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霧霾穹頂下》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調查,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如果這個調查能夠喚醒政府加大減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負柴靜做這個調查的誠意。讓我們再次回顧下調查的結束語--

  “如果我們目前環保設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們的塵排放跟我們的二氧化硫排放應該比現在低60%,我們的氮氧化物排放應該低35%。”

  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

  春節上班第一週,柴靜以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刷爆各路影片網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輪的媒體事件,引來各路大神圍觀。對於霧霾的關注,其實在中國不算是什麼特別新鮮的事情了,但是能夠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體聚焦,不得不說是第一次。

  柴靜的影片播出後,讚揚者有之,論點不相上下,無非是肯定其對於知識普及的功效,認為這部紀錄片不僅思路清楚,論點清晰,材料充實,而且以一種女性母親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人文情懷,非常容易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其播出之後引起的巨大效應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藝術魅力的最好證明。

  只不過,對於《穹頂之下》的批評者所切入的角度卻各有不同。有的直接從新聞本身的客觀性出發,覺得柴靜本身“TED”式的紀錄片並不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原則,用嬰兒腫瘤與採訪小孩子是否看到藍天等方式純屬於一種無謂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給觀眾造成誤導。

  而其對於資料的引用,對於諸多概念的表述,對於專家學者的訪談,也諸有段長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處。還有人從柴靜《穹頂之下》所表現出的'立場批評其內在的利益鏈條,比如說對於油氣私有的支援,其實完全忽略了中國大型發展電站的正確性等等,必定與私有利益集團的支援有關,不過是為兩會的召開提前打個預防針而已。

  更有甚者,將攻擊直接轉移到柴靜本人身上,覺得她的女兒得了腫瘤與柴靜本身是個“資深菸民”“高齡產婦”密切相關,而她的女兒本身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居民,更是將柴靜本身口口聲聲的所謂對於霧霾的關懷大大地打了一個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對於柴靜《穹頂之下》的褒揚和貶低,我都覺得,那些爭論比柴靜的紀錄片本身更有看頭了,就像豆瓣上的許多影評比電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樣。無可否認,柴靜的紀錄片給普通大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霧霾課,她所運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力,無疑是那些過分科學的讀物所無法取代的。

  只不過,那終究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柴靜的建議是多舉報非法排汙行業,出門少開車。那似乎是每一個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像“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一樣,在某一個階段掀起一陣高潮,最後又不了了之吧。因為她根本沒有觸及治理霧霾的難度所在,那是層層利益鏈條所組成的一個大漩渦,無論你從哪一個點入手,都無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藍”為例,為什麼僅僅在幾天的時間,霧霾可以消失不見--因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汙源頭。其代價是什麼呢?那就是幾天的工廠停產。所謂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犧牲。中科院這麼多人,國家的執行人員那麼多,環保局長又不是傻子,怎麼不知道如何徹底根除霧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謂的“科學發展觀”了啊,到現在為什麼全中國霧霾越來越嚴重。

  因為,那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你經濟要發展,必定得燒煤,所謂的高能源哪裡這麼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勞動力?洗煤之後的髒水怎麼辦?一步一步都是資本投資。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空氣好?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了,都曾經以高汙染換來了經濟發展,如今的他們,當然有雄厚的實力將汙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或許,這種言論本身可能有點無奈,但確實是事實。許多事情背後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