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範文

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範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 篇1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有關抗戰這類重大題材的影視作品正在銀幕上熱播。此時,我看到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東方主戰場》第一集《東方危急》,心情難平、激情澎湃。

  該作品充分發揮紀錄片的特點、特色和特長,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其真實性的力量是任何藝術門類難以替代和重演的。殘酷的戰爭真相以及特定人物活動的氛圍與氣質,是難以"演"出來、"導"出來和"編"出來的。

  xx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紀念什麼?思考什麼?警醒什麼?歷史與當今的緊密結合,是如此迫切又如此真切。

  第一集《東方危急》序幕用今年大閱兵的盛況連結歷史滄桑的血與火,站在全人類反法西斯的視角來展現東方主戰場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不可摧毀的元氣、正氣、勇氣和銳氣。作品靠光影的細節感感動我們,靠歷史的尖銳性感染我們,不是平鋪直敘的文獻羅列,而是用藝術的構思和敘述方法走到歷史深處,走到我們的靈魂深處。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這部作品釋放出來的強大正能量,是對當前泛娛樂化現象的一種反撥,是對拜金至上、遠離信仰的一種喚醒。我深深感受到了這部作品中貫通著製作團隊所付出的心血和激情,感受到創作者執著於使命的跋涉和藝術的探尋。作為一名摯愛紀錄片的老兵,我真誠地向他們致敬。

  因為,《東方主戰場》這部作品,將不僅帶給我們歷史的回憶、回味、回望,更是對現實的回答和走向未來的迴響。

  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 篇2

  印象中,近年來沒有一部歷史紀錄片享受過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這麼高的待遇,片子的熱播既是難得的榮耀,更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也許沒有人比我更適合評價《東方主戰場》。畢竟我研究抗戰已30年,參與歷史紀錄片創作也有16年,主創過與抗戰直接相關的紀錄片8部,包括抗戰勝利60週年中央電視臺主推的紀錄片《抗戰》。這次深度介入《東方主戰場》的創作,更有著全新的感受,“國家立場“、”“國際水準”、“扛鼎之作”、“一號工程”等豪氣干雲的定位,令參與其中的創作者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使命的艱辛。用8集片子來承載4億人14年抗戰的歷史,還要勾連起中國與世界,並要求文字簡潔。對每一集的撰稿和編導而言,都是難以應付,又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

  昨晚觀看《東方主戰場》第二集,一幕幕“共赴國難”的勇壯場景令人心潮澎湃,不禁為編導的成功應對叫好。這一集中,僅有名有姓的國共將領就將近40位,涉及的大小戰役近20個,此外還沒有遺忘海軍、空軍的作戰。頭緒如此紛繁,卻安排得環環相扣,凸顯出全民族面對強敵寧願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驚人意志。

  這裡要贊一下張寶平編導,儘管片中內容極為龐雜,這位軍人氣質的導演仍然掌控自如,使得感人的細節依舊充沛,淞滬會戰中一位死不瞑目的無名老兵、平型關大捷後朱德總司令感人至深的家書等令人難忘。本集最有特點的是,雖然戰爭是慘烈的,但畫面並未只是血雨腥風,而是動靜結合,做到好整以暇。觀眾可以欣賞到七七抗戰爆發前夕盧溝橋的靜謐夜色和石獅子的迥異表情;淞滬大戰開場前,可以聽到江海關大樓的悅耳鐘聲,見到學生忙於考試的場景;南京大屠殺的慘絕人寰和戰前古城牆青藤纏繞、秦淮河的槳聲燈影帶來視覺上的震撼。這樣的藝術處理,不僅畫面上的黑白與彩色的節奏交替,避免觀眾視覺疲勞,同時更營造出和平的美好與戰爭的殘酷的強烈對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音樂的使用頗見功力,山西梆子的蒼涼與平型關大捷的神奇、“到敵人後方去”的輕快而靈動的旋律與八路軍、新四軍勇敢的挺進敵後,肅殺的戰場因為音樂恰到好處的引入而別有洞天。再加上動漫、地圖的巧妙運用,本集充分展現了紀錄片作為綜合藝術的特有魅力。

  看完第二集,我最強烈的的感受是,國難之際,中國沒有了黨派之爭,沒有了門戶之見,沒有了恩怨情仇。中國軍隊將士是不懼犧牲的整體,中華民族是骨肉相連的整體。片中將慕尼黑協定所體現的綏靖主義與中國鐵血抗戰的堅毅精神勾連比較,可謂是點睛之筆,因為當時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舉全國之力率先與危害世界和平的日本侵略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捍衛著民族的尊嚴,也捍衛著世界和平。

  沒有什麼題材比偉大的抗戰更能夠長久吸引著觀眾,這場四億人為尊嚴和生存而共同戰鬥的經歷永遠是中華民族強大的粘合劑,也是愛國主義精神豐富的營養劑。作為觀眾,作為一個抗戰史研究者,我要向《東方主戰場》編導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 篇3

  中國的英名是打出來的。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東方主戰場》之第五集《同盟抗敵》所展現的,正是中國人民與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死相依、同仇敵愾,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的幕後歷史。

  我們說,中國之所以是東方主戰場,不僅僅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中國戰場幅員廣闊,投入戰爭的犧牲巨大,還因為中國對日本法西斯的戰爭,頑強拼搏並持續了14年之久,其中的前十年,一直是中國軍民獨自與日本法西斯交戰相持,而美蘇英等國家是在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真正認識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的極端重要性。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長達十年的熱血生命的前期抗戰,美蘇英等國家就不可能看到東方主戰場的力量,進而與中國結盟。也就是說,沒有實力就沒盟友,更不可能有盟國。只要涉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你沒有真正的實力,奢求結盟等於幻想,前十年的苦戰,之所以得不到真正伸出援手的盟國,正說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了中國開闢的東方主戰場,拖住、消耗、殲滅了日軍的主力,使其不可能抽出兵力去攻打美國與蘇聯、英國,才使德意日法西斯在四面楚歌的壓迫下日漸不支,而最終導致失敗。

  笫五集,正是用一段一段的歷史往事,特別是歷史細節,從容不迫地講述與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擊日本對美蘇英等國家的側應與支援,並結成同盟的歷史事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是中國人民用生命與熱血打岀來的同盟,而且在最艱難的孤立無助的十年戰爭中,浴血奮戰、愈戰愈勇,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援與最後的結盟。這集從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爆發講起,用一組組珍貴的,甚至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揭示了同盟的過程與抗敵的歷史必然。如:1941年8月和10月,斯大林獲悉日本無力攻擊蘇聯,於是決定:將遠東地區的兵力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在莫斯科會戰期間,蘇聯就從西伯利亞調集了16個師的兵力投入戰鬥,為保衛莫斯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蘇聯崔可夫元帥曾感慨道:“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的確如此。正當英、美、蘇在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蘇德戰場陷入最黑暗日子的時候,中國軍民以鮮血和生命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並且以高超的軍事智慧和英勇頑強的拼搏,奪取了圍殲日軍五萬的“長沙大捷”,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在戰略上支援了盟軍,制約和打亂了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略配合。紀錄片真實地展現了守備長沙城的第10軍,從軍長到士兵,都在戰前立下遺囑:“成則以功勳報祖國,死則以長沙為墳墓”的感人情景。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傷亡約2.8萬,日軍傷亡人數超過5萬。這一次,美國是真正體味到了共同命運、共同擔當的內涵,支援中國就是自救自衛,就是反擊。長沙會戰大捷的訊息,使歐洲戰場、非洲戰場、太平洋戰場的反法西斯的低迷士氣為之大振。

  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美國支援中國的航空“飛虎隊”在飛越“死亡航線”時,許多飛機失事、飛行員葬身冰山峻嶺。有人向羅斯福總統建議:取消“駝峰行動”。羅斯福回答:沒有辦法,這就是戰爭。要是我們放棄了中國的大西南,中國大陸上的兩三百萬日軍就會掉頭往東,衝我們而來,那樣的話,太平洋戰場的戰況,將危及美國的本土安全。在羅斯福眼裡,為什麼中國戰場會如此重要,竟然與太平洋戰場、甚至與美國本土有著生死悠關的聯絡呢?原因就在於命運相系,在於美英共同制定的“先歐後亞”戰略。而這個戰略的可行性與決定性,就在於這個東方的主戰場上的中國軍隊決不能戰敗,否則,不是太平洋危矣,而是美國、蘇聯、英國以及整個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都將危矣。

  第五集,正是展現出了這樣的`歷史必然。即,作為東方主戰場,中國早已是同盟國“先歐後亞”戰略棋盤上舉足輕重的一足。在世界範圍內,為打敗法西斯軸心國,英美一足,蘇聯一足,中國一足,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誰也不能失去誰,沒有東方主戰場,其它戰場也很難支撐,這就是共同的命運結成的同盟。貧窮落後的中國之所以最終能夠贏得世界大戰的勝利,其根本原因是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百折不撓、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結果,說明中國戰場是蘇美英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支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是打出來的英名。

  東方主戰場紀錄片觀後感 篇4

  大型歷史紀錄片《東方主戰場》已經播放五集了。我作為一個從事二戰史研究近三十年的軍人學者,按說對這段歷史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看完《東方主戰場》這部精品力作,依然激動不已,感慨萬分。

  多年來,我們的研究一直在試圖把中國的抗日戰爭,有機地融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凸顯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出於各種原因,相關的學術著述和影視作品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這方面的文獻紀錄片,要麼只談二戰,要麼只講抗戰,把抗戰放在世界格局中去談,在國內幾乎是空白。

  即便是國外,有關二戰的影像資料和紀錄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大到二戰全史,小到二戰軍服,無所不包,但遺憾的是,其中很少看到中國抗戰的影子。

  這就像英國曆史學家安東尼比弗在他的新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說的那樣,中國的抗日戰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是“七巧板中迷失的一塊”。

  可喜的是,中央電視臺和軍事科學院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開了一個好頭,把那塊迷失的七巧板找回來了,把它跟另外六塊七巧板,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環環相扣連在了一起。

  單從片名來看,我們就知道,該片是把中國抗戰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背景下,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內在聯絡的,是一部高層次、大格局、氣勢恢宏的大片。

  如果說該片的前四集談的是東方主戰場的形成和堅持的話,那麼,昨晚播放的第五集《同盟抗敵》,是把東方主戰場這個主題推向了高潮。

  同盟抗敵,顧名思義,就是中美蘇英四大同盟國聯合打擊日本侵略者。經過多年的二戰史研究,可以說對這段歷史我已是瞭如指掌了。但是,讓我沒想到的是,當這些積存在腦海裡的文字的東西,以鏡頭畫面的形式展現在眼前的時候,它所帶來的那種巨大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的。

  ——紛紛揚揚的大雪中,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在向世人昭告,蘇聯紅軍將不惜一切代價與德軍奮戰到底!他們穿過紅場,在斯大林等蘇軍統帥的注視下,直接奔赴前線。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再也沒能生還……

  ——飛虎隊,讓日軍聞風喪膽的美軍航空隊,第一次在昆明上空與日軍轟炸機交戰,就取得9∶0的傲人戰績。就在所有人歡呼雀躍、熱烈慶祝的時候,誰也沒注意到隊長陳納德獨自一人躲在角落裡,淚流滿面……

  ——當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多年後握著前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的手,感謝他當年率部救出仁安羌7000多英國人的時候,她不會知道,駐緬英軍獲救全部撤離,113團孤軍戰鬥面臨險境。“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劉放吾當年寫在日記裡的這句唐詩,真實地再現了113團準備全體戰死沙場的悲壯心境。

  ——“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這是蘇聯元帥崔可夫發出的感慨。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有蘇聯紅軍的功勞,更有“成則以功勳報祖國,死則以長沙為墳墓”的數十萬中國將士的壯舉,有戰鬥在敵人心臟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的襲擾阻擊,把日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

  ——有誰知道,美軍飛機從中國基地起飛轟炸日本時,大量有價值的敵情報告和氣象預報,竟然來自延安情報站。更讓美國人大加讚賞的是,延安氣象站提供的資料最可靠,在美國協助建立的十個氣象站中名列第一。敵後抗日軍民救助的美軍飛行員更是數以百計,為此,25萬中國百姓慘死在日軍的報復性屠殺中。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集年輕的編導任海,話不多,但踏實鑽研的勁頭讓人佩服。他憑藉十年磨一劍的執導功底,和幾十部爛熟於心的二戰題材紀錄片,把這些時空交錯、遍佈全球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一連串恰到好處的鏡頭和畫面勾連起來,讓觀眾透過悲壯、艱辛和感人的歷史,看到的是中美蘇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聯合起來,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肩打擊德日法西斯,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任人欺辱的弱國成為四大同盟國之一,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得到盟國的認可。

  相信各位觀眾在看完《東方主戰場》全片,尤其是看完第五集之後,都會有這樣一個看法:中國抗日戰場是當之無愧的東方主戰場,這個地位來自長達十四年的中國抗日戰爭和八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見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