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5篇)

《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國崛起》觀後感1

  《大國崛起》講述的是近五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的影片。

  劇情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時代——荷蘭的小國大業——英國的走向現代,工業先聲—法國的激情歲月—德國的帝國春秋—日本的百年維新—沙俄的尋道圖強—蘇聯的風雲新途—美國的新國新夢,危局新政。

  每一個國家都視乎有著相同的歷史發展,這不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是世界的發展,各國都透過革命的方式改革自己國家的社會性質,從古板,陳舊的封建制改革成為與資產階級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聯邦共和制;或改革成為與工人階級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制度,如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最終都登上了現代化程序的道路。《大國崛起》這部大型紀錄片中我最感興趣有兩個內容

  一、德國軍國主義的形成及其利處和危害。德意志在歐洲各國紛紛建立各民主國家之時,還處於歐洲中部的315各城邦的四分五裂之中,此地還成為歐洲其他各國的戰場,民生四起,各城邦之間關稅氾濫,"假如你在柏林問這是哪裡人們會回答這裡是普魯士假如你在維也納問這是哪裡他們會回答這是是奧地利究竟德意志在哪裡?"在多種情況下,德意志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家,亂世出英雄,鐵血宰相俾斯麥出現是德國實現了統一,這是一種至上而下的封建軍國色彩濃厚的改革。正因為這種至上而下的封建軍國色彩濃厚的改革,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趕超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強國;使教育在全民得到了普及,讓德意志民族響徹是世界。但大量的封建殘餘給世界帶來了二次毀滅性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世紀初德國以武力拷打世界,但在70年代德國總理勃蘭特又帶領的德意志民族以思想拷問世界,德意志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一個實在的民族,他勇於承擔自己的過失,特別和日本成為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現在我們,看到的德國,不僅要學習他的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更要學習的那一種優秀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點和弊端,但我看到危局新政的時候,這是最令我激動和傷心的時候。20世紀2、30年代西奧多·羅斯福執政期間,是美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人們都無法預知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將從美國開始,直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發生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生,是有規律性的,都是以一而牽化的,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供求關係來調節的,有一隻無形的手牽引著人們,可以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發明,提高經濟管理模式(唯利是圖),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所以我認為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重大舉措。

  最後,我認為這九個國家,都不是大國,是強國,大國應該是:精神和物質相結合,不是武力侵略,也不是用思想侵略,而是把自己的優良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傳播給其他國家,使人們真正的進入和諧快樂的世界。

  《大國崛起》觀後感2

  《大國崛起》記錄了海洋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小國大業的荷蘭,走向現代與工業先聲的英國,激情歲月的法國,帝國春秋的德國,尋道圖強與風雲新途的俄國(蘇聯),百年維新的日本,新國新夢與危局新政的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很快盛極而衰;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崛起,但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因素使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英國與法國則依靠海外貿易與殖民掠奪得以有經濟繁榮,但這並不是長久的;日本透過百年維新不斷成長,現在,成為了世界上經濟第二強的國家;蘇聯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現在,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主導世界。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大國的崛起,從根本上,在於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思想等“軟實力”。影片中的大國,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多少來衡量。

  就中國而言,要想崛起,就要從這些大國崛起中吸取經驗並思考。 首先,學習德國重視教育、科技。德國的崛起,有人說早就在小學的講臺上決定了。德國小學就有實驗室,接受最新的實驗知識,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就已達到97.5%。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知道不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家對大學教育給予物質支援,但不干涉教育與學術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其教授有29位諾貝爾獎得主。而我國,06年西藏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才達到95.9%,至今都沒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不能不說教育確實存在問題。正如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所說,正是因為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從未聽說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我國,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只有3.28%,低於世界各國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4.1%的平均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8年統計表明:我國是用佔世界1.18%的教育經費培養佔世界18.45%的學生,基礎教育的投入則更少。

  其次,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應充分發揮其優越性。始終代表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礎;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可靠保證;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不斷髮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動力之源。如今,我們似乎並沒有發揮多少社會主義優越性,貧富差距加劇,物價上漲等問題日益凸現。我們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更要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道路。

  現實的經驗表明,必須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發展,提高綜合國力。重視文化的作用,積極創新。同時要認識到,強國道路是多元的,最關鍵的是符合國情。與國際社會搞好關係,營造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大國崛起》觀後感3

  剛剛看了央視的《大國崛起》第六集之《帝國春秋》,講述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衰落與崛起,非常耐人尋味。一個曾經多次遭受分裂的國家,一個曾經給全世界帶來最大的災難的國家,一個擺脫了全部歷史的不幸重新進入歐洲,融入世界,併成為第三大經濟強國的國家,很讓人敬佩和尊敬。

  我這裡想說的是其實很多問題是沒有“對”與“錯”之分的。從德國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來看,它無疑就是想稱霸世界,主宰所有民族,但是我們看到在當時民主及人權思想還遠沒普及的時代,這樣的想法難道不是所有強大的國家或集權體所共有的嗎?大到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及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小到我國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統一,都是一個集權體強大之後對周邊範圍內的征服和侵略,而被稱為一個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警察”美國,因為礙於“人權”、“民主”等問題,於是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表面君子背後小人的透過發動戰爭、干涉內政、佈置軍力等手段妄圖實現稱霸世界的目的嗎?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問題的評價只是由於它們產生的歷史作用不一樣才對它們褒貶不一,而這些所謂的“歷史作用”卻也是不同民族和人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當然,這裡要澄清的是我只是對這種自己強大之後的妄圖主宰世界,或者希望能夠實現對近鄰的主權統治的願望的一種理解,並不表示支援,更不是對其殘忍的屠戮、虐殺、侮辱人類的行為表示絲毫的理解或贊同。 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經常會從歷史學家嘴裡聽到說,認為那些統一民族或者國家的國王、君主或政權,對於歷史的前進起著巨大的作用,有利於民族的融合和進步,那麼我就想知道了,如果哪個民族或國家統一了整個世界,是不是它就能夠促進世界的融合和進步呢??

  這一點其實真的非常有趣,我們來繼續看德國。在1804年德意志被拿破崙征服之後,一直是處於分裂狀態,又300多個小的邦國構成,彼此相互獨立,最多時有6000多種貨幣,並且彼此之間徵收高額關稅,非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於是當1871年“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後,促使德國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俾斯麥的功績也廣為後世所稱頌。之後的德國國王威廉二世希望能繼續完成“統一大業”,於是開始發展世界大戰,妄圖將全世界統一,然而德國不但戰敗,而且他也廣為後世所唾罵。都是“統一”,而結果及後人的評價卻是大相徑庭,確實比較有趣。 也許有人會說這其實是民族性和地源性造成的,本來的德意志就是一個國家,它本來就有權統一,而稱霸世界就是侵略別的國家。但我想說其實本來世界就是相對的,“大”與“小”,“高”與“矮”,“美”與“醜”就都是相對的概念,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是各自混戰割據的情況,後來也都被秦朝統一,實行君主專制,為什麼就不可能將其複製到“世界地圖”上呢? 可以設想有這樣一天,外星人來侵略地球,整個地球面臨被征服的危機,於是地球上的各個某個國家發動革命,統一了全世界,開始與外星球對抗。也許真的到了那一天,這個統一全世界、稱霸地球的國家也一定會同樣被全人類的後世所歌頌,又是一個“帝國春秋”!

  《大國崛起》觀後感4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樣化的視野,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光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好處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到了16世紀出這個人口只有150萬的國家,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能夠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而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弊端,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但是社會現實告訴我們成效微弱。

  在眾多國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東亞島國日本,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以前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應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捱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效率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因此,只有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借鑑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調動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國崛起》觀後感5

  《大國崛起》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值得一看。它提到了英國、俄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當今的大國。

  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因為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所以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裡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在近代世界歷史舞臺上忍氣吞聲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美國的創新力量非常強大。美國由照搬歐洲技術到後來的自主創造發明,確實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這裡不是簡單的量變而引起的質變,而是美國的政策所向。美國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時機,鼓勵自主創造發明,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能把專利權寫入憲法,這點燃了全體人民的創造熱情,很喜歡影片中的那句話“專利制就是將利益的燃料新增到天才之火上”。這一點之於中國也是有些許借鑑作用。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沒能趕上工業革命的黃金期,但美國那種鼓勵自主創造發明的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鼓勵自主創造發明不是紙上談兵,要讓人民看見政府是在動真格,才能激發起人民的熱情與激情,要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美國懂得抓住發展機遇。它的機遇就是戰爭,戰爭之於其他國家或許有一些利益可圖,但它們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而美國憑藉其進退自如的地理優勢,頻頻參戰,從中撈取利益,而其損失,無疑是小之又小的。兩次世界大戰,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是一次劫難,而對於美國來說,卻成了一次天賜的發展良機,之後的美國,躋身於世界大國之列。這一點對於中國貌似沒有多大的借鑑意義,其實不然。美國的這種毫不畏縮,善於抓住機遇的思維方式還是值得我們一學的。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裡了,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不願去了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其實,我們想深一點:為什麼日本在二戰作為戰敗國,在幾十年後卻能位居世界第二?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他們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最重要的是他們被打以後不會忘記痛,懂得醒悟,學會強大。

  有學者指出,大國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歷史機遇,經濟實力,還有心理準備。在這三方面中,歷史機遇指的是客觀環境,它是最公正的,幾乎對所有國家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每個國家自己如何去解讀,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現。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觀那些大國的強勢崛起,反思近代中國的弱勢發展,我們似乎應當這樣總結:造成近代中國歷史悲劇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強的蠻橫無理,但更在於中國自己沒有把握時機,沒有搶先走上近代化之路。

  瞭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更重要的一點,影片一直給我們是一種憂患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