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範文
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範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1
《伊犁河》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回族母親,把並不是自己親生的漢族小男孩養大,視如己出,卻要在孩子16歲時,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親身母親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為了兒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她寧可一人孤獨,忍痛逼孩子回到親身母親身邊發展。之後的每一天,她都期望著,有一天,丈夫和兒子都能回到家中。可事與願違,當兒子和丈夫回到家中,可她卻患了絕症離開了人世。
然而,電影是一場人生的濃縮。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中,我們已經習慣從一部電影或一篇文章中去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人情及他們內心的豐富情感。這部電影不單單講述母愛的偉大,還教育我們民族團結對社會跨越性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我生活在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中,在工作中我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全心全意為各族患者做好服務;在生活中我們相敬如賓、互幫互助,其樂融融,親如一家!作為VIP外二科的一員,我感到榮幸,我感恩生活在這樣一個繁榮富足和平美好的時代;我感恩和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著不同的文化。
作為一名青工委副書記,我也將喊著“民族團結,從我做起”的口號,盡我所能廣泛宣傳動員全力量,形成人人珍惜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的生動景象,讓民族團結一家親像陽光一樣照耀在我身邊各民族朋友的心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人人成為民族團結的踐行者,人人爭當民族團結的模範,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天山南北!
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2
4月21日,新疆哈密市法院組織幹警觀看了新疆本土電影《伊犁河》,影片以真實感人、細緻入微的故事情節,讓幹警們潸然淚下的同時,也讓影片中流淌出的民族團結的精神浸潤著每位幹警的心田。
據瞭解,影片《伊犁河》講述了電影講述了伊犁河邊回族養蜂人法圖麥收養漢族小棄嬰的故事。作為孩子的養母法圖麥衝破血緣、民族的阻礙,將漢族棄嬰阿爾薩視為己出,含辛茹苦地養大。
在阿爾薩親身母親出現之時,為了讓兒子有更好的未來,毅然逼孩子回到親身母親身邊,選擇自己孤身一人的生活。當兒子再次返回身邊時,卻不幸身患絕症離世。片中感人情節隨著片中美景緩緩流出,就像伊犁河水,時而湍急時而沉緩,使觀眾與劇情互動、同步悲喜。
觀看完電影后,幹警們紛紛表示,民族團結的大愛正是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所表現出來的,今後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人人爭做民族團結踐行者,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範,弘揚新時期新疆精神。
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3
“新疆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伊犁又是這個核心區的支點、向西開放的.門戶。紀錄片《伊犁河》就是以伊犁河為載體,用國際化視野、紀錄片創作方式,真實記錄大河兩岸普通百姓生活發展和變化的中國故事。”紀錄片《伊犁河》總撰稿張海龍說。
人類文明都孕育於河流,新疆更是如此。張海龍曾擔任新疆廣播電視臺拍攝的16集大型紀錄片《塔里木河》總撰稿。同為新疆最重要的兩條河流,《伊犁河》怎樣才能拍出不一樣的味道,對張海龍而言,無疑是一次挑戰。而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給伊犁河定位。
2016年年末,張海龍乘機來到伊犁進行前期調研。因為第一次來伊犁,他好奇地開啟手機中的“航旅縱橫”APP,想看看伊犁在什麼位置,他發現了很有意思的兩幅畫面。“在中國地圖上,伊犁位於祖國的西北角。可是當轉換為世界地圖時,伊犁則位於亞洲的中心。”張海龍說。
伊犁河谷在兩幅地圖中的位置,讓張海龍找到了伊犁河的定位,這就是亞洲之心。“伊犁河沿著一帶一路的方向,一路向西流淌,最終匯入巴爾喀什湖。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在巴爾喀什湖發現,這裡的湖水一半是鹹水一半是淡水,雖然這屬於自然奇觀,背後的寓意卻是萬物共生。
《伊犁河》的關鍵詞正是萬物共生。有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遊牧與農耕的共生、人與自然萬物的共生、城鎮與鄉村的共生、各民族之間的共生,在最後一集《不問西東》中,則以霍爾果斯為切入點,講述國與國之間的共生。”張海龍說。
塔里木河和伊犁河給予張海龍全然不同的感受。他說:“如果說塔里木河有一種濃郁的氣質,伊犁河則明亮而歡快。”
調研中,張海龍發現,伊犁河谷各個縣市沿著伊犁河構成一個城市群。“這種規模的城市群,在新疆,甚至在中亞也十分罕見。這樣的城市群,完全可以成為中亞最有發展潛力的引擎。同時,伊犁河谷又是新疆和全國向西開放的國際大通道。因此,伊犁河不僅是伊犁人的伊犁河,更是中國的伊犁河。”張海龍說。
紀錄片伊犁河觀後感4
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與核心,故事化敘事是紀錄片講好故事的關鍵。
“內地人看伊犁,會被這裡的美震撼,但風光好的地方有許多,再好的風光,你可能只願意看一遍,而只有人好,你才會一次次地來這裡。紀錄片也是如此,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情感,才是觀眾最關心的。《伊犁河》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紀錄片,正是講伊犁人的故事。《伊犁河》中的人物,都是最普通的百姓,講述的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伊犁河》製片人石峰說。
如何講好故事?講誰的故事?2016年10月,攝製組在伊犁河谷展開調研。通過當地宣傳部推薦,攝製組初選了60多個人物,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確定了40多人作為拍攝物件。“雖然伊犁有不少名人,但選擇人物時,我們的著眼點就是普通百姓,用平凡人的故事,來講述新疆的發展和變化,講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他們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當然,會根據每一集的主題,選擇不同的人物。拍攝時間跨度比較長,可能會從春到冬。”石峰說。
“因為時間有限,每個人物都需要提煉出精華。比如第一集《以夢為馬》中的天馬少年阿合交力,就是抓住幾個點,賽馬比賽、他對於未來的憧憬、他在賽馬過程中享受到的是一種怎樣的快樂。一般來說,每個人物故事會有4個動情點,平均2分鐘就有一個。”蔡志剛說。
在《以夢為馬》中,阿合交力從一個失敗者,最終成為賽馬比賽的冠軍。其實在拍攝前,蔡志剛並不知道阿合交力會奪冠,甚至在最初,阿合交力並不是蔡志剛認為最合適的賽馬手。
“阿合交力是昭蘇馬場喀爾坎特學校馬術特長班的老師喬春江推薦的。當時,我覺得他的年紀偏大,想找一名年齡更小的孩子,喬春江卻說,阿合交力一定可以獲獎。於是,我們選定了他。可是,從春天一直拍到秋天,當2017中國新疆伊犁天馬國際旅遊節開幕前,阿合交力在參加的所有比賽中一直沒有獲獎,讓我們十分糾結,可已經跟拍了半年時間,我們也只能希望他在天馬國際旅遊節的馬術比賽上獲獎。但直到比賽的前兩天,由於阿合交力狀態不佳,一直沒有馬主選擇他當騎手。這時,我們有些緊張。如果阿合交力不能參賽,他的故事就缺少了最重要的部分。於是,比賽前一天,我找到一位馬主,請他將選定的騎手換成阿合交力。奇蹟發生了,這匹馬好像與阿合交力心有靈犀,在比賽中率先衝過終點,阿合交力獲得冠軍。那一刻,我們都激動地哭了。”蔡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