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觀後感800字左右
天河觀後感800字左右
電影《天河》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主題,再現了丹江口大壩加高、庫區和沿線移民搬遷、引水管線穿黃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場景。正如電影名稱一樣,現實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河。
電影《天河》
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大設想誕生於半個世紀以前,雖然當時只是大多數普通中國人的一個美好暢想,但卻激勵一代代水利人前赴後繼地為之奮鬥。南起丹江口,綿延千里,直抵頤和園團成湖畔,南水北調工程耗時11年,堪稱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凝聚了建設者數不盡的智慧和心血。
電影《天河》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為背景,講述了在工程建設、移民搬遷和環保治汙中的感人故事,真實再現了建設者和移民為這項偉大工程所做出的奉獻和犧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思想性和故事性的主旋律影片。觀影中,移民故土難離的鄉愁、對國家建設的理解和支援,建設者舍小家為大家、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動容,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一名青年共產黨員,影片留給我最多的思考在於,如何才能把職業精神同建設全域性聯結起來,把個人發展同社會大局聯結起來,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電影主人公董望川有一句響噹噹的,“我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作為中線工程的副總指揮,他多年如一日的撲在工地上,留下妻子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孩子,在工作需要的時候,他又毫不徇私地舉薦妻子去承擔重要而艱鉅的移民任務,處處以國家利益、工程利益為先。很多時候他是兩難的,妻子生病的時候,他不在,女兒無助的時候,他也不在,這對於一個丈夫和父親來說,心裡的痛楚難以言說。這一生到底追求什麼,當他的學生把問題拋給他時,他沒有絲毫猶豫,他說,作為一個水利人,做好這份工作就是他的追求,無名無利,但心裡踏實。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甘願像螺絲釘一樣紮根在規模如此宏大的工程中無怨無悔地默默付出,這既是一份愚公移山式的堅守,也源於一份捨我其誰的責任和自信。其實,不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想做出成績,都需要追溯到自己純淨的赤子之心,不為名利所動,不為紛繁所擾,不為波折所絆,不問索取,全心投入。
江浩是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他是董望川的得意門生,南水北調線上新一代的水利人,工作上他少年得志,是無可取代的中堅力量,可生活卻多蒙不幸,老父重病,妻子早逝,女兒留守。重重壓力下,他曾想過拋開一切,辭職下海去賺錢,這無疑是改善生活境況最快最有效的辦法,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留在了南水北調工程一邊,甚至不惜捨身來為“穿黃”打通關鍵的一環。江浩堅毅的眼神和話語讓我思忖良久,他是許許多多青年建設者的代表,在他的身上理想和現實有著更為激烈的交鋒。江浩的可貴在於堅守、在於警醒,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被很多事物牽引著,難免困惑、糾結、迷茫,此時只有心中那對事業和理想的無聲誓言才能照亮前行的`路途,指引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滴水唯有匯入海洋才能成其浩瀚,一粒沙唯有落向沙漠才能成其壯闊,在《天河》結尾一幕幕的航拍掠影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代代水利人接力前行的高大身影,用青春和熱血譜寫誓言,挽手矗立在新時期國家建設的前沿陣地,為人欽佩、致敬!
單位觀看《天河》觀後感
有幸在萬達影城觀看了感人至深的電影《天河》 仍記得電影結束後,許多人還在感嘆電影實在太感人,紙巾沒有帶夠只能用手擦,好多個鏡頭都讓人瞬間淚如泉湧。我也深有同感。
電影《天河》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主題,再現了丹江口大壩加高、庫區和沿線移民搬遷、引水管線穿黃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場景。正如電影名稱一樣,現實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河。南水北調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電影主要展現的中線工程全長1277公里,累計投資2000多億,移民30多萬。工程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經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流到北京頤和園的團城湖和天津城區,為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
整個影片聚焦南水北調工程,將關注點放在了展現決策團隊、一線工程建設者和沿線移民的整體風貌上。影片以李幼斌飾演的水利工程師董望川為切入點,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副總指揮,他承擔著太大的壓力與責任,也做出了太多的犧牲與奉獻。作為董望川的妻子,俞飛鴻飾演的周曉丹則是掛職負責移民搬遷工作,關鍵時刻給丈夫以堅定支援。段奕宏飾演的江浩則是董望川的學生兼得力干將,儘管有過迷茫,有過委屈壓力,但最終堅定站在恩師一邊,為工程順利完成作出重要貢獻。
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南水北調這一惠民工程瞭解的十分有限,只聽說它既能緩解北方飲水困難又能解決南方洪的問題,但是操作起來卻很不容易,因為涉及到移民、環境保護、水質、經費等許多問題。在看了電影《天河》之後,我重新燃起了對南水北調工程的好奇心,一回家我就打開了維基百科想了解更多南水北調的情況。
南水北調這個想法要追溯到1952年,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後,中國大陸水利部門就對此召開了多次會議探討,並組織專家進行全方面的論證。經過幾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調的總體佈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即西線工程、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建成以後,每年的調水量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對於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意義。當然,這樣繁浩的工程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鹹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生態危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乾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乾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他認為這些評估的結果都會影響水利排程,重大水利工程何時開始做,做多大,影響程度有多大,都應重新評估。南方是否有足夠水資源可以調配給北方,再次受到嚴峻的考驗。當面臨氣候變化時,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是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必須列入評估與考量。
做人不忘本,飲水當思源。電影只是藝術化的表現,在電影之外,南水北調工程中還有無數個感人故事、無數個無名英雄。今天,我們在享受南水北調帶來的好處和便利的同時,不能忘了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建設者和無私奉獻的庫區人民。
教師看《天河》觀後感
半個世紀前,南水北調還只是一個宏大構想,當時限於技術和人力等諸多因素,這項浩大的工程難以實施。今時今日,南水北調已經成為現實,但誰能想到有多少默默無聞的水利工程人員為此付出的巨大艱辛。他們幾代人都為了實現這個構想而努力,從而成就了這項惠及上億群眾的水利工程。
電影《天河》正是反映南水北調的艱難與曲折,同時也展現了水利工程人員的艱辛付出。故事主要集中在李幼斌和段奕宏兩位水利工程指揮人員身上。李幼斌和俞飛鴻飾演的夫妻,兩人全是南水北調工程裡的核心,李幼斌飾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副總指揮董王川,俞飛鴻飾演的周曉丹則是掛職負責移民搬遷崗位,段奕宏飾演的江浩是董望川的學員兼得力干將,但在工程最為關鍵的時候,江浩卻近乎決裂般背棄了恩師,而後兩人的再次相遇是在南水北調的一個招標會上,中標民營企業的代表江浩再一次站在了恩師和老上司的面前。
搬遷的衝突也在持續發酵,周曉丹這一攤的崗位也是焦頭爛額,不但和本人的小叔子到翻臉之境地,更是一口堵住了前來說情的公公,家務事和崗位似乎各自撇清而又剪不斷,她的委屈和抱怨能向誰傾吐?牙齒碎了她也只能本人往下吞嚥。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這樣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顯這歌詞所蘊含的獨具魅力。南水北調工程副總指揮李幼斌日日夜夜奮戰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對他來說是常事。為工程質量,為確保工程萬無一失,他對最喜歡最心疼的下屬極盡嚴苛。為圓滿解決最大難題“移民”,他擅自將妻子調離家中,派其到任務最艱鉅的地方,啃最難啃的骨頭...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發,妻子抱怨,女兒埋怨,只有三代獻身水利事業的岳父母支援他。不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屬也因種種原因離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濃縮著千千萬萬水利人的風風雨雨。對他而言,如何擺正大家與小家關係,如何維繫與妻子女兒的情和愛,也非易事。
耗費巨資和十幾年時間的南水北調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這些。將這樣的題材搬上銀幕,將主角設定為工程的一個高管和他的同事親友之間紛紜複雜的關聯為主要線索,在董望川這個角色身上,濃縮了千千萬萬為南水北調工程付出無數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當年治水為了洩洪“改堵為疏”,使萬千民眾免於洪水災害,而今的南水北調的“大禹”們同樣為了萬千民眾飲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超采地下水而做出適度補救。這項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宏大工程構想,到今天切合實際成為了現實,未來,當人們喝到南水之時,這部影片就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