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朗讀者》觀後感1

  《朗讀者》開播以來,每個週六晚上收看它成了我最渴盼的事兒。昨晚央視一套播出的是《朗讀者》第八期,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勇氣”。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種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海論·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勇氣,都彪炳在史冊上,流傳在故事裡。

  在這期節目的六位朗讀者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學史家樊錦詩。很難想象,當年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從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之後,就來到荒涼的敦煌,並且用來五十四年的時間堅守在大漠深處,她為敦煌所做的一切,被季羨林先生譽為是功德無量。

  伴隨著鋼琴家吳純悠揚的鋼琴聲,主持人董卿在第八期《朗讀者》中開場白是“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勇氣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豔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讚美勇氣。莎士比亞說有勇必有德,正直的人不會膽怯。試想一下,如果歷史失去了勇氣,那將失去改寫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氣,那很多日子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在今天的節目裡,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讀者身上的勇氣。”

  江一燕,她是一位演員,她被鏡頭記錄著,她也很喜歡用自己的鏡頭,去捕捉她看到的美好。她還是一位多年堅持支教的志願者,她身上的這份勇氣,來自於她的老師。江一燕朗讀的是作家陳實的《晶瑩的淚珠》。這篇文章是陳實對自己學生時代生活的一個動人的片段的回憶。在絕境中遇到了一個可愛的老師,那是絕境中的光亮,那是久旱的甘霖。江一燕要把她的朗讀獻給她最親愛的章燕老師。

  汪明荃 羅家英,這兩位朗讀者,他們的愛情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最終在六十出頭的年齡,鼓起勇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秋爸爸 秋媽媽,是一對雙胞胎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患自閉症的孩子,他們不聾,但是對周圍的一切充耳不聞;他們不盲,但是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他們不啞,但是卻不知道怎樣開口來表達自己。當任何一對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患者的時候,他們今後的每一天,都要鼓起勇氣去面對。秋哥秋語的爸爸是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媽媽是一家外企的管理人員,他們一雙自閉症孩子今年已經十四歲了,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可能一生都需要別人全天候照顧。秋爸爸、秋媽媽朗讀的是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既是獻給自己的孩子,也是獻給我國一千多萬個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讓他們從這首詩裡看到信心、勇氣和力量。

  李寧,1982年在世界盃,他獲得了一枚金牌,1984年在奧運會,他獲得了一金兩銀一銅的佳績,成為了當時當之無愧的體操王子。在他一個人身上,擁有過106枚金牌,但是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的運動生涯卻黯然落幕。二十八年前,他從熟悉的賽場,走向了陌生的商場,幾經風雨,幾經沉浮,依然勇於擔當。李寧認為有信心就有勇氣,他朗讀的是巴金的《做一個戰士》,謹以此篇,獻給一直陪伴他成長的人。

  翟墨,一個有勇氣征服大海的硬漢。大海從古至今,就是人類一直渴望著去征服的領域,所以今天我們也看到有無數的航海家,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探索,去發現。在中國,也有這樣一位航海愛好者,從2007年1月到2009年8月,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自駕帆船環球航海一週的壯舉,由此,他也成為中國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他朗讀的是高爾基的《海燕》,以此獻給跟他一樣有勇氣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們。

  樊錦詩,一個堅守莫高窟超過半個世紀的老人。1987年,中國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一座中國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寶庫,因為經歷了動亂、戰火和盜賊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成了廢墟。樊錦詩,一位出生在北平,成長在上海的瘦弱姑娘,當年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之後便與莫高窟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五十四年啊,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髮,她為莫高窟的永續利用,永久儲存,傾盡了全力,她 被人們成為敦煌的女兒。她走過敦煌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座洞窟,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第一卷,是樊錦詩領銜,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被香港大學教授饒宗頤成為“極致絕倫,敬佩之極”。樊錦詩院長與愛人相戀於未名湖,相愛在珞咖山,相守在莫高窟。文學家喜歡說永遠的敦煌,永遠的莫高窟,我們今天真的看到了一位老人,為了“永遠”這兩個字,付出了最實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堅守,最不懈的勇氣。

  《朗讀者》觀後感2

  近段時間,學校的同學都在談論著一個很火的節目,就是cctv4的《朗讀者》,趁著假期,我也瞄準了時間,按時坐在沙發前,開啟電視,看看這很火的《朗讀者》到底是何方神聖。原先,《朗讀者》是一個綜藝節目,是以朗讀名著作為主要資料的。

  我看得這一期,主題是《第一次》,這一期的嘉賓很多,有演員王學、棋手柯潔、作曲家許鏡清。這些名人嘉賓都說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難忘的第一次,並且這些第一次都是他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歷,帶給他們許多的感悟。

  在這麼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許鏡清的故事,他是著名電視劇《西遊記》的作曲家,也就是說電視劇裡面的主題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為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進行創作,四年裡他夜以繼日,十分艱苦。那時候,他還有一個夢想,舉辦一個自我作品的演唱會,可是,面臨的困難不是沒有好的作品,而是沒有錢,他缺錢。他嘗試過許多頒辦法去實現願望,卻都一一失敗。就在堅持了多年後,最終在確定夢想的二十多年後,最終迎來的曙光,有人提議他進行眾籌。他理解了這個提議,最終成功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了他的兩場《西遊記》演唱會。在演唱會過後,他深有感觸,就是這樣的一個夢想,二十多年以來,自我都能夠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幸好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放棄,最終圓了自我的夢想。同時還感嘆:只要還活著,這一點都不晚。

  是啊!夢想只要經過自我的努力,能夠在自我活著的時候實現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同時,堅持也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放棄,更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我們要向許鏡清一樣,二十多年的堅持換來的自我夢想實現的一刻。這不正是我們求學、求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嗎

  就如我們班的刁子俊同學,他已經練習武術有五年了,在這五年期間,每一天放學、節假日都回到學校進行訓練,最終,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參加番禺區武術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在學校的舞臺上為我們表演,這也是堅持夢想的結果。

  好吧,夢想,我堅持,我來啦……

  《朗讀者》觀後感3

  很喜歡董卿創辦的《朗讀者》,開播以來每期必看。《朗讀者》的主題是“選擇”,徐靜蕾朗讀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聲,電視機前的我喉頭噎得我喘不過氣。

  自從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雖然不是奶奶帶大的,但我對奶奶爺爺一直很有感情。奶奶總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給我吃,夜裡我愛蹬被子,奶奶說不知給我蓋多少回。我小時候愛畫畫,奶奶床頭的牆面上全是我用鉛筆畫的各種小人兒和小花,奶奶還誇我畫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寫作業,幾次不小心把煤油燈弄翻了,燒著了箱子的面,還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時我愛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釦環嵌著的銅錢弄下來縫了毽子,奶奶也沒怎麼抱怨我。我上高中時,每次經過奶奶門口,奶奶從來少不了悄悄塞給我幾十元零花錢,囑咐我要吃飽。我後來出嫁了,婆家離我家很遠,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等我生孩子時,奶奶都近八十歲了,還是不怕顛簸坐著當時的大篷車來看我和孩子,並親自為我的孩子打出一對銀手鐲,樂呵呵的說,我這輩子想著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總共兩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轉眼間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歲了,奶奶經常說,活的夠本了。去年奶奶還能自己拄著柺棍走出院子曬太陽,但今年卻起不來了。我由於當時妊娠反應太厲害,今年沒回去過年,只能打電話問候。奶奶是靠著我父親和三叔輪流照顧。近期聽母親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體躺在床上吃飯都不清楚是哪一頓的,有時候人也認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棄了,聽說小孩子都不願意去她的房間,因為氣味太難聞。我透過電話叮囑母親,盡力把奶奶伺候乾淨點,多買點尿不溼用,要幫奶奶經常翻身子,千萬別生了褥瘡,說不定奶奶的日子不會太多了,能做的就盡力做吧,別再計較多少年前的問題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為自己的孩子們做榜樣呢。可是,母親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盡點兒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裡暗示其他幾個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讀者》後,我對妹妹說,我老做夢夢見奶奶,我想給奶奶買一個輪椅,馬上天氣暖和了,讓奶奶出來曬曬太陽,看看莊稼。不料妹妹說,即使有輪椅,誰來推呢?你以為家裡人都閒著沒事?正好當時妹妹在母親那裡,她立即去後院三叔家錄了一段影片給我,奶奶只能倚著被子坐著,眼神也迷離了,一個勁的問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淚嘩嘩的流,打給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幾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沒了。

  我覺得我很對不起爺爺奶奶,爺爺那麼疼我,爺爺去世很突然,我沒在跟前。現在奶奶需要人的時候,我仍然不能在身邊,“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盡孝談何容易啊!

  《朗讀者》觀後感4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眾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並不複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麼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透過每期嘉賓聲情並茂的朗讀,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著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透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於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著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為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闢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侷限於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透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藉助於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於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啟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眾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透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透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透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擷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後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眾,這種靜謐的氛圍,對於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啟迪。

  《朗讀者》觀後感5

  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上週六播出第九期節目,主持人董卿邀請到潘際鑾、趙文瑄、畢飛宇、梁曉聲、冉瑩穎、王耀慶等嘉賓以"家"為主題詞,一同朗讀並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觸動的無疑是以90歲的"中國焊接第一人"潘際鑾院士與近十位清華校友共同朗讀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另外還邀請了91歲的音樂家茅沅、95歲的歷史學者胡邦定、97歲的詩人鄭敏、91歲的.航天科學家林宗棠等當年西南聯大的清華老校友在場外一同朗讀。這些耄耋老人,朗讀時字正腔圓,激情澎湃,讓聽者熱血沸騰、感慨萬千。節目播出後,觀眾和網友激動不已,紛紛表示,"超喜歡這個節目,給人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們年輕一代瞭解為祖國貢獻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從此把他們當做偶像,科學家們才是最美麗的人。""這一段《告全國民眾書》有朗讀者的抱負,也是老者們對年輕一輩學子最殷切的希望!這段超過1200歲的朗讀才是真正的“燃”!"

  作為我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學術權威、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的創始人,潘際鑾為中國高鐵以及中國核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節目中,他講述自己在槍林彈雨的年代艱苦求學、立志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決心。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家",在潘際鑾眼中,當時的"國"就是"家","我們唸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

  潘際鑾在為祖國科學發展奮鬥終身的背後,他的愛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許多。說起老伴,潘老的臉上就笑開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從沒有怨過,就算我因為大專案而錯過孩子出生的時刻也沒埋怨。六十多年來,我的每個決定,她都支援,從沒拌過嘴。"節目中,兩人透露每天仍會手牽手在清華園裡遛彎,像年輕時候一樣。

  《朗讀者》開播以來口碑和收視一路走高,這檔豆瓣評分8.7、堪稱走心的文化綜藝節目受到觀眾和網友的熱議。《朗讀者》每期節目的最後一位朗讀者大多是我國各個領域中功勳卓著的專家和學者,從第一期裡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到第九期我國焊接科學奠基人潘際鑾,他們的登臺朗讀讓觀眾領略了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匠人的風采。

  正如網友所說,"《朗讀者》節目更大的看點不在於朗讀了什麼,而是透過節目,我們見到了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見到的人,他們是為祖國奉獻畢生精力的前輩,是真正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多數雖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渾身散發著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與神情,這種精神激勵著後輩,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朗讀者》觀後感6

  最近,在中央一臺上,有一檔很火的節目,《朗讀者》,這個節目觸動了我的心,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記得我看的那期節目,主題是眼淚,感動的眼淚、幸福的眼淚、成功的眼淚……這期的朗讀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導演陸川。他在拍攝電影《可可西里》時,參透了生命的本質,理解了眼淚的含義,他讓讀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謹此獻給可可西里裡還在奔跑著的生靈。第二位是演員斯琴高娃。她在生活裡很堅強,但對於母親,就會流淚。她朗讀的是《獻給母親》。謹此獻給摯愛的母親。第三位是張家敏,一個癌症患者。她用樂觀積極的態度,趕走了病魔,還用熱線電話,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陰影。她朗讀的是泰戈爾的不朽詩篇——《生如夏花》。獻給還在為病痛折磨的患者們,早日康復。最後一位,是一個民族英雄,凍土科學家,張魯新。他和無數科學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鐵路上的山洞。他朗讀的是美國詩人塞繆爾的《青春》。獻給為祖國事業爾犧牲的同事們。

  在節目的開頭,陸川曾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假眼淚的太多了,根本讓人分不清是真是假,這是在經歷了這起車禍後,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經常哭,現在看來,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吧。班裡的小娜,經常一言不合就哭起來。某同學多說了幾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錯了事,非但不改正,還是哭,因自己的缺點朋友疏遠了,還是哭,真是受夠了她了。在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還會勸她幾句,安慰一下,但到現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見,掩蓋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學受了傷,是真的哭,可大家以為是虛假的,不去關懷,那個同學的思想就會被改變。我們現在該盡力去做的,就是打擊虛假,不能讓世風繼續敗壞下去。這個節目教會了我一個道理,我們應該做社會的小主人,要為社會做貢獻。並且,朗讀者們的朗讀,非常有感情,我們在讀書時要向他們學習,讀出感情。

  這個節目教會了我在書本上學不到的許多東西,我覺得,我應該多看看這樣的節目,讓腦袋裡多裝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開始學習並體會節目中的道理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