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岡仁波齊》觀後感1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裡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觀後感2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裡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後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週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聖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於活著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聖……看似神秘的概念,《岡仁波齊》透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聖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衝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盪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聖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著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迴……

  電影開始於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於芒康的一戶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著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願——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峰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麼,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聖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並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聖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著生命中每個時刻的角色,同時,更多的角色配合著我們演繹自己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著我們前行。

  朝聖之路,註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著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複的動作在不重複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覆。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聖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聖之路上。而後經歷短暫的喜悅後,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於腳下。此後,屠夫為一隻路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唸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著行李車行進幾百裡,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著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溼了他們的身體,曬乾頭髮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著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裡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願,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並不預示著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後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徵希望,讓人喜悅,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麼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後。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註定,那麼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麼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後,朝聖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髮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髮廊女孩約定從聖山回來後再相見,之後,重新朝著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聖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於平靜。而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於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後,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迴的起點……

  結尾繼續著下個開頭:聽著朴樹為《岡仁波齊》特別釋出的《No Fear In My 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己歸零,準備開始自己第一段朝聖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迴,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己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後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迴,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岡仁波齊》觀後感3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裡的這些重複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裡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裡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重新整理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後感4

  這兩日,朋友圈被《岡仁波齊》刷屏,看過的、沒看過的都被催人淚下的影評感動著、鼓舞著,看過的'藉著影評再回味對比一下所述與內容是否吻合,再補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攝幕後和沒有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沒看過的計劃著拖家帶口的去看。

  前兩天我也去看了,過程中幾次被畫面擊穿淚腺,被他們的虔誠、被他們的平靜。。。。。。但是流再多淚,別人的故事終將過去,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書寫自己的故事,怎樣讓這種震撼透過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發酵成養分、成為向前的動力來滋養我們的生命才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將其中的能量拿來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幾天以後熱度平息,一切又回覆到從前的樣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過著從前慣性的生活,那麼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不是看一場熱鬧,而是到別人的靈魂裡看見自己,觀後感也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下問自己會怎麼樣?用以照鑑自己並修正自己。

  我看書和看電影聽故事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問自己,如果那個當下是我,我該怎麼選擇?

  我把這段兩千多公里距離,長達一年的朝聖之旅拉長做自己的人生朝聖之旅,我將以怎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行動面對在路上的每一個朝拜,才是我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到,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礙時時以輕鬆愉快平靜的態度去面對,不用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生結果不必問,就是在一抔黃土下終將化作一縷雲煙,而經歷過程才是此生最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著那個結果狂奔,過程中遇見花香停下來聞一聞,遇見有緣停下來喝杯茶,遇見山就翻越,遇見水就趟過,只是始終選擇邁開腳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負就對了!最終抵達心中嚮往的歸宿——神山。

  《岡仁波齊》觀後感5

  今天我看了電影《岡仁波齊》,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裡,我知道了許多不瞭解的知識。片名《岡仁波齊》是指岡仁波齊峰,它位於西藏自治州普蘭縣境內,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也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岡仁波齊”在藏語裡是指神聖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和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聖。這一年正好是馬年,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普拉村裡的許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之中。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婦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殘廢的少年……每個人都懷著自己的心願和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神山,這十一人組成的隊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從芒康到拉薩不但有2000多公里,還要一路磕長頭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廢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能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前行。我想:他們到達岡仁波齊山頂一定會十分興奮,喜極而泣。我敬佩那孕婦,她的肚子裡有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她竟挺著大肚子去朝聖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殘廢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勵下,朝聖去了。

  我敬佩朝聖者對信仰的虔誠,對大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奮鬥,也許成功的就會是你。

  《岡仁波齊》觀後感6

  位於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因此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說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接受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為觀眾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係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訊號——我要去!且不說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聖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說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聖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00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範之賣力是難以想象的,只為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裡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理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定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併為之努力奮鬥,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迴盪在我腦海,我知道,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面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聖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