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精選10篇)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精選10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1
今天晚上集體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不知在平安夜看這麼讓因心痛的片子是不是一種諷刺。
現在已經看完這部片子一個多小時了,可是心情還是不能平靜,還是很堵得慌!片子裡的血腥、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折射……都給我的心靈強烈的震撼!總有那麼幾個片斷,我都不忍看,下意識的把頭別開。很佩服斯皮爾伯格,他找的切入點都令我感觸頗深……
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生活片斷和我們的是那麼相似。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受害。
當瑞恩和隊長在談論和哥哥們在一起的生活時,我感到很痛心。從那麼幸福的場景,一下墜落到死亡邊緣,那種對心靈的衝擊力,連我這個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恐懼吧!其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會突然消失,畢竟時間還有那麼多你留戀的東西啊!
看到片末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咒罵那個不敢開槍的傢伙,若是他敢在關鍵時候開槍,可能就不會釀成那麼慘的悲劇了,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地方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關鍵時刻成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時候。
都說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是啊,若是他們不放過那個德軍,他們的隊友就不會死在那人的槍下了。可在戰爭中,沒有誰對誰錯,成王,敗寇。
現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淨化一次心靈,真好……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2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直以來我都很少看戰爭片,因為總有那麼幾個片斷,太殘酷、太血腥,使人無法直視。所以,久而久之遇到這種畫面總是會下意識的把頭別開,但是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訊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們幾個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瑞恩。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而是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共同守衛橋,不過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但是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戰爭永遠是最殘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無辜的牽連。在燭光下,當幾個大漢露出他們的柔情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會聊八卦、開玩笑,他們談論的事情和我們平常談論得是那麼相似。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為了某些人的野心,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扯進來一起受害。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不光是政治的延續,它也會給我們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記憶,有的驚慄,有的慘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給人們帶來最多的是難過。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3
每一個故事都能帶來震撼,都能帶來心靈的富足與發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這部戰爭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從諾曼底登陸開始……
當美軍攻擊德軍時,面對城牆上的機關槍突突的不停,美軍冒死衝了上去,沙灘上是無數的屍體,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紅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衝鋒時死的,一位年輕的米勒上尉,帶領他的部隊,利用鏡子,發現了敵軍的數量,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兵,火力掩護後,攻佔了城牆!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家庭有著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戰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運輸機投錯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時的陸軍參謀長得知此事後,人道主義精神使他毅然決定,派搜尋小隊搜尋瑞恩,可他的部下卻不解,於是,他拿出了林肯給南北戰爭中一位因戰爭而失去五個兒子的母親寫的信來說服大家,於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動……
這部片子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麼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間,但在戰爭的背後,多少是有點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類只能靠自己的運氣,與經驗!
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其實外國的“抗戰”也挺艱難!甚至比中國死傷的還厲害!原本以為諾曼底這一仗盟軍打得很歡死傷很少的我徹底改變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瑞恩,他恪守職責,不因個人生死而拋棄隊友!與大家共進退!這讓我看到了美國軍隊的精神,他們是那麼有責任感!最終撐到了大部隊的來臨!
我徹底感悟了:一場戰爭的贏與輸,其實並不重要!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穫,但不耕耘就一定沒有收穫!責任感對於一個人來說多麼重要,愛拼才會贏,只要敢拼博,勝利一定不遠了!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4
週末,我看了一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爸爸說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戰爭篇,它大致講了:瑞恩在草地上見到了自己恩人(也就是一位烈士)的陵墓,突然想起了當年的那場戰役……快要到岸上了,敵軍的機槍開掃了,血流成河。不久後,用許多戰士的生命換來了沙頭攤。攻入沙頭灘後,上級派來了一支小部隊專門尋找瑞恩的下落。經過很長時間,歷經千辛萬苦,他們終於找到了瑞恩。此時瑞恩正扛著火箭筒炮轟敵軍的運兵裝甲車,找到瑞恩後,大家來到橋頭準備瑞恩的最後一戰。尋找瑞恩小隊的隊長是為了自己的愛人才不放棄這一場戰爭的,值得讓人敬佩。隊長為了不讓瑞恩受傷,自己犧牲了,瑞恩成功回到了家鄉。
我想到自己打羽毛球。雖然我非常喜歡羽毛球,可是一累就不想繼續了,而隊長卻為自己喜歡的不顧一切,真是值得敬佩。
為什麼隊長能為自己喜歡的不顧一切,而我卻不能?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5
這個元旦,我在家觀看了一部好萊塢的老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這是一部經典的戰爭電影,講述的是二戰後期美國軍隊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的4個兒子除了幼弟瑞恩外,三個哥哥都陣亡,出於人道考量,美國參謀部派出一支8人小隊在槍林彈雨中尋找瑞恩,將其平安送到後方。
這部電影戰爭畫面異常逼真,深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來之不易,除了讓觀者意識到生命與生命之間誰該救誰8個人救1個人到底值不值得這樣對於生命價值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之外,對映到我們現實工作生活中,也反應了團隊協作和領導能力的重要性。
電影的主角約翰米勒上尉是這支8人小組分隊的頭。他就很好地詮釋了作為一個teamleader是如何管理團隊、處理好與下屬的關係的。他們在尋找大兵瑞恩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每當有戰友犧牲時,就會有其他戰友對執行這樣的任務表示強烈的質疑。特別是一場小戰鬥過後,一位戰友犧牲,且米勒決定釋放德國戰俘的情況下,一位戰友強烈表示了不滿,甚至到了寧可坐牢也不繼續執行任務的地步。這個時候米勒很巧妙地用幽默化解了尷尬的局面,說出了大家都想知道的一段關於他自己過去職業的秘密,並引出了他對於這次任務的內心真實想法,大家聽了之後都心悅誠服。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學習米勒上尉管理團隊的方法和能力,在工作中,很多情況下都是團隊一起作戰,在團隊中,無論是作為teamleader還是teammember,都要清楚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當團隊發生意見分歧時,要巧妙地避開鋒芒,求同存異,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儘可能地說服對方,達成團隊共識,從而完成工作任務,切不可因個人情緒而影響工作狀態,繼續影響工作的完成質量。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6
在距離這天這個和諧安定的社會六十年前,這個世界在法西斯這個戰爭狂人的誤導下,充滿了硝煙,完全沒有和平。六十年轉眼就過去,二戰也早就結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它其中的一個感人的故事用電影這個形式記錄了下來,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電影開頭就是,老瑞恩帶著自我的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靈魂祈禱。自從俄馬哈搶灘成功後,總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犧牲的訊息,便下令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們幾個一個個地走向死亡,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找到了瑞恩。但是,米勒一行人沒有立刻走開,他們決定和瑞恩留下來守衛橋,最終米勒上校還是死了,死前還叮囑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這部電影十分令人感動,每一個細節,不論是這些戰士不惜自我生命去完成任務,還是拯救自我的隊友,這種精神無處不感動著我們。瑞恩在這部電影中其實就是一個期望,一個目標,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們對總部來的命令沒有絲毫的懈怠,即使是與死神應對面,還是要完成任務。這種精神也是隻有軍人才有的。早在軍訓的時候,教官就說過了,走路的時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牆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兇惡的,是殘酷的,但是即使惡勢力在強大,永遠是不會戰勝正義的,因為他們長官與戰士是沒有感情的,像盟軍的米勒上校就像愛自我的親人一樣地去愛自我計程車兵,這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此刻的生活雖然是沒有硝煙的平靜的,但是二戰依然給我們了許多的啟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樣告訴我們什麼是愛,像愛親人一樣地愛自我的戰友,自我的同學,這是最高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領會了二戰這個血的教訓!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7
首先,是採用了手提攝影機進行拍攝,攝影師在導演佈置的大環境中來回穿梭,使畫面達到了近似記錄片的效果,並且營造出了戰場上的緊張氣氛,令銀幕上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實、可信。
其次是導演對於機位的選擇。在登陸情節中,攝象機是手提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時刻都在運動中的,但又因為人工操作,因此,鏡頭一般都是平行對準物體或者是45度角的仰拍和俯拍,畫面設定是以士兵視角取景,用來製造出身臨其境的效果,再加上跟蹤拍攝,或乾脆將攝影機放在地上以人的視覺體驗觀察整個戰場,觀眾就隨鏡頭彷彿親臨奧馬哈灘頭,感受著槍林彈雨的威懾。斯皮爾伯格認為大場景不能很好地傳遞出戰爭的恐怖感,所以他沒有用航拍,甚至只在戰鬥結束的時候用了一回全景,而更多的是採用中景,最常見的則是近景和特寫。
第三是找到一個人代表導演的主體思維來綜觀整個戰場,這個人無疑就是米勒上尉。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借米勒的眼來表現出導演視角,以導演的思維來強化戰場語境,將戰場中每一個角落都詳盡地呈現在觀眾的眼中,並以耳鳴聲和被這聲音所淹沒的槍聲來做背景音效,再一次強化了銀幕上戰場氛圍,且以單一視角透視戰場全貌,用畫面傳達出導演的情感抒發,即對戰爭的赤裸裸和殘無人道做出了無聲的批判。
最後一點就是對死亡的拍攝。在戰爭中難免不死人,像諾曼底登陸這樣慘烈的戰爭死人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人死的得有意義。要有意義,首先要做到真實。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死亡鏡頭相當的逼真。士兵中彈後沒有掙扎就嗚呼了。在這裡,沒有了慢鏡下對死亡過程的“全程直播”,也沒有了不切實際的垂死反戈,死亡,來的是如此的快,快的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死亡逐漸增多,一個、兩個、三個……不計其數,最終營造出來的是銀幕上慘烈的景象,人們在不只不覺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戰爭中更是如此。片中的死雖然是短促的,但在鋪墊之下卻顯得尤為有力:水下計程車兵被重物纏住只能被活活的悶死;由於力氣不足而眼睜睜地看著冰冷的尖刀刺入心窩的猶太裔士兵……這些“死亡段落”以從生走向死亡為載體,傳達出戰爭的恐懼、悲慘與人性的沒落,人的生命是這樣的轉瞬即逝。
在影片20多分鐘的登陸戰役場面裡,幾乎每一個陣亡士兵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子彈居然穿過鋼盔打進腦門,一位腸子被打出的年輕士兵,驚恐絕望地發出撕心裂肺的呼叫:媽媽、媽媽。米勒上尉在槍林彈雨中拖著一受傷躺倒在地的戰友往前匍匐行進,炸彈轟鳴後他再回頭看,拖著的人只剩下半個軀體,他即將那可怖的斷屍丟開,作嘔不停地向前跑去。在這種刻骨銘心的視聽描繪面前,誰還能將那二戰的血腥、恐怖忘卻呢?
《拯救大兵瑞恩》讓你隨時都沉浸在它濃重的感動裡。每一個戰士的死都能夠引起觀者心理上和生理上極大的共鳴。它不僅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慘烈,法西斯的兇殘,並喚醒了人們對那些被戰爭輕易奪取寶貴生命的戰士們的深切懷念。它使人無法走出它的感染和感動。當人在槍鳴炮轟後轉瞬即逝的時候,你會被這巨大的傷痛所震撼,叫你在此時不能不去體味對那場邪惡戰爭的譴責與痛恨,對和平寧靜生活的嚮往與崇拜,以及對愛和人性終極關懷的重新咀嚼。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8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一直以來我還非常少看戰爭片,由於總會有那麼好多個片段,太慘忍、太恐怖,讓人不忍直視。因此,長此以往碰到這類介面一直會不由自主的將頭別開,可是這一部電影使我真實感受到戰爭的慘忍和對生命價值的瞭解。
電影開頭便是,老瑞恩帶著自身的親人趕到米勒上校的墳前,向他的生命禱告。自打俄馬哈風起雲湧取得成功後,總公司就收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放棄的資訊,便一聲令下讓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她們好多個都慢慢走向身亡,可是歷經艱難的勤奮,蒼天不負有心人,她們總算找到瑞恩。可是,令人疑慮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馬上離開,只是她們決策和瑞恩留下相互守護橋,但是最後米勒上校還是去世了,可是臨終前還沒忘記囑咐瑞恩要好好地活地下來。
對啊!戰爭始終是最慘忍的,它通常使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被可憐的拖累。在燭火下,當好多個壯漢外露她們的柔情似水的一面時,我忽然發現,她們也僅僅平平常常的人啊,也是有自身的妻室、自身的日常生活;她們也會聊八卦、玩笑,她們討論的事兒和大家平時討論得是那麼類似。沒人與生俱來便是英雄人物,而僅僅以便某些人的慾望,卻讓大批大批的無辜者牽涉進去一起被害。
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見到,戰爭不僅是政冶的持續,它也會讓我們全部的人留有不一樣的記憶力,有的'驚慄,有的激烈,有的哀痛,有的但有一點是同樣的:它給大家產生數最多的是傷心。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9
剛剛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面有幾個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1944年6月,盟軍在奧瑪哈海灘登陸。影片中,盟軍登陸艇裡,士兵們在海浪的顛簸中,很多人都難受得嘔吐了。很快,登陸艇到達奧瑪哈海灘前沿,剛才的難受變成了恐懼:有計程車兵在胸前划著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士兵咬了咬自己的護身符——十字架……,艙門開啟,德軍的MG42機槍開始招呼了,前面計程車兵紛紛中彈,後面計程車兵於是從側面往水裡跳,照樣沒有能夠躲過彈雨。呵呵,影片還對掉進海里計程車兵作了一些特寫,就是他們在海水下面被子彈擊中,鮮血直流。據說一般子彈在水裡的有效殺傷力只有3米,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美軍士兵雖然登上了海灘,但是被德軍機槍火力壓制而無法前進,美軍在海灘上傷亡枕籍(順便插一句,當時登上海灘的除了美軍外還有英軍,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軍隊,在影片中,我們好象只能看見美軍的身影);炮彈不時在人群中炸開,一名救護兵的腸子給炸了出來,倒在地上不停地叫著“媽呀,媽呀”,相信這樣的嘲誰看了都不會遺忘。美軍終於開啟一個缺口,衝到了敵人的工事後面,用火焰噴射器攻擊工事裡的敵人。德軍腹背受敵,紛紛投降。美軍喜歡殺俘虜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了。
在這部影片也有體現:兩名德軍士兵扔下槍枝舉著手從工事裡鑽出來,兩名美軍端著槍對準了他們,德軍士兵求美軍不要殺他們,不知是那兩名美軍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說著“你們在說什麼”,冷不丁地一梭子幹掉了他們。
影片中這段表現當年奧瑪哈海灘的十多分鐘的激戰是真實、讓人震撼的:在戰爭面前,個人的生命是那樣脆弱。看過許多二戰影片,像這樣具有震撼力的嘲並不多。
受命尋找瑞恩的兄隊在德軍陣地前,經過一番激戰後,消滅了幾名德軍,並且抓住了一名黨衛軍士兵。他們讓那名德軍挖個坑把死去的那名美軍埋了。這個嘲很個意思:可能是那名德軍見軍醫比較和美吧,他挖了一會兒坑,就和軍醫邊抽菸邊聊天,此時此刻,他忘記了恐懼,彷彿和軍醫是朋友一般。兄隊的其他成員過來了,他連忙跳進坑裡,繼續挖坑。美軍讓他上來他也不上來。可能是他知道自己要被美軍殺掉了,想用這種方式來感化美軍,換取一條生路吧;他不停地向美軍求饒,把救助的目光可憐巴巴地投向軍醫。兄隊的成員都想殺了他為死去剛死去的那名美軍報仇,只有軍醫反對。軍醫向約翰·米勒中尉求情,約翰·米勒中尉考慮再三,同意了軍醫的求情,放走了那名德軍。這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兄隊找到了瑞恩,想帶他走。但是瑞恩不同意,他要堅守在戰鬥一線。兄隊和美軍的其他部隊一起堅守一座大橋。很快,德軍過來了,在鐘樓高處負責觀察敵軍動向的美軍士兵報告說:敵人有兩輛坦克,約五十人。美軍開始埋設炸藥,並在四周的建築物埋伏下來,伺機而動。德軍進入包圍圈後,隨著一聲巨響,一輛坦克被炸得趴了窩,坦克周圍的德軍士兵被炸得血肉橫飛。美軍的輕重武器同時開火,德軍一片片倒下。從畫面上看,德軍遠遠不止五十人哦。否則,美軍也不會在自己先發制人並且給德軍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兵力還處於劣勢。戰鬥在殘酷地進行中,兩名美軍奔到一座建築物裡,從高處向敵軍開火。德軍發現了他們,也進入了這座建築物。這兩名美軍聽見了有人上樓的腳步聲,都是為是被激烈的戰鬥嚇著抱著槍和子彈不敢動彈的軍醫厄本。後來發覺不對勁,連忙開火,三名德軍被打死,可一名美軍也被德軍的子彈擊中而身受重傷。這時候,我們看見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呵呵,他不就是先前被放走的那名德軍士兵嗎!此時此刻,剩下的兩人都來不及開槍,扔下武器展開了肉搏。顯然,在殘酷的肉搏中,美軍士兵在體力下處於下風,他呼叫著躺在地上的那個美軍的名字,想他能夠起來幫自己一把。可是,那名受了重傷即將斷氣的美軍,怎麼能夠幫助他呢?他艱難地把匕首掏出來,匕首很快被那名德軍士兵奪去,美軍士兵抓住德軍士兵的手腕,想不讓匕首刺向自己。鏡頭轉向了厄本,他聽見了呼救聲,緩緩地向樓上走去,可他卻走向半途就停下了,只知道在樓梯裡哭。接著,我們看到一個特寫鏡頭:德軍士兵不顧那名美軍士兵的求饒,把匕首插進了他的胸膛。唉,可憐的孩子呀。由於你的懦弱,把自己戰友的生命給葬送了!完事後,德軍士兵從房間裡走出來,跌跌撞撞地下樓。他看了看站在樓梯上的厄本,可能認出了他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沒有對他採用行動;厄本早已被嚇懵了,哪裡想到對眼前這名德軍動手!影片給我們一個這名德軍領章上的“SS”特寫鏡頭,這個嘲就OVER了。
哎,對敵人的軟弱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呀。
在這裡,我們不能指責厄本放走了那名德軍士兵而造成後來幾名美軍士兵的陣亡——因為反對屠殺戰俘違反了人道和公理,同時也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況且厄本也不可能預料到放走這名德軍的後果。不過,善解人意的導演給了厄本一個挽救自己錯誤的機會:厄本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一下子成熟,和先前那個膽小、懦弱的他判若兩人。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一個人就俘獲了五名德軍,其中就包括那名殺害自己戰友的德軍。他開槍擊斃了那名德軍,也算是將功補過吧。
以上是自己的信筆塗鴉,請各位戰友勿噴!
《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10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值得麼?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說:誰都有母親,憑什麼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影片用一個小小的細節回答了萊賓的問題:為了一個空降師的生命安全,有人在他乘坐的飛機上焊了一塊鋼板,飛機嚴重超載,降落時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喪生,駕駛員悲痛地說“為了他一個”。同樣都是“為了一個”,這“一個”是列兵,那“一個”是,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斯皮爾伯格已經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斜到列兵瑞恩一邊。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那麼請看“泰坦尼克號”將要沉沒時,婦女、老人、兒童優先上船,沒有人對此發出疑問,難道紳士的生命不如婦孺重要?
與之相對的,新疆某地一個劇院突發火災,有人高呼:“讓首長先走!”為什麼?因為首長對革命貢獻大啊!這口號似乎天經地義。
兩種價值觀,對照如此鮮明,西方國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義,而我們從小接受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永遠要遵循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當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是,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這其實和老師讓我們做的鐵軌的選擇相類似,雖然我也是從小接受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選擇應該是什麼都不做,不轉向,也不直行,任其前進,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裡還會出現轉機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幸福還是苦難的生活著,我們都是平等的,我無權決定任何人的生死,也無權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因為不是我給了他們生存的權利,既然不是我給予的,那我怎麼能剝奪呢?
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關注,中國人需要的是平民憊識,是最一般的做人準則,而非既大且空的口號。在西方,同一個“人”字,並不以種族、膚色、地位高低、金錢多少來衡量其價值。在我國,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貴君輕”,程朱理學也鼓吹“人人可以為聖賢”。高呼“讓首長先走”的人、對和列兵誰有價值產生疑問的人,可能不知道,那麼就需要補課。每一箇中國人,都需要補上人道主義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