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1
《覺醒年代》是官方為紀念中共建黨100週年而推出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共機關刊物為時間線,形象再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中共建黨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百年前的覺醒年代,革命先驅尚在悽風苦雨中為抨擊舊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強力倡導“科學與民主”,為傳播新思想而奔走呼號;轉眼間歲月輪替,我們在獲得科學與民主以及全面社會進步的基礎上進入了“新覺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應將客觀、辯證地再認識傳統文化、歷史作為己任,在熱血沸騰的歷史中審視自己,收穫歷經坎坷卻又一往無前的擔當和勇氣;在多元豐富的思想爭鳴中回溯傳統,收穫海納百川的心態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志存高遠,勇立鴻鵠浩志。魚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有了理想,奮鬥才有目標,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習近平主席強調,青年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鬥中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目標,成為引領中國前行的.時代號召,中國青年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始終樹立為黨和人民奮鬥終身的最高目標,確保黨的事業燈燭輝煌,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強則國家強。五四風雷激盪百年,青春中國風華正茂!當代青年當以史為鑑,牢記民生之重、國運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極力創造,補國之不足,拓未來之渠道,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們必須知道“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處於新階段,我們必須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長征走的是高山峻嶺,渡的是大河險灘,過的是草地荒原”,而我們要面對的是變幻莫測、艱難險阻甚至詭譎神秘。但只要我們肯打破常規,破開枷鎖,穩中求進的同時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就一定可以在這個多彩的時代謀好新局,開好新篇。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2
這部影片深深震撼了我,所表達的內容更是與我產生強烈的共鳴。《覺醒年代》一部來自現代拍攝的愛國片,說起愛國,影片中的一幕更是與其呼應。各界人士,偉人紛紛回國探索一條救國道路,各集都圍繞“愛國”一詞,總的來說: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同時還不缺“愛國”。
是的,那個年代,必須要覺醒,同外界勢力做鬥爭,啟發國民民智,這些都是必然的,這可以使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有所提升,也可以使GDP大大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升,以及為了某一目標奮鬥,為了某一科學實驗勇於探索不畏犧牲的精神。
我想,我們不管出生在哪個年代、時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首先做的任務是好好學習,梁啟超先生在《少年說》裡有這樣一句話:“少年智則國智,”智應於字面意思理解為“智慧,才幹,”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其次,在《少年說》裡還有這樣一句話,令我我頗為有感,話是這樣的:“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字面意思不可理解其中蘊含的蘊意,真理,以我個人觀點來理解這是激勵我們要讓偉大祖國屹立在世界的頂部,同時,細細品會,悟真理也就是讓我們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才幹來報答偉大的中國,最後,青少年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前兩項的一個前提,有一個好的身體才可以好好學習,健康的身體是身體是大家的的共同需求,所以,保持身體健康是第一位。
這部影片對於大家都有積極的好處,可以增長一些歷史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等。所以不管出生在哪個一個年代都應何梁啟超先生,在《少年說》裡寫下的一字一句,同時,我們也要用實際行動去——證實其句!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3
2021年的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穫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闢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佔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誌》(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並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編輯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衝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鬥中,戰場搬到了北大,鬥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並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己跟這裡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對比,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說“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說:“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4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訊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裡,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著長辮子端著菸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勳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而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5
《覺醒年代》的片頭,採用隱喻的手法,使這組電視藝術的鏡頭語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畫面,成為“有意味的形式”之審美表達,既讓全劇有歲月感,又點明該劇的主旨,有一箭雙鵰、一石二鳥的藝術效果,堪稱“此時無聲勝有聲”。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吒風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英雄群像,構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國大師人物藝術長廊,栩栩如生、高大偉岸的身影,每每讓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樂,低沉、憂鬱、傷感的哼唱,嗚咽哀號般的曲調,苦悶、壓抑、無助、困惑、迷茫,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悶之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富於視覺衝擊力的還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劇中主人公版畫群像展示,讓觀眾的思緒,瞬間穿越至百年前的歷史片場,營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畫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鼓舞軍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具有戰鬥性,更具有革命性。運用版畫這一藝術到《覺醒年代》片頭中,不僅在起承轉合的節點上,體現故事的敘事策略,更是內容方面的拓展,從視覺到內容上,多維度展現劇中人物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該劇還引用了紀錄片的元素,許多黑白相間的畫面,給人以歷史深沉感,將大時代的風雲際會全景式表現出來。
劇中呈現的老北京黃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車轍、行走的駱駝、叮噹的駝鈴,以及民國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築,小到人物的穿著,或西裝,或長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屬紐扣都頗具年代感——這些真實的畫面撲入眼簾,歲月滄桑的歷史感,便湧上心頭。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6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段振聾發聵的話,來自《新青年》的創刊號。《新青年》讓民國青年覺醒,成為了新青年;《覺醒年代》讓如今青年瞭解,那段覺醒的歲月。
《覺醒年代》裡,一個個課本中歷史裡陌生又熟悉的青年才俊出現在我們眼前:為實踐自己信仰的道路不斷奮鬥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雷厲風行剛正不阿的鄧中夏趙世炎、一念救蒼生的毛澤東、建立覺悟社在天津參加五四的周恩來鄧穎超……他們從一張張黑白老照片裡脫身而出,走近了我們,我們終於得以感受到他們青春的溫度與光亮。
青春熾熱如火焰。看著延年喬年從上海震旦到北大嘗試互助社再到留法勤工儉學,我被他們深深打動。他們難道不知道可能失敗嗎?但他們就是敢試敢闖,擦乾淨眼淚拍掉身上的灰繼續前行,沉著而堅定。青年,閃光發熱正當時。在留存下來的照片中,陳延年目光如炬,燃燒著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在公開的履歷中,陳喬年寫自己大名鼎鼎的父親陳獨秀“以革命為職業”。那段赴法留學與走向刑場的蒙太奇裡,腳鐐手銬是沉重的,青年的步伐是自信的;血汙疤痕觸目驚心,笑容卻依舊燦爛。再想到延年寧死不跪與喬年所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怎麼能不落淚?為一百年前他們燃燒的青春,為如今上海龍華他們墓前的花兒與那一個蘋果。
青春不光是一段歲月,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權、維護公理,不謀私利、捍衛國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北大青年之間紮根,在全國青年之間成長。和平歲月北大學子在校內辦雜誌開講學,國危之際北大學子上街遊行演講力爭國權。白色學生裝、黑色學生帽、紅色圓校徽,是他們揭開五四運動的序幕。許德珩鄧中夏站在講演臺的慷慨陳詞,喚醒市民之思;郭心剛殷紅鮮血寫下的“還我青島”,烙痛見者的心。如同蔡元培校長說的那樣,他們早已抱定宗旨,不圖宦達,為國為民。毛澤東在長沙建立新民學會,後創立《湘江評論》,發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的呼告;周恩來鄧穎超在南開,與覺悟社的同學支援五四運動……正是因為這種青春的精神擴散到大江南北,才有更多的青春才燃燒起來。
青春燃燒之後,剩下的絕對不只是一抔灰。一句話這樣說:“現在的學生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一百年前竟然真的有人會為了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理論和主義獻出青春與生命。”讀到這句話,我深感慚愧。他們的青春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於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換來了窗明几淨;當我們已經習慣幸福時,卻幾乎忘卻了前人的披荊斬棘。就連我點開《覺醒年代》的最初目的,也只是帶走娛樂色彩的打發時間。而當我看完《覺醒年代》的最後一幕時,我想到黑格爾說過:“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尚有餘溫。”是的,延年喬年、中夏世炎……他們的青春之火至今仍在燃燒,仍在激勵著我們,當新時代的新青年。一百年前,他們前仆後繼,點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晦暗時代,讓一個又一箇中國人覺醒;站在他們的一百年後,我們早已不再沉睡。我們應當接過這熊熊青春之火與不朽青春之精神,繼續前行。
“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是李大釗先生的《青春》中最激越有力的片段;是《覺醒年代》中眾多北大青年冬日裡長城上放聲朗誦的一段話;更是今天的我們應該深深銘刻心上,以為青春之指南的一段話。以不朽之青春,建立光明之未來!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7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鉅製《覺醒年代》正在央視熱播。《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核心時間,聚集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
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群像。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鋒芒有理想、有困境有探究,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
五四運動中,無數青年學子以國之運為己之擔當,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青年創辦雜誌《新青年》引革命洪流;抗戰革命中,青年毛澤東投筆從戎,秉心中之擔當義無返顧投身革命。正值青春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不同於戰亂年代,不必顛沛流離,但我們仍身兼重大使命,不能懈怠,爭做永做時代的奮進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此外,我們還需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不斷修身立德,明辨是非,認清世界變局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樹一身正氣,每個時代都是一場長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的接班人,在這跨世紀的接力中,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樹立忠誠乾淨擔當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風雨兼程地投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8
前幾天,我觀看了紀念建黨100週年影片《覺醒年代》,深受感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觸最深的是:此片內涵豐富,值得大家觀看和深思。
影片《建黨建業》是一部再現袁世凱賣國後到中國共產黨正式建黨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恢宏鉅製電影作品,是一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的文獻紀錄片。這部影片透過描述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敘述了自虎門銷煙開始,為了解救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以自己的方式為救國強國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影片在片尾時,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紅船上開完會後站起來合唱著《國際哥歌》時,大家的眼睛裡都噙滿著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記憶:這13名代表,代表著50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中國共產黨的100年艱苦輝煌,60餘年的國運昌隆,氣壯山河;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100年後,《覺醒年代》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
現在,我們全國的黨員人數發展壯大到接近8000萬人,這是多麼輝煌的成績!真正成了世界上第一大黨。事實證明,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帶領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復興指日可待。
透過觀看《覺醒年代》,我們小學生應該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要從影片中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奉獻、忘我工作、愛國愛黨的高尚品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學生《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9
“我只願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題記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樑。”這蕩氣迴腸的歌詞不禁讓我聯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覺醒年代》這部劇。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好評,這背後的一切不僅是由於劇中真實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更是由於劇中充分展示了那群青年即使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那個時代,那些青年人,風華正茂,書生意氣。偏偏就是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筆一點一滴拯救國人迂腐的落後思想,一筆一畫描繪祖國的宏偉藍圖,為那個久病難治的中國尋求一點的出路。
在劇中,被捕學生不畏強權,勇敢伸出自己的拳頭向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據理抗爭;李大釗先生紮根群眾,表現出鮮明的革命性;陳獨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國救民真理;陳延年、陳喬年烈士赴法勤工儉學,寧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請陳獨秀,扛著巨大壓力支援學生運動;辜鴻銘先生以國為大,致力於翻譯事業……
希望今天的人們可以瞭解那些捨棄小我擁抱大我的先驅,記住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路。
我已經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這段話了,但記得大致意思:我們站在歷史後來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的偉大。但其實,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深重得多。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鬥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時並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否勝利。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偉大,卻依然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一觀這覺醒年代的故事,他們絕不應該只是存在於教科書的白紙黑字,而是筆筆用血淚和犧牲寫就的真實的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貴之時期也。回望青春年月,你能看到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膽之父吳孟超……他們以青年之軀鑄就了以“父”之名。他們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書寫了他們那代人的青春華章。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學習先輩,創造未來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