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蘇州博物館成立於1960年,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儲存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曆史建築物。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蘇州博物館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粉牆黛瓦,清新雅潔;古色古香,江南情懷。在20xx年9月上午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來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蘇州博物館。到蘇州去看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建築,今天終於得以實現。
這時我的眼中:蘇州博物館苑如一個楚楚動人的江南女子,端莊而秀麗的歡迎我的到來。我再次想起了“大藝術書房”系列圖書之《貝聿銘談貝聿銘》主編肖關鴻先生所說,希臘繆斯之神走向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公共空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藝術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繆斯也由女神變成了平民。”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之初,就如同裝滿傳統文化經典的豔麗繡線,在承載現代科學文化資訊的繡布里織出出了一幅“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相融合的“雙面繡”。在這個有著眾多著名古典建築的“文化聖地”中,建一座21世紀的新館建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貝聿銘先生用“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當代建築設計領域中,貝聿銘先生是世界範圍內最為公眾熟知的建築大師,是躋身於世界建築師行列的唯一華人,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藝術之一。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祖輩是蘇州望族,童年時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渡過。20世紀30年代中期,貝聿銘先生遠赴美國學習建築。在幾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貝聿銘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築作品達70餘項,獲各類獎項50餘次,1983年,他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茨克獎”。他在美國設計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樓等,在加拿大、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國北京、香港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公共建築。貝聿銘先生多夢想的執著追求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使世界各地眾多貝式建築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
蘇州博物館新館就是由時年己85歲高齡的貝聿銘先生與貝氏建築事務所設計,投資3億元人民幣,於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開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節正式對外開放。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新華社等眾多媒體評述為:“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這座建築的最大特點,它既在蘇州古城以獨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貝氏的烙印,又與周邊傳統民居渾然一體,成為中國建築發展創新的一個里程碑。當我步入博物館內庭院茶園紫藤園時,吸引我特別留意了園裡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貝聿銘先生將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聯,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連線而又佈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園藝,互相依託,自然融於建築。聽導賞介紹:紫藤園裡的兩棵紫藤,還嫁接著從文徵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我們只有在參觀完所有室內空間之後,才會真正理解整個空間的設計精神。外立面的形體穿插造就了室內空間的豐富性,而室內空間的多樣結構同時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風格特質。空間也是人為的,貝聿銘先生最新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蘇博的屋頂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與心境的交融。“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玻璃頂棚肆無忌憚地讓室內充滿陽光,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彙和對空間的影響力。陽光透過金屬百葉照射入室內,在牆面上形成了會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光影圖案。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情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這才是中國傳統的空間本質。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為設計師很好地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這些景與人們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可以這麼說,光與影一直是空間設計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讓室內室外環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蘇州博物館,貝老先生再一次讓光影成為了空間的主角。
在建築的中庭,陽光讓整個空間充滿祥和與大氣。可能是借鑑了傳統“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頂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採光井。陽光肆無忌憚地透過玻璃傾瀉下來,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著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時刻,參差錯落的牆面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趣且豐富。同樣,貝先生在處理小空間時,也一點不吝嗇使用光影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為了體現傳統園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屬百葉都被木質的貼面材料所包裹。陽光透過這些條狀結構在牆面上形成了連續的光影圖案,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饒有趣味。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園林的特點,採用傳統的粉牆黛瓦,然而表達方式卻又是全新的,錯落有致的新館建築以深灰色石材為屋面和牆體的邊飾,與白牆相映,雅潔清新。粉牆下設定了頗具創意的假山,一反傳統的疊石假山,採用些較有紋理的石片和石塊,其中也有剖劈的稜角畢露的“險峰”,與傳統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點迥然不同,卻也“清、醜、頑、拙”,各顯奇趣,與水中倒影難分軒輊,構成一幅新穎的山水圖景。從傳統藝術中汲取精華,加以創新運用於現代建築中,將傳統藝術昇華,使我們更充分地體會到傳統藝術的魅力。
時間總是短暫的,我還沒有滿足,我是多麼的希望故地重遊,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1月31日,我和爺爺去參觀蘇州博物館。
走下公交車,我們就看見了博物館的外牆。博物館外邊是一條並不寬闊的“小馬路”,路上鋪著方形的小石塊,兩邊的樹全用齊腰高的石頭圍了起來,遠看像一隻只盆景,路燈全是宮燈,整條馬路顯得乾淨整潔。
走進博物館大門,看到博物館的建築和我們的住房不一樣,粉牆黛瓦,屋面和牆體用深灰色石材做成,與白牆相配,漂亮極了!參觀博物館要安檢,我帶了一個易拉罐飲料,誰知是不能帶進去的,所以我一下子把它喝完了,差點撐破了肚子。進去以後,我們先去參觀楊明義的“百橋圖”。他畫的橋全是水墨畫。我們看到了蘇州的許許多多的橋樑,有大橋、小橋,平橋、拱橋,木橋、石橋。我還看到了我們甪直老家旁邊的東美橋和太平橋,畫得像極了。蘇州是水之鄉、橋之都。“小橋流水,人家枕河”是人們印象蘇州時用得最多的詞,楊明義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始終都在家鄉的橋頭上進行創作,所以才有“百橋圖”。我們還參觀了明清文人書齋雅物展、古代瓷器館、古代服飾館等,最後又參觀了“忠王府”。
轉眼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雖然有一點累,但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星期二下午,我們中年級老師同學們一起興高采烈去蘇州博物館'參觀了一番。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呀!
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大家邁著輕快的腳步,參觀了一個又一個美麗而富有歷史的作品。蘇州博物館是一座蘇州地方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它的藏館文物是以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和明清工藝品等。成為一座具有蘇州傳統建築特色又有現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現代化博物館。
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五代秘色瓷蓮花碗',他是國寶級文物,是蘇州博物館的珍貴寶藏之一,蓮花碗構思精妙,造型精緻,端莊有姿,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瓷蓮花碗的藝術造型與藝術價值是無以倫比的,我看著晶瑩剔透的它,久久不願離去。參觀完之後我們一起吃了糖粥,呀!一眨眼的功夫,老師就對我們說,要回去了。我真是依依不捨啊!
蘇州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我來到了蘇州。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無論是景色還是人文,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在蘇州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蘇州博物館了。
蘇州博物館裡陳列著許許多多珍貴的文物。有精彩的書畫長卷,有精緻的隨葬玉器,有精美的青銅禮器……但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在著名的“虎丘塔”牆壁夾層中發現的“五代越窯青瓷蓮花碗”了。這隻碗的製作工藝十分高超,且是極為罕見的“密色釉”。整隻碗釉色十分鮮亮,畫工極為精湛,雖然沒有那種金碧輝煌的華麗,但卻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玲瓏與清秀。此外碗的比例也十分協調,讓人看上去賞心悅目。這隻碗可真不愧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呀!另外,一尊宋代哥窯的“達摩像”也十分精緻。達摩像所批的“袈裟”是瓷制的,而中間的人體卻是用珍貴的木材所雕成的。外面這層“瓷衣”雖佈滿著開片,但這按一定規律排列的開片卻恰好突出了這件“袈裟”,而用木材雕刻的人體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十分逼真。木與瓷在這尊像上搭配得恰到好處,令人百看不厭,真是一件精品之作!
遊覽完了博物館,我深深陶醉在了古人的聰明智慧與心靈手巧之中。我深深折服於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