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範文
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範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1
齊白石的繪畫題材很廣泛,早年長於人物寫真,作品工細逼真;中年變格轉向寫意,筆簡意深,形象動人。60歲後變法,融合中國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大膽創造,形成獨特的畫風。《群蝦圖》是齊白石的代表作,此作品生動地表現出了蝦的透明質感。齊白石一生特別擅作花鳥蟲魚,其中最喜歡也最拿手的是畫蝦,為了畫得逼真,他曾親自養蝦放於案頭,時常觀察蝦的各種姿態。他的畫經過再三對照,反覆修改,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齊白石所畫之蝦除其筆墨技巧外,主要源於生活。白石老人說:“我從小就很愛水中游動的小蝦,我為它們的自由自在高興,也為它們的互相爭鬥擔憂,更為它們的垂危和死亡傷心。”由此可以看出,白石老人和蝦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並且齊老先生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筆墨也善於操縱筆墨的齊老先生,他在下筆畫蝦時,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鬚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裡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尤其是對蝦的精神狀態,蝦的有彈力的透明體,蝦在水中浮游的動勢。把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完滿的表現出來。(白石翁畫蝦,乃河蝦與對蝦二者愜意的“合象”。——李苦禪)(蝦的精神狀態,蝦的有彈力的透明體,蝦在水中浮游的動勢。把藝術造型的“形”“質”“動”三個要素完滿的表現出來。這樣豐富的內容,齊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簡練的筆墨,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一筆一筆可以數得出來。——葉淺予)這樣豐富的內容,齊老先生用的是及簡練的筆墨,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一筆一筆可以數得出來。齊老先生經過數十年的藝術探索,能夠把握物件活的形貌、質量感、運動方式、環境關係及個性特徵,否則畫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畫蝦就是透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它們的形神特徵。齊老先生畫蝦已入化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遊弋水中的群蝦。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老先生畫藝的成熟。下面從《蝦趣》用墨、蝦的形態、蝦的用筆三方面對此畫作簡要賞析。
一、從墨法上看,用淡墨畫蝦體,用濃墨點睛,把墨、水與宣紙結合的氣韻效果把握得很好,使蝦看起來通體透明,形象生動。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增加了蝦頭的重量感,在左右點上幾筆淡淡的墨,蝦的頭部在晶瑩剔透中有顯得變化多端。蝦的腰部再用淡墨點出,與頭部重墨形成明顯的對比,把透明的、遊動的、活生生的蝦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形神與筆墨的完美結合,可以說前無古人,開拓了中國意筆寫實型水墨用法,對中國一大批水墨寫實畫家有著巨大影響。
二、從蝦的形態上說,齊老先生畫蝦,多為“長臂蝦”,晚年的齊老先生畫蝦以“白蝦”為模特,追求形神兼備,《蝦戲》中8只蝦形態各異,有的嬉戲打鬧,有的左顧右盼,有的交頭接耳。中間幾隻蝦看似擁擠,實則繁而不亂,細細觀察每隻蝦都清晰可辨,畫的惟妙惟肖。蝦是一種群居動物,最喜歡的就是在一塊打鬧,這幅畫中的蝦正是他們相互嬉戲時場景的在現,無怪此幅畫稱之《蝦戲》。畫作為人內心世界的反應,關於白石老人,我們從這幅畫中也可追尋。蝦極具有觀賞性,需要很高文化素養的人才能欣賞到它的美,白石老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蝦好動,充滿活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樂觀、自足、充滿活力和情趣的老人形象。
三、從作者用筆的變化看,簡單幾筆淡墨側鋒用筆,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遊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增添了蝦的透明度和動態感,讓人覺得它富有彈性和生命氣息。蝦的尾部也是透過寥寥幾筆淡墨,使蝦表現的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用圓潤而有力度的淡淡的筆墨使蝦顯得更有活力。蝦的觸鬚用數條淡墨線畫出。此外,為表現出那種透視感,用虛實結合,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的線條,使紙上之蝦看似在水中嬉戲遊動,觸鬚也像似動非動,力求深入表現它們的形神特徵。
齊白石懂得筆墨也善於操縱筆墨所以表現的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是因為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齊白石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齊白石的蝦,靈動活潑,神韻充盈。他先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再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後以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並濟、凝練傳神,高度地顯示出畫家高妙的藝術功力。
齊白石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精神統一地完美無瑕,使中國畫得到了世界的重視,他對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樣樣精通,在現代的中國繪畫史上創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他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著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他深深得益於傳統而又善於出新,由此他的畫能夠直接撼動人心並向我們傳達著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於傳神達情,他以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其作品,使其做到盡善盡美。當今為世人所稱道的是還他的寫意花鳥,尤其以蝦著稱。
齊白石畫的魚沒有一根線表現水,卻能讓人看到江河,嗅到水香,盛讚中國畫的無窮魅力。我破門透過對了解齊白石及其《群蝦圖》的藝術和其畫蝦的歷程,可以我們我深深的感受到白石老人偉大的藝術成就及其對藝術那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刻苦鑽研的精神,這種對藝術永無止境的探索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2
“苦把流光換畫禪,工夫深處漸天然。”1948年八十八歲的齊白石創作的《六蝦圖》是他“畫蝦最成熟改造”後的精品,這是他為董其武將軍生辰所畫之作。畫幅縱102.8釐米,橫34釐米,氣勢恢宏。齊白石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正處於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畫中六隻蝦,由疏到密,上面的三隻蝦像是好奇下面三隻蝦的活動,躍躍欲試。齊白石匠心獨運,淡墨與濃墨的運用突出蝦透明的身體與堅硬的螯鉗,焦墨對蝦眼的描繪更能凸顯蝦的精神,圖中沒有一點水痕,只有大片的留白,卻能將蝦的遊動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幅畫構圖奇特,疏密有致,一氣呵成,將畫中上下緊密連線,六隻“白石蝦”就像長在紙上一樣,它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水墨淋漓,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煥發出永恆的藝術之美。更有一款鮮豔的印章為這個水墨畫增加了生氣。
齊白石在《六蝦圖》中表現出蝦的各種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是因為他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由粗漸細。齊老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遊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鬚用數條
淡墨線畫出。對水中的蝦,為了表現出那種透視感,齊白石的線條有虛有實,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遊動,觸鬚也像似動非動。齊白石畫蝦已入化境,用簡單的筆畫勾勒出遊蝦在水中的姿態,濃淡相宜,畫中景物的粗重感與蝦透明靈動的感覺形成對比,凸顯了齊白石畫蝦水平之高。
在齊白石畫蝦的作品中,很少看見有蝦的數量為六的,這也就增加了《六蝦圖》的收藏性。《六蝦圖》的作者齊白石以及上款人董其武都是著名的人物,並且由張大千收藏,儲存完整,墨色完好,所以,這幅《六蝦圖》極具收藏價值。
齊白石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筆墨也善於操縱筆墨的齊白石,他在下筆畫蝦時,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鬚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裡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六蝦圖》是齊白石晚年的代表作,畫中的'六隻蝦精神飽滿,充滿鬥志,代表了當時那個時代人民要具有的精神,齊白石使得中國的畫作得到世界的認可,在世界繪畫中取得一席之地。
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3
“塘裡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齊白石一生中作畫無數,其中以畫蝦最為出名,也讓他成了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家。而他所畫的蝦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用淡墨描繪蝦軀體,從而更能顯現出蝦體晶瑩剔透的感覺。齊白石精通創造意境,雖然沒有畫一點水,卻盡得風流,蝦兒就如同在水中互相追逐,靈動活潑,生機盎然。
一、齊白石與蝦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還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與蝦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喜愛蝦的生命力,經常為它們作畫,描繪它們靈動、遊動的形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齊白石甚至經常與他們對話,這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毋庸置疑。然而,齊白石的畫蝦過程卻經過一番艱苦的歷練,從現實的角度來講,是越來越不像的過程,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卻是越來越像的過程。
齊白石畫蝦,可謂逼真生動,栩栩如生。那麼,他是怎樣取得這樣高超的藝術成就的呢,他在一篇隨筆中寫道:“我住在朋友家,門前碧水一泓,其中魚蝦甚多,我偶然取出釣竿來,釣鉤上戲綴棉花球一團,原意不在釣魚,釣得與否,非所計也。不料魚乖不上鉤,只有一個愚而貪食的蝦,把棉花球當做米飯,被我釣了上來。”在一首畫蝦的詩中,他寫道:“塘裡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從這些話語以及詩句中,我們可以窺見齊白石畫蝦的奧秘了,即觀察與體驗:缺少了對蝦的觀察,是畫不出那些多彩多姿的蝦的。
齊白石從少年時代起,就對蝦的形體、外貌、生活習性有細緻入微的觀察,他甚至和蝦玩在一起,和蝦成了“朋友”,他家門口,有一個池塘,裡面有很多蝦,小時候齊白石就經常到那裡捉蝦玩,為他青年時候開始畫蝦奠定了一定基礎;在齊白石四十歲後,他開始臨摹以前畫家畫的蝦;在他六十三歲的時候,他畫蝦已經很像了,但總是看著少了點靈氣,於是便在碗裡養了幾隻蝦,放在桌子上,每天拿來觀察,這樣,齊白石畫蝦的方法也因此發生了改變,他的蝦也成為他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在齊白石六十歲之前,是他的模仿時期,那時候的特點是:沒有層次感,蝦身的顏色都是一樣的,蝦身很直,沒有動感,並且沒有出現群蝦等。當齊白石六十二歲時,為了更好地按照原樣畫出遊動的蝦,齊白石特意在院子裡養了蝦,並且放在桌子上對蝦進行仔細的觀察。但這一時期,齊白石的作品大都以寫實為主,形似而神不足,但是出現了群蝦和遊動的蝦,並且蝦身有了變化。
六十六歲時,齊白石對蝦的繪畫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增強了蝦身的透明感,蝦身也不是直的了,而是有了一定的拱起,蝦的長臂鉗最前面的一段變粗壯,增強了力量感。蝦腿和蝦身的個數也發生了改變等。齊白石在六十八歲時對蝦的形象進行了很大的改變――原本對蝦頭和蝦身都是用的淡墨,現在用重重的一點濃墨點綴,齊白石說“這是畫蝦十年最成功的藝術創造”。
這一點改變既增加了蝦的中兩個,又突出了蝦頭的堅硬感,根據齊白石長期的觀察,蝦在遊動時眼睛是外橫的,所以他將眼睛的兩個原定改為兩個橫,同時蝦腿的數量又一次減少。1934年齊白石完成了對蝦最為成熟的改造――為了使蝦圖達到簡約唯美的效果,蝦的後腿由六對減為五對。八十三歲時,齊白石畫蝦的代表作――《遊蝦圖》出現了,他畫出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蝦,齊白石得意地說:“白石山翁寫生十年,方得如生”,“餘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齊白石畫蝦的境界無人能敵,回看歷史長河,縱觀古今,至今還未出現能與齊白石老人畫蝦可匹敵之人。
本幅是白石89歲時的作品。此時白石畫蝦已入化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遊弋水中的群蝦。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白石畫藝的成熟。此圖表現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因為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就以畫面上的蝦為例:蝦頭上的三筆,有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
左右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遊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三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鬚用數條淡墨線畫出。看似容易,實則極難:畫得活,則蝦之生命自出;畫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蝦鬚的線條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遊動,觸鬚也像似動非動。
這幅畫表現了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為了熟悉蝦的各種變化,白石老人在水缸裡養了幾隻大蝦,閒時常常仔細地觀察蝦的遊動、躍進、覓食以及體態的各種變化。因為他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
王淼琛寫了來稱讚齊老的精湛技藝,晶瑩剔透戲空明,追逐騰挪自在行。自笑幸逢齊白石,蝦兵瀟灑上丹青。
齊白石畫鑑賞觀後感4
今天我們學習了美術第一課,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在幾個參考作品中,我最喜歡齊白石老爺爺的一幅群蝦圖。
這幅作品中共有九隻蝦,蝦的觸鬚密密麻麻重疊在一起,形象逼真躍然紙上。齊白石爺爺筆下的蝦十分傳神。它的頭專門用了濃墨點染,這樣突出了蝦身體的透明質感。齊白石爺爺畫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嗎?他一畫就是十幾年!
當年齊白石爺爺為了畫好蝦,專門養了許多活蝦,蝦兒們整天歡蹦亂跳,不僅給齊白石爺爺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給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他每天不斷的仔細觀察蝦的一舉一動,看的細緻入微如醉如痴,終於他掌握了畫蝦的技巧。齊白石爺爺畫蝦與人有別,他的蝦每隻都不一樣,而且絕不呆板。齊白石爺爺自己也說:"餘之畫蝦已數變,初之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幾十年方得其神。"
聽人說齊白石爺爺小時侯就對蝦感興趣。他小時侯舊居旁有個"星斗塘",塘中水草頗豐魚蝦成群,那種優美的自然環境為他童年增添了許多樂趣也為他提供了眾多寫生物件。
望著這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的蝦,我十分感慨,如此傳世的作品背後,是怎樣一條灑滿汗水的路….,我喜愛這群蝦圖,更敬佩這幅圖的作者齊白石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