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電影觀後感

道士下山電影觀後感

  道士下山(1)

  《道士下山》剛上映時遭遇的吐槽甚至讓我想起《小時代》,當然這兩部電影本身沒啥可比性,但是電影一出就遭遇這麼大的輿論風波,委實讓小說原著顯得寂寞了許多——徐皓峰的小說哪裡能引來這麼大批判之聲?雖然電影改編了不少,但基本氣質和故事結構沒有大動,看來,電影在大眾文化中的影響力,已經讓印刷文學徹底邊緣化了。

  《道士下山》有一個鮮明的“遊蕩”主題,擱現在的商業片語境裡,得往《泰囧》式的“公路喜劇”上掰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裡,又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武俠小說。不過《道士下山》著力刻畫“奇情美欲”,雖以民國為背景,但不是簡單的還原觀眾心目中的民國想象,而是打造出了光怪陸離的詭異民國景象,在這一點上,拍出《道士下山》的陳凱歌與拍出《一步之遙》的姜文倒是心有靈犀(或者還可以加上拍出《大魔術師》的爾冬升)。

  徐皓峰的小說裡一直有某種雜著道、佛和民間故事諸風格的“散仙”氣息,簡單地說,就是透過一些“詭異”的描述來折射出“玄妙”的道理進而映照現實,有點老舍《斷魂槍集》和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意思,當然舒、馮的文學高度徐還遠沒達到,但內裡的文脈,卻一路通了下來。

  再說回陳凱歌自己,《霸王別姬》《梅蘭芳》再到《道士下山》,怕是也能構成一組“陳氏民國三部曲”(《風月》我看成是“番外篇”),從浪漫史詩的轟轟烈烈,到人物傳記的兢兢業業,再到《道士下山》的嬉笑怒罵,電影風格的轉圜,恁地折射出導演自身心境的'迴轉——

  《無極》早被唾沫星子淹了八百回,連帶著《霸王別姬》的著作權也變得影影綽綽,“饅頭血案”裹挾著陳凱歌一頭撞上了網路文化的“無物之陣”,這口惡氣在《搜尋》裡透了幾分,說不好,也不敢說;至於《荊軻刺秦王》,我以為是鳳毛麟角可與“偉大”一詞沾邊的中國電影(我魂牽夢縈的《安德烈·盧布廖夫》啊),還有《十分鐘,年老老去》中那驚鴻一瞥的《百花深處》,一長一短,都是絕佳上品,但有《無極》《霸王》杵在那,老百姓和文藝青年們動輒拿來說事,其它都被華麗麗的忽視了,這也沒辦法,盛名之下,歪曲埋汰,乃是題中應有之義。

  再表回《道士下山》,小道士何安下能打,但吃不飽飯,自此便下了山,正是民國時分,各方人物粉墨登場。潘金蓮毒殺武大郎,嶽不群暗害令狐沖,刀馬旦生離掃地僧,基本上三大段故事,被何安下擼成了串。何安下偷雞、偷窺、偷命、偷人,有些是故意偷的,有些是故意被他偷的。前頭說“掃地僧”,也不是標準的“僧”,《道士下山》的主角是個道士,但也出現了講“葫蘆瓢”永恆真理的老和尚,道士鬱悶了,也去找和尚解悶。

  其實這種設定在中國傳統故事中屢見不鮮,說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可一旦到了假語村言的鄉野故事裡,儒必是被邊緣化的,所以,釋(佛)道合一,便成為許多中國故事的“學理背景”——《紅樓夢》裡不也是“癩頭和尚+跛足道人”一對CP成對成雙?

  《道士下山》亂,亂在人亂、情亂、眼亂,但故事不亂,徐皓峰的原著更邪乎,電影已經照顧了不少。何安下的許多動機舉止,可能會被常人不解,原著裡區分過“食雜之猴”與“食露之猿”,何安下下得山來,秉承著最樸素的道德觀念一通亂打,殺人越貨,李代桃僵,食色都不缺,就想學功夫。這位民國武術界的“柯南大俠”,拜誰誰暴死,瞪誰誰懷孕,但從不琢磨,反正餓了吃渴了喝悶了做,食雜,當然是猴性。後來見多了,悟出點世間的道理,這滾滾紅塵竟再不入丫的法眼,回到洞中與新拜的師傅雙修,可見是食起了“露”,從猴變成了猿。

  “猿”在中國文化裡是個大意象,要不得練“猿擊術”呢?快銀跟閃電俠彼此抄來抄去沒啥說道,但華佗的《五禽戲》裡有猿,唐傳奇裡寫猿(孫恪還娶猿為妻),金庸《越女劍》裡也有一隻傳授絕世劍法的老猿(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估計也有“猿擊術”的基礎),可見,要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武學,必通猿意。

  何安下下得山來,打打吃吃愛愛,破了處掙了錢,自己還有了穩定的產業,也算是過足了好日子,但好日子過歸過,還是要拜師學武,最後跟師傅回洞中隱居雙修。

  老子不是穿行於社會騎青牛過函谷關,何能悟道?“王寶強”自出生起便關閉在深山古剎裡,何能悟道?於是他的開山師父要他下山。

  下山之後,他拜的第一個師傅是社會俗務“範偉”,刻苦深入到偷看“範偉夫妻玩命做愛”、老闆娘偷情、殺死師傅的藥盒,後來他沉船弒兇——他突然醒出,是對?還是錯?於是去尋找他的“心”。但是他的“嫉惡如仇”的本性沒有變。

  他刻苦深入到看見彭氏殺徒,出現了轉機,於是拜苦寺掃地的江湖“郭富城”為師。之後誅殺日本忍者、納粹博士、中統特務,攪入彭氏太極門掌門之爭之中,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心——悟見了下山時師父之語:“不擇手段非君子,不改初衷真英雄”,同時悟見的更深,“道是世界,道亦是個人!”。

  道士下山觀後感(2)

  何安下在道觀裡“安”了二十年,但是今天怕是“安”不下了。影片中無奈漂泊於塵世中的他,每一聲“師父”,都表達了對“安”的執念。

  第一“安”——崔道寧

  崔醫生是影片裡最令人感到溫暖的人物,範偉的表演可圈可點。影片中他被何安下逼落水中不惱,反而將他帶回家,收做門下當了徒弟。他說話不緊不慢,做事有條不紊,待人接物真誠大度,就連對與他感情多年不和的弟弟,也表現出了充分的忍讓與包容。對觀眾而言,印象最深的左不過他談論起自家老婆時的那份驕傲與幸福感。

  崔道寧的慘死是何安下下山後經歷的第一次所愛之人離世。悲痛之外更令何安下憤怒的是玉珍與崔道融的冷漠。

  在崔道寧的頭七那日,玉珍與崔道融也在西湖上被一併帶走了。

  如果大家足夠細心,一定能發現崔道寧與崔道融的髮型的形狀是互補的。

  髮型與人物性格不無關係。崔家二位兄弟生性互補,將人性鏟成兩半。一半是平和與包容,另一半是尖銳與乖戾。而對於玉珍而言,她的愛情和生活也在二者身上各自殘缺。道寧與道融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令她完全地滿足。玉珍是兩者間矛盾的根源,卻又是兩者間感情的橋樑。最終,她的不猶豫與不果斷,不接受與不拒絕將三人的命運推向命運的刺刀。

  所有人都死了,包括那天那個來醫館裡配藥酒的忠厚少年。如果說崔道寧的死如同把他白紙一樣的心揉皺,那麼雨夜裡,何安下偷看的那場打鬥則如同把這張紙揉皺後丟入糞池。徒兒趙川心步步留情,師父彭乾吾卻招招致命。趙心川的名字真是一語成讖,被他的師父一刺穿心,慘死在雨夜。雖然彭乾吾詐降,暗箭傷人令人不齒,不顧師徒情分將其手刃僅限狠辣,但是無論如何,他活了下來。

  這件事對何安下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刺激,他後來背棄道德,願意與彭七子盜錢買酒有著直接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彭七子的野味由於有毒,因此讓兩個人的容貌發生了極大的扭曲。

  那一盆有毒的野味正如那世世道的骯髒與坎坷,扭曲了人心,破壞了人性。何安下短時間內見證了生命脆弱,惡人當道,心中萌生了及時行樂,風花雪月的念頭。

  因此他說出了要與師母亂倫的話,去偷道觀的功德香去買酒。還好,他們的鬧劇被掃地僧周西宇溫和化解。打鬥中,周西宇為何安下解了毒,也意味著救回了何安下的良知。

  只是他走的時候,看著崔道寧的遺照,便又流了淚。

  “師父,我不能陪你了。我要重新做道士去了。”

  那個其貌不揚卻熱心善良的男人如果還活著的話,聽到後一定會笑咪咪地說到,

  “去吧。”

  “師父我會想你的。”

  “我也想你啊。”

  第二“安”——周西宇

  何安下再次“打”來了一個師父。周西宇與彭乾吾師出同門,因威脅彭乾吾掌門而被追殺。為了躲避江湖恩怨,當過兵,上過山,隱過居。然而命運就像那瓢一樣,觸著即轉,上天於我們,就是那擲瓢的手。千逃萬躲,一切卻盡在上天掌控。

  影片中周西宇與上門尋仇的彭乾吾交手,將猿擊術發揮地淋漓盡致,以飛葉與水花為武器,與只會拿石頭柱子硬撞的彭乾吾形成鮮明對比。

  周西宇招數幾近唯美:

  彭乾吾再次詐降。可這次對手是同門師弟,對自己瞭如指掌。被同門師弟掛了一身的飛葉與流水後,他遍體鱗傷地回了家,可劇情再次被神轉折了。是的,周西宇死了。

  何安下的第二“安”也因此戛然而止。相比之下,第二“安”的劇情略顯單薄,但影片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將格局從崔家的饅頭稀飯放大到彭門弟子世代的江湖恩怨。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有一幕,周西宇打亂了何安下剛剛掃成一堆的花瓣,步履輕快又略帶滑稽地將花瓣擺成了矩陣,再次打落。

  這個細節令很多人在電影院裡捧腹,然而究其深意,卻引人深思。

  地上的落葉就像時間的煩惱,天天有,掃不完。掃得時候步履輕快些,動作滑稽些,心情便會不會也好些?

  第三“安”——查老闆

  客觀來說,查老闆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塑造的有些單薄。短短100分鐘想照顧到每一個角色的不可能的。何況他有著世界上最美的一張臉。

  影片中查老闆曾為戲班的戲子,有些腿腳功夫,由於抽大煙被攆出戲班,不得與參了軍,後由於被周西宇救了一條命,戒了煙,從此二人成為了生死之交。

  第三“安”的劇情更顯單薄,何安下在第三“安”中對劇情的推動作用也並不明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張震的打鬥場面美到溢於言表。

  第“四”安——天空大地,萬古星辰

  影片的最後,何安下與查老闆又回到了山上,這時候他才明白他一開始被“攆”下山的真實目的——只有經歷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會真是的大道真諦。

  天地間,道大,人也。大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寬廣,可容萬物,裝得下天空大地,萬古星辰。

  而何安下,這一次也終於徹底地“安”下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