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觀後感(精選13篇)
航拍中國觀後感(精選1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航拍中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1
泱泱華夏,歷史上經歷了繁多的苦難,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已經看見了美好的明天,中國正在騰飛。中華之崛起已然起勢,華夏之創作者已然用新科技手段進行潮流創作。導演用貫穿全片的人文精神與對中華美好山河的無限讚美,飽蘸著濃烈的華夏精神。宏觀的敘事邏輯沒有帶來細碎繁雜,渲染的是立體飽滿的江西形象。創者的濃濃自豪之情透過全方位多角度的鏡頭展現的淋漓盡致。導演用一雙縱覽全域性的高空眼睛,自然地展示俯瞰視角下的清麗脫俗與奇巍秀麗。
導演對紀錄片的個人詮釋,包含著濃郁的民族自豪。華夏文明擁有博大的文化脈絡,歷史文化的積澱充斥著人文精神。導演透過航拍的手段構築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是文藝創作者的擔當。可見,在華夏崛起的步伐中,編導者們感悟到了民族精神。時代在變,心態在變,視野在變,角度在變。導演渴望透過記錄現在,反映民族氣質,啟迪未來。大國氣質正在成型,更需要新的角度進行鑑賞、品味。
《航拍中國》以宏觀的敘事邏輯來連結板塊,結構清晰具體,合理有效的建構了主體框架。在片子中,編導按照江西的自然地貌,以眾多小版塊例如城市、名山為線索,交織成完整的江西印象。在詳細的敘事線索之下,片子整體構建顯得極其自然,在完整邏輯框架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銜接自然而乾脆,以相近的點進行連結,相互堆疊下串聯成立體的完整映像。在這裡面,每一個小版塊都有各自的精彩。板塊之間以動畫生成的方式進行延續,逐漸生成,畫風自然清新,獨具特色。
從天空俯瞰時,觀眾的視角與常時完全不一樣,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力。上帝視角下所展示的大自然塑造的形狀,具有與生俱來的浪漫。奇詭的上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形狀在空中得以呈現。新中國人氣昌隆,人煙繁盛。徽宅的對稱在與尋常視角高度不一致的地方得以體現;舞燈長龍在視線內連綿不絕,中華人煙興盛至此。同期聲中的鳥聲與水聲接著白鹿洞書院的壎聲,音樂音響化,音響音樂化。音樂是創作者情緒的表達,貫穿全片的舒緩音樂正是創作者對美好山河的欣喜。空鏡頭的使用,供給觀眾思考的餘地,增加影片抒情性,相當於國畫中的留白,掌控影片節奏,並給觀眾帶入生命歷程的時間。
無論經歷多少曲折,總能迎來圓滿的結局。心態在變,角度在變。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步提高,帶給國民的是思維高度的拔高。這也正是《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等宣揚中國大國姿態的影片受到追捧的原因。《航拍中國》所表現出的對現實和歷史新的觀照角度和更通俗的表達方式,更加關注的是人類的普遍意義的情感,對家鄉,對祖國大地的血脈相牽的感情。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2
《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運用大量長鏡頭去跟蹤航拍,長鏡頭是本片紀實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自然光線構成本片紀實風格。以空中飛行線路為線索,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生態、文明中國。
一、長鏡頭跟蹤紀實航拍,呈現美麗中國的巨幅畫卷
《航拍中國》在鏡頭語言運用方面,科技感超高的航拍與大量長鏡頭,帶來了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例如:本片第一個長鏡頭便展現的是上海的高空,隨著飛行器的運動由湛藍天空一直到俯拍上海大城市的全景,向觀眾真實呈現一個現代化的上海,用一種獨特的視角,紀實的長鏡頭去真實記錄大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面貌,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貼近時代,貼近現實的中國上海,科技與文明共存的美麗都市,人文上海。
二、厚重而悠長的解說,展現出美麗中國人文情懷
本片除了紀實的長鏡頭,另一個亮點就是解說,本片的解說充分的彌補了畫面寬度,例如:解說詞中一段“朱家角已經度過了1700年的時光”。將畫面的單一性彌補,畫面中簡單的房子在解說的解讀下帶上了歷史的厚重,歲月的痕跡,也使畫面的意義有了深度,增加了寬度,讓觀眾墜入歷史的長河中,讓解說具有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片解說詞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渲染氣氛,統一節奏,隨著鏡頭的運動,解說將一個沒有情感的現場鮮活起來,利用細節的魅力去講述上海的故事,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
三、故事化的敘事結構去講述大時代下的東方明珠
本片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一個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上海,本片用夾議夾敘的故事化敘事風格去講述了上海在過去與現在變革的故事,一個標誌性建築就帶表了一個歷史故事,代表的是過去的故事,一個現代化的大樓就代表了一個現在的故事,一個活力都市變遷的影像故事,在大時代背景下變遷的記憶,用故事真實地再現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用故事去講述一個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
《航拍中國》用大量長鏡頭去紀實一個活力中國,人文中國,美麗中國。反手,解說詞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十分出彩。它串聯、遞進、深化內容,在這樣的片子裡,畫面再美,沒有解說就是半個啞巴,所以本片除了長鏡頭,解說是本片最大的助推劑。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3
自然孕育了文化,文化豐富了自然,歡聲笑語在自然與人文的編織中熠熠生輝,留下的光綿長深厚而又令人嚮往。紀錄片《航拍中國。江西》以其細膩優美的風格觸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靈,成功地做到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向觀眾再現了江西那典雅與韻味並存的美。
即使你不是特別偏愛美景,也絕對會因此而發出讚歎。富有韻味的構圖,點綴上靈性的色彩,配以美妙的音樂,以導演餘樂的手細細研磨,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屬於視覺的饕餮盛宴。
構圖塑造美的框架。影片在對畫面進行展現時,各種構圖混合運用,營造獨特的中國式意境。當鏡頭在河流與公路進行俯拍時,曲線構圖與斜線構圖帶來的流動感有一種特別的韻律,使畫面的空間更具深度。而在對於各種建築進行展現時,對稱構圖所帶來的平穩則充分為觀眾展示了古建築的古樸美。吸引眼球的是,導演在這裡巧妙的將畫面快速轉場,使畫面不會顯得過於呆板,同時,完美的保留了對稱構圖本身的平衡美感。鳥瞰鏡頭下,古樸的鄉村交織在綠色的叢林之中,人文美與自然美相互影響,相互遞進,共同在陽光下跳動著唯美的華爾茲,以此塑造出美的框架。
色彩點綴美的本質。在航拍之旅中,眼睛好比音錘,色彩宛如鍵盤,它們的每次接觸都會激起心靈的震動。影片中,綠色作為主色調貫穿全片,無論是壯麗的廬山還是偏愛江西的竹林都有著令人驚歎的畫面,它完美的詮釋了江西的活力與生機。而在對於小鎮生活與民俗進行講述時,則以為暖色調的紅色與黃色為主。其中最驚豔的是客家人的燒瓦塔,當暖暖的紅色映襯到人們的臉龐,那抹濃濃的幸福隔著螢幕傳遞到了觀眾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與歡樂。應該說,這份民俗的發展與自然密切相關,其本質無疑是自然與人文相互交集而產生的美,而這份美,將隨著時間繼續延續下去。
音樂昇華美的意境。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曾說過:“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的放大影像的效果。”這一點在《航拍中國》得到了充分體現。影片的總體音調平緩而優雅,配合上飽含情感的解說詞,在完美突出畫面的同時,又超越了畫面,以此延伸出更深層次的內涵與蘊意,那就是,美的意境。每個地方都有著獨屬於它的意境,廬山清冷的簫聲,婺源歡快的笛聲,龍虎山的鼓聲,人們在幸福中發出的笑聲,加上富有中國韻味的留白轉場,那屬於視覺與聽覺上的美著實讓人不得不發出讚歎。其實不僅僅只是如此,音樂更大程度上還表明了導演的期望。當畫面轉向南昌時,音調則在歡快中帶著雀躍,解說詞也高昂起來,對著滕王閣、八一廣場發出了讚歎,並表明只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千古名句流傳下去,滕王閣也就會一直流傳下去。
只要人與自然能夠一直友好的延續,江西的美也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4
《航拍中國》是由余樂導演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用無人機拍攝的方式記載祖國大江大河的一部優秀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綜合類地理紀錄片。第一季記錄了祖國的,海南,黑龍江,陝西,江西,上海六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地勢地貌。
正如影片開頭旁白所說,帶你領略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航拍中國》所採用的特效是很炫酷的,在描述祖國的大好河山時加入獨具魅力的視聽語言更能突出祖國的神奇壯麗。餘樂團隊使用無人機用俯拍的方式展現出每一個省份地區的地形地貌,更能給觀眾營造一種震驚的視覺效果,採用推鏡頭的拍攝手法更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大部分是解說詞,時而也會有無人機轟鳴的聲音,更加增添影片的真實感。拍攝每一個地區都會先展示出該區域的動態,地形圖。旁白解讀出所要經過的路線以及該地的人文歷史地理。之後按照規劃好的路線進行拍攝 多采用推拉鏡頭的手法拍攝。在的那一期中,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拍攝的特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田地裡的大片紅色,從上空拍攝給人以強大的視覺震撼力,隨著無人機的下降逐漸看清原來紅紅火火的紅色竟是大片大片的辣椒。在一定程度上,給觀眾了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感覺。在很多時候紀錄片中缺少的就是這種豁然開朗的神秘感。影片中不僅介紹了各種自然,地理環境,也有關於各地奇妙傳說,從而滿足觀眾的好奇感,更能激發觀眾到此處遊玩的興趣。在影片中,看著能“上天入地,無歲不能”的無人機,帶我們領略之前難得一見的風景。我看到了直上雲霄的崇山峻嶺,看到了坐落於白雲之上的建築。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無人機帶我們穿梭於不同氣候,不同緯度之間,各具地域特色的景觀呈現在我們面前。
《航拍中國》帶領我們認識瞭解了許多之前從未見過的東西,經過工作人員數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呈現給觀眾如此優秀的文藝作品。之前看到《航拍中國》的豆瓣評分就心生好奇,看完之後才的的確確領略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如果沒有如此優秀的團隊拍出這種型別的紀錄片,許多美麗的景觀不被人熟識,欣賞,這將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啊!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5
夤夜看完《航拍中國》第一集x,真的很震撼,太美了,美哭了,也學到很多知識。看了第一集x,瞬間改變了對x沙漠戈壁和乾燥荒涼以往的印象,感嘆生命奇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突然想起,奇葩說第三季中,史航老師的一句引用霍金的話,遙遠的相似性讓人感動。萬水千山,毫不相關的兩個地方,出現你未見過的相似,特別讓人感動。也徹底明白了,無知源於不瞭解這句話。當我們靜下心,願意去了解並接觸,那份我們不熟悉且陌生的歷史文化.自然奇觀與社會背景,我們才能真正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否則,那個地方,縱使是我們的國土,在我們的心中也永遠是異域。
回首過往,注意到每個省份和它們的人民在我們內心形成的固化形象,正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不瞭解,這份不瞭解造成我們對彼此的偏見。所以,我們要真正做到互相瞭解,形成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就必須跟隨鏡頭,或者身臨其境,出去多看看。當然,也特別希望,高鐵建設能夠聯通x與國家各地,縮短我們的時空距離,真正拉近我們彼此想互相瞭解和理解的心。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6
王侯將相坐擁疆土,只關注版圖輪廓裡多了幾個郡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只在乎文藻畫卷中融入了幾分意境。展翅的鷹雁可以俯瞰山川的美好,卻無法言語;於是,《航拍中國》“趁虛而入”,為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
《航拍中國》帶給我們更勝於“一覽眾山小”的視角。我們常年棲身於喧鬧的街頭巷尾,早已對周遭習慣甚至默然。紀錄片就是選取了這樣一片熟悉的土地,運用當下流行的航拍技巧,結合直升機與無人飛行器的拍攝,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宏大超然、新奇震撼的`感官體驗,甚至有了漫步雲端、俯仰天地的神一般的感觀。更令人欣慰的是,本片雖以宏觀角度拍攝為主,仍不捨棄對細微處的特寫,遠近交織,廣角與微距相輔,讓觀眾在廣博中不至於茫然。
除了視角,《航拍中國》還有可圈可點的編排敘述,還有堪稱完美的背景音樂。
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歷來是相得益彰的。若無故事,怎知同事文中的騎樓是從南洋跨海舶來,怎知壯美秦川中那一方小山包是凝結古代人民智慧與血汗的始皇陵墓,怎知綺麗裡那一處凹陷換來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振興?受制於航拍的形式,片中拍攝無法細緻入微或是鞭辟入裡,這一部分缺憾恰由敘述進行彌補,觀眾雖無法親眼目睹,但由文字而引發的無限遐思,效果或許比直觀拍攝來的更為出眾。
《航拍中國》背景音樂誠然是點睛出彩的,賦予整部作品靈魂。音樂主體框架由王備創作,他是國內一位有實力、有經驗的音樂製作人。以片首曲為例:開始以鋼琴和小提琴徘徊作為引子,如同清晨初醒,配合開場臺詞;而後鼓聲與大提琴(或為低音提琴)相得益彰,前者主導節奏,後者引領旋律,表達含蓄的律動、深沉的活力,恰與東方審美相吻合;後段是女聲高音吟唱與絃樂協奏相結合,達到網友所說的“燃”點,亦是作者及觀眾情感上的宣洩釋放點。
航拍之中的祖國山河是怎樣的?既有沉穩,又有躍動,既有濃墨,亦有多彩,總的來說,是壯美多嬌的。我們對於祖國山河的情感,同樣如此,既是含蓄深沉的,又是熱烈澎湃的。這部紀錄片的背景音樂樸素而不復雜,可謂大美至簡,從片中流出,流淌入觀眾的心田,將山川美景與觀眾心緒緊緊相系,創造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豆瓣對這部紀錄片評分達到9.3,網友評論其為“中國旅行指南”,也有說“我輩不可辜負這大好河山”,我更認同後者。其實,如需自我驚醒與振作,何必非得是《人民名義》此類作品?《航拍中國》所表現出的祖國山川的美,在我們內心所激發出的熱愛,是一切正能量的源泉。
以未到火候的文字點評這部優秀作品,總覺得“意不稱物”,而描述其背景音樂,更是“文不逮意”。優秀的作品還應由各位親自去一睹一聽,《航拍中國》值得觀賞,去體驗那未曾感受過的壯美與感動。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7
《航拍中國》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在空中俯瞰我們的大好河山,欣賞我們的美好家園,用眾多網友的話說就是:每一幀都可以用來當桌面。確實,美到讓人窒息。黑龍江篇以冰雪世界的家園引入,這怎能不勾起我對那份潔白天地的熱愛的呢?那晶瑩剔透的霧凇奇觀,還有700多萬公頃的大、小興安嶺,是東北虎、梅花鹿等動物的廣闊家園,也是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聚集地,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牡丹江雙峰林場雪鄉,鏡泊湖,伊春嘉蔭恐龍博物館,大慶和牡丹江冬泳,大慶連環湖,大慶石油,齊齊哈爾扎龍溼地,五大連池,漠河……
世界的創造,讓我們和這大自然奇蹟相遇,這是恩賜,亦是緣分。雪花飛飛揚揚,飛揚到北方的衣兜,我雙手合十,祝福著一個又一個心中思念的人。或許這些記憶只是生命中的過客,但是我年老時,在某個有著點點暖陽的午後或是星光熠熠的夜晚,坐在花香四溢的鄉村小院,搖著搖椅微笑著靜靜回憶,有風微微的拂過,所有的記憶是甜的。
好吧,美麗的黑龍江,我等到什麼時候一定再來看看你。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8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從身邊的世界到遠方的家園,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空中旅程從現在開始,和我們一起天際遨遊! ”片頭一出來,大氣磅礴,內心隱隱感動。
看到有人開玩笑地感謝節目組:《航拍中國》讓大家看到了陝西不只是有黃土高坡,新疆不只是草原氈房。我是偶然在電視上被新疆篇的美麗街景吸引看的,覺得畫面特別精緻,每一幀都可以作屏保,仔細看節目名稱才知道是全程航拍的。看科普《航拍中國》全部拍攝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總行程近15萬公里,相當於環繞赤道4圈。祖國真是有顏又有錢!
這部紀錄片很讓我喜歡的是不侷限拍一兩個大眾熟知的景點,觀眾跟著節目地圖的節奏走,配著旁白的解說,好像真的在這個城市生活過一樣。祖國一直在發展且發展很快,《航拍中國》很好地讓我對其他省市更新了印象。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9
作為《航拍中國》的總導演,餘樂坦言,直到看到網上觀眾評價,他才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新鮮團隊,能夠給觀眾帶來多大的驚喜,還是取決於團隊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語言,與觀眾是否保持了平等溝通的姿態,並且最終節目本身是否呈現出了該有的質量。
6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篇”中,綠洲文明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豔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豔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文明是我們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總體方向。而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餘樂說。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農業文明為主。
“所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說。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野性的元素。”他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電影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真正想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魅力拍出來。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看了老師推薦的《航拍中國》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看過以後,我覺得太震撼了!我們的祖國竟然這麼美!我們的祖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南面有崑崙山,北有阿爾泰山,中部有天山 。今天我就乘坐著“飛機”從天山開始旅行。天山上有近萬條冰川,有美麗無比的山峰,飛行到天山中部,一個美麗的大草原呈現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陽的對映下,神奇地出現了九個太陽。
我又“乘坐著飛機”來到了烏魯木齊市,這裡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離冰川最近的城市。9月,是石河子的棉花采摘的季節,採摘下來的棉花要九千量卡車才能裝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番茄、辣椒,讓我看到了一個火紅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再向西飛行,來到了安集海大峽谷,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4月,伊犁河谷的杏花,漫山遍野,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加上草木的綠色,形成了彩色的杏花谷!6月,薰衣草盛開了,我又看到了紫色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穿過氣勢雄偉的果子溝大橋,來到了賽里木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之旅就結束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進行下一個航空旅行,媽媽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繼續旅行吧!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11
春節以來,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航拍中國》引發收視熱潮。日前,《航拍中國》第一季的最後一集《上海》終於播出。從黃浦江的匯流入海,到外灘的萬國建築;從火樹銀花的豫園燈會,到高樓林立的陸家嘴金融中心,繁華摩登的上海以其獨特魅力,令電視機前的萬千觀眾為之傾倒。
上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人們的目光更多聚焦於她的今天和明天。但實際上,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脈,哪怕年輕如上海者,也有著她自己的“光陰的故事”。她所走過的道路,她所經歷的歷史,同樣是一筆厚重而珍貴的財富。
不理解城市的昨天,就難以看清楚城市的今天和明天。在《航拍中國》的《上海》一集裡,有這樣一句解說詞:“變化的時代裡,總需要一些不變的風景。它提醒每座前行的城市,時刻不忘初心。”紀錄片以唯美的畫面,展現了擁有1700年曆史的朱家角,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古剎,鬧市中的明代園林豫園,曾容納城市80%人口的石庫門,鐫刻著 1萬多個猶太人名字的摩西會館。這些都是在歷史時光的折皺裡,流傳下來的永恆見證和記憶。它們像一個個節點,勾畫出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
上海的歷史記憶正在日漸豐滿。就在今天,“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此次展出的一批重大考古成果,剛一出土就引發了轟動效應。它們有力地證實了,這裡早在唐宋時期就有著一座雄鎮東南的外貿大港——青龍港,表明上海自古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除了古代上海的歷史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之外,近現代上海的歷史也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已經確定年內開館,並“力爭在10月份左右開館”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目前正在為開館做緊張的籌備工作。上海是中國國際化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近現代歷史不但對上海自身極其重要,也是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建黨、早期工運學運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上海,近現代史上的上海,對全國的歷史程序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挖掘、整理、儲存、研究這段歷史,無疑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的籌備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向海內外徵集能反映上海歷史和文化的實物和文獻、照片資料。此舉並不是因為博物館缺乏展品,而是讓更多人透過參與展品徵集,挖掘、發現自己個人,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歷史痕跡”。上海的市民社會發育比較成熟,而且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匯之地,在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家族傳承之中,存在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成分。文物徵集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市民親身參與城市歷史的挖掘和整理,從而喚起市民的歷史自覺、文化自覺,以歷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大到建築、街區、景觀,小到日常習俗、生活方式。在市民群眾中培育鮮活的歷史文化素養,城市的歷史就獲得了生命力。
在《航拍中國》的《上海》一集中,鏡頭在一開篇就聚焦於長江、黃浦江、蘇州河等上海重要的江河。上海的歷史,也猶如這些江河,其源遠,其流長。她從初始的涓涓細流,最終浩浩蕩蕩,江流匯海。在此期間,她容納了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並在多元文化的融匯之中,獲得了澎湃生機和不竭動力。城市的歷史,不僅關乎過去,更是指向未來。珍視這段獨特的歷史,定可啟迪明天的路途。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12
央視紀錄頻道從1月28號開始推出《航拍中國》大型紀錄片,至今為止已經播出四集,分別是海南篇,陝西篇,新疆篇,黑龍江篇。第一季總共六集,接下來要播出的是上海篇和江西篇。看完四集,忍不住興奮激動,我海南風姿絢麗,我陝西曆史厚重,我新疆天高雲闊,我黑龍江物產豐富,關掉電腦螢幕竟然不自覺的哼唱起了“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抵制臺遊,抵制韓遊,抵制日遊,從此再也不要去刷標語喊口號了,建議從上到下直接普及這部紀錄片,那絕對立馬凝聚人心,讚美祖國,蔑視周邊。關鍵是這個不讓人反感啊,沒有那些說教,沒有那些激進,我們所有人被激發出來的熱烈激情,都源於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那深沉的愛。就是因為這些美景,就是因為這些物產,惶惶華夏絕對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去捍衛。
這個系列紀錄片完全用俯瞰的角度拍,讓人於上空觀滄桑之全貌,宏大完整,所有的山川河流的真面目都赫然眼前,再也不用埋怨只緣身在此山中了。還有它拍的每個省,基本上是把那裡的地理人文風俗歷史一起拿來介紹,讓人尤其的漲知識。一起看片子時,很多彈幕都強烈建議讓中小學的地理課上多放這個系列的片子。我也感覺這個建議好,這部片子涵蓋了很多東西,把中國的地理結構以震撼的影像呈現出來,從視覺上絕對能激發他們對我們祖國山水的興趣,還有從此以後學生們都會愛上地理老師的,地理老師會更加拼命的講我們祖國的博大浩瀚,這比什麼愛國教育都簡單湊效。
看這部片子裡的天藍藍水清清,我也突然想到柴靜之前的《穹頂之下》。難道我們所處的不是一箇中國?年前大家都還在關注環境汙染,大氣霧霾,怎麼過了一個年大家都驚歎我們中國的乾淨美麗了呢?這估計說的正能量了。一個成熟的社會,有善就必定有惡,有崇高就必定有卑劣,有天高雲闊難免也有汙水滔滔。關鍵是看我們社會的總體趨勢了,看這些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了,若都是在向好去的路上,就像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我們是過度階段,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前進的目標,劣氣的東西若將是被一點點吹散,我們就不妨等一等,不要苛責,平心靜氣的等上幾年,以觀其變。
大國的崛起,我們要正視現狀,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
就拿電視節目來說,一直播放鮮肉我們就忘了演技實力派是怎麼回事?一直播放《三生三世》,我們就忘了我們還有良心正劇《大秦帝國之縱橫》。綜藝節目一直播放《奔跑吧兄弟》,我們就淡薄了我們還有《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這樣有底蘊的東西。也如新聞媒體上一直報道離婚劈腿出軌,我們就忘記了我們周圍也有很多“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看了太多那些表達自由人性的電影,我們就忘記了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要遵從很多應有的羈絆。所有的東西都是五五分的,不見得好也不見得壞,不好不壞是我們平常的生活和人生。但是那些正能量美好的東西是點亮我們生活的部分,沒有它們,我們的日常是灰色的,也是不精彩的,人生似乎也是無意義的。嚮往美好,呵護美好就是這個社會必須要弘揚的正能量,無關政治,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遠離不了政治的。
《穹頂之下》的慘烈現狀確實存在,汙染食品安全很普遍的在我們的周圍,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我們黃土高原正在逐漸的披上綠色,還有科學家為研究那些覆蓋植被而付出日以繼夜的勞作;我們還有很多貧困人口,留守兒童,可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們現在的受教育水平比起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前所未有的提高,無論城鄉感覺只要想上學總是有機會上的;我們的社會有浮躁有攀比,還有很多青少年甚至爭著搶著去當網紅,可是我們社會里當然也有很多踏實低調埋頭苦幹的年輕人,他們為社會的運作或從事橋樑公路建築行業,或寫程式碼到深夜服務於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行業。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是隻有好的沒有壞的,當然也不是隻有壞的沒有好的,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不能因為有些特例的不公或汙濁現象,我們就去否定這個國家的種種,我們要學著從一粒沙裡看見一個世界,從一朵花裡看見一座天堂。
這第一季的《航拍中國》只是講了中國的東南西北中的幾個省,我大河南不知會被排到第幾季了,但是我不急也不燥,靜靜地等它拍出我洛陽帝都的全貌。洛陽的歷史厚重度絕不不輸於西安,如今洛陽環境的美好也是其它的古都比不了的。還有我們那一城的牡丹,即將馬上盛開,那滿城飄香的盛景,應該比新疆的杏花溝更要驚心動魄吧!我是愛洛陽的,當然我也是愛中國的。感謝這部《航拍中國》,讓我那久違的愛國熱情又被激發出來,讓我之所以高調的喊著“愛我中華”有個無人辯駁的理由,而且很是坦蕩,也不會擔心有人說我被,祖國的一山一水是映像到我們腦海裡的,那浩瀚的歷史燦爛是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的,我由衷的感到中國的博大,我由衷的為作為這片國土上的一個人民而自豪。
航拍中國觀後感 篇13
近幾年,含有“中國元素”的自然紀錄片在國外電視臺裡頻繁出現,宣傳中國。於是今年年初,中央電視臺終於籌劃了一檔專注於介紹中國美麗自然風光的紀錄片《航拍中國》紀錄片。從上映開始,這部紀錄片就大獲好評,從文案到配樂都美到極致。成為即《舌尖上的中國》後有一檔,口碑收視雙好評的紀錄片。
《航拍中國》紀錄片採用航拍技術以高空視角俯瞰整個中國。每一集片中都會有幾百個美景鏡頭。畫面之精美,氣勢之宏大。航拍最能體現,雄偉河山的廣大和人文之美。紀錄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國海南、陝西、黑龍江等地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冬夏風情濃厚的黑龍江。
片中,北國雪境的氣質一覽無遺。在庫爾濱,霧凇不僅美得晶瑩剔透,更擁有長達四個月的漫長“花期”。亞布力滑雪場上的人群在歡樂滑雪中體驗風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塊塊重達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塊,遠看像一顆顆甜蜜的冰糖。就是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變成冰雪派對的現場,搭建出哈爾濱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透過《航拍中國》紀錄片瞭解到了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為一體,形成了冰瀑奇觀。懸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龍潭,水底的溫度卻常年保持在10攝氏度以上!老人縱身一躍,人與自然合二為一。黑龍江這集除了片中秀美風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還有當地人與景的故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