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刮痧》觀後感(精選5篇)
電影《刮痧》觀後感(精選5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刮痧》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刮痧》觀後感1
隨著全球化潮流的興起,跨文化交際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也顯得尤為重要,對電影《刮痧》中文化差異的認識。觀看了《刮痧》後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電影中體現的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影響跨文化交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不同,這是文化特質的深層結構。中美對於動與靜的認知不同,中國人強調"靜",更加註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國則強調"動",更加註重做事,注重個人主義,注重隱私。如影片中,在頒獎晚會上大同對自己兒子的教育,採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這種對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國人所接受的。再就是對待變化的態度上,中國人注重求穩而美國人則注重求變。這一點在影片中透過大同的父親體現的尤為明顯。大同的父親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國的工作、生活狀況,並最終客死他鄉讓他很是傷感,這也是最終使自己返回北京"落葉歸根"的一大因素。
還有對於人的天性的認識,中國人主張性本善,對他人常有惻隱之心;而美國人主張性本惡,對他人也要用法度來規範其行為,繩之以法。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國朋友昆蘭在法庭上作證時並沒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講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實,作為中國人的大同卻不能理解朋友的這種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這是文化特製的外化表現。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講求內斂含蓄,謙遜恭敬;而美國人則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講求坦率真誠,注重個人隱私。在影片開始,大同和朋友一起進入頒獎大廳前,有很多人在門前搞反對遊戲等活動,而美國警方則不會去制止,這體現了他們尊重言論自由。
再就是自然環境不同也會造成文化差異。亞洲的自然環境使得中國人更具有群體意識,並且很注重講究等級次序,長幼有別;而在美國則是更主張自由平等,上級與下級之間也沒有強烈的等級意識。電影中,男主角與他的老闆之間既是上下級關係又是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國自己與自己的老闆是很好的朋友關係的情況卻是很少。這就體現了中美的不同。
這部電影讓我更加認識到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同時也讓我知道了自己專業的重要性。我們是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更加充分的認識到這種差異,才能更好的從事對外漢語教學。
電影《刮痧》觀後感2
《刮痧》是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鄭曉龍執導,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反映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而陷入種種困境,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使困境最終被衝破的故事。
中國由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開始,到漢代的獨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倫理觀,講究尊老愛幼,講究祖先崇拜,講究後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們中國特色的“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觀念,只有在我們這個國土之上生長起來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其內涵。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小丹尼斯對此就是一個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斷。這個是家庭倫理上中西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醫學上的差異也是讓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的刮痧治療術。在法庭上,許大同說到中醫的脈絡,律師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實,別說西方人,就是中國人,即便是中醫醫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經絡,何況時外國人呢?
按“百家講壇”中王新陸教授的《解讀中醫》的講座來說,中西方在開始的時候,醫學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從生產生活種積累起來的經驗,都講究整體論治,起初都是巫醫不分。只是隨著歷史的程序,在後來才逐漸逐漸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論體系。西方從蓋倫的《子宮圖譜解剖》走向了實證論,走向了微觀;我國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傷寒論》奠定了辯證施治的基礎。
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讓我們思索一下中醫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由於中醫學的時間長,且需記的特別多,悟性亦很重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經式微的中醫學再度煥發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贏得普遍的認可,尤其顯得艱難和意義重大!
可幸的是,中醫學在治療好些疑難雜症的療效上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關注,它的個性化治療亦逐漸受到了重視。
電影《刮痧》觀後感3
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文化與文化間的迥然差異必然會帶來個人行為思想的不同。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至情至性,而西方文化更講求理性的梳理。這就好像一個性情中人與理性至上的人之間發生碰撞,在各自的思維方式主導之下展開一場拉鋸戰。
影片《刮痧》中以遊戲設計師許大同的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主人公兒子丹尼斯發燒肚子疼,剛來美國的爺爺因為不懂藥瓶上的英文而採用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刮痧”給孫子治病。兒子因為意外摔傷後在醫院被醫護人員看見背部的痧印而指被虐待進而強制留在福利院。
丹尼斯因為打遊戲而與許大同上司昆蘭的兒子打架,許大同知道後勒令丹尼斯道歉,在丹尼斯拒絕後打了孩子一巴掌。這在我們看來一個非常平常教育孩子的舉動在美國人眼中卻是傷害孩子的證據。以許大同為代表的中國人則認為孩子必須在家長的指導下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並以“打是親,罵是愛”來說明打孩子是愛的一種體現。但在以昆蘭為原型的美國人眼中,家長與孩子是平等的,家長並不能為孩子決定一切。
在聽證會上,一位幫許大同妻子簡寧接生的護士則指出在孩子出生時,因為早產使得母親與孩子非常危險。她得知許大同堅決保住妻子的答覆中認為他根本就不在乎這個孩子,在聽證會上大吼出一句:野蠻的東方人。而在我們的觀念中,大人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只要大人還活著,總會再懷孕,當然不能捨棄大人。
聽證會上,辯方律師把中國家喻互曉的孫悟空搬上來。在中國,孫悟空視為打破禮教的像徵。他不服天命,大鬧天宮並協助唐僧遠赴天竺取經,是英雄的化身。而在對方眼中,他卻成為一個搗毀他人勞動成果缺少管教的猴子,直言我們為何把這樣一隻野蠻的猴子當做道德的化身。
昆蘭在聽證會上作證,指出當時許大同確是打了丹尼斯。許大同卻質問昆蘭“我把你當朋友,為什麼要在法庭上出賣我”。但昆蘭卻很委屈,他只是實話實說了而已。在中國,認識時間越長,關係就會越緊密,為朋友承擔的義務也將越多。
許大同要求闡述他有多愛他的兒子,他強調說兒子是他生命的延續,是他們家繼承香火的後人,是比他們自己生命還要重要的人。而在美國人眼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任何人,誰都不能決定他是屬於誰的。
這部電影,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引起了劇中訴訟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不同文化所帶來的`矛盾,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那銘心刻骨的愛——關於人倫、關於民族。
電影《刮痧》觀後感4
上週週末觀看了老師推薦的電影《刮痧》,感覺影片非常好看,有幾個出彩的看點,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跟大家在這分享一下。我認為《刮痧》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觀看,具有諸多的成功之處。
《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燒,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懂得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連串的矛盾衝突更是接踵而來,一個原來幸福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
對中國人來說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為什麼一到美國就變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煩事了呢?刮痧在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歷史,為什麼一到美國也變成了虐待兒童的違法行為了呢?這些問題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們對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許大同一家的飛來橫禍歸根到底也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說許大同一家飛來橫禍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所致,還不如說是由於法院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因為中西文化差異對法院判案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著的因素,它不可能會成為許大同一家飛來橫禍的直接製造者。只有當文化差異或者說文化盲區不被認識時,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給許大同一家帶來橫禍。
這部片子中的主要線索——刮痧來說。刮痧作為中國的一種醫學文化,在中國流傳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在美國的文化裡就沒有對刮痧進行“科學”的解釋。因而,刮痧不為美國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跡被美國人認為是一種虐待兒童的證據,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但是,作為一個法治的國家,不能因為人們對刮痧的不瞭解或是不承認而沒有對刮痧這一證據進行認識和核實,也不能因為中國文化的與美國文化的不同而進行排斥不加以考慮。
因為法律講求的是正義,法院判案講求的是事實。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還沒有真正瞭解刮痧,還沒有真正瞭解文化差異或是文化盲區的情況下,法庭就作出了剝奪許大同對兒子扶養權的決定。這無疑就是對違法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法律與正義的背道而馳,最終造成許大同一家悲劇的產生。
設想下,如果法院能夠切實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它還會作出如此荒唐的判決嗎?我想那絕對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許大同一家的不幸,與其說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致,還不如說是隱藏在中西文化差異背後的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得出這是那位美國律師為了贏得這場官司所採取的一種手段。這一切的一切在中國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然而,在這部影片中,這些不可思議的做法卻成為了說明許大同有暴力傾向的證據,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一證據還得到了法院的認同。這難道是中西文化的差異的錯?不,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沒有對指控許大同有暴力傾向的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的錯。那位美國律師還能把它作為贏取官司勝利的手段嗎?我想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這也說明了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所致。
父愛,這是影片另一個閃光點。影片中許大同在聽證會上表現的急躁衝動,與他作為一位工程師的性格完全不同,我認為是因為他對將要喪失孩子監護權的焦慮以及恐懼造成的。影片中許大同冒著觸法的威脅,偷偷帶走孩子。隨後警察發現他們。為了不讓孩子知道真相,他帶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遊戲。這個場面輕鬆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結尾許大同攀爬9層樓,把他對孩子的愛推向頂峰。影片另一場父愛是許大同的父親對許大同的愛。如他找到檢查官說明刮痧的實情,如機場淚流滿面的父親,以及痛斥大同鄉逃避的父親。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啊!
綜上可見,在《刮痧》這部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歸根到底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致使法律與正義背道而馳所致。具體來說,許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隱藏在中西文化差異背後的沒有對客觀存在的違法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的不公證,法律與正義的背道而馳所致。
《刮痧》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的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不公正的結果。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讓我們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弗蘭西斯·培根曾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於十次犯罪。”也許有人會說《刮痧》只不過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種藝術,不足以說明什麼。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藝術除了高於生活之外,它還是來自於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不缺乏由於對違法犯罪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不公正判決的案例。
看完《刮痧》這部影片之後,再聯絡我國當前的法治現實想想,真是感慨萬端。到底法律成為正義的代名詞還需要多長的時間呢?記得曾經我在班中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就是對法律的可信度的調查。但調查結果卻令人感傷,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法律不可信,這不是因為法律的本身是惡法,而是因為司法的不公正從而導致法律不能代表正義的不可信。但願意在不久的將來,法律不會因為司法的不公正而與正義背道而馳,至少也不會由於沒有對違法犯罪的證據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法律與正義背道而馳。那時,法律真的能夠成為正義的代名詞,在再一次對法律的可信度調查中,人們的回答都是這樣:“是的,我相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觀看,有諸多的成功之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法庭的起訴撤銷。這種結果的產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於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徵也就在此吧!如果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其寓意也正在與此。
《刮痧》這部電影雖然只有100多分鐘的片長,但是它所折射出來的精神內涵卻不容小覷。透過《刮痧》有助於我們更好理解中美文化差異,更好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向世界。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多好得作品來開拓我們的視野。
電影《刮痧》觀後感5
《刮痧》這部電影是以刮痧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矛盾為主線,呈現了許大同一家在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後,重新在一起,然後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且對中美文化的態度也發生轉變。
許大同是一個在美國奮鬥了八年,最後取得不小成就的中國人。在行業的年度頒獎大會上,許大同獲得年度的最佳設計大獎,面對在場的眾多美國同事、朋友,他激動而驕傲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在這裡,我們能看出來,大同是一個在美國的追夢人,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拼搏,不斷努力讓自己可以更加靠向美國這個國度。倒不是說大同不愛自己的國家,而是表現出大同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具有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並且從他接自己的老父親來美國居住可以看出,大同是一個孝子。而這一切僅是剛剛開始而已,大同以後的生活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反而美好的家庭變得愁雲慘霧,妻離子散。
一切變化都源於大同的老父親給生病了的孫子丹尼斯刮痧。刮痧本是中國傳統的療法,是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而在美國卻什麼都不是,沒有人能懂,甚至兒童福利局將這個歸為虐待,只因刮痧後留下來的刮痕太觸目驚心。我在觀看這一部分的時候實在無法理解,學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概論後,似乎這些從哲學的角度可以理解。事物都是有聯絡的,聯絡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絡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就像大同的父親因看不懂英文就沒有給孫子喂藥而是選擇了刮痧,老霍的意外死亡,大同把丹尼斯一人留在家裡去警察局,簡寧加班工作,這幾件事都存在著客觀且普遍的聯絡。任何事物都是統一聯絡之網上的一個網結,並透過這個聯絡之網體現出聯絡的普遍性。
影片中有兩個點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一個是親情的自然流露,一個是中美文化的碰撞。中國自古以孝為先,更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孝是中國傳統的優良美德。而《刮痧》中的許大同就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孝子。大同事業有成之後接年邁的老父親來同住,丹尼斯不能回來也特地瞞了父親,因為老霍的意外離世已經讓父親非常傷心了,不想讓父親擔心丹尼斯。在法官追問是誰替丹尼斯刮痧的時候,大同為了不影響父親的綠卡辦理,把責任攔在了自己身上,以及後面的父親的離開,打通不顧一切去把丹尼斯“偷”了出來,見父親最後一面。這都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而老父親對大同的愛也是溢於言表的。察覺到大同夫妻間的不對勁一直追問都沒問出個所以然來,只好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抽著煙。
最終,這位老父親為了知道事情的原委,灑下熱淚對媳婦簡寧說出了心裡話“我在中國還算個知識分子,到這卻成了聾子、啞巴啦”短短一句話,道出了老人家來美國後的辛酸。不僅是語言的不暢通,環境的變化,文化的差異都已經壓得這位老人喘不過氣來,無法在美國快樂的生活下去了。在機場那一幕更是一個感情的小高潮,老父親摸著兒子的臉,哽咽著說道“這把年紀了,不想忘了你長什麼樣”。其實他們兩個都知道,這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見面,而父親也已年邁,生活中的變數太多。
於是大同終於忍不住,去帶來丹尼斯來見爺爺最後一面,算是圓了最後的遺憾。大同帶著丹尼斯離開機場開始了“逃亡”,看似緊張卻又溫馨的一幕,他們享受父子在一起的時光,似乎不是在逃跑,警察也在追趕中與丹尼斯開起了玩笑。警車越來越多,丹尼斯玩累了也睡著了,大同出乎意料的把丹尼斯送到了兒童福利局。這讓兒童福利局的負責人有些許驚訝,開始動搖自己是否做錯了。在這過程中,大同和簡寧的感情關係似乎也非常微妙。他們吵過,一起哭過,最後不得以做出了沉痛的選擇。在官司打輸後,簡寧不得以撒謊說自己的老公做錯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接回他們深愛的兒子丹尼斯。
在這場兒童福利局與大同夫婦的博弈中,可以看出中美文化的差異,甚至會給觀眾一種誤解,似乎兒童福利局不可理喻,毫無人情可言。而理智的分析來看,兒童福利局的做法也有他們的道理,他們也是為孩子著想才會對大同提起訴訟,贏得照顧孩子的權利。一切的根源在於文化的差異,以及美國人多中國文化的瞭解甚少。當那位男律師在法庭上扭曲了孫悟空,就為了贏官司的手段被女負責人發現後,她動情的說了一句“沒人贏了這場官司,我們都輸了,尤其是孩子”,可見她從內心深處是為孩子考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當然,美國文化也有它的優異之處,當大同的老闆自己親身經歷過刮痧之後,去向法官說明真相的時候,法官最終決定這次的訴訟不成立,可見美國的法律還是比較人性化的,體現的是人文主義關懷。中美文化的差異體現了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對待矛盾,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影片到最後並沒有簡單結束,而是又讓觀眾的心揪了一把。,盼子心切的許大同裝扮成“聖誕老人”打算混進公寓大廈,被警衛發現並予以制止,思家團圓的他站在冰冷的大街上,望著公寓大廈外高高的九樓上自己家的燈火,決定鋌而走險,從樓外的排水管向九樓自己家的窗戶悄悄爬去,結果引來眾多警車呼嘯而至,仰頭圍觀路人們驚奇地看到在高高的外牆上腰裡掛著“孫悟空”的聖誕老人正在笨拙而堅定地向上攀爬,另一邊大同的老闆帶著好訊息往大同家裡趕。相信看著這一幕的觀眾都會和我一樣,祈禱大同能順利回到家,和家人一起迎接這好訊息。果然,影片最後以一個喜劇的方式結尾,大同夫婦也喜極而泣。
我們不難理解,一個原本完整的家庭在經歷鉅變後重新聚在一起,這是多麼溫馨而又激動人心的畫面。同時影片也讓我感受到了,國籍不同,但是不同國家的國民是可以相互理解,成為好朋友的。儘管文化不同,但是人性是相通的。
善良的人們最後在共同的努力下,共克難關,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