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麼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願理我了,哎。”“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起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麼多,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作為學生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于丹老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餵飯,然後才自己吃,父親去世後好長時間都不斷流淚。這些都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

  名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孝敬父母,讓她們覺得幸福!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心存感恩,對家人、對長輩、對老師、對朋友、對社會,和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應該感激!感恩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這一刻做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