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24篇)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24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匠的故事。嗩吶作為一種中國樂器,是古時候的禮制的延續。紅白喜事,不同場合、不同社會地位,排場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過世,吹四臺,富貴人家吹八臺,而德高望重者過世才可吹奏“百鳥朝鳳”——一首難度高、氣勢渾厚的大悲之樂。

  電影開始時的1983年,還是嗩吶匠備受尊重的年代。但與其說尊重的嗩吶匠,不如說尊重的是“禮”。那時候的婚禮請嗩吶班來演奏,是要對嗩吶師行迎師禮的。主角焦三,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尊重的嗩吶匠。因為在無雙鎮,只有他的焦家班會吹“百鳥朝鳳”。

  但焦師傅逐漸老去,他需要把手藝傳給一個“把嗩吶吹進骨頭縫兒”裡的人。這個人就是他剛收的小徒弟,遊天鳴。遊天鳴十幾歲到焦師傅家,從吸水學起,到學會用嗩吶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鳥叫,最終二十幾歲學成“百鳥朝鳳”,從師傅手中接過焦家班,自立門戶為遊家班。

  遊天鳴自立門戶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全國都在搞經濟建設,大家一致向“錢”看。老輩兒的規矩,婚禮喪禮的禮制,都沒人在意了。嗩吶匠作為禮制產物,自然也不再有當初的江湖地位。游鴻明自立門戶後的第一次活兒,是小學同學的婚禮。演奏時的太師椅變成了長板凳,入門時的迎師禮變成了大紅包。導演用鈔票,展現了物質對精神的侵蝕。

  有人看過電影后說備受鼓勵,要開始保護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我當然不否認這點,嗩吶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民俗樂器,更不用說背後的禮制曾經是非常先進的國家、社會制度。但看過電影中令我感觸頗深,幾次落淚的不是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而是我看到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應該怎樣”的信念的時候他的人生狀態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準備去看這部電影,你不要想著這是一部拍中國嗩吶匠的電影。你可以把嗩吶換成小提琴,換成油畫筆,甚至換成壽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東西,不要去從嗩吶中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就僅僅是看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喜歡到極致,是一種什麼狀態。

  電影中兩個場景觸動我最深,恰好體現了這種匠人和個人的精神。

  第一個場景,是遊天鳴和小師弟藍玉在草房裡睡著了不慎失火。天鳴從火中搶出了師弟的嗩吶,但火勢太大,天鳴來不及拿自己的嗩吶。焦師傅聞聲趕來,看到天鳴手中空無一物,藍玉手裡的嗩吶完好無損,憤怒難忍給了天鳴一個耳光,厲聲說道:“告訴你的嗩吶離口不離手,嗩吶呢!”天鳴老實不敢說話,藍玉見狀向師傅解釋到,自己的嗩吶是天鳴從火力搶回來的。焦師傅聽完便消了氣。

  這裡面的道理是:手藝人要把自己的事兒當成事兒。重要的不是嗩吶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嗩吶當回事,嗩吶匠不把嗩吶當回事兒,就是不把自己當回事兒。回到真實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兒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當回事兒,又埋怨別人不把自己當回事兒。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服務員。很多服務員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覺得服務員低人一等,於是對待工作也不較真,對待客人也不熱情。於是惡性迴圈,客人看到服務員這麼“牛逼”,也開始較上勁來。舉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幣,服務員給顧客錢的時候會把一隻手放在顧客手的下面,防止萬一硬幣掉落顧客不方便。你說,我是尊重一個把硬幣扔在桌子上的服務員,還是尊重把手放在顧客手下的服務員?

  第二個場景,是遊天鳴第一次賺錢後到師傅家。師徒倆酒過三巡,焦三起了興致,拿起嗩吶開始即興吹奏。情緒所至,嗩吶吹得也動人。酒醉後的焦三在睡著前說了一句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的,是吹給自己的。”

  如果非讓我在整部電影中選一句“金句”,我一定選焦三說的這句。雖然有點俗氣,但這句話代表了人而為人的最高追求。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想讓大家把這部電影當成倡導民族文化的電影,因為民族是狹隘的,人性才是廣闊的。這句話重要的原因有兩點:你喜歡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你不喜歡或認為沒價值的東西,不一定對別人沒價值。這是焦三在醉酒時說出的話,卻是最清醒的一句話。醒來後的焦三,開始為嗩吶的沒落苦悶。吹給自己的嗩吶,成了酒後空談,這才是嗩吶沒落的真正原因。如果這嗩吶是吹給自己的,那便不該淪為“禮制”的工具,不該以他人認可、尊重為評價標準。嗩吶的沒落,在於焦三隻有在醉酒時才為自己吹奏嗩吶,其他的時候要麼是為了紅白喜事,要麼是為了傳藝。而那些真正傳世的音樂,無一不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情緒,卻激盪了萬千感同身受的人們。

  電影最終以焦三的病逝結束。在焦三行將就木時,他跟遊天鳴說:“我死了,給我吹四臺就行。”遊天鳴說:“我給您吹百鳥朝鳳。”焦三說:“使不得,使不得。”為什麼使不得?因為心中有敬畏。這敬畏,源於懸在頭頂心間的“百鳥朝鳳”。這份敬畏讓我感嘆,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於公德淪喪至今;當也讓我感傷,因為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動的傳承嗩吶匠的規矩,卻沒能從這份敬畏中走出嶄新的靈魂,沒能讓悅耳的嗩吶吹奏出新世界的心聲,徹底禁聲於一片嘈雜。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

  同學們,你們看過《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嗎?上週我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百鳥朝鳳》,我被這部影片深深所震撼,這部影片我覺得既平凡又深刻。

  這部電影開始講述的是一個十三歲小男孩叫遊天鳴,他的爸爸喜歡吹嗩吶,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收他為徒,他讓自己的兒子替他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他把兒子游天鳴送到了焦三的手下做徒弟,帶他完成自己的夢想。

  後來焦三師傅不情願的收下了這個資質很差的徒弟,起初焦師傅每天讓小天鳴用一根大吸管把小河裡的水給吸上來,小天鳴每次都迷迷糊糊的就去了,但是堅持了兩個多月了,小天鳴還是沒有吸上來一滴水,天鳴非常的懊惱,其實他的心裡也在默默的責怪焦師傅。但他肯定不知道焦師傅的良苦用心,其實天天的如此練習,是對小天鳴肺活量的練習;對他今後的吹嗩吶是非常有幫助的。

  後來又來了一個徒弟叫藍玉,藍玉學習很快,天賦很高樣樣都比天鳴強,但是,藍玉品行不如天鳴正氣,他有點滑頭。但嗩吶是中國傳統文化,焦師傅認為,學習吹嗩吶的人,應該是繼承傳統文化,應該是品德高尚,應該有正確的價值觀的人。所以果斷的選擇讓遊天鳴做掌門人。最後焦師傅確一病不起,臨終前對著天鳴說了一番刻骨銘心的話,讓我深受感動……

  中國還有很多像嗩吶這樣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像焦師傅和遊天鳴這樣的傳承者,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努力向他們一樣,繼承發揚我們國家的文化,焦師傅曾經說過一句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而是吹給自己聽的。”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3

  《百鳥朝鳳》是一部講述百年傳承的嗩吶幫從興到衰的過程。電影用生動的故事以及性格鮮明的人物,調動觀眾的思路與情緒:嚴厲但有情懷的焦師傅,勤奮好學並堅持不懈的遊天鳴,天賦凜然的藍玉,善良好心的焦師孃……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已經漸漸忘卻了中國百年的傳統文化。面對這一切,焦師傅不止一次說:"別讓嗩吶在這裡絕種",我認為這句話就像是"別讓中國文化在這裡絕種"一樣是不言而喻的。

  遊天鳴成年後,和妹妹、藍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這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烈日當頭,街上的人紛紛打起傘來。這時,藍玉說:"天鳴,你就別幹這行了,趕緊在這裡找個工作吧。"遊天鳴卻說:"不用了,我曾跟師父發誓過。"正走著,看到一名嗩吶藝人吹著嗩吶,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身前放著一個碗——這名嗩吶藝人在乞討。這時,有兩個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錢扔在那名藝人的碗裡,然後藝人連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兩個人連看都沒看他。那一刻,遊天鳴漆黑的眸子裡竄出了一絲憤怒的火苗。我從遊天鳴的眸子裡看出了悔恨、悲傷以及驚訝——為什麼中國的嗩吶藝術會淪落到這種地步?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淪落到當街乞討的地步?遊天鳴一直把"嗩吶是給自己吹的,不是給別人吹的"當成吹嗩吶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礙於旁人,他一定會衝上去質問他:"難道嗩吶是用來乞討的嗎?難道中國的文化只是用來在別人面前乞憐的嗎?"

  我知道,西洋的東西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卻不能被它矇蔽雙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拋到腦後。我們應該自省一下,很多時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把眼前的新鮮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記了是什麼在身後鋪墊著他們如今的生活。他們總是有一個愚蠢的想法:保護非物質或物質文化遺產是政府所幹的事情,我們普通人就過好每一天就行了。這種想法在當今社會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實並不重要了,我們能做的僅僅是盡力建設傳統文化與時代共存的中國吧!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4

  《百鳥朝鳳》,一個很不錯的電影,其中講到了兩代嗩吶匠為了嗩吶藝術的傳承而進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諸多畫面令人難以忘懷。

  第一個是,主人公焦班主選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個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內心和做事的態度。看到父親摔倒會流淚,練習吸氣時的賣力,割麥子時的腳踏實地,為了守護嗩吶險些被燒著等細節,這些經歷也為遊天鳴練就一身好本領打下了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做事情穩紮穩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輕時,選擇了好老師,就選擇了榜樣和事業。在年老時,選擇了好學生,就選擇了未來與傳承。焦班主用慧眼選擇了好的繼承人。在當今迷亂複雜的社會里,我們要學會選擇。

  第二個是,焦班主對藝術的追求。愛到骨子縫裡去,愛到心裡去,愛到自己為了嗩吶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護著藝術。他說,時刻記住,嗩吶是為自己吹的,不是為別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堅守著對嗩吶藝術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後,吹起嗩吶時的如痴如醉,熾熱的心在守護著自己所愛的事業。我想,他們雖不是物質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確實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嗩吶藝術之路也是一種事業。他們為了這份事業,用一生的時間在追求,在呵護,在進行最後的奮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終結。甚至,在最後要離開時,還想到為下一代人的事業發展添磚加瓦,獻計獻策。試想,我們任何人不都在追求著自己的事業嗎?我們對於我們現在從事的事業能不能愛到骨子縫裡面去呢?為了事業,不顧一切苦難和阻撓,放下個人的成敗得失,能夠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用一顆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業,將來又有何事不可為之?

  第三個是,中西文化的對抗。電影裡的嗩吶,代表的不止是嗩吶,更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當西方文化衝擊傳統思想,當現實的壓力不斷襲來,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是堅守,還是放棄?隨著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們民間優秀的藝術又將何處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漸離去,發現我們成為社會真正主力的時候,我們生活中的藝術又能見到多少?中華文化的精華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繼承,那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痛,也會成為代代人的痛。沒有繼承,就沒有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文明。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當下美好的藝術,讓其在現在以及將來發揮他們璀璨的光芒。一個人去拼命守護事業,生命會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護事業,生命會鮮活。我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熱愛藝術的人民,凝聚起來,眾志成城,為了藝術的繼承,為了藝術的發展,共同奉獻和努力。希望將來有一天,生態長城建設起來了,在長城沿線的大講堂裡和大劇院裡,我們都能聽到這些民間藝術家們的悠揚美妙、無與倫比的演出。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5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描述了兩代嗩吶匠的故事,在焦三爺老一代的時候,嗩吶匠是受人敬戴的,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學嗩吶,可到了遊天鳴這一代,隨著科技的發達,西洋樂曲逐漸取代了嗩吶,很少有人在願意聽一聽嗩吶了。遊家班的師兄們也都散夥了,最後只剩下遊天鳴和他的師父焦三爺還在堅持吹奏嗩吶。

  《百鳥朝鳳》是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一首嗩吶曲子。這首曲子是嗩吶匠最高的追求,它不只是對嗩吶匠技術的考驗,更是人品上的,嗩吶匠們的夢想就是能吹奏《百鳥朝鳳》。我永遠忘不了遊家班最後一次出演時,焦三爺代替遊天鳴吹奏《百鳥朝鳳》時,吹得嗩吶裡都流出了血,但他仍然面不改色地繼續吹著,堅持演奏完這首曲子。焦三爺對嗩吶的熱愛超過了自己的生命,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忘叮囑遊天鳴:把嗩吶好好傳承下去。還對遊天鳴說:“我死後,只要吹四臺就夠了。”其實焦三爺才是最配《百鳥朝鳳》的人啊。

  遊天鳴和他的師父焦三爺一樣,在遊家班漸漸散去的時候,並沒有與他的師兄一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無雙鎮上,堅持吹他的嗩吶,不忘初心。遊天鳴接手遊家班時,嗩吶匠這一行開始漸漸衰落,學了這麼久的嗩吶,卻漸漸不吃香了,他的心中應該是非常悲痛的。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裡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木之助是一個胡琴手,他年年和表哥一起出去賣唱。可漸漸的,人們都不願意再聽他們賣唱了,最後也只剩木之助還在拉胡琴。故事裡的胡琴手與嗩吶匠一樣,在時代的變化中被人遺忘了。

  遊天鳴和焦三爺把嗩吶視為自己的生命,我們也應拾起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嗩吶,聽一聽這久違的經典。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6

  在三亞大菠蘿影城,我們倆陪女兒看了一場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片花裡張藝謀對吳導本人的藝術造詣和為人以及影片大加讚賞,我們也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觀影的。大師不愧為大師,無論從選材到拍攝還是主演陶澤如的精彩演繹,都無不彰顯出一代宗師的獨特匠心和高超水準,自然就心甘情願心悅誠服的在心裡為大師的作品點贊!

  電影主題思想是要表達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被人淡漠冷落的一個殘酷現實,借嗩吶王焦三與遊天鳴等徒弟們為嗩吶吹奏藝術的傳承發展,展現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徒情誼,他們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了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流失,他們用青春乃至生命維護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當焦三用生命和鮮血吹揍《百鳥朝鳳》時,我為老藝人的精神流淚,為民族文化遺產的後繼乏人流淚!婚禮現場西洋樂器大戰嗩吶其實也是西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入侵和挑戰,如何守住中國傳統文化這塊陣地併發揚廣大,已經成為每個中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影片開頭父親帶兒子去拜師的場景滑稽又悲慼,天鳴父子那個虔誠,那個低三下四,焦三爺譜擺的那叫一個拽!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焦三爺是何等的風光;可以看到鄉下人想出人頭地、混個飯碗時的急切心情;可以看到嗩吶受到洋玩意衝擊鄉下藝人不吃香時那種窘迫和無奈;可以看到師孃對師傅樸素的愛,特別是當嗩吶吹起時師孃崇拜而又深情的目光令我感動,為之動容。

  焦三爺賣了耕牛不為自己看病,只為心中的嗩吶能永遠傳承;遊天鳴放棄掙大錢的機會,窮的娶不起媳婦,也依然堅守陣地不放棄;這不正是我們遠古至今文化與文明代代相傳的根源所在嗎!正是有了他們的執著與堅持,正是有了他們畢生精力的奉獻乃至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與燦爛的生生不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為祖國古老文明與燦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儘自己應盡義務,老祖宗的東西絕不能也不允許在我們手裡丟掉!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7

  “無雙”者,唯一也,表示此地的絕無僅有。如果這地方真實存在,那是標本,是活化石;如果出自虛構,那就表示創作者下一步要一本正經地“微言大義”了。

  無雙鎮,有金、木、水、火、土五座村莊,村莊以中華文化裡代表性的“五行”來命名。五行,連同無雙鎮所在的座標——黃河岸,這些都是指向明晰的符號。

  符號中間所簇擁著的,是象徵故土和傳統的嗩吶。

  調子起得高吧,可是——

  焦三爺吸菸袋鍋,拒絕吸紙菸,但不知他是否知道,不論土煙、紙菸,各式菸草歸根結底都是美洲的舶來品,傳入中國不超過500年;

  焦三爺珍惜嗩吶的傳承,將嗩吶與黃土地繫於一體,要和西洋銅管樂器打擂臺,但不知他是否知道,嗩吶又稱“蘇爾奈”,外文音譯詞,系金元時代自阿拉伯、波斯傳入中國,至清代才開始流行。

  至於在電影裡用來臧否人物的《百鳥朝鳳》,自電影開篇起,神秘感爆棚,彷彿終極殺器,但當它悠然響起的時候,背景樂中卻仍須佐以西方管絃。

  於是,主題裡“微言大義”的表達,似乎立不住了。

  中國三百六十行,行行追求神秘感,要掛靠祖師爺、要附會世外神仙,比較典型的是中國武術,達摩老祖、張三丰,外家則佛門少林,內家必道家武當,是往宗教化的路子上越走越遠。

  然而出了個徐浩峰,拍《倭寇的蹤跡》,拍《師父》,跟拍《一代宗師》,以人文與考證化解宗教味兒,於是和從前不一樣,讓功夫電影有了厚重的格局。

  但也不能就此說,把道光年間嗩吶拿出來擺弄的《百鳥朝鳳》格局就不高。

  起碼前半部分,故事是知收斂的,雖然觀眾在看這種電影的時候本能地喜歡哭,但好在電影並沒有向“樂而淫、哀而傷、往而不復”的道路上去,這是老導演的功力所在。

  前半部分兩個小孩兒學藝,像《孟子》裡弈秋故事的變體,但起承轉合,並不程式化,甄選弟子的道理,讓我們看到老輩人的苦心和智慧;後半部分,嗩吶手藝的傳承眼見不成,又因故事格局所限,劇情略微轉向煽情,然而在申請非遺的資訊、年輕人西安城中的見聞裡,及時剎住。

  於是電影所講述的,歸根結底就成了焦三爺一個人對新事物的抗拒,抗拒當然有對有錯,但不論對錯,都能成就一個精彩的故事。

  焦三爺以“抗拒”為主題的故事值得尊敬,可是,主觀上對抗拒的歌頌,客觀上卻又變成一個鎮子的“開化史”。

  接下來,寫一下我最想寫的——

  製片人下跪、文藝片式微,一整套話題讓《百鳥朝鳳》獲得相當大的關注。

  然而該不該將它當成一部“文藝片”,這是我無法解答的,但是影片本身,卻是迎合的產物。

  對傳統和鄉土田園的歌頌和嚮往,實際上是當下屬於城市主流消費群的政治正確。君不見,以傳統為旗號的“國學熱”、弟子規在甚囂塵上,官媒在討論恢復鄉賢和宗法,往年博士寫的哀悼鄉村變遷的“回鄉日記”大熱,當初“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論調遭遇以某年輕意領為首的群哂……於是,一部《百鳥朝鳳》的出籠,讚歌於嗩吶及其所象徵的事物,這不是迎合是什麼?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8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是否瞭解這個導演,用最直接的方式簡單介紹一下,陳凱歌在哀悼詞中說:吳天明導演是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除本人拍攝過多部優秀作品外,還帶領一代人創造輝煌,為中國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個率真正直的好人。張藝謀在電影宣傳中說:沒有吳天明導演就沒有我的今天,他為第五代導演的成長貢獻巨大。李安力薦《百鳥朝鳳》:希望大家能夠來支援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部作品。吳導演,我覺得你可以安息,我們都非常感激你。

  幾乎整個電影圈都在為這部電影背書,但真正覺得刻不容緩的去看是在方勵的下跪事件之後,我不想讓一代大師的遺作如此悲壯,哪怕只能貢獻一份力量。去了,不負所望。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縱使我這個外行人也看得出電影的精緻,從故事節奏到情緒鋪墊,從場景設定到背景音樂都無可挑剔。故事簡單概括來說是以黃河邊一方土地關於嗩吶的興衰,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步消亡。

  嗩吶是嗩吶匠的立身之本,嗩吶離嘴不離手,但終究敵不過盛極必衰。電影對於情緒的引導太過高明。

  徒弟與師父聊起嗩吶已不復從前光景,本有些傷感,師父卻以二十年珍藏的醇酒為媒吹奏了一段極其歡快的曲子,以一句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作結,隨後倒地大睡,留白的十幾秒悲涼之感更勝,心裡說不出的酸澀。

  嗩吶文化頹勢已定,與管絃樂隊對壘,無一觀眾支援,雙方肢體衝突,老師父拖著病軀掀翻桌子,留白,只彎腰撿起被踐踏的面目全非的嗩吶。這個部分最諷刺的是老人八十大壽請來了短裙豹紋女和電音吉他架子鼓淺唱,坐在電影院不禁輕笑,想到了法國香奈兒旗艦店瘋搶幾十萬買包包,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不把無知當有趣?

  電影高潮,垂死掙扎。嗩吶最高禮遇百鳥朝鳳給最有德行的人送行,嗩吶班底支離破碎,老師父無奈年邁上陣,嗩吶和血而吹,難以維持,交給徒弟,以鼓附和。深深地記得那一幕,老師父嘴角帶著血,手邊鼓點不變,看著年輕的徒弟吹百鳥朝鳳,眼裡欣慰的笑意。那一刻除了憂傷還有悲壯,敗局已定,卻苦苦支撐,在無邊的黑暗中抓住一支稻草以為可以救命。

  峰迴路轉,文化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邀請原班底演奏,我心中也不由燃起一絲希望,想要找回原有班底,至少這份堅持能被好好安置。可知二師兄手指被電鋸所傷,徹底告別嗩吶;三師兄塵肺病重,無力支撐。能責怪誰呢?是家有重病老母的二師兄?還是要養家餬口的三師兄?就因為怪無可怪,格外沉重。

  最後老師父墳頭一曲百鳥朝鳳,兩代人南北分走,主人公臉上的那一滴淚到底是在哀悼死亡還是明天的自己?一個人的堅持到底是渺渺希望還是奄奄一息?所有的留白歸自己。

  就是這樣,沒讓我流淚,卻被絕望浸透每一個細胞,不經思索,久不散去。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9

  電影《百鳥朝鳳》說的是傳統手藝吹嗩吶傳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寫寫感想。

  1,這是一部註定不賣座的電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頭,缺少激情碰撞的場景,一個電影院一天就安排一兩個場次,它,可能不適合在電影院中用銀幕表達,在燈光下捧著紙書細品應該是它更合適的欣賞形式。

  2,一個擁有嗩吶匠夢想但無法實現的父親,把嗩吶匠的夢全寄託在了孩子身上,這段讓我莫名想起來前幾天看過的《無聲告白》這本書,只不過遊天鳴比莉迪亞幸運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點去助力他們的人生。

  3,焦三爺的德藝雙馨、師孃的勤勉慈善皆令我欽佩。一對老實樸素又有傲骨的鄉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準則和標準,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嗩吶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在他們眼中,那是一生的驕傲和守候,值得用鮮血乃至生命去捍衛。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還好,他們有了遊天鳴去傳承這份精神。

  4,洋樂隊慢慢搶了嗩吶班的飯碗,大家舉步維艱。從坐太師椅到沒了拜師禮,再到另謀生路打工斷指的、打工肺癆的,在悲情背後其實是一個普世性的沉重問題:傳統的如何與時俱進?何為時,如何進?時,就是時代的車輪帶動的大勢,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代表著思想的進步,代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隨著資訊的流動越來越順暢,任何行業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競爭,今天是洋樂隊,明天就是錄音機,後天就是線上音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如何進呢?有時候,有些老物件就會慢慢沉澱在歷史長河裡吧,這就是事實,因為它生長的土壤已經變了(紅白喜事的形式已經徹底變化了)。如果說轉機,那就是用這份“德”,守住這份“藝”,換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民俗民樂也罷)再去慢慢發芽吧。

  5,總體而言,這是洗滌內心的一部片子,當我們習慣在喧鬧的街市中大步急奔,當我們習慣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資訊,偶爾停下來,想想為什麼也是好的。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0

  以前上小學時,最發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電影后老師要求的觀後感。

  而現在呢,雖然沒人要求,但總是會在看完電影后自己想寫一篇觀後感。

  哎,不得不說,人之初,性本賤啊序

  本來今天休息,自個在住處閒來無事。後來靈機一動,突然想起來之前在網上搞得沸沸揚揚的製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場次的那個電影《百鳥朝鳳》。我倒是要看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能讓中國電影界有名的製片人方勵下跪為其求情。

  整部電影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把要講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農村裡,然後是以天鳴這個角色為主線,講述了一代嗩吶人焦三爺和天鳴之間圍繞著嗩吶發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義。

  作為一部描寫農村老手藝人傳記式的敘事電影,自然會講述大時代背景下新事物對老傳統的衝擊和影響:先是主人公天鳴的同學在辦喜事請嗩吶班演奏時沒有行接師禮,然後是嗩吶班內部人員的分崩離析,最後,當一支西洋樂隊降嗩吶班出現在同一場合下時,老手藝人和觀眾壓抑了太長時間的情緒終於在那一刻爆發了。雖然影片中是嗩吶班的手藝人和混混打了起來,焦三爺面對這混亂的場面,用力大吼卻無濟於事我想那應該是導演想要表達老手藝在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新鮮事物時,那種從心底裡感受到的無奈和無力感吧。

  雖然我對製片人為了這部電影下跪的新聞並不感冒,但我還是對電影中老手藝人在新時代的環境下的複雜心情卻是深有體會。至於其中原因嘛,那是因為我的父親就是一位和電影主人公類似的老手藝人。不同的是,電影中的老手藝人是嗩吶匠,而我父親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開始記事和剛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老家小有名氣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說法是泥匠)。雖然當時少不更事的我並不清楚我父親的手藝是什麼,也不明白為什麼每天回來的時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總是會有泥漬,但我知道,正是父親用他的手藝和衣服的泥漬,讓我能安心的上學接受教育,讓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銷和更好的生活。

  至於父親良好的名氣和人緣,我是後來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為當時只要是跟父親在一塊,不管是去地裡幹活,還是到縣城趕集,都會有好多我不認識的人很客氣的和父親打稱呼。甚至到了後來我去別的村子上學的時候,每次一到同學家裡去,只要一提起我父親,同學的家長都會說認識,而且還會不約而同的誇讚父親的手藝和為人。那時我才明白,原來父親的手藝不僅給我家創造了很好的經濟來源,也在老家附近的鄉親中間留下了很高的名聲和人緣。

  至於我為什麼會明白電影《百鳥朝鳳》中主人公對老手藝即將失傳的惋惜和無奈,那是因為我父親泥瓦匠的手藝也面臨著同樣的處境。

  因為受中國古人父業子繼觀念的影響,所以一般人會認為,我會繼承下父親泥瓦匠的手藝。可由於我天生體格不適合這門手藝,再加上父親也打心底裡不願意讓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繼父親的這門手藝。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讓別人學這手藝,都沒有人願意。以至於到目前為止,父親面臨著和電影中主人公一樣的尷尬境地:手藝再好,也無人願學。技術再高,也高不過時代的新陳代謝。所以,父親和電影主人公一樣,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手藝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失傳,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悲涼和無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1

  在機場大廳中,有一支洋樂隊正在演奏清幽的《月光曲》。眾人慢慢地圍過去,都想在清靜的樂曲裡度過等飛機的時間,就在這時一聲高昂的聲音響起……

  眾人扭頭一看,一個穿著古裝的中國人著手捏提一支嗩吶,從大廳的樓梯上慢慢走下來。洋樂隊一見,稍停滯了一下,奇怪地看著這個中國人。

  只聽,清晨的薄霧裡有一隻斑鳩在響亮地鳴叫,等待自己的心上人。慢慢地,又像有意無意似的,叫醒了許多鳥:白鵲,布穀,麻雀她們鳴叫著,婉轉的聲音響徹雲霄。

  眾人一聽,全部都停住了,都望著這個中國人。洋樂隊也沉浸在這片濛濛的清晨中。

  突然,那嗩吶聲音高昂起來,似乎城中有一群抬著轎子的人一邊扭著秧歌,一邊有節奏地顫著花轎。又有一群十六七歲的姑娘正在城中跳著歡快的舞蹈。鳥兒在她們中間自由地穿梭。

  眾人聽到這,身子不由自主地放鬆下來了,臉上笑臉逐漸綻開,身體開始隨著音樂律動起來。“噔!”一聲高音又讓人們警惕起來,笑臉消失了。

  一隻斑鳩又開始唱歌了。這時,飛來了一隻漂亮的斑鳩。他們互相和著,兜著圈飛上了形容,聲音越來越細,這樣一來一去,又叫醒了許多鳥兒,他們順著兩隻斑鳩的方向飛去,他們一隻接一隻叫著,聲音一下比一下高,一下比一下更急促。他們好似幾個聲部的多重唱,讓你分不清是哪隻鳥的聲音,春鳥鳴,啁啾千轉百回。

  眾人一聽,又放鬆下來,每個人都閉目養神已經沉浸在了鳥的世界。

  突然一聲,就像是誰安排好的似的,鳥兒都分散開來,一個一個地輪唱,又是一個高音,他們又聚在了一起擺成了多個圖案,這場景好像是呼喚哪隻神獸那麼神通廣大。

  “噔!”地一聲顫音,周圍又沒了聲音,只聽一種神秘的聲音在響著,也就那麼一會兒,鳥兒們又開始叫了起來,他們沿著一隻大鳥留下的金線飛去。噢!那是鳳凰!她那龐大的身軀足以籠罩整片天空!只要她飛過的地方都是金黃的一片。鳳凰和鳥兒們一起飛上天空,在原野的天際消失,那聲響空曠,高遠又莊重。

  “噔!”地又是一聲,音樂結束了。眾人猛然一驚,剛剛的悠然全部灰飛煙滅。完了!飛機要起飛了,他們亂作一團,慌忙向登機口飛去。

  那一剎那,嘎然而止,可那鳥鳴卻繞樑三日而餘音不絕。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2

  以往在電視上看音樂節目時,見到民樂演出,大都抱著一種不屑一顧的心態。在我看來,民樂多半是那無止盡的喧鬧抑或是沉悶單調的空乏。但在看完《百鳥朝鳳》這部影片後,我對民樂的態度不似從前。

  遊天鳴十三歲那年,父親帶他去水莊無雙鎮上找有名的嗩吶師傅,請師傅收天鳴為徒,師傅最終答應了。在其後漫長的十載光陰裡,天鳴隨師父認真學習嗩吶技藝,成為師傅認定的繼承人,學到了那極其榮耀的“百鳥朝鳳”,懵懵懂懂地擔任起了遊家班的當家。然而歲月蹉跎,時代已變,吹嗩吶這項本領不再風光,遊家班解散,師傅病逝,只剩天鳴一人盡餘生將嗩吶技藝傳承發揚。

  影片中,天鳴見識的第一次出活是在金莊葬禮上。金莊村長離世,兒子懇請師傅吹一首“百鳥朝鳳”,錢不成問題。師傅卻笑著搖搖頭,不過多言語。專用於白事上的“百鳥朝鳳”,排面大,氣勢足,受用的人必是口碑極好,非常人能享有,師傅不認為金莊村長有這個資格。

  天鳴第一次出活是在朋友的婚禮上。已不再是小男孩的天鳴依舊保持著孩提時的淳樸善良,將自己所掙得的錢大多分給了一同出活的夥計,用剩下的錢為師傅買了菸葉,給師孃帶了布匹,領著點心去拜訪師傅。師傅很高興,拉著天鳴暢飲珍藏了二十年的佳釀。天鳴未醉,師傅卻是醉醺醺的,將一箱師傳的嗩吶盡數交給天鳴,自己又拿起一隻嗩吶吹起來。他微眯著眼,搖著身子,陶醉在這跟了一輩子的嗩吶聲裡,好似回到從前風光無限的、吹嗩吶的日子,面頰紅紅的,皺紋舒展,眉目間流露歡欣,頭上的白髮清晰可見,悠長激越的嗩吶聲充斥在整間屋子裡。突然,師傅一個趔趄跪倒在地,天鳴正欲上前攙扶,師傅卻藉著酒勁扳開他的手,道:“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說完便呼呼大睡,昏黃的燈光下,師傅咧著嘴憨憨地笑。

  時間不捨晝夜地向前奔去,遊家班還是不如新來的洋樂隊受歡迎。又一次出活,洋樂隊一到,眾鄉鄰的目光頓時集中在他們身上,遊家班也不服氣,與洋樂隊似打擂臺一般比了起來,縱使他們面前無一人駐足觀賞。比到後來,幾個年輕人走上前來,衝遊家班說願意出雙倍的錢讓他們別再吹了,天明定是不同意,幾人間的推推搡搡轉變成了兩夥人之間的混戰。師傅坐在後頭目睹一切,卻見他慢慢走過去,驀地彎下身子拾起那被踩得變形的嗩吶,眉毛擰在一起,不解與憂愁浮現在蒼老的面龐上,師傅的時代早已匆匆落幕。

  在那之後,遊家班幾個師兄弟相繼離開,雖不直說,但大家都明白當今想靠吹嗩吶謀生是近乎不可能的。不久,竇村長駕鶴西去,想請師傅他們吹嗩吶,卻是湊不齊人。師傅怒火中燒,帶著天明一塊去找人,正好撞見二師兄收拾好了行李準備外出打工。二師兄先是一怔,神色再由愧疚轉向頹然,頹然轉向麻木,他還有家,他也要吃飯啊。師傅恨鐵不成鋼地瞪著二師兄,猛然奪過師兄手中的行李,將裡面的衣服一件一件甩在地上,像是洩憤,又像是在尋找師兄行李中是否有嗩吶,尋找嗩吶在二師兄心中是否有一席之地。二師兄緊緊抿著嘴唇,跪著撿起衣服,又跪在師傅面前,心甘情願地捱了師傅一腳。

  後來,八臺勉強湊齊,就連天鳴父親也參與了進來。在竇村長的喪禮上,眾鄉鄰身著喪服,跪坐在地,只聽師傅高聲道:“竇村長殺過鬼子,剿過土匪,帶火莊人修水庫,讓石頭壓斷四根肋骨。這樣的人,受得起百鳥朝鳳。”這首曲子,是師傅領的頭,師傅本想讓天鳴來吹,天鳴卻發著燒。師傅正襟危坐在木椅上,用蒼老的嗓音喊道:“百鳥朝鳳,敬送亡人!”說罷便舉起嗩吶開始吹奏,嗩吶聲同師傅一般蒼老悲涼,古樸而有力,眾人注視下,場面肅穆而哀傷。天鳴望向師傅,卻驚恐地發現師傅的血順著嗩吶滴落在地上,師傅一口血猛地噴出來,仍是不準備停下,轉過頭去沖天鳴無比嚴厲道:“接著吹!”演奏的夥計都站起身來,師傅坐在中央賣力地打著大鼓,半晌,抬頭去望身旁流淚吹著嗩吶的天鳴,嗩吶聲蕩氣迴腸,師傅露出了欣慰的笑。

  去了醫院,天鳴這才知道師傅已是肺癌晚期,時日已不多。師傅讓天鳴賣了自家的牛,為的是讓天鳴去置辦一套新傢伙,他靠在被褥上,面龐再無當年醉酒時的紅潤,似那燃盡的木柴:“你該把遊家班再撐起來,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但這一腔熱忱尚未能使師傅的夙願實現。天鳴去省城著原來的夥伴,他們卻再也沒了演奏的能力:二師兄在工地上幹活斷了一根手指,三師兄在石棉瓦場幹了半年,咳得厲害。城市裡,吹嗩吶的老人坐在屋簷下乞討……夥伴們都勸他留下來:“留在城裡打工總比在農村吹嗩吶要強。”樸實的天鳴只是說:“我跟師傅發過誓的。”城市裡的喧鬧繁華與他無關,他的心裡裝著一片淨土,一片只有嗩吶的淨土。

  青山黃土間,師傅的墓在一座小山丘上。天鳴穿著參加紅事時穿的衣裳,手中的嗩吶繫著紅布,或許是在為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誓言而向師傅證明,想要回到自己第一次出活後與師傅一同慶祝的時光。他直起身子,眼角被淚水潤溼,在師傅的墓前再次吹起這蕩氣迴腸的百鳥朝鳳。這樣的人,受得住百鳥朝鳳。恍惚間,他看到少時在師傅家院子裡師傅俯身教自己吹嗩吶的模樣。回過神來,淚光迷了眼,他看到師傅坐在木椅上,深深地望著他,聽著曲子咧嘴一笑,便向看不清楚的遠方走去。那一笑,同當年師傅喝醉酒的笑不一樣。淚水滑落,師傅的時代、嗩吶的時代,天鳴無法守住。

  師傅一生裡,不為富貴的金莊村長奏百鳥朝鳳,卻自發為火莊竇村長奏上一曲百鳥朝鳳,對人品的要求也體現出他對嗩吶文化的敬重。這也是師傅當初選天鳴為繼承人的原因,天鳴多的是沉穩踏實,堅定執著,樸實善良。拒絕金莊村長是師傅作為嗩吶匠人對嗩吶藝術的追求,也是他堅守的匠人精神與風範。他與天鳴將嗩吶揉進血肉,融入生命。

  有關傳統文化的發揚的傳承與發揚,不僅僅是師傅和天鳴在傾力奉獻,還是無數懷揣著赤子之心的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追求。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社會發展不斷向前,傳統文化多數抵不過時代更迭下洶湧的浪潮,終是迎來殘破甚至消亡的命運。吹嗩吶、打太極、唱戲、捏泥人……這些我們看起來陳舊過時、不夠有格調的事情,有的人堅守了一輩子,在傳統文化日益式微的時代,他們“守的是信仰,熬的是命”,或許孑然一身,仍存傲骨,不受功名利祿汙濁,悄然駐守著一盞盞屬於傳統文化的長明燈。無數竭盡畢生心血的匠人在新舊文化碰撞的今日奮力在時代的波濤中激起傳統文化的浪花,他們值得我們的敬重。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3

  這個觀後不知道寫了多長時間了,部落格卻好久不寫了,也不知道為了什麼,可能微信已經代替了一切吧?

  只為了被炒的沸沸揚揚的製片人那屈辱的一跪,我難得走進了影院,去看【百鳥朝鳳】。看完,心中滿是無奈的憤懣與無奈……先深深感謝製片人那屈辱的一跪吧,不怨人家不肯放映發行這個電影,40歲以下的人幾乎看不懂,40歲以上的人,能看懂的也很難統計,除了賠錢,看不出第二個結果,就如影片中那個得了師傅真傳的叫做天鳴的徒弟,不也是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生計,吃不上飯,找不上媳婦,眾叛親離,最後在師父的墳前,孤獨無助、滿懷心酸,雙目含淚的吹著最高規格、凡人不予、世代單傳掌門的曲子【百鳥朝鳳】……而地下的師父,在導演的安排下,是怔怔的聽著,未完,就悵悵的離去,不曾回頭……這一刻離去的不是師父,是導演心中的悲滄和對現實的不接受,以及離去的決心,因此成為這個導演一生中的絕唱,而那個讀懂了戲裡戲外故事的人,只好無奈地憋屈地對現實跪下,為了一場陽春白雪的落下......

  誰能讀懂師父的淒涼?誰能知道傳承的艱辛?誰能感受身懷和氏璧卻被砍去手腳的悲哀?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4

  一個事物能流傳很久是因為它擁有價值,歷史的迭代中它沒有被時間與空間淹沒,所以能流傳至今這是時間選擇。講到這,不得不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還沒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攝的電影,其實在13年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電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資方,因為這部片子被他們認為沒有所謂的市場競爭力,時下社會庸俗化嚴重,還好後來有一些比較有審美能力的投資方贊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鳥朝鳳》。

  人是愛貼標籤的動物,動不動就給這部片子貼上,“大師的絕唱”,“吳天明——電影真正的巨人”等等這樣的標籤,我不針對吳天明,他或許是好導演,這部片子不管從取景,還是構圖,以及演員都體現了導演的獨到的,我也很喜歡這種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站在拍攝水平和演員的角度上來看,簡直是無可挑剔。

  影片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和我們所理解的,以及一些無法迴避的價值觀中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讀者你是看過此影片的)“嗩吶”作為一種民間樂器,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是應該得到傳承,可它畢竟還是太過小眾了,不是大眾皆喜歡的,尤其是這個時代。你可以試試,如果聽一遍嗩吶曲你興許還能接受,那讓你聽十遍二十遍呢?你願意嗎,反正我不願意,讓我聽一遍也不願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純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願意,因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眾的聽覺習慣。

  因為“嗩吶”它本身就誕生在黃河流域,大多描述著黃土高坡的淒涼與悲傷,與純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聲”有所區別。到今天世界音樂的廣泛交流,使它漸漸的在被人遺忘,這也是無法避免的,這點有點像西域的樂器“箜篌”失傳一樣,是歷史作出的選擇,如“箜篌”一類的樂器,有專家這樣說道幾乎沒有恢復的必要,這與嗩吶的命運如出一轍。在歷史的潮流中,它沒有用了所以漸漸的就被遺忘,試想現在婚禮還會請嗩吶戲班子嗎,就算喪禮也被現代化,即便是在殯儀館裡,都用的是管絃樂。因為但它顯然是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

  在中國,也是有很好聽的樂器,例如古琴,現在學古琴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禮上漢式婚禮上都會出現古琴,它也是符合當代審美價值觀念的,也是符合大眾視聽習慣的。總有一天還有許多事物也會消失,因為隨著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遷......。

  其實這部電影的優點在於導演的鏡頭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視覺很接地氣,體現了八十年代的風情,熱烈、變遷和當時人們的執著,以及無知,也揭露了以前和當今社會的矛盾,父母老是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讓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這部電影拍出來註定就是褒貶不一的,說它好的人會把他頂上天,說它不好的人會把他說的跟爛泥一樣。而以上內容只是我主觀所認為的,我並不能說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過故事,透過鏡頭讓觀眾看到導演的立意,猶如文章沒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團錦簇的文字也是膚淺的。

  總之我總結一下我看完電影的感受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過濾,人們便會透過現象看清,經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麼無法避免的客觀因素,好的都會流傳下去,該逝去註定也會逝去......”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5

  走進電影院,約坐了一半人,我心略感寬慰。朋友圈裡說這是部業界良心電影,我心裡希望更多的人能看這部影片。

  在一聲聲如泣如訴的嗩吶聲中,影片結束了,可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立即起身,彷彿還沉浸在影片那讓人無法言說的情緒裡。我想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點吧,它總會給觀者留下思索體會的空間,讓人從中感悟到靈魂深處的一種東西!

  我亦毛髮挺立,久久沉浸其中。片中焦師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沒有嗩吶”振聾發聵。嗩吶是本土樂器,它本是先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能抒發自身情懷的工具,與那土地上的人們精神息息相通,見證表達著那塊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更是人們精神價值的一片守護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鳥朝鳳”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聽的,所以當查家子孫用高價請求焦師傅給其當了四十年的村支書父親吹“百鳥朝鳳”時,焦師傅斷然拒絕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間將村裡其他四個姓氏人家全擠走了,德性不夠。而當竇家請嗩吶班時,焦師傅主動提出要給竇老爺子吹“百鳥朝鳳”,原因是老爺子生前“抗過日,打過土匪,領人修大壩時被砸斷四根肋骨,稱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嗩吶班已是那土地上傳統價值體系的堅守者——以德為重,而不以金錢權勢論英雄。而學習“百鳥朝鳳”的人也必須是人品好。從另一意義上說,嗩吶若在,那塊土地上的精神就還在,嗩吶若亡,那塊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於這樣的認識,焦師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嗩吶精神的“百鳥朝鳳”傳承下去。他那句“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才能把嗩吶傳承下去,才會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的話深入骨髓,道盡了文化傳承的精髓。我想“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的生命已和嗩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才會有內在的一種真正的堅守。如焦師傅,如遊天鳴,他們是被嗩吶精神化了的人,因為對嗩吶的熱愛,讓他們有了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當外在誘惑撲面而來時,他們能高貴地選擇說不!

  可是時代的洪流滾滾,現代化的程序,西式樂隊的湧入和流行歌曲的興起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感觀,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們拋下自家家當,迅速地擁向那西式樂隊,現在那個場面還刺得我心疼:人們用迷戀地眼神看著臺上穿著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滿是豔羨之色。慾望的閘門一開,不可遏制,這是一次東西方文明的衝撞,如同一聲響雷,擊得遊天鳴魂差點都飛了,是焦師傅一聲大喝,讓他又振作了起來。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嗩吶班黯然而歸。更要命的是,人們紅白喜事已很少請嗩吶班了,轉而請西式樂隊了,生存都成問題的嗩吶班人心喚散也在情理之中了,遊天鳴的幾個師兄都進城打工了。

  為了嗩吶班能延續,焦師傅不顧重病在身,強吹嗩吶,口噴鮮血,臨命終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嗩吶班重建,並把家裡的牛賣掉為遊天鳴籌建資金。

  影片最後,遊天鳴站在師傅墳前獨自吹“百鳥朝鳳”給師傅聽,彷彿看到師傅那獨自遠行的背影漸行漸遠,只有一聲聲嗩吶泣血泣淚。

  嗩吶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沒有交待,只是遊天鳴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個吹瑣吶的人,已淪為街邊乞丐,讓人無限感傷。其實何止嗩吶,多少傳統工藝,傳統匠人,傳統優秀文化都面臨和嗩吶同樣的命運,在西方物質文明的強勢衝擊下,我們丟下了自家寶藏去跟風,可是沒了自家精神領地的人們真的幸福了嗎?答案是沒有!出去打工的二師兄一年時間裡頭髮已花白,手指被機器碾掉一個;三師兄一年時間裡在棉瓦廠裡務工便得了肺病;藍玉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更遙遠的未來。嗩吶班從地位受人尊崇到淪為街邊乞丐,這其中巨大變遷誰之過?讓人難過的是,朋支圈裡傳《百鳥朝鳳》的導演跪求大家進影院的微信,這樣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內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們每個人珍視自己的寶貝,重視我們的傳統,嗩吶匠人是不會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會沒有的!我們輕易能讓外國大片賺得腦滿缽肥,為什麼不能讓自己土地上的好東西也能有個稍微好點的生存環境?

  焦師傅如同一個智者,說出了那句“要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你有嗎?

  北宋張載的話在我耳邊激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6

  今晚我說,想要寫《百鳥朝鳳》的觀後感,對著電腦卻半天下不了筆。雖然因為學過電影知道吳天明是個了不起的導演,他的《老井》《人生》都是中國電影中響噹噹的作品,但是對吳天明導演本人的瞭解卻並不多。他的電影,除了這兩部,還有一部《變臉》,這麼一想,似乎這位現在被稱為大師的導演,作品卻屈指可數。一位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又很認真的導演雖然不能以數量來論高下,然而數量確乎是太少了。

  我開始在網上搜索關於吳天明導演的東西,看了一圈下來,便明白了。

  再回到《百鳥朝鳳》吧。已經過去三天,現在想起這部電影我依然為之動容。電影裡出現的八百秦川的大全景,乍一看之下讓我覺得有些突兀,但在片尾又出現這片土地時,我也明白了它的含義。這片土地,和焦三爺的嗩吶緊密相連,唯有這樣的秦川,才生得出焦三爺的嗩吶。

  唯有這樣的電影可以令人動容,你在裡面看得到人物的堅守,看得到絕不妥協的任性,你也看得到沒有泯滅的良心,金莊查村長的子孫想求一曲《百鳥朝鳳》,焦三爺就是不答應,因為查老太爺德行有差,德行有差就是配不上百鳥朝鳳。焦三爺守的,不僅僅是嗩吶這門手藝,守的是千古之下的良心。

  快要結尾時出現的那位文化局的傅正局長姓名上的笑料,大概是吳天明導演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吧。用非遺方式儲存下來的嗩吶,誰得看得出不是從前的嗩吶了,但是在病榻上的焦三爺也意識到,這大概是嗩吶在現今能夠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所以才會一聽到局長的來意,便讓徒弟答應他們,吹給他們聽。這一情節,不悲卻也不喜。

  結尾在嗩吶聲中遠去的焦三爺的背影,忽然讓我有種感覺,誰說喪禮上的吹打只是形式,嗩吶吹出的曲子,是真真正正可以送魂的,是可以讓死去的人安心離開這個世界的。

  《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是真正能夠撫慰我們心靈的。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7

  作家三毛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有夢想可追,是幸福的,因為心會跟著夢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難,也是沿途最亮麗的。

  常會陪著我看電影,她說:“你總能從電影裡看到自己,然後便慢慢地跟著影片裡的人物一起長大。”從小,夢想就是個遙遠的名字,就像太空與星際間的距離一樣。昨晚,在淚花與抽搐聲中,我感覺到夢想原來可以這麼真實,這麼有力度。房間裡眼含熱淚地看著電影《百鳥朝鳳》,連中途的廣告也不缺席,唯恐錯過了那些逐夢的細節。故事很簡單,但逐夢的細節卻感人肺腑。

  故事圍繞嗩吶展開,吳天明為了未完成的夢想,歷經千辛萬苦去拜師學藝,並憑著德行和刻苦,接過了焦三爺的衣缽。焦三爺的祖祖輩輩都是吹嗩吶的高手,是一群能將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藝匠。為了將吹嗩吶的夢想延續下去,焦三爺嘔心瀝血。當遊家班的人紛紛去省城打工時,他怒火中燒,幫天明四處尋回弟子;在村長葬禮上,他帶病為天明撐場子,並在吹《百鳥朝鳳》時,吐血倒地,起身後,又勁頭十足地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後,他忍痛賣了自家的牛,讓天明去置辦新的嗩吶等樂器;臨死時,申遺的縣領導來訪。焦三爺用一生在堅持並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所幸的是,嗩吶的夢想還在,逐夢的腳步從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爺的墓前深情地吹著《百鳥朝鳳》,嗩吶聲聲,響徹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裡活著。

  媽媽看後,感慨了許久。她說,江西的兩位舅公公也是吹嗩吶的,不過他們純屬於喜愛,為了這夢想,他們在家裡不斷地練習,練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請他們去吹喜宴和白事。後來這種傳統的技藝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嗩吶的夢想總會時不時地冒出來……現在,兩位舅公公又開始玩起嗩吶來了,媽媽說,搞新建設,組織了一支樂隊,讓舅公公的嗩吶在各鄉鎮間巡迴演出……此時,我彷彿聽見了夢想撥節的聲響。

  夢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懷夢想,就算細若微塵,也會有讓人驚豔的崛起。如果你的夢想在藍天,那就向上飛;如果你的夢想在遠方,那就往前走。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8

  一個人半夜跑出去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相信很多人如果沒有看到方勵影片直播下跪的新聞,根本不會知道這部影片,也不會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漸變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數都是上了些年紀的。《百鳥朝鳳》可以說是老一輩導演對傳統文化消失與傳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輩電影人骨子裡的堅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時候了記憶,很少寫影評觀後感,今天卻想著說幾句。十幾年農村生活現在想來卻是一輩子難得經歷,住在土房子裡,睡著暖和的炕,看到師孃說她兩個孩子都沒了是她的命的時候,突然想到小時侯鄰居家想要個男孩,可生了六個都是女孩,無奈年紀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罰了好多,也許也是命。老六的年紀和我差不多,小時侯爺爺奶奶還打趣說我和小老六成親,時過境遷現在再也聽不到奶奶的聲音了。農村生活沒有城市那麼高大上卻也樂趣無窮,掏鳥窩偷西瓜烤小麥挖甜菜放豬放學路上撿幾枝黃豆,太多的記憶。老人在炕上剪鞋樣做鞋我也會跟著學,做出來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腳,現在純手工一雙也不會便宜吧。

  外面土牆上糊著鞋墊,房樑上放著醬塊,冬天到了糊窗戶紙,就是東北四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夏天來了,去醬缸裡撈包鹹菜,在院子裡摘個黃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現在想想卻很奢侈。很多東西現在都已經消失沒有了。小時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戶,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戶,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小時侯傍晚在十字路口會有人拿鼓出來,沒事的人就會出來聊天扭秧歌,現在城市裡取代的應該是放著《小蘋果》的廣場舞吧。逢年過節會有秧歌隊進每家拜年,討個吉利錢,亦或是送門神財神,有時候還會組織一臺二人轉。紅白喜事確實也請嗩吶班,長的音發悶,短的音調高,想來有個同學家裡原來做這個,他也學吹嗩吶,農村也叫喇叭,吹嗩吶的人叫喇叭匠。

  後來好像學彈琴。逐漸被鋼琴架子鼓薩克斯取代。唱戲也變成了唱流行歌曲。現在家長讓孩子學西洋樂器的也多吧,民樂的也少,更何況嗩吶這種東西。小時侯有太多的回憶,慶幸自己經歷看到過很多現在已經消失的傳統。時代發展變遷,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不符合時代進步的東西也必然會被淘汰,就像嗩吶班面對西洋樂隊一樣,而物質的突飛猛進卻讓我們社會浮躁起來,連傳統文化中值得傳承的精髓都會被湮沒掉。沒有傳承一直媚外,終究會成為無根之木,長得再快再高終究經不起風雨。時代發展進步是好事,忘記了傳統的傳承卻是我們的失敗,人終究不能忘本。毫無邏輯囉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後一句向吳天明導演致敬。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9

  看了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就是:沉重、壓抑、無奈。

  電影最後,遊天鳴一個人站在焦三爺墳頭吹奏《百鳥朝鳳》的情節,我實在是沒忍住,哭了。影片結束後,發現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沒有立即起身離場,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來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年齡多是80後、90初的觀眾,女性觀眾佔60%,男性觀眾佔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觀眾都還沉浸在電影情緒中沒回過神,抹著眼淚,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著抹著眼淚的女生。個人認為能生出這樣的情緒來的大多都是有過類似親身體驗和感觸的人。

  我生長在四川農村,白事在中國農村是一件特別濃重的事,在我們老家也一樣,哪家有喪事就會請到“道士”到家裡做“度亡道場”。四川那種民間“道士”並不是真正的道士,(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門手藝)是一種佛、道、巫(地方民間信仰崇拜)融合的產物。這些“道士”確切來說是術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們是要遵守清規戒律的,並且長住寺廟、道觀中…這些術士在民間多是家族、師徒相傳、無任何清規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數人是一無所知。他們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念經超度,同時兼樂手,受到川劇的影響,伴奏樂器也都是川劇裡常用的幾種樂器: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嗩吶。其中打鼓的是指揮,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勢。道場,是四川人對死者奠祭規格的量度。《百鳥朝鳳》裡講的陝西一帶喪事操辦分為4臺、八臺和最高級別《百鳥朝鳳》,和電影裡一樣,我們老家道場也分類,分類標準主要是看價錢,由價錢來制定相應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場算是盡了孝子的心;有錢人家老人歸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場是常有的。

  除了請道士到家來做道場,喪事中還有一個儀式感特別強的環節,就是“抬棺”,農村流行土葬,我們川渝一帶丘陵土坡,道路難行,由八個壯漢將棺材架起來,必須透過喊號子來統一節奏,喪葬號子節奏緩慢、旋律悲傷,八個人前後呼應,聲音卻能響徹山谷。讓所有送葬的人們無一不為之動容的。

  還有一種號子,僅存在我的兒時記憶當中,十歲以後就再也沒聽到過了。離我家不遠的山頭上有個石場,平常在院子裡玩耍都能聽到石場裡傳出的號子聲,按照我們川渝一帶號子的分類,這個應該是石工號子。石工號子鏗鏘有力,節奏輕快,旋律簡單,琅琅上口!

  以上三種文化,如今在我們老家呈現三種不同的狀態。

  “道士”這個職業得到的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我的爺爺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繼離世,我親自參與了三次喪事。大前年爺爺的道場和去年外婆的道場上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加入了很多新鮮的專案,還引進了一些先進裝置。我在他們空閒的時候做了一些瞭解,他們多是家族繼承、師徒相傳。首先是傳承:第一:經文;他們要熟背喪葬裡會用到的所有經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約五經書,每本約150頁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語速要快。第二、樂器;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嗩吶這幾種常用的樂器必須熟練,二胡、笛、簫、笙等也必須會吹彈那幾首喪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筆字;幫喪家抄寫經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們“道士”的職業基本素養,我親眼看到一位“道士”隨身攜帶《王羲之蘭亭序毛筆字帖》,空餘的時候便拿出來逐字逐筆的研究著,十分刻苦,而他的學歷僅僅只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第四:寫祭文;“道士”根據喪家家屬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經歷,寫一篇感天動地的祭文,要求極高,我覺得我們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見得比他們寫的出彩。由於他們這個行業是沒有固定團隊的,所以以上四點要求非常嚴格,你必須全部掌握甚至精通,過程和《百鳥朝鳳》裡一樣,基礎功的學習是嚴苛而枯燥乏味的,當你學成之後,你的師傅覺得你可以出師另立門戶的時候,也會搞個儀式,師傅會請到當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來進行考核,眾人來評定你是否夠格出師。其次是發展,他們會到各地進行學習觀摩,還有四川一帶的喪葬從業者每年都會約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進行行業探討,互相學習進步。所以“道士”這個職業在我們老家發展的很好,個個收入不菲,這兩年不斷看到有年輕面孔出現在這個行業當中,總歸讓人看起來是有希望的。

  “抬棺”不容樂觀,抬棺材的人我們稱之為“抬棺匠”,他們不像“道士”一樣是職業的,“抬棺匠”一般都是鄉鄰來進行幫忙的。如今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農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經沒有了勞動力,大前年我爺爺下葬的時候,只請到六位會喊號子的“抬棺匠”,平均年齡應該有五六十歲了吧,抬棺必須是8個人以上,還差兩個怎麼辦,四處找人,好不容易找到兩個看起來比較壯實大爺,還不會喊號子,現教現學!去年外婆下葬的時候,由於外婆住在鎮上,墳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裡,道路遙遠,8個“抬棺匠”肯定是抬不到的,所以就想著找兩撥人換著來抬,這就需要16個“抬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爺爺下葬湊齊8個人都那麼難,何況16個人的隊伍,因為這個事兒家裡還鬧出了些許的不愉快,甚至商量著要去另一個縣城請一撥“抬棺匠”來幫忙。“抬棺匠”他是義務的,農村人向來都愛相互幫忙,為自己今後謀善謀德。但是這“抬棺匠”沒有收益便沒人繼承。那抬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們拱了起來,那悲涼的“抬棺號子”更是無人傳唱。

  “石工號子”已經絕唱!我家附近的石場早已樹木繁盛,沒人在開採石頭,即便需要開採石頭,也無“石工號子”的用武之地!

  “抬棺號子”和“石工號子”應該算是我最早接觸的音樂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記得旋律,那個旋律在我聽來是動人的,想要再次聽到卻是太難!在我學習音樂之後就不曾停止想要將他們記錄儲存下來,但是這卻也不是一樣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願卻也無可奈何!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0

  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憶視角,展現了主人公童年時期跟著師父學嗩吶,期間經歷了社會的巨大變化,人們開始推崇西方文化,嗩吶被人們忽視與遺忘,大部分人都放棄了嗩吶,只有他與師父依然堅守傳統文化的故事。

  百鳥朝鳳,此曲一出,百鳥稱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淵源,只有像鳳凰一樣奉獻的人才有資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個人與百鳥朝鳳聯絡在一起,查老爺子,師父與竇村長。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許給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卻求別人吹,彼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師父在別人加錢的情況下也拒絕給查老爺子吹奏百鳥朝鳳,因為在師父的心裡,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這曲子,而師父臨死時卻不允許徒弟給自己吹百鳥朝鳳。作為影片的主人公,師父表面上嚴肅無情但內心善良堅忍,他把生命獻給嗩吶,他的形象在銀幕上展現得如此真實感人,另觀眾難以忘懷。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彼此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天鳴與藍玉的對比,一個天賦不足,卻視嗩吶超過自己的生命,另一個天賦異稟,卻不珍視嗩吶。與其餘師兄弟比較,他們都放棄了,天鳴仍然在堅持,世人都在變,他們師徒卻不曾改變。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人性的偉大。正印證了師父的那句話:吹嗩吶不在於吹得有多好,而在於是否把嗩吶吹到骨子裡,最重要的是那顆對嗩吶虔誠的心。直擊主題,發人深省。父親始終作為一個旁觀者,自己年輕時不能吹嗩吶,就將希望託付給天鳴,兒子被選為接班人,自己比誰也高興,跑遍了整個村子傳遞訊息,當嗩吶衰落時,自己也曾經嫌棄過嗩吶,可最終選擇了堅持把文化傳承下去。柳三作為一個喜劇型別人物,給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圍上增添了詼諧成分,雖然是一個配角,性格單一卻典型,輕描淡寫卻不流於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為雙方爭執的導火線,引燃了雙方的爭鬥,促進了影片的高潮的產生,襯托了主角的特徵,暗示了當代人在面對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態度,他是當代社會人的一個縮影。

  此外,該影片的攝像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優美如詩的畫面,蘆葦叢與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使每一幀鏡頭都充滿詩意。在師徒三人於蘆葦地與鳥兒互相應和的一場戲中,長鏡頭的使用,配合追隨人物運動的跟鏡頭和主觀視點鏡頭,使觀眾跟隨人物穿梭在蘆葦叢中,加強了畫面的立體感與縱深感,更好地展現了空間環境,畫外音配合畫內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襯,由此使觀眾對畫外空間產生無限遐想,將蘆葦叢美好的景象與人物的淳樸自然顯露無遺,觀眾如同進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鏡,同生此感,領會到那種質樸純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現廣闊的蘆葦地時多采用遠景,展現人物活動時以蘆葦作為畫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畫裡,體現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點,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美好和對傳統文化的永不放棄。在表現吹嗩吶的藝人獨自在古城樓下吹奏的場景時,運用遠景體現出縱深空間,使道路通向無盡的一端,人物只佔畫面一小部分,表現出藝人的渺小,暗含了社會對嗩吶的忽視與遺忘,這時行人入畫,扔下硬幣,漸行漸遠,只留下藝人一個,背景音樂是淒涼的嗩吶聲,言有盡而意無窮,使觀眾久久沉思。在師父與天鳴喝酒的一場戲中,攝像師手持攝像機,隨著嗩吶的節奏晃動鏡頭,並採用旋轉鏡頭以師父為中心,使師孃與天鳴的特寫分別入畫,烘托歡樂的氛圍,表現師父喝醉酒後似孩童班的天真爛漫與對嗩吶赤誠的心。這時音樂由歡快突然轉到悲傷,師父倒下,跟天鳴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而是吹給自己聽的”,直點影片主題。情感的前後對比,以喜襯悲悲更悲,表現人物心境,也與社會遺忘嗩吶、文化從此斷了根互相映襯。師父把嗩吶傳給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盡頭了,內心無限淒涼。

  天鳴不告而別的一場戲中,天鳴與師父師孃三人在畫中,背景是生機勃勃的綠色田野,天鳴遠遠望了他們一眼,然後轉身出畫,緊接著是山野的遠景,畫中是奔跑的天鳴,一動一靜,配合優美的音樂,過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結尾天鳴站在師父墓前吹嗩吶時,當鏡頭轉到師父時,畫面從虛變實,從近景推到特寫,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內心活動,這時師父起身,轉身走向遠方,漸行漸遠,畫面右上方是飄蕩的紙錢,師父的背影越來越小,直到音樂停止,影片結束。

  該影片很好地運用了嗩吶與其它樂器共同作為背景音樂,表現出時代感與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麥的場景,配合富有節奏感的嗩吶聲,增添了活潑的氣氛,音樂節奏與割麥節奏互相映襯,天鳴穩重不亂,藍玉魯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為後來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成為師父選擇天鳴的原因。在婚宴那場戲中,西洋樂器與嗩吶交雜,極不和諧的音樂突出諷刺的意味,進行曲與南山松,一箇中國文化,一個西方文化,雙方在廝打時以進行曲作為背景音樂,配合以快節奏的鏡頭切換,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緒的浮動與動作變化的節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鬥變得富有趣味,增強了戲劇效果與感染力。

  該影片剪接自然,不僅從技術上實現了轉場,而且在藝術上利用了攝像、音樂與旁白等其它技巧實現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結尾處,從嗩吶藝人轉到師父的墓碑,先由天鳴的臉部特寫化到山野遠景,畫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節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時的情感節奏。音樂實現了聲畫組接,由藝人的鏡頭轉到天鳴的鏡頭,從而產生整體感,實現了背景音樂的流暢不中斷,使轉場更加自然。影片後部分的轉場多采用黃昏時叢山的剪影,夕陽西下也預示著師父即將離世,淒涼的氛圍烘托出悲傷的情感,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影片中多次運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劇情,使敘事節奏緊湊;二是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觀眾瞭解人物的思想,補充缺乏的資訊,吸引觀眾的視線;三是作為一個時空轉換手段,使影片在時空上可大幅度跳躍而不失自然流暢。此外,影片運用全知視點的敘事方式來設計整個故事,能讓觀眾與人物建立起復雜而微妙的關係,使觀眾產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從而移情於主人公。人物站在現在回望過去,表現出時代的變遷,具有歷史悠遠的意味,即使是現在,主人公依然堅持著將嗩吶傳下去,將師父的遺願堅持下去。

  這是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幕:師父的生命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他用自己的生命堅守著百鳥朝鳳,自己吹不動了,讓徒弟繼續吹完,而他在一旁敲著鼓,無論如何,他也要為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著天鳴努力地吹著百鳥朝鳳,他笑了,他靜靜地看著徒弟,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去傳承下去,我們接過上一輩的文化,承載著他們的囑託與希望,就應該用赤誠的心把它傳遞下去。生命雖逝,時代已變,可文化卻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對文化的虔誠也是永無止境的。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1

  來說說我的觀後感,一個農村小朋友起初揹負著父親年輕時的夢想,拜在嗩吶大師焦三爺的門下,帶著懵懂,歷經千辛萬苦,耗盡心力,終於從師傅手裡繼承下來嗩吶的真傳,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時代大潮的席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無數次較量中節節敗退,我們的小主人公自立門戶的同時發現嗩吶匠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不復從前,嗩吶這種音樂也已經不被人們重視,自己從小看得無比神聖併為之奮鬥多年的東西,一下子在今天這種環境下失去了所有的重量。在影片最後幾分鐘,有這麼一個場景,大城市裡,一個老嗩吶匠坐在路邊吹嗩吶,面前放了個缸子,兩個小姑娘路過往缸子裡丟了幾枚硬幣,揚長而去,聽都不帶站那聽一會兒,這一幕被主人公看在眼裡,覺得這是整個電影最刺眼的地方,諷刺的太狠了,如果說的直白些,那些還抱著嗩吶苦苦堅守的匠人在這個充滿商品經濟的社會大潮中跟乞丐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如果你問我,這個故事好不好看,那就要看從什麼角度去理解了,如果從大部分人推崇的情懷上說,其實真的就那樣,如果說這是一種情懷,倒不如說這是對現實文化的諷刺,從整個電影的敘事來看,反正我沒有感覺出拍攝這個故事的人們對嗩吶這個文化的有多麼濃烈的感情,甚至百鳥朝鳳這個曲子都沒有在電影中完整的出現過,以至於看完電影對這個曲子毫無映像,而且在幾處感情比較激烈的地方背景音樂用的也是絃樂而不是嗩吶,這不是諷刺又是什麼,唯一有那點意思的地方就是焦三爺喝醉了吹奏的那一段還算有那麼點兒感覺,焦三爺拿起一支嗩吶口齒不太清楚的介紹著,這是他太爺的太爺的太爺傳給他的,我特別想知道這些嗩吶背後會不會有一些故事,貫穿整個電影的那首曲子是怎麼來的,又有什麼樣的傳奇,然而這些在影片中都沒有提起,我只看到焦三爺那一箱子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嗩吶在影片中匆匆出現過兩次,我個人覺得一件東西,一首曲子,能流傳下來,必然它的經歷,有它所蘊含的獨特的意義,人們要傳承的是精神,是文化,而嗩吶正是這些東西的一個載體,人們才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堅守著,否則為什麼搭上那麼多感情與精力去堅守一個冰涼破舊的物件呢。

  所有說從情懷這個角度去看,看完此片,你依然不瞭解嗩吶,也只是很同情那些苦苦支撐的嗩吶匠人,如果在現實中偶然聽到百鳥朝鳳這首曲子,你也估計不會聽出來這就是那首百鳥朝鳳。就更別說看完此片會哭暈在電影院的座椅上了。

  最後,我還是建議沒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你可以不抱著要支援國產電影,支援傳統文化這種感情去,換個角度,或許也能發現其他的一些東西吧。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2

  《百鳥朝鳳》是一部經典的傳統片,講的是關於嗩吶的傳承與發展的故事,影片中有許多場面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甚至熱淚盈眶。

  故事的主人公是吹嗩吶出了名的棒,故事開端,有兩位小男孩先後拜他為師,拜師成功後又十分努力,師兄弟兩個人都想跟著師傅學到嗩吶匠的看家本事《百鳥朝鳳》。整片情感豐富,其中有幾個畫面是這樣的:

  第一天,大徒弟天鳴接到了師傅給他的艱鉅任務,叫他上河邊用竹竿吸口水,聽著簡單,可是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烈日當空,天鳴從白天一直練習到了晚上都沒有歇一會兒,無奈的他只能回家,回到家後,師孃一看是小天鳴回來了,趕緊把飯端出來,天明站在門外,看著師傅的表情不禁感到害怕。

  果然師傅問道:“河裡的水,你吸上來了嗎?”天鳴搖搖頭,師傅一把把飯端走,表示不讓他吃。

  學徒第一天就是這樣,天鳴委屈地回屋裡悄悄地哭。師孃進來輕輕地拍了他一下,天鳴看到師孃手裡還端著兩個紅薯給他,不禁感到溫暖。

  師孃接著又說:“孩子呀,別怨你師傅,他也是為你好。”天鳴懂事地點了點頭,表示自己並不怪師傅。便在師孃的勸導下度過了這一天……

  看到這裡,我突然覺得很羨慕天明有這樣的好師孃,冒著跟師傅吵架的可能還天天給天鳴送吃的,還耐心地開導他。也許是真的疼孩子吧,師孃的兩個孩子命都不久,看著天明就想自己的孩子一樣。嚴厲的師傅身邊多一位這樣慈善又親切的師孃,怎能叫他不努力呢?

  在收了兩個徒弟之後,也確定了下一代的繼承人,就是大徒弟天鳴,因為他的孝心。而小徒弟藍玉則被趕出了師門。嗩吶由天鳴繼承,天鳴做了領班人。

  可就在這時西洋樂器的介入讓嗩吶這門藝術有些不堪,逢有白事紅事全讓西洋樂器接了活兒,這也讓天鳴頭痛不已。有一天接活兒,師傅也去了。當西洋樂器和嗩吶同時出現時,一場爭鬥爆發了,引發了一場打架事件。在打架過程中,一個個嗩吶被踩得破爛不堪,師傅,一氣之下俯下身子,親手拾起嗩吶。天鳴和其他弟子看到師傅遠去的身影而愧疚。

  焦師傅的形象讓我倍感欽佩,對於嗩吶他是那樣的疼惜和熱愛。甚至可以拼了自己的性命!

  還有一次也是這樣,為了讓嗩吶不失傳,焦老師傅身患肺癌還堅持帶著大徒弟,親自找回其他子弟一同去演出。這次的演出不一樣,受人矚目的《百鳥朝鳳》再現,師傅看出徒弟身體不適。便親自演出。可是師傅自己的病情卻瞞不住了。他一直堅持吹嗩吶,直到嘴角流出鮮血!可是演出還沒有結束,焦師傅只好讓徒弟接替自己,自己則拼命地敲鼓。當他看到天鳴的認真,蒼白的臉上才露出了一絲笑容。

  直到演出的最後一刻,焦師傅是用生命在維護嗩吶的流傳。《百鳥朝鳳》代表著尊嚴、信念,演出不能出半點差錯。就是這樣一個焦師傅,他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他對嗩吶的熱愛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守護之心。

  影片到這裡也就基本結束了,富有責任心的天鳴不忘對師傅的承諾,一直守護著遊家班,守護著嗩吶。我想,天鳴也會用自己的生命一直守護著嗩吶。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3

  “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爺在電影《百鳥朝鳳》中一句發自肺腑的感慨。

  嗩吶,也是焦三爺奮鬥了一輩子的事業,或者在他心裡,這不是事業,這是一份手藝,一份傳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爺提到很多次他的師父,師爺,師爺的師爺。我認為,這正是他表現出來的對嗩吶的摯愛,對這份手藝的驕自豪、驕傲。

  他們稱呼演奏嗩吶的人為嗩吶匠人,匠人,就是將一件事做了一輩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遊天鳴跟著焦三爺學吹嗩吶。天鳴的天分不高,也沒有透過焦三爺安排的考核,最開始焦三爺甚至不願意收他為徒。但是在天鳴的父親因為腳滑摔倒導致頭部摔破時,天鳴邊心疼的掉淚邊給父親擦拭受傷的頭部時,焦三爺收下了天鳴,同意天鳴跟著自己學習嗩吶技藝。在最開始的兩個月,天鳴天天拿著蘆葦杆在河邊吸河水。學習嗩吶的過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嗩吶這份技藝裡,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鳥朝鳳”,天鳴想學,天分更高的師弟藍玉也想學,終於在傳承日,焦三爺允諾天鳴,將教導天鳴吹奏“百鳥朝鳳”。並將焦家班改名為遊家班傳承給天鳴。

  影片的後半部分,由於外來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紅白喜事更傾向於請樂隊演奏,不願意再請“土老帽”的嗩吶,遊天鳴的遊家班沒有經濟來源,師兄弟們紛紛出走,遠離農村,前往城市打工,只為養家餬口。只有遊天鳴自己支撐著搖搖欲墜的遊家班。

  此時,焦三爺在萬分心痛的情況下,親自出山,這場演奏中,焦三爺拖著肺癌晚期的身體吹奏“百鳥朝鳳”,當焦三爺的鮮血透過嗩吶的喇叭低落時,我想,那時的遊天鳴更加堅定了要將嗩吶事業堅定不移走下去的決心。

  即使在西安的牆角下,看到吹著嗩吶的老人在乞討時,他也沒有動搖過將嗩吶事業堅持下去的心。在那個不太願意接受嗩吶這種土樂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斷入侵的年代,堅持著連身邊人都不再支援的事業,遊天鳴心裡是苦澀的,但是又是堅定的,因為這是他摯愛的樂器,這是他熱愛的事業,這也是他對離世的師父的承諾。

  匠人精神,就是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專業的專注精神。

  匠人精神並不是舶來品,《莊子》中就有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回答說,他憑精神和牛的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

  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達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爺,是一個匠人;

  遊天鳴,也是一個匠人;

  他們將自己熱愛的事業,摯愛的樂器深刻的刻入骨頭縫,融入自己的血液裡。

  就如影片中焦三爺所說,嗩吶,要吹到骨頭裡!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4

  12月1日下午,和加勒股份的同事一同觀看了電影《百鳥朝鳳》,電影是我國著名導演吳天明的遺作,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前,在黃土高坡上的村莊裡,關於兩代嗩吶人傳承交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遊天鳴,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叫焦三爺的老頭那裡去學習吹嗩吶,主人公的父親從小就有一個吹嗩吶的夢想,可是自己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學習嗩吶,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經過焦三爺的測試,主人公成功拜入焦家班,歷經苦難,最終學會百鳥朝鳳,接著從師父手中接過班底成立遊家班。

  在電影中,焦三爺收了兩個小徒弟:遊天鳴和藍玉,遊天鳴資質愚鈍但是勤奮踏實,而藍玉聰明伶俐卻沒有恆心,最後焦三爺把嗩吶班交給了天鳴,焦家班變成了遊家班。因為三爺說了,“這把嗩吶,從我師爺的師爺的師爺手上傳下來,現在我要傳給一個不僅嗩吶吹的好,更是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在三爺的眼裡,只有能堅持衣缽的人來掌舵,嗩吶的香火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遊天鳴也沒有辜負焦三爺的期望,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即使是找不到老婆,也堅持著扛著班子的大旗。

  從片中我體會到影片對待傳統文化藝術的堅持,而堅持,是匠人的得以成就匠人的本錢。

  任何一門手藝,都需要堅持,“認真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面對什麼工作,都需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做。“要想浮起來,必須先得沉下去。”只有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常懷一顆匠人之心,才能成為一名新時期各工種的好匠人。

  而正直青春的我們,更加需要學習這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於專注和創新,而追求精細、精良、精湛,更是工匠的風骨,也是我們要守住的精神財富。因此,公司就是要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來吸引大家、凝聚大家,讓公司成為大家的庇護所,成為員工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