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通用8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通用8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1

  自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網路後,不少年輕人開始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並且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對於傳統文化不受重視,崇洋媚外的態度普遍存在的今天,這個現象無疑是令人歡喜的。畢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亦要去繼承與弘揚。

  作為梅派的傳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歲的高齡依舊登臺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對傳承梅派,傳承京劇的巨大的艱難的任務,他積極開辦梅派藝術班,多次組織大規模的名家京劇會演,繼承中創新,將京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傳承了京劇文化,正是由於梅葆玖對京劇的創新與發展,才使京劇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使我們享受到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與發展。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思考,現階段出現的扎堆去故宮修文物甚至去故宮掃地的現象到底是一種熱愛傳統文化想繼承傳統的行為,還是一種跟風從眾的心理。若是人們真的認識到了傳統文物之美,想要去學習傳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隨大流,一時興起,那毫無意義。

  因此,在面對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要喜,因為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且想為之作貢獻,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鐘熱度。

  《詩經》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但願大家能夠保持住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將其發揚光大。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2

  近日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路,不少年輕人因此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向故宮投放簡歷。然而,並非有了嚮往之意就足夠了,文物修復是一個長期堅守的過程,若沒有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與痴迷專注,即使有高文憑高學歷也是徒有其功。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

  堅守本心,實現自我價值。

  “這裡的條件很艱苦,只要知識才能幫助這裡的人擺脫貧窮,才能改變這裡的落後面貌。”1978年,24歲的常根元放棄在城鎮當老師的'機會,到山東省大田集鎮葦子園村小學支教,這一去就是幾十年。大山裡的條件艱苦,但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師德和人格魅力引導教育學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和青年教師。回想當初決定支教的初心,他很慶幸自己沒有違背心願,始終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贏得了鄉民們的普遍尊重,被譽為師德高尚、桃李滿園的鄉村特級老師,唯有堅守本心,方能實現人生價值。

  堅守如一,獲得心靈的安寧。

  2016年科比退役的訊息猶如一個重磅炸彈,引起科粉的一陣騷動。籃球界傳奇的科比,是無數籃球迷心中的英雄,然而如今他要離開籃球界,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科比不再熱愛籃球,他在採訪中說道:“由於我的身體原因,我不得不離開了,但我會永遠熱愛我的籃球,我的夢想。”從成名到退役,科比一直堅守著對籃球的熱愛,也始終堅守在事業的最前方。即使退役後,他仍鍾愛籃球,幾十年的汗水,幾十年的非人般的拼搏,如今,這個傳奇將永遠成為我們的記憶。對於科比本人來說,這也會是一次身體的解脫,他也可以從世俗的喧囂中釋放出來默默堅守著他對籃球的熱愛。

  世間萬物,人世百態,各有不同,而身處世間的我們,需要有內心最原始的堅守,堅守本心,得到心靈的安寧,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3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選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著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著工匠精神,復甦著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眾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裡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才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為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

  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眾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4

  物質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路,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於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著清風,看著樓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著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夠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後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為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並且堅定不移。

  於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高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後來逐漸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後他的歌聲傳入大眾耳朵裡時,李健又重新為人所認識。許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

  於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

  身為華大基因的創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並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專案,而是全心專注於此,不分晝夜地鑽研,終於他把這個專案做成了。

  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靜才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於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5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屈峰在雕刻佛像,一邊雕刻他一邊說,

  每個人對佛的理解還都不一樣,這也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麼奸笑,要麼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難把握,怎麼能刻出那種神秘的,純淨的微笑,那是最難的。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魚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行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啊,古代故宮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面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到裡頭了。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我其實很怕去博物館的,所以一般不去博物館。一開始是因為深圳的博物館沒有什麼可看的,之後來了紐約也極少去大都會博物館或者其他的博物館。因為自覺去了也不過是走馬觀花,看了也跟沒看一樣,這些是什麼,那些又是什麼,又跟我何關?

  我沒去過故宮,我想,不過當年母親去北京的時候,可能帶我去故宮轉了一圈,但是當年實在太小,早已沒了印象,所以就還是算做沒去過吧。對於故宮的印象還停留在走在雪地裡不知為何突然想故宮下小雪的模樣一定很美之上。再早一點的印象,就是《末代皇帝》裡,溥儀在故宮裡騎著腳踏車,卻不知為何和紀錄片裡,那些老師傅和年輕人騎著腳踏車的場景重疊了。

  我從未去過故宮,但自覺對故宮似乎更熟悉了一點,那些人,那些物,還有御貓的後代以及院子裡的杏樹漆樹和櫻桃樹。

  我想,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它講的都是真實的人和真實的故事,人生百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甚至讓我生出了一種想要拍紀錄片的衝動,想要把某種生活記錄下來,想要讓很多年後的人知曉這個人和故事。

  它也讓我,生出了一種去故宮的衝動,想要站在這些文物面前,仔仔細細地看上一整天,看每一個細節,看所沉澱下的歲月,以及站在它們背後的,那些人的影子。

  所謂格物,以我觀物,以物觀我,然後物我兩相忘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6

  屈峰閒下來總是會刻點佛像,這個中央美院的碩士高材生、中央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畢業後卻不能創作自己的藝術,而是要順著古人的思路去修復藝術。從開始的羨慕同學在外面大搞藝術創作,自己卻只能憋在小屋裡修復前人的東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內心變化,又何嘗不是都融入在了這個小佛像上面?

  這樣,主角其實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動一靜”。看似師傅們修文物,實則文物也是挑人來修。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這種封閉、黑暗的空間,正如同一個時光飛船,在觀影的時候,讓你經常會有“穿越”的感覺,彷彿你也回到了文物製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們如何製造文物,更能讓你去體悟工匠們是把一個什麼樣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當中。

  2、耐心和靜謐。

  故宮修復文物的師傅們,嚴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趕點,狀態不好,反而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損害了文物。在他們的身上你們能看到耐心、沉穩。進故宮當學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銅器組的師傅說:“剛來的時候,就扔給你一個氧化的渾身綠色的青銅器,就讓你在那磨,一點兒一點兒地磨,把銅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來了”。凡事不能急,這和目前高速化資訊時代的社會所倡導的“高效”格格不入。但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復文物這個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壞文物了。你就得慢慢來,一點兒一點兒地把銅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穩了。

  進到影院,燈光一關,看著熒幕上那麼有耐心的師傅們一點一點的在那兒修復文物,也算是遠離一下外界的喧囂,找到一份自己內心向往的那份寧靜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衝突。

  鐘錶組的王津王師傅,已然成了“國民男神”,但凡看過紀錄片的妹子沒有不喜歡的。長得帥,性格好,手藝好。面對一個那麼大的,已經七零八落的大型鐘錶,沒有替換零部件,沒有圖紙,沒有前輩指導,只有四個字的任務“恢復機能“,他就要把一個七零八落的宮廷鐘錶修好。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時八個月,修復好一個鐘錶,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種感覺:失落。

  片尾王津師傅在故宮看到他修好的鐘表在櫥窗中展覽時,臉上那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衝突,他說:“鐘錶和其他文物不一樣,它是會動的,我辛辛苦苦修復了這麼久,到最後還是隻能安靜的擺在那裡,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現給遊客,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種成就感和失落感的衝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時刻,但是面對鏡頭前王津師傅的自豪和無奈,強烈的共鳴還是有些讓人眼眶溼潤。

  電影版刪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讓你去感受文物修復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也為故宮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平常去遊玩的時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裡,有著這樣的大國工匠在做著這樣的事情,過著另一種生活,只讓人心生羨慕。

  最後,沿用一句李笑來老師的話: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並沒有爆炸。那些你喜歡的,對你有用的東西,你不但不會錯過,甚至會發現你根本無法錯過,因為他們太重要了,以至於總會被你發現。

  感謝導演蕭寒,為我帶來了這樣一部紀錄片和電影。

  特別感謝紀錄片中木器組的屈峰老師和書畫修復組的楊澤華老師,短短的紀錄片,從你們身上學會了很多。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7

  央視紀錄片頻道一連三晚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裡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複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錶修復工作。讚歎古人鐘錶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於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錶重煥光彩。“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願。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絡起來。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於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於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聯絡,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開創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痴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瞭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8

  十年前,紀錄片《故宮》的最後一集“永遠的故宮”介紹了從2002年開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繕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復倦勤齋的通景畫時,為了能儘量和乾隆高麗紙保持一致,修復者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裱紙。這個非常短暫的小片段,讓逾千年歷史的潛山桑皮紙重回公眾視野。現在,一部從文物修復角度描述故宮生活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溫情而不煽情。與此同時,故宮裡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裡,紅牆暗閣也變成有溫度的日常。

  故宮作為中華文明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存在,一直使人們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築、精緻的皇家園林,裡面的文物展更是成為了吸引人們的重要組成部分。看著那些或斑駁的銅器、或殘缺的陶瓷、或奢華的裝飾,彷彿回到了過去看到偌大的清宮中忙碌的宮女太監提的宮燈端的銀器,孤寂的嬪妃們把玩的多寶格亦或那權力頂端的他聽著滴滴答答鐘錶的轉動,感受著時間的流逝。枯燥卻有歡愉,不動聲色地記錄著皇城內每個人的年華。

  金閣寺的飛鳥,在歲月裡代謝的鱗羽。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乾隆皇帝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清朝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還有那萬壽紫檀屏風。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現代城門裡的故事,宮牆內的寂靜和修復工作者內心的平靜中暗藏著洶湧卻平淡的熱情,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第二集絲織組緙絲時的溫柔,彷彿恍惚看見的是百年前的繡娘宮女,那一緯一緯的線,穿梭織就時光的畫面,一如從前。星期一早晨,陶瓷組的老師傅在空無一人的故宮裡騎車穿梭,旁白裡流出“最早享受過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儀”;青銅修復師修復完壽康空裡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海南黃花梨櫃子,便坐在對面的炕上靜靜觀賞,“乾隆的生母,當時也許就像這樣,坐在這裡欣賞過自己的櫃子”。修復文物的老師傅們穿越了漫長的歲月跟古老的東西對話,他們自己也周身都帶著安靜閒逸的氣質彷彿被歲月所遺忘。溫潤如水的人,細膩無聲的事,工作的傳承感和歷史感已相映證。

  現代深宮苑內的嚴謹日常,敘述了一代故宮手藝人的講究,跨越古今中外與歷史的對話,格物致知,傳承珍貴。剛修復完的《萬壽圖卷》畫面起於西郊擺脫城市喧囂和嘈雜的暢春園;止於紫禁城神武門,然而誰又會知道多少年後的一個午後,這一道城門看著紫禁城的最後一任主人匆匆離去,神武門成為了中國帝王史最後的夢囈。(圖畫中的歷史)《萬壽圖卷》則描繪皇帝與皇太后從暢春園迴鑾途中,臣民為祝萬壽所點綴的繁華景緻,以及迎駕並待瞻天顏的民眾。古代帝王以無限權力在他的國家裡俯仰天下,就體現在這一個又一個巨大的空間裡。大不可測,多即無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意為著多,多意味著無窮無盡,無窮無盡就是空。即無窮莫測,故實則虛之。實則虛之是中國人的文化密碼,投射到每個人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