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1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於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裡的一段自問自答。的確,現在有許多事情都已經是我們淡忘的了,比如寫信,比如讀詩,但是如今隨著《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推出,讓大家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久違之感,也產生了發自肺腑的共鳴。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人,肯定已經被董卿的詩詞功底所折服,她不僅反應快,而且對於嘉賓的點評也能隨口拈來詩詞應答。“腹有詩書氣自華”,董卿得到了網友們如此點贊。董卿的父親曾經在報社工作,受父親影響,她從小沉浸在詩詞的海洋。記者昨日從節目宣傳方瞭解到,從去年3月開始,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的節目,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策劃和團隊構建後,終於推出了《朗讀者》,董卿擔任製作人。

  董卿表示:“《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個節目形態,她則表示在文藝綜藝領域裡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了,她需要做一些改變。但是為了這檔節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紹為了剪片經常熬到凌晨四點才離開機房。

  說起“朗讀”,似乎更像在講故事,因為節目中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節目希望呈現的是文字和個人情感的緊密結合。記者瞭解到,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結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透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據瞭解,《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永珍,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還有《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除了節目的內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節目在包裝上也用了許多心思。記者瞭解到,節目設定的主題形式很豐富,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節目邀請到李雲迪、胡德夫等為朗讀者伴奏,除了邀請柳傳志、鄭淵潔、蔣雯麗、徐靜蕾、劉震雲等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業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參與朗讀,節目組希望能“高而不冷”。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2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路,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

  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就是《朗讀者》!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生了情感共鳴。可以說,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同樣,《朗讀者》已經出到第五期了,而使我觸動最深的是第二期。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生共鳴的節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著也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見,天涯咫尺。一個照面,就會掀開一段故事的扉頁,冗長了精彩的流光。這樣的故事,也許長,也許短,也許轟轟烈烈,也許悄無人息。宛若楓葉遇見了秋意便會羞澀起舞,紙鳶遇見了春風便可衝破禁錮而自在飛翔。

  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哪怕故事不完美。人生本就不完美,早已夾雜太多的留白和斷章,一個個遇見,抒寫一段段流年,正是美麗的補遺和點綴。而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可遇不可求,遇見,就那麼隨心,隨性,彷彿神來之筆,沒有期許,勿需尋覓,不用指令碼,一切的一切,天工巧合,但卻妥帖自然,順理成章。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麼,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於青年,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迷霧中的明燈!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3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後,本週日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又將上演以“告別”為核心主題的朗讀。節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裡,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裡,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裡,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迴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後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群對於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於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裡,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裡面,在裡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相聲’,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後言傳。”。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4

  在滿屏皆是明星真人秀、歌舞秀的當下,今年的電視綜藝開始湧現出一股清流,先是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的清風襲來,沁人心脾,緊接著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輪番登場,盡顯文學風範。

  《朗讀者》將朗讀者的個人經歷融入經典篇章中,傳遞真實的情感。

  節目播出後,豆瓣評分高達9.5,微博榜單持續上榜3小時,連續兩小時總榜第一,張梓琳、許淵衝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文學類綜藝節目若只是正襟危坐地談古論今,抑或一本正經地解析評說,只會收穫曲高和寡的距離感,很難引發共鳴。

  《朗讀者》的成功在於將文字和人結合,以情感貫穿始終,使觀眾在重讀經典中回味朗讀者的非凡人生。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如果僅僅是心靈雞湯,這句話確實談不上多麼非凡脫俗,但是經由一位96歲高齡的翻譯家說出來後,就更容易引人感懷。

  在國內外先後出版英文、法文翻譯作品160餘部的許淵衝並沒有止步於以往的成就,已近百歲卻依然筆耕不輟。

  面對疾病的侵擾,依然堅持“白天時間不夠,就向夜晚偷時間”。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就連年輕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他卻堅持了下來。

  聽障者楊乃斌的母親心甘情願作為兒子的耳朵陪伴其16年,終將兒子培養成大學生,兒子朗讀起冰心的《不為什麼》時,便更具情感的溫度。

  當楊乃斌用流暢的語言當場朗誦“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額,抵住我的前額,溫柔的,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相信淚溼於心的並非楊乃斌的媽媽一人。

  當老舍筆下的《宗月大師》再次由濮存昕讀出來後,人們體味到的不僅是由老戲骨抑揚頓挫的朗讀展現出的老北京的生活畫卷,更多的是作家與朗讀者相似的人生經歷。

  在倡導全民閱讀的當下,如何將人們的視線重新拉回書本中,是不少公共文化機構都在嘗試推動的事。

  早在央視《朗讀者》播出之前,一些公共圖書館和書店就先後閃現出不少“朗讀者”的身影。

  如浙江溫州圖書館“閱秀匯”的朗誦社、南京金陵圖書館“朗讀者”專案、哈爾濱果戈裡書店的“朗讀者計劃”,都曾引起廣泛的關注。

  只不過央視《朗讀者》的轟動,除了自身的獨特創意外,最重要的是依託央視的平臺,藉助了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

  筆者以為,作為公共文化領域的從業者,《朗讀者》給予我們更多的是一種啟迪。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閱讀推廣需要我們進一步開啟思路,博採眾長,不僅從內容上調製出讀者喜歡的佳餚,而且要依託各種媒體的傳播優勢,使其具有更大範圍的影響力。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5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我認為《朗讀者》是央視從《中國詩詞大會》之後打造的又一爆品。

  邊看節目邊發朋友圈談了一點感觸,沒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鳴。此刻我從我的角度給各位朋友做一點分享。

  董卿變得柔和起來

  前幾年在看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我就判斷董卿是一個控制型的女人。節目中不斷展現她的強勢,經常打斷嘉賓和評委的話,讓人覺得有些反感。之後就沒怎麼關注她,直到詩詞大會董卿的蕙質蘭心讓很多觀眾驚訝,這次《朗讀者》讓我對董卿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發現董卿變得柔和起來,無論主持還是表達讓人覺得很舒服。董卿作為製作人及主持人,用一個個“遇見”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現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經歷。

  這就是她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別人交往,做事的時候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在很好表達自己的同時還讓別人舒服。

  如何與人交往?我認識的李局有幾句經典的話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與人合作要學會:三把最管用的鑰匙:尊重、微笑、謝謝。三個帶來:帶來快樂、帶來利益、帶來希望。

  世界小姐張梓琳分享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張梓琳與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親角色的轉變,世界小姐帶給她的是驚喜,而作為一位母親則是更多感性和感動。也正如她在節目中給孩子朗讀的《願你慢慢長大》:“願你被許多人愛,如果沒有就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夠睡到自然醒。”

  許淵衝老爺子詮釋熱愛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許袁衝是源於《朗讀者》,老爺子今年已是96歲的高齡,每天卻工作到凌晨三四點。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他的名片上印著“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第一人”看完這個是不是覺得老爺子很狂?其實不然。

  許淵衝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後",此言非虛。誠如錢鍾書先生所言:"足下譯著兼詩詞兩體制,英法兩語種,如十八般武藝之有雙槍將,左右開弓手矣!"迄今為止,有哪一位外國學者能夠用中英文互譯?有哪一位中國學者用英法兩種外語翻譯過中國的詩詞?"

  當老爺子和董卿聊起翻譯時,活力四射、兩眼發光、樂在其中。我想這就是愛好的最高境界,翻譯乃老爺子的真愛。他說自己有一個小目標,如果能活到100歲,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亞的著作翻譯完。老爺子都如此努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擼起袖子加油幹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