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精選10篇)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精選10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1

  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題記

  看完老師佈置的12集《覺醒年代》後,再次拾起筆來,想在此寫寫自己對這部影視劇的評價。覺醒年代是由於和偉,張桐,張晚意等一批沒有流量的老戲骨主演的,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沒有營銷,沒有熱搜,沒有詞條,就是這麼低調的,過了十多天,沒有說教,沒有無聊,沒有為了獻禮而拍攝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陳述那段歷史,那段崢嶸歲月,講述她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查詢《覺醒年代》相關背景資料時,網頁上各種聲音眾說紛紜,有說其演的不好,有說不符合歷史的,這些都僅是表層的。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僅看一眼就這般評議它未免也太過跟風了吧,經典就是經典,毋庸置疑,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細細揣摩的影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講述的是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中國紅船革命之間近十年的歷史,短短十年,喚起了中國這沉睡了數百年的巨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蔡公,魯迅等人成為這期間中國人思想之啟蒙,他們共同經營著新青年雜誌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光,照耀著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會終於覺醒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細節所打動,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講話,“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一群日本留學生中斬釘截鐵的他似乎象徵著中國的意志。還有一幕尤為感人,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謀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襤褸的他和弟弟卻要看人眼色,飽受折磨,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揹著兩三大袋糧食沒站穩,倒了下來,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鮮紅的血印折射出當時社會之腐敗,處處充滿酸臭味的吃人社會,平民老百姓過得連牲畜也不如,延年和喬年啃著發了黴的幹窩窩頭,身為哥哥的延年儘管生在黑暗中,卻一心向陽,碗中的一隻小螞蟻也要將它放歸自然,這要是放現在,螞蟻早被人們碾死了。

  劇中無聲勝有聲的細節片段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但從這些英雄的革命先驅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愛才愛國,不畏懼犧牲,心繫革命,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是中國14億人共同的偶像。

  這部劇中涉及眾多,革命社會底層的婚姻,友情等眾多領域來自那個封建時期的韻味,只有細細揣摩才能悟出來,那時似乎每個人不論底層人士還是學術人士,都會有一場無奈的婚姻。

  伴隨著共產黨的成立,影片即將落幕,我想說的是,影片會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歷史永遠都不會落幕。

  中國之覺醒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犧牲,是信念的堅守。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革命先驅者們,歷史永存,國家騰飛,都源於你們的堅守。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2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訊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裡,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著長辮子端著菸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勳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而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3

  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穫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闢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佔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誌》(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並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編輯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衝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鬥中,戰場搬到了北大,鬥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並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己跟這裡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對比,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說“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說:“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4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新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裡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為的形象。

  從流亡日本反思國可以愛也可以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

  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勳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為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為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勳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為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為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痺自己!

  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為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著辮子養著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說著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著吃人的禮教,呼喊著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裡住著卻不同床……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

  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說,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充套件了文化和文明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眾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

  當代人說,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著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接觸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認真思考了中國工人階級弱小需要同盟的問題,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丟擲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集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

  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秘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覺醒年代》裡,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為勞工、為大眾、為民族、為社會!觀看此劇,作為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為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肝腦塗地!

  此致我親愛的黨!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5

  古今多豪傑,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之水深火熱。

  ——題記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衝。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說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著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鬥!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一定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一定會強大起來的!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6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並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麼“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並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麼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於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7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裡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還是會厚著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裡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後來自己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說後來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後來老爸又揹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並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現在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瞭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麼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麼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麼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並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元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並不關心也不懂什麼經濟、政治政策,唯一考慮的是賺錢買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乾責任制,家裡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8

  連續觀看了43集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萬千,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洗禮。學習觀看黨史題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信念,不忘黨史、牢記黨史。

  從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黨的創始人,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黨走向正確道路歷史大劇,深刻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歷史。捍衛主權,北大學子行動起來,全國各大學校的學子行動起來,抗議巴黎不平等和約,五四運動代表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掀起了愛國主義運動,100年來歷史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推翻舊社會走向新社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100年來歷史告訴我們祖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富裕走向小康,強大的中國屹立在東方,我們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14億人在歡歌笑語。

  自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跟黨走,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投入到安全生產工作中去,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引領作用,樹型立標在崗位、在責任區,落實“責任心+責任制+基本功=安全正點”,在建立“毛澤東號”式班組中發揮積極作用,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用實際行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9

  近期,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而作,尚未完結,雖說只看了幾集,但給我的感觸頗深。等不到看完便來寫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觀感。

  《覺醒年代》從新文化運動講起,陳獨秀歷盡艱辛從日本回國之後,以文學為基,創辦《青年雜誌》,力求從思想上改變中國新青年,進行討袁運動。中國當時處在一個迷茫的路口,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領導者不知道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袁世凱渴望恢復帝制,開倒車的行為為各路人士所不恥。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壓力將自己的考量,思路說與人們,中國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不斷髮展。片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由《國際歌》歌詞有感說出的話:大到國家,小到個體,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當初的中國剛剛推翻幾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階段,袁世凱卻到處借款,依託外國支援,打擊新思想,新制度,這是不可取的。且不說袁世凱有復辟之心,就借外債、依託外國過活這一舉動來說,他就已經失去了獨立之心,一個國家,如果連自立自強,獨立更生都做不到,依託外國,與殖民地何異。中國要想發展,獨立是必須的,必須有骨氣有方向,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這句話一律適用,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之心,沒了前行道路,說句不好聽的,這樣活著和等死沒有區別。天下的路是給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中國需要一條獨立,民主,科學的道路,陳獨秀他們便將民主科學的道路展示給眾人看。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10

  《覺醒年代》講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衝破舊思想的羅網,看一場有意義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後來的五四運動證實了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部電影從另一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由紀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個奮鬥過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側面也讓我體會到中華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他曾經是清朝秀才,後來參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後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後改名為《新青年》,在五四運動間,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的英文譯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學的英文譯音,是賽因斯)。他曾經說過:“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之腦神經十之九焉。”在他看來,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齡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氣沉沉的靈魂,在於內在的思想是否“新鮮活潑”。青年應是洗滌這個時代的一把鑰匙。青年,於個人,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那初升的太陽;青年,與社會,是葉與根那息息相通的脈搏;青年,於時代,是對國家的責任與牽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