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1

  近日,廠黨委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學習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蹟。當看到沈浩同志紮根小崗村,為小崗村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時,我不禁潸然淚下,被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對照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蹟,結合我廠開展“識危機,擔責任,促發展”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我決心學習沈浩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爭做“識危沈浩在機,擔責任,促發展”創先爭優活動先帶頭人。

  一、學習沈浩同志公而忘私、紮實工作的奉獻精神。

  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這是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信念,是共產黨員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的真實寫照。我也應該像沈浩同志那樣愛廠敬業,識危機,擔責任,促發展,立足崗位抓質量,一絲不苟出精品。

  二、學習沈浩同志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

  沈浩同志在小崗工作期間,始終保持著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帶領幹部群眾埋頭苦幹,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點地改變著小崗村的面貌。這種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我尤其欽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確保完成我廠13萬輛車產銷目標,就必須勤勤懇懇、腳踏實地開展工作,從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任務去認真完成。加快質量提升工作確保整車一次入庫合格率和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有一個新的突破。

  三、學習沈浩同志不畏困難、知難而上的奮鬥精神

  電影裡的一個情節,我印象尤其深刻。沈浩同志為了給小崗村修路,面臨著橫跨京滬鐵路架橋的問題。為此他多次的去北京、上海、鐵道部協調,最終鐵道部破例讓火車雙向停運40分鐘。沈浩同志的這種不畏艱難的奮鬥精神,正是我廠現在開展“識危機,擔責任,促發展”創先爭優活動的榜樣,只有像沈浩同志那樣,不畏困難、知難而上,才能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和工作動力,為適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推進我廠持續,穩健,和諧發展,實現三年兩改觀,即使遇到再大困難也能克服。

  四、學習沈浩同志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沈浩同志在小崗村積極探索科學發展道路,制定了符合小崗村實際的發展思路,有力促進了小崗村又好又快發展。英雄已逝,精神長存。沈浩同志是一面鏡子,一展旗幟。我會認真學習沈浩同志的奉獻、敬業、奮鬥、創新的精神,沈浩同志永遠是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杆,我學習的榜樣!在我廠開展“識危機,擔責任,促發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我要以沈浩忘我工作,勇於開拓的精神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為青汽廠的發展騰飛,實現三年兩改觀的宏偉目標,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2

  熱血鑄就英雄魂,浩氣長存天地間。這就是在觀看了沈浩先進事蹟報告會後我的第一感受。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04年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先後為村裡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並在村裡成立了大包乾紀念館。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

  沈浩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並無不同,他是一位在省財政廳一干十幾年的科級幹部,生活安康、工作穩定、與妻子女兒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之後的道路卻開始不平凡,離開家人,放棄安逸前往農村成就一番事業,感動了村裡樸實的農民3次按下紅手印留他?答案--因為沈浩是農民的孩子,他對農民有著最深沉的感情,對土地是發自肺腑的熱愛;因為他有理想和抱負,不願在機關裡度過餘生,希望來到基層為農民們做一些實事;小崗村給沈浩提供了一個舞臺,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給了他一個實施理想抱負的機會和最強有力的支援。”片中表現的沈浩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蹟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當看到小崗村村民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體摁下紅手印的情節時,我相信在場的觀眾都感動了。影片的最後,年僅45歲的“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小崗村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摁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村。

  沈浩書記的事蹟,讓我不禁深思,為什麼這樣一位處級幹部會堅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村的事業呢?看到小崗村的現實面貌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我懂得,這是一種熱愛,是一種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種價值體現!這正是我們作為社群黨務工作者應該向沈浩書記學習的地方。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3

  《第一書記》本月開始在首都各大影院放映。如果不是培訓單位組織觀看,恐怕我不會買票進影院。正像對近年來的“典型報道”缺少信心外,我對模式化的“主旋律電影”也了無興趣。但是進了影院,未及看完,已然落淚兩次。

  在20日舉行的《北京高校教師觀看<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我提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兩個鏡頭:一是沈浩在回家過年的路上,被村民吳奶奶攔截吃年夜飯。村裡人知道了,紛紛搬著桌子一起來湊熱鬧。席間,大家搶著給沈浩的妻子打電話拜年;二是沈浩去世後,女兒汪汪在鋼琴演奏現場對父親的真情告慰。

  電影的感人之處,絕非只有以上兩個鏡頭。大家提到影院裡身邊的觀眾紛紛落淚,所談到的感人鏡頭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影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較好地體現了宣傳價值與觀賞價值的統一。“主旋律電影”的最大問題,就是說教性太強,觀賞性較差,因此往往“叫好不叫座”。如果不是單位組織觀看,大多數電影肯定會成為“票房毒藥”。繼《建國大業》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後,《第一書記》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嘗試。尤其是力邀眾多明星加盟(現在看來,實無必要),運用網路語言,明顯借鑑了《建國大業》的策劃。可以預料,該影片的票房也會有不俗的表現。

  二、較好地表現了沈浩的“七情六慾”,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以往塑造典型人物的主旋律電影,往往求助於“豪言壯語”與豐功偉績。《第一書記》則側重於寫“情”。這包括沈浩與母親、妻子、女兒的親情,與同學、朋友的友情,以及與村民之間的真摯感情。其實,在這些看得見的“情”之外,還有一個隱含的“情”字,就是沈浩多年來的工作原地踏步,小崗村的經濟發展多年來沒有起色,他對自己、對小崗的發展還有一種“一起突圍”,實現人生價值的殷殷之情。

  三、在展現矛盾中成功塑造了一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層幹部形象。小崗雖然以“中國第一村”聞名,但多年來經濟發展停滯,在新農村建設中明星村鎮紛紛崛起的情況下,已是徒有其名。選擇到小崗掛職,沈浩其實面臨著幾對矛盾:一是原來省級機關的辦公、居住條件與村裡的生活、工作條件的矛盾;二是對基層工作“盡忠”與對九旬老母“盡孝”的矛盾;三是處理日益緊張的家庭關係與複雜工作環境的矛盾;四是處理掛職期滿後等待升職與繼續被挽留作村官的矛盾......影片在以上矛盾的處理中,真實地展現了沈浩的思考與抉擇過程,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4

  20××年6月11日下午第一節課,吳老師帶領我們看了一檔鄉村公益捐贈節目《第一書記》。那些貧困的孩子吃不起肉,穿不起漂亮衣服,住不起好房子,但他們依然樂觀地挑起家裡的擔子,辛苦勞作,而我們呢?

  第一個是桂林的潘紹強,他的家庭十分困難,他的爸爸有一天在回家路上突然發瘋,從此就再也沒有好過,他爸爸還經常拿東西砸他媽媽和他;家裡的奶奶腿有殘疾,只能待在家裡;潘紹強平時要去縣城讀書,沒多少時間在家,所以家裡的重擔就落到了瘦弱的潘媽媽身上。潘媽媽以燒炭掙錢養家,但是去年偏偏是暖冬,碳賣不出去,只好囤在窯洞。現在,潘少強家已經沒有收入,只能向鄰居借錢,鄰居也是能幫就幫。在這樣窮苦的家庭裡,潘媽媽一直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對著大家都是笑著的。但不是所有活都是潘媽媽幹,有時潘紹強也會幫媽媽忙,潘紹強一個人扛起了三四十斤的木頭,讓我們每個人都很心疼,換做是我們,也早就累塌了吧!

  第二個是高二的歐子研,她是一個高材生,一直有個北大夢,她家也是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名電焊工,但她爸爸卻傷到了眼睛,沒錢治療,都快失明瞭,家的房子也是千瘡百孔。她雖想上北大,但是又因為想讓爸爸好起來和修好房子而猶豫不決。她學校有資助貧困家庭的學雜金,但她卻把它讓給了其他同學,她只想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學習的機會。子研的這種精神很讓我敬佩。

  最後是可憐的楊六斤,在他六歲時,他的爸爸去世了,媽媽改嫁了,接著,他的爺爺奶奶也相繼去世了,只留下楊六斤一個7歲的孩子獨自生活。他的堂哥把他接到家裡去住,但他的堂哥卻經常外出,所以一直都是六斤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六斤平時就是幫鄰居餵豬,放牛,自己拔野菜,捕小魚吃,自己一個人做自己的飯。鄰居看他一個人很可憐,所以也給他一些油、米什麼的。他生活節儉,要洗澡就到河裡去洗,由於沒錢買洗髮水,他就用洗衣粉代替洗髮水。六斤就是那麼一個懂得生活的孩子。

  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我們比他們好了多少倍啊!而我們還整天要這要那,跟他們比起來,我們是不是太幸福了點。我們從小生活在蜜罐裡,不愁吃不愁穿,但他們明天過不過的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們應該心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帶給我們的一切,畢竟他們也很不容易,多多關心他們,體諒他們,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5

  近日,公司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該片是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影片描述了沈浩從省財政廳下派至小崗村任黨委書記,為小崗村的發展嘔心瀝血,最終因積勞成疾而猝死在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蹟。與人們想象中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這部影片更貼近現實,更真實地描述了沈浩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所具有的心理活動,使他放棄機關工作和城市生活而到農村就職的選擇更具可信度,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人。

  影片首先交待了沈浩在省財政廳的尷尬境遇,年年先進卻無法提拔,在事業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有機會下派農村任職。下派農村意味著放棄機關工作與城市生活,遠離老母妻兒,他如所有平常人一樣,經歷了猶豫,但他又是一個不甘碌碌無為、想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因此最終下定決心選擇了下派到小崗村任村黨委書記。在小崗村的任職面臨了許多困難,但他憑藉著對小崗村負責的態度與堅忍不拔的精神,從集資修路著手,到重修大包乾紀念館、保護公有財產不被私人佔有,再到架橋通路、招商引資,終使小崗村走上了富裕之路,獲得了飛越式發展。

  透過這部影片,我們瞭解到沈浩既是一名奮鬥在基層真實的普通黨員,又是一名具有崇高精神與堅韌品質的優秀黨員。沈浩的先進性不在於他單純響應黨的號召和一心為民,而在於他能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在於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著剛正不阿、吃苦耐勞、執著堅毅的優良品質,在多數人崇尚現代都市生活的情況下耐得住寂寞,敢於擔當,有所擔當。

  應該說,每一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則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下,我們要求黨員同志為社會、為他人完全無私奉獻,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自我價值實現於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發展之中則是每個黨員應當做到而且可以做到的,而在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理想,堅守社會責任感,則更是黨員先進性之所在。

  我們常常可能因為當前的境遇與想要實現的理想相差甚遠而怨天尤人,可能為自己的得過且過找種種藉口,但正如沈浩所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個人無論身在何處、位居何職,只要腳踏實地,就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你是一根頂樑柱,就要做個穩穩當當的頂樑柱;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就要發揮螺絲釘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離自己的理想更近一點,才能在實現理想的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6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系列報道《駐村第一書記》,報道了我國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其中的事蹟使我深受感動。我作為一名基層選調生,看了《駐村第一書記》系列報道後,讓我漸漸理清了思路,也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經驗。

  全國道德模範黃文秀的故事告訴我,應該做人民的貼心人,只有用心去跟群眾交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樣才能走進群眾心裡,進一步開展工作。黃文秀剛到白坭村的時候同樣也是不被群眾理解、接受,甚至有村民說“她進門我們關門,不讓她進來,她什麼事都做不了,不相信她。”面對這樣的窘境,黃文秀沒有氣餒,靜下心來從百姓的角度想問題,思考百姓的需求,比如她安排村幹部輪值制度,還有她幫助貧困戶給小孩辦理戶口、報銷醫藥費等等,黃文秀根據每家每戶不同的情況都做了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扶貧工作,真正做到了精準扶貧。

  黃文秀作為優秀的選調生前輩,到白坭村任職的時候也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是她這種能夠俯首甘為孺子牛,踏踏實實為百姓辦實事的精神感動了我,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在工作中也要有黃文秀這種精神,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從群眾的生活實際、所急所需出發,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為老百姓服務。

  駐村第一書記,這個稱呼在老百姓心中早已不在陌生。為更好地完成脫貧攻堅,很多優秀的機關人員都被選派到基層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們在鄉鎮黨委的領導和指導下,緊緊依靠村黨組織,帶領兩委成員開展工作,在脫貧攻堅戰中“駐村第一書記”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他們是黨的理論的宣傳員。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他們宣傳國家關於脫貧攻堅和強農惠農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做好貧困群眾思想發動、宣傳教育和情感工作,激發當地群眾擺脫貧困內生動力。

  其次他們是黨的政策的引導員。為更好的抓實精準扶貧,他們指導開展貧困人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工作,推進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到村到戶,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再次他們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服務員。他們幫助年輕人回家創業,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推進農村生活環境治理,加強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建立美麗和諧鄉村。

  駐村第一書記在短短的時間裡,給農村帶來了極大的改善,我們要為這些肯吃苦、肯付出的第一書記點贊。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7

  近日,認真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駐村第一書記》欄目,對於這個節目的模式和做法,深表贊同。身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觸頗深。節目真實記錄駐村第一書記的堅實腳印,展示了他們的風采。

  我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透過四年多的任職鍛鍊,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積累了寶貴的基層工作經驗,提高了做好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吃苦耐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以及服務和奉獻的意識;豐富了自己的工作閱歷,工作能力也有了較大提高。

  我認為要想做好農村工作必須要有"駐心":

  “駐心”,就是工作要有“責任心”。責任心是最持久的動力,只有把對組織的責任、對群眾的責任、對事業的責任高懸於心,才會以滿腔的熱情幹事創業。“第一書記”要牢記自己到村掛職的責任,切實把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扛在肩上,記在心裡,踏踏實實為群眾服務,實實在在為村裡做事,堅決杜絕不作為、亂作為和各種花架子、假大空。

  “駐心”,就是工作要“細心”。基層的工作比較繁雜,而且多是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小事”,可在群眾心裡卻是“大事”,稍一粗心,就會遺漏或辦不好,達不到群眾滿意的效果。所以,“第一書記”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時,務必要細心,要從大處著眼,小事做起,既要幫助村裡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抓好黨的建設,更要善於發現和解決群眾生活小事,特別是在給群眾辦事時,要站在群眾的角度上,把每一個小細節都想到,用細心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駐心”,就是工作要有“恆心”。“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做任務事情,貴在堅持。“第一書記”如何在掛職服務過程中避免“興奮——平淡——無趣”的“高開低走”,使自己始終激情如初、勁頭不減?這就需要從快樂中找答案。有了快樂,就有了恆久做好一件事情的“動力源”。“第一書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吃得了辛苦,把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中享受快樂、收穫快樂。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動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需要的服務在基層。在基層鍛鍊服務期間,“第一書記”只要真的“駐心”了,就會收穫更多更實在機關無法得到的知識、智慧和真情實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8

  走進貧困村,走進千家萬戶,走到田間地頭?電視紀錄片裡充滿鄉土氣息的鏡頭,一開始就將座無虛席的觀眾從喧囂的城市,帶到了淳樸的鄉間院落和千山萬中。在那裡,第一書記們灑下熱汗,留下了一雙雙沾滿泥土的雙腳,一個個風塵僕僕的身影。

  南寧市橫縣石塘鎮瑤埠村第一書記伍美新,為了帶領鄉親們實現致富夢,和村民搞起高產高糖甘蔗科技示範基地。然而,良好願望並沒有馬上得到鄉親們的完全理解和認可。“土地整合後又怎麼分?”“平整費用我可不出!”當他和村幹動員鄉親們搞土地“整小化大”建設基地時,鄉親們卻不幹了,伍美新好不容易攔住鄉親們,拿出解決方案,才穩住了大夥。經過一道道坎,高產高糖甘蔗、優質高效桑蠶、高效健康養殖和百香果種植4個科技示範基地建了起來,還修好了村委大院和村裡的路。村民拉起他的手,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難,從不為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

  朱慧濤是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去年3月26日,他來到弄塘貧困村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今年5月,村裡要在半山腰的水源點修建過濾池,他和40多個鄉親,用揹簍,揹著沙石水泥,蝸牛似地往上爬。來回上下十幾趟,竹子編的揹簍好像要勒進肉裡,身體也被拽得隨時要人仰馬翻。身後的大嫂說:“阿濤,給你根木棍,當柺杖。”朱慧濤接過柺杖,心裡充滿溫暖,渾身充滿力量。經過一年多的打拼,朱慧濤帶領村民們致了富,村容村貌和群眾觀念不斷改變。朱慧濤說:“我們年輕人、知識分子,要仰望星空、胸懷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個個影片,充滿著激情,奔放著活力,飽含著深情,撞擊心靈。“能改變一個人,一個村的貧困,是我作為第一書記最大的幸福。”不同的第一書記,一樣的決心。只有像“第一書記”那樣下到基層,才能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急,“第一書記”你們是好樣的!

  他們吃苦耐勞、真情投入,心繫群眾,踏實做事。他們是“第一書記”!他們做農家人、幹農家活,吃農家飯、說農家話,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他們還是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們主動融入群眾,服務群眾,到了基層之後,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模範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的作風和先進事蹟,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區紮實開展。每一個幹部也都應該像紮實扶貧的“第一書記”那樣,履職盡責,服務基層,真正做到轉變作風,務實為民。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9

  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自在全國上映以來激發廣大幹部群眾闊步新徵程的昂揚鬥志。影片用一個個真實故事生動刻畫第一書記們紮根扶貧一線,用熱血揮灑青春、用行動詮釋奉獻的動人事蹟,勾勒出一幅有關青春、奉獻、責任、勇氣的時代畫卷。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縣都會從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年輕幹部到貧困村、難點村、後進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選派幹部認真履職盡責,披荊斬棘、負重前行,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觀影時我總是不自覺地想,如果我是他們該怎麼辦?我該從何處著手帶動百姓增收富?我要怎樣才能向他們一樣做到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和魄力?所以我理解選派“第一書記”的意義就在以下方面:

  一是黨組織和群眾的溝通橋樑,是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第一書記”作為黨組織從各單位選派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代表,帶動扶貧是其核心任務之一,也是鄉村振興的支點,是聯通黨心民心的中堅力量。因此作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是接觸農村工作的重要一環,農村工作是保持穩定的前沿陣地,也是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切實幫助困難群眾、困難黨員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加大對薄弱基層黨組織的幫扶力度,推動基層黨組織升級晉位,要透過抓好“第一書記”工作,切實改善困難黨員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二是培養鍛鍊幹部,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選派“第一書記”,就是為了推動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向群眾汲取營養,為群眾貢獻才智。不管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要依靠本土力量、本土資源、本土人才來實現,藉助外力幫扶,將輸血徹底轉為造血的持續動力,才能為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搭橋鋪路、牽引定調。同時,這也給廣大選派幹部大施所能、大顯身手提供培養鍛鍊的廣闊舞臺,和“練兵場”。

  “第一書記”就應該要“駐村”,只有下到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聽民意、解民憂、幫民富,讓黨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層落;摸實情、辦實事,與村幹部一道為民排憂解難,促進當地發展。真情實意、真抓實幹,才對得起“駐村幹部”的稱謂,才是真正“助村”的好乾部。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要深刻體會到第一書記們艱辛的付出、執著的堅守和攻堅克難的勇毅。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用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奮勇拼搏,在最美好的年華寫下洋溢青春活力的篇章。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10

  連日來,一部電影感動了中國,這部電影就是《第一書記》,它真實的再現了一位村黨委書記的感人故事,這位感動中國的村黨委書記的原型就是農村基層幹部的楷模、為小崗村發展鞠躬盡瘁的選派幹部沈浩。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很多,但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一個“情”字,這就是沈浩同志與小崗村普通百姓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感情!沈浩同志用生命詮釋了黨的幹部和人民群眾心相印、情相依的血肉關係,我不禁捫心自問:怎麼才能成為

  讓群眾離不開的好乾部?沈浩同志用他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讓群眾離不開,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來自一個“情”字,這樣一份至真至純之“情”,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心貼心、同甘苦、共奮鬥,才會油然而生。

  密切聯絡群眾是黨的優良作風,也是黨對幹部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正是千千萬萬黨的幹部保持和發揚了這樣的好作風,我們黨才深得廣大人民的信賴和支援,從而使黨的各項事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沈浩在小崗村,每天都和群眾朝夕相處,他一直不願給自己的住地裝鐵門,怕的就是一道鐵門會拉開自己和群眾的距離。我看到,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採取多種舉措敞開擋在幹群之間的那道門,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要向沈浩學習,和群眾零距離,帶著真感情去傾聽群眾心聲,體察群眾冷暖,向群眾掏出暖心窩的話語,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讓群眾感到可親可敬、值得託付。

  密切聯絡群眾,不僅要身到,更要心到、情到,才能贏得群眾的真情。老百姓最重感情,作為幹部千萬不能傷害這份感情。但在現實中卻有那麼一些幹部,他們自認為高群眾一等,即便偶爾走到群眾中去,也是居高臨下,根本沒耐心去了解群眾想要什麼,只會擺足勢子作指示,把深入群眾純粹變成一種形式。這種矯情的“深入”,只會讓群眾失望甚至心寒。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用真誠、熱情、耐心來與群眾溝通,瞭解他們的.疾苦、需要和願望,幫助他們辦實事,努力做他們的知心人。

  民心是桿秤。感受一下小崗人送別沈浩時那悲慟欲絕的情景,就不難悟出,什麼幹部是群眾巴不得他早早離開的,什麼幹部又是群眾捨不得他走的。讓群眾感到離不開的幹部,是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那樣,把群眾當成至愛親人,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為群眾謀福祉的事業上,他們是群眾的主心骨,他們為群眾的利益日夜操勞,人民群眾怎捨得他們離開?正可謂情到深處難相離。好的幹部要經得起群眾的考驗,真正為了人民能做實事的幹部永遠能得到人民的愛戴。我要以沈浩精神為動力,像沈浩同志那樣走進群眾的心裡、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立足崗位,認真履職,努力推動各項工作進一步發展。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11

  今天,吳老師給我們看了山西衛視的《第一書記》裡的幾個貧困孩子的故事,給我們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是潘紹強,他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家裡有患有瘋病的爸爸,還有患有疾病的奶奶,一家四口,這個家只有他和媽媽一起支撐著這個家,媽媽是這個家的唯一棟樑。他們是靠賣炭,自己燒,自己砍。有時邵強他不在家,到縣城去上學,都是潘媽媽一個人做的。真是一位懂事的孩子!看完之後,有些同學都紛紛留下了眼淚。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高二女孩歐子研姐姐的,這個故事是我最感動也是印象最深的。歐姐姐她學習很好,是同學們的好榜樣,也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她也是一位貧困的孩子,她媽媽患有疾病,奶奶也快80多歲了,家中還有一位4歲的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是弄電線的,眼睛因為常年看到鐳射,眼睛不好。這位歐姐姐,她想考上北大,她的爸爸就是為了能讓她考上她夢寐以求的大學,堅持去外地打工,不讓歐姐姐知道,同時也很少回來。在記者錄節目的那一天,也是歐姐姐奶奶的生日,歐姐姐早早地準備好了飯菜,這一天,遠道而來的爸爸也來為奶奶慶祝。爸爸過幾天也就要去外地繼續打工了,可歐姐姐不肯讓她的爸爸再繼續出去打工,她跟她爸爸說,她不去上學了。這樣她的爸爸就沒有必要再去打工供她讀書,歐姐姐只希望他的爸爸能陪著她身邊,看著看著,我的淚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想到自己:爸爸平時也出去工作,早上也早早地出去,沒看到幾眼,晚上有時也很晚回來,晚上看到爸爸也才不到幾個小時,可有時候我卻不聽話,和爸爸頂嘴吵架,惹爸爸生氣。看完這位歐姐姐的故事,覺得很愧疚,所以以後要向歐姐姐學習。我覺得這位歐姐姐是一位好姐姐也是一位好學生,她在家照顧弟弟,幫忙家裡的家務,而且還要學習,家裡家窮可她還把貧困基金讓給其他的同學,這真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姐姐。

  第三個故事是:一位孤兒楊六斤的故事,他更是一名貧困兒童。在他6歲時,爸爸生病去世,媽媽則帶著幼小的弟弟改嫁,奶奶也撫養不起他,於是把他送到堂兄家,可堂兄也要外去工作,於是只剩下一個他留在家裡面。他從6歲起,就學會自生自立,自己煮飯,自己寫作業,自己睡覺等等等等,年滿11歲的他,每天吃的只是一碗飯,辣椒,然後趁放牛時,在草地上摘點野菜,用來拌辣椒醬吃,那麼簡樸的一餐啊!晚餐,就到小河裡抓點小魚,炒來吃。真是可伶的一位孩子。那些油、米都還是需要其他鄰居的提供,他也是一個很勤快的小男孩,他很懂事,有時候會去幫鄰居餵豬、放牛等等。鄰居們也對他很好,給予他溫暖。他在他自己生活的同時也很想念他的母親,於是在節目組的幫助下,經過一上午的時間,終於找到了母親的下落,他們團聚了!時間總是過得那麼快,到了晚上,母親和六斤又要分別了,太多太多的想念,太多太多的愛在這一刻凝聚在了一起……

  同學們,好好珍惜吧!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時光吧!用自己的努力來報答你們的父母和老師吧!加油~你們是最棒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1000字 篇12

  看了《第一書記》,無法止住不斷往下流的淚水,雖是陌生的電影,但似乎又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這部片子以事實為根據,生動感人的情節向我們描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委書記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蹟。

  小崗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一百餘戶人家透過心情勞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實,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談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對眼前這一切感到很滿足。

  幹部提幹之前,往往需要到農村鍍金,不少官員到小崗村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幹多了有什麼意思,不幹也沒意思,幹一點意思意思”。對於幹部下鄉,在小崗村人民看來在平常不過了,不過是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沒對小崗村帶來什麼實惠,所以,沈浩的到來所有人都沒看在眼裡。然而,沈浩來到小崗村後挨家挨戶調研,深入瞭解小崗村目前存在的問題。調研中他發現,小崗村人民經濟條件差,一來是受落後的思想觀念制約,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曬不到致富的暖陽,不少人早已習慣於男耕女織的生活;二來是物資和權力被少數人佔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統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數人折騰。

  認清小崗村現狀後,這位財政廳下來的幹部仔細分析,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為統一思想,他反覆走進農戶,解決他們的困難,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時,不辭勞苦地和少數掌權者溝通,他說: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幹,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對他們的強勢,沈浩書記沒有退縮,他自己率先行動起來,為人民辦了很多實事,證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後讓那些頑固的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沈浩書記一條心幹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於修路的資金後,他衝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起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

  三年的時間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裡工作。可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餘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於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幹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訊息,然而,聽說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直憋在心裡,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裡都一樣。最後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