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

  清官,是歷朝歷代百姓的信仰。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包拯、狄仁傑、海瑞、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清官之念》將透過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後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後的歷史文化密碼,那就是對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中國古代的百姓有一種清官情結,希望他們那個朝代有能為民請命的廉官能吏來守護他們,其實現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結,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一個街道辦的主任,只要是能幫助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麻煩,他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人民心中的守護神。所以,清官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為政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貪不佔,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佔,直到生命的終點。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40年風雨變遷,中華大地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蹟感動了整整兩代人!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捱餓受窮。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裡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義既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從危難中重新崛起、走向復興的推動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