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歡迎大家分享。

  《港珠澳大橋》觀後感1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橋》的電影。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就像一條長長的巨龍橫跨在廣闊無垠的伶仃洋上,這條長長的巨龍把珠海、澳門和香港連起來了。

  港珠澳大橋最難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長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可是,當在沉放第15個沉管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工人們兩次嘗試將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見底的海水裡時,都被勇敢的潛水員阻止了,潛水員說:“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們並沒有放棄,一個月後仍然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終於,第15個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覺得工人們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港珠澳大橋》觀後感2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里。這座世紀大橋的宏偉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儘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樑,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於大橋的雄壯宏偉。正如影片中,“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資料成就,電影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於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六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這麼多工程人員的青春,便放在了這大橋建設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幹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現在已成中年男子。

  從前的單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著婚服在即將竣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為大橋奮鬥,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透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賓士於港珠澳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蹟”。

  《港珠澳大橋》觀後感3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圓夢橋。港珠澳大橋工程是國家的重點工程、超級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的跨海通道工程。其中島隧工程為控制性關鍵工程,規模大、技術十分複雜。七年來,透過關鍵技術攻關、理論研究、現場試驗、國內外專家諮詢等,最終成功建成。港珠澳工程不僅是我國科技實力的體現,也書寫著國家強大的新篇章。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同心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澳門迴歸祖國以來,與內地的交流日漸頻繁,港珠澳大橋開通,在縮短地理距離的同時,更深化了同胞血緣之情。大橋的建設,有助於讓香港人看到內地的進步和發展,強化港人的國家觀念、民族認同,大大促進國家建設“利益共同體”。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自信橋。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大橋由於地質結構複雜、施工環境惡劣、技術標準高、環保要求高,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也被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建設工作者們面臨著種種超乎想象的困難與挑戰。透過科研攻關,掌握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因此大橋的建成通車無疑也彰顯了建設者們的技術自信與實力。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復興橋。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利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利於提升珠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對於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港珠澳大橋務必將成為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民心橋”。

  港珠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線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記錄了下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