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後感範文

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觀後感範文

  兩年多來,每次回老家,只要有閒暇時間,我就會去城郊的農田裡以及建築工地、古代建築遺址等地方去找瓷片,揀了怎麼也有一兩百斤的樣子,有點意思的分類精心放置在鞋盒子裡,這些對於提高鑑定瓷器的眼力感覺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看了中央電視臺上白明和馬未都做的節目,今天下午慕名特意去白明先生的博物館看,情況卻很出乎我的意料,令人感慨。

  從花市大街的西頭一直走到最東頭,是一段相當不近的路,白明先生的“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就在大街的北側,北京房地產交易中心的地下一層。白明先生據說在學生時代力主著讓父親把家傳的最後48件古瓷精品賣給一位收藏家,現在我估計應該在十億人民幣上下的古董,那時只賣了一萬美金。後來,白先生知道了那些古董的真正價值,惋惜之餘,愛上了古瓷片收藏,成績斐然,“片兒白”的名頭也逐漸在京城乃至全國響了起來。我最需要他這樣的博物館,而他的博物館,大概也是需要我這樣的人去參觀的,但我看完他的博物館之後,覺得他是又一次浪費了這些古董,用一個詞來形容他今天的作為,就是他學生時代的故事有一次“故技重演”。我從幾個方面講一下我的感受和感想。

  一,外觀形象很差。店名已經有些破舊了,沒有人擦拭整理,這些事情其實並不需要什麼錢,只要有人下點工夫去收拾就可以了。通向地下的寬闊的石階,落滿了塵土,還有好幾處髒兮兮的水漬,往裡走的時候,感覺很不舒服,彷彿這個店的主人自己都不怎麼重視這項事業。進了門,因為門上面有風鈴擺動,前臺小姐知道有客人來了,就打了個招呼,然後說,參觀是要收費的,交上十塊錢後,居然沒有任何其他反應,既不給張票,也不做任何介紹。

  二,瓷片草草放置。進門向北然後往西轉,放置了六七個玻璃展櫃,只是大概分了類,展櫃的後面是膠合板材做成的架子,放著一些稍微完整些的器物。每個玻璃櫃子裡的瓷片,一般只有十幾片上面是有標籤的,只是類似“M清--9”之類的字樣,絕大部分瓷片上面沒有任何標記,每個玻璃展櫃裡面有個小牌子,三言兩語地介紹了某個朝代瓷器的大致特徵。參觀者得不到講解是可以理解的,但連個比較具體的介紹都沒有,讓人十分遺憾。哪些很少的有標籤的瓷片上面的扣取紙,多數已經翻卷起來,很久沒有人整理了的樣子。而玻璃櫃後面櫃子上的展品上,即使有標籤的,因為距離遠,也很難看清那鋼筆寫的小字。

  三,空間閒置。在市中心租這樣大的店面一定要花不少錢的`,但店裡空蕩蕩的,展櫃很少,瓷片也很少。我很奇怪,據說白先生有六萬片瓷片,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租這個店面,卻只放千來片讓人看呢?如果只是把這裡當倉庫用,那真是太奢侈了。如果讓我經營這裡的話,我想,這個地方至少可以放置兩萬片瓷片,讓參觀者得到一次古代瓷器的饕餮大餐。我想,白先生吝嗇不給普通參觀者看他那些庫藏的瓷片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為什麼只放這麼點,始終令人費解。

  四,氛圍不好。前臺放置了幾本白先生寫的書,收款的小姐說這些書是出售的。在店裡轉的時候,卻發現到處零散擺放著一些跟古董沒什麼關聯的報刊,比如房地產方面的雜誌,還有《精品購物指南》等,跟博物館的主題很不搭調,另外,設定茶座佔據了博物館相當一部分面積,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倫不類。如果真的是為參觀者著想的話,其實放幾排長椅就足夠了,因為這樣的博物館裡來的參觀者應該不是以附近居民為主,所以設定茶座的辦法感覺是個敗筆。不同的地方掛著幾段白明先生自己的話,雖然很有激情,鄭重其事的知識性介紹等卻少的可憐,即使有,也是泛泛地講個大概。

  五,幾乎沒有管理。前臺小姐顯然不是喜歡古代瓷器的人,既不給客人講解,前臺也沒有有關白先生舉辦什麼活動之類的宣傳紙,也沒有博物館的簡介,人進了博物館,像個沒頭的蒼蠅,愛咋轉咋轉。媒體上所說的“觸控區”,我也沒有見到。

  按說開博物館不是贏利性質,是主人的一片恩惠社會的好心。記得白先生隱約有些怨言,抱怨客源很少,虧損經營,我想,似這樣經營,不虧損都難。如果古瓷愛好者來到這裡,能看見白先生數以萬計的瓷片,並有相當數量的瓷片上面或者旁邊有標記和簡單介紹,人來了一次如同上了一堂生動的古代瓷器大課的話,客人一定會絡繹不絕的,我離這裡只有五六公里的路,估計一年怎麼也得來個幾十次。但現在這種狀況,就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