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書記觀後感
看第一書記觀後感
當雷鋒精神離我們漸行漸遠,雷鋒精神快被束之高閣的時候,沈浩——以他特有的方式,成為了新時代的精神偶像。
電影第一書記
時間一下子定格在那裡,世界萬物戛然而止,只有那鐵路橋上過往的汽車還在孤單地鳴叫。誰也不會忘記曾在小崗村留任六年的第一書記,因為他把炙熱的青春無私地燃燒在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只有心繫百姓,甘於基層的人才會這樣不遺餘力地奉獻。
同樣身為國家公務人員,我敬佩他依然選擇基層的勇氣。省廳對我們而言是聖神的殿堂,因為他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對個人成就的一種肯定。可是沈浩卻放棄了這個光環,作為人生價值的實現,他選擇了更加鍛鍊人的鳳陽小崗,一個曾經“一夜跨過溫飽線,一輩子走不進小康路”的村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意味著多大的挑戰,可是沈浩知道:人的一生不能不能僅靠虛無的光環閃耀,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真才實幹,真正能為百姓辦事,辦好事。俗話說得好“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
同樣身為人民公僕,我敬佩他面對群眾質疑時的淡定。省廳幹部下基層,連字都不認識的老農都知道:這是鍍金來的,混個兩三年肯定又被提拔到哪裡去了。就在上任的第一天開全村介紹會的時候,沈浩面對著質疑的目光、嬉笑的提問都給予了明確的答覆,堅定而有力。之所以能如此淡定的應對,是因為他願意將心放在這裡,是因為他之前做了很多的預習功課,是因為他知道今天的第一課將是拉近他與小崗村距離的基石。
同樣工作在基層,我折服於他面對不良勢力的魄力。面對活躍分子的挑釁,他面不改色、默默忍受,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氣魄。作為一個村的第一書記,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牽繫著整個村,所以關鍵時刻他能剋制住自己。面對惡意阻撓,他能急中生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不懼怕,因為他心中有正義。
沈浩走了,他感動的不僅是小崗村,更是中國的每一位!
他用實際行動向小崗村證實了:我並非來鍍金的。因為那閃閃的紅手印可以證明每一位小崗人的心聲。從不懼怕於人們的閒言閒語,從不忍心傷害任何一位村民,為了百姓的事、小崗的事,他可以赴蹈湯火。他的記載著從來小崗起的每一天的心得:“為民辦事”從不是一句口號!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他說他愧對於自己的女兒,自從去了小崗之後,他沒有更多的精力來輔導女兒的功課;他說他愧對於自己的母親,自從去了小崗之後,他去看望老母的次數越來越少,也因此妻子怨聲載道;以至於她得知小崗村讓他再留任三年時說出了:還讓不讓人活了!再到除夕夜全小崗人留沈浩一起吃年夜飯時,她的心一下子融化了,此刻她們和他們的心連在一起。
時間再也回不到過去,可是沿著沈浩的步伐,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沈浩”出現在基層,活躍在一線!死者已矣,活著長存,讓我們端正姿態,已更加飽滿的熱情融入到基層建設的大隊伍中去!
第一書記的觀後感
市局組織全系統觀看《第一書記》,我所全體人員於12月10日下午2點觀看這部影片。我拿到電影票後,看到“第一書記”這個片名,心中產生了疑問:為何起如此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序幕一拉開,我被書記的真誠深深地吸引著,就好象走進鳳陽縣小崗村,和沈浩的心一同成長,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剷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資訊,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個60年代的大學生,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我從第一書記裡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沈浩媳婦的一句話:“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這句話聽似可笑,但寓意深長。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已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可以說在有坑時順利跳進去了。沒坑時難道他不想坑不爭坑嗎,按常理他會的,因為他也感慨了一句“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不管他出於怎樣的動機,只要他是蘿蔔而不是其它什麼歪的東西,就好。這位已經跳進坑裡的蘿蔔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對石象生文官前,學著文官的樣子雙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擺出一副要繼續當官的架子,讓沈浩為他留影。給人們出了一個當官好,還是當沈浩好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回答。我湊湊熱鬧回答這個問題。有坑時就應該跳進去,否則蘿蔔長不大,甚至窩囊枯死。有了坑蘿蔔跳進去了、長大了成熟了能吃了,給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了一道菜。在雞鴨魚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氣旺盛、普遍“三高”、體重超標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緩緩火氣、平平“三高”、降降體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蘿蔔可以通氣順氣,我衷心希望這樣的蘿蔔官多些。沒坑時尋找其它出路,比如沈浩到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
到最後,沈浩倒在了他工作六年的地方,年僅46歲。在送別沈浩書記的當天,從縣政府到殯儀館沿途數里,成千上萬聞訊而來的群眾肅立路旁。“沈書記一路走好”“沈浩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沈浩同志永遠和小崗人民在一起”。
像沈浩這樣的好支書,雖然他的肉體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由於他在小崗村人民的心中卻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踏實肯幹的優秀共產黨員、農村基層幹部形象,他將永遠活在小崗村人民的心裡!希望多一些為老百姓幹實事的官,希望多一些讓老百姓難忘的官,希望已經當官的官們向沈浩學習,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黨員看第一書記觀後感
“一撇一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按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聽著《第一書記》優美的旋律,我久久不願離開,害怕別人看到我一次又一次哭紅的眼睛。
電影主人公沈浩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安徽省財政廳的一名幹部,在機關工作了18年,甘願放棄城裡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當時一窮二白的小崗村當黨委第一書記。當他踏進這方土地時,迎接他的是群眾的不信任,工作開展的十分艱難。他帶領著村民修公路,歷盡重重困難在鐵路幹線上方架起橋樑;透過司法介入收回公有資產、籌集資金修繕村裡房屋、引入外商建廠投資、在村裡修建大包乾紀念館等等……他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一心為群眾辦實事。就是這樣一件件平凡的事件塑造了沈浩不平凡的人生形象。
“紅手印”是貫穿影片的主線。最早的紅手印是當年大包乾時帶頭人留下的,是為了解決小崗村的溫飽問題;第二次和第三次紅手印都是為沈浩而留的,在沈浩第一次任職期滿時,他踏實務實的工作態度深深打動了小崗村的人,而沈浩也為這份信任決定再幹一屆;第三次則是第二次掛職行將結束時,小崗村更多的人按下了信任的紅手印,而這一次沈浩因為突發疾病去世。三年又三年,小崗村的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而黨和人民的好兒子—沈浩同志因心臟病發作離開了我們,年僅四十六歲。
影片最後沈浩女兒在鋼琴考級時的深情道白,再次感染了觀眾,這是女兒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同時引發了我們對沈浩同志深切地緬懷之意。正是這首鋼琴曲深深打動了我,在這個故事裡,沈浩在歷練和勤奮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目標。更可貴的是,他在這樣一個艱苦困難的環境裡,仍然能保持一份寧靜致遠的高尚境界。這是這首鋼琴曲所帶給我們的東西,但不是全部,因為琴聲中還滲透著一種情思,那是一種濃重而悠長的不捨。老百姓不捨這樣的好乾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靈,也絕對不捨小崗村的每一個村民和每一寸土地。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把自己的崗位當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就能造福社會。
就是這樣一位深入群眾、紮根基層、腳踏實地的好乾部,一位值得尊重的好乾部,用自己短暫的人生譜寫了一曲輝煌的樂章。人們將永遠地懷念他——黨的好乾部沈浩同志!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廣大幹部群眾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就這樣一顆優秀的共產主義種子播進了最貧瘠的農村土地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借用評委的一句話: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地埋進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地飄揚在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裡,人民就把你舉過頭頂!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
我作為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共產黨員,應該向沈浩同志學習,學習他那種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幹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勇於承擔重任,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不平凡的業績,成就自己的人生舞臺,為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