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通用12篇)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通用12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1

  抗戰題材影視劇正陷入“吃力不討好、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太雷,就會被詬病為神劇奇葩劇,甚至會有歪曲歷史、娛樂歷史的嫌疑;太正,往往又過於主旋律化,說教味濃郁,令觀眾望而生畏,主動遠之;太潮,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眼球,製造熱度,但類似“不合歷史原貌”的口水一樣會侵洩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批頗具地域特色的平民化抗戰題材影視劇應景而生。比如《打狗棍》,以熱河人民灑熱血衛家國為主線,唱響了一曲正氣歌。再比如《平民勇士》,以常德保衛戰為藍本,敘寫真平民真英雄的歷歷往事。而眼下正在央視熱播的《戰長沙》則以長沙保衛戰為歷史大背景,以草根之家的成長史為主線,再現了悲壯、悲情的長沙會戰。

  《戰長沙》基本上原生態再現了歷史上長沙大會戰的原貌,無論大轟炸還是火燒長沙城,都刻畫的極盡詳細、鮮活。硝煙瀰漫,戰火風雲,長沙兒女飽經磨難卻堅韌不屈,從而成為戰長沙、保長沙、衛長沙的最強大動力軍。誠然,國難之下,並非人人都是勇士,都是英雄。《戰長沙》以胡家為主軸,細膩記錄了他們從草根平民到勇士英雄的變化過程。相比槍炮火藥製造的大場面大震撼,小人物的成長史卻有著另一番的氣壯山河般的豪邁與悲烈,而這,恰恰也是《戰長沙》最吸引人,最不同於同類影視劇的地方。

  戰爭常常是以人為主,反應戰爭的影視劇往往也多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戰長沙》中,胡家上下老少幾十口恰如當時中國草根百姓的縮影,飽受戰爭摧殘,卻始終堅毅不拔,縱使赴湯蹈火、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胡家女婿薛君山原本是國民黨部隊中的小小保安隊長,欺行霸市,為所欲為,斂財、橫徵,各種壞事沒少做。但他卻是一個顧家的男人,對妻子溫柔體貼,對丈奶奶敬畏三分,儘管看不起吃軟飯、常抱怨的老丈人,但對家人,總體上做到了情義雙全。對家事熱心,四處為小姨子張羅婚事…盡顯其作為小人物的多樣性與生活化。火燒長沙城之際,他顧不得家人,時時以身試險,救出於自己有恩有情之人,儘管最後被誣為“放火賊”(因為他是國民黨保安,而火燒長沙城系國民黨所謂)當長沙大決戰來臨之時),但他不氣餒,清白之後,果決加入抗戰隊伍,馳騁在前線。

  長沙大決戰之時,他完全表現出了一個作為長沙人本該擁有義務與責任,對親人的牽掛,對敵人的絞殺,熱血之中,激情之上,盡顯湘鄉大地草根好男兒的火烈與辣到,成為《戰長沙》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實力派男星任程偉一改形象,出演有些壞有些混甚至有些惡的草根勇士,鮮活立體豐潤真實,不禁讓人擊掌叫絕。

  胡家長子胡長寧是一介書生,學校老師,懦弱、抱怨、糾結、清高…戰事到來時,他還頂不上家裡主事的女人,“窩囊廢”形象躍然屏中。但在經歷過一次次劫難的洗禮之後,他也慢慢成長起來,最終倒在了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胡長寧是一個小角色,楊新鳴也算不上演藝界大腕,但他的出色詮釋,卻讓這個小角色熠熠生輝,成為《戰長沙》中最奪人眼目的形象之一。那眼尖不經意的一瞥,嘴角隨意性的一動,欲言又止、時而流利時而結巴的言說,都將胡長寧的羸弱、委屈、憤懣、哀怨拿捏得淋漓盡致。當然,《戰長沙》中還有很多很多這樣讓人打心底裡感佩、感動的小角色、小人物,比如胡家奶奶等等等等。

  對小人物的細膩刻畫,細緻描寫,是《戰長沙》取勝收視熱動觀眾的主要原因。與以往同類型影視劇更注重場面、特效,並以此掀起高潮推動劇情發展相比,《戰長沙》則真正做到了“以情動人”,從而令這部頗具年代感的劇集更顯代入感、存在感。人物矛盾的生髮與終止,角色衝突的抑揚與拓延,則成了助推《戰長沙》劇情延展,直至高潮的關鍵因子。這也讓普通觀眾在觀劇賞劇的同時,不禁會發出這樣的慨嘆:如果當時我在場,我會怎麼做;如果我是胡長寧、薛君山我會怎麼做。也難怪同看該劇的長沙朋友會感慨——看《戰長沙》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實、真情、真感動、真溫暖。我想,正因如此,觀眾間的情感共鳴、心靈共振才會是由衷而生。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2

  印象中的戰爭題材電視劇,基本上都逃不了重現戰爭塑造英雄的特點,觀眾熟悉的《亮劍》便是一部典型的傳統形式的戰爭劇。正在央視八套上映的抗戰情感鉅製《戰長沙》,卻別出心裁獨闢蹊徑,透過描繪大時代背景下的小家庭小人物命運,以點帶面重現了戰爭下的世間百態。

  這部由霍建華、楊紫、任程偉、左小青等主演的電視劇,講述了“長沙會戰”前前後後茶園巷胡家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安穩的胡家,從長沙危在旦夕前為全家安排退路,到戰爭來臨時遭遇的痛苦和煎熬,再到身處戰爭困境中每個人為抗戰全力以赴,在這個戰爭時代背景下,演繹了一段家天下的小人物史詩。

  於是,胡家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整部電視劇的核心。胡家每一張生動的面孔,都成為了劇中最大的亮點和意義的存在。天真活潑俏皮淘氣的妹妹胡湘湘,溫柔美麗婉約優雅的姐姐胡湘君,調皮搗蛋叛逆真誠的弟弟胡湘江,沉默寡言溫潤低調的爸爸胡長寧,隱忍堅定一心為家的媽媽胡劉氏,沉重冷靜操持大局的胡十奶奶,肆意痛快敢愛敢恨的姐夫薛君山,還有堅定固執意氣縱橫的顧家公子民國軍官顧清明。

  作為《戰長沙》的男主角,霍建華飾演的顧清明的最為觀眾所關注。顧清明有著深厚的家世背景,他身上與生俱來的貴氣,和眼神中掩飾不住的傲氣在霍建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觀大局,識大義,出身顯貴卻一心只為家國報復,面對危在旦夕的長沙,他帶領隊伍堅持到最後一刻;他和胡湘湘之間從相親時的火花四濺,到戰爭中的惺惺相惜,戰火中綻放的愛情亦讓人為之動容。本以為翩翩貴公子型的霍建華不太適合出演戰爭劇,沒想到他塑造的軍官顧清明卻是可圈可點,他身上的氣質,他眼裡的堅毅,讓顧清明如此的生動起來。

  與霍建華一樣,楊紫飾演的胡湘湘同樣相當令人驚喜。在該劇的前半段,被眾星拱月的胡湘湘天真、活潑、淘氣、伶俐,絲毫不知戰爭的到來。純潔如白紙一張的她,在得知自己做錯事情影響軍事防禦時,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認錯的場面很是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她調皮得有些過,卻讓觀眾看到她內心的善良。她成長環境所造就的她,也讓她以後能夠勇敢無懼的面對戰爭,並且頑強的逆流而上。

  左小青飾演的姐姐胡湘君,如同預料之中一樣的溫柔美麗婉約賢淑。為了家庭她放棄了愛情,為了愛情可以犧牲生命。她是一個看似溫柔卻十分堅韌的女人,如同很多傳統的女人一樣,為家庭為丈夫為孩子為信仰而堅韌不倒。任程偉飾演的薛君山便是胡湘君的丈夫,這是一個註定出彩的角色。他是長沙的地頭蛇,活得痛快愜意,敢愛敢恨,為所欲為,即便是亂世中也讓妻子衣食無憂。後來,穿上軍裝的他,更是為了家國奮不顧身,成為頂天立地的大男子。

  胡家的雙胞胎小兒子胡湘江,也在時代背景下經歷了成長的洗禮。戰爭前,他調皮搗蛋、好高騖遠,不諳世事,不懂兇險;戰爭中,他被驚醒,一夜之間長大,堅定的走進了硝煙瀰漫的戰場。胡家爸爸胡長寧是一個沉默溫潤的家長,他常常低著頭,一副懦弱的讀書人樣子,但是他會勇敢的為女兒說不,他亦會在日本人的槍口前搖頭。胡家的大家長鬍十奶奶,和所有大家族的當家主母一樣,堅韌、勇敢、頑強,哪怕是風風雨雨漫天戰火燒到了家門口,她也能夠扛下一家的大小事務,將一箇中國女人堅韌的品質刻畫得栩栩如生……

  還有隱忍的胡媽媽,還有倔強不服輸的胡老太爺,還有父母雙亡毅然投軍的金鳳,還有有情有義的劉明翰,還有很多很多一張張鮮活生動的面孔,甚至來不及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但就是這一張張面孔,演繹了那段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家長裡短、戰爭槍火、人生百態,還原了那段真實生動風雨飄搖的戰爭歷史,書寫了一段無法複製平凡而又偉大的小人物史詩。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3

  費·雯麗主演的影片《魂斷藍橋》曾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其主要原因正在於影片從戰爭中的小人物入手,講述了一段普通人細膩而真摯的烽火愛情。與《魂斷藍橋》等影片相比,《戰長沙》同樣擁有一種類似的氣質,儘管影片中的主人公身世經歷並不相同,但那種感天動地的烽火之戀以及中華兒女奮起抗戰的精神卻帶給我們更多的震撼。

  一場74年前的焚城大火,將一段抗日戰火中不離不棄的動人愛情引入觀眾眼簾。作為胡家最寵愛的小孫女,胡湘湘(楊紫飾)原本是一位初陽般動人的美麗少女。一次無奈的相親,她遇到了青年軍官顧清明(霍建華飾),從此開啟了一段蕩氣迴腸的烽火之戀。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楊紫的表演功力對她來說是一次突破性的挑戰。從最初有著幾分麻辣的天真少女到冷靜的護士志願者,再到結婚為人母之後的大氣端莊,她演活了一位少女在戰火之中的蛻變成長,她也憑藉這次的表現完成了一次區別以往角色的驚豔轉變。

  初時的胡湘湘一身典型的民國女學生裝扮,外加兩條俏皮的小辮子,青澀中透著幾分可愛。在被迫相親之際,胡湘湘對帥氣的顧清明一見鍾情,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她不惜各種搗亂,讓顧清明又氣又無奈。為了攪黃和盛家少爺的親事,她甚至故意裝作病人,幾分任性、幾分張揚、幾分俏皮,讓觀眾印象非常深刻。尤其在姐夫被抓走面臨死亡之際,深愛姐姐的她義無反顧地找到顧清明,含淚說著“只要你把我姐夫救出來,我就把……自己交給你”,那一刻,這個為家人無私付出、敢愛敢恨的少女深深走入了我們的內心,也悄然打動了顧清明的心。

  長沙會戰步入白熱化之際,顧清明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胡湘湘則成為了一名戰地白衣天使。在戰火的歷練之中,她漸漸褪去了青澀,目光中多了幾分沉穩和冷靜。她和顧清明的心終於走到了一起。只是戰亂中的他和她註定了分離。此時楊紫的表演並沒有過多雕飾,卻更加令人動容。追趕著開赴前線的軍車,胡湘湘一路喊著顧清明的名字,撕心裂肺。救護傷員的忙亂中,兩人在回眸的剎那間目光交匯,又匆匆離別;親手給愛人繫上護佑平安的紅線,卻不知何時再相逢。她說“我什麼都不怕,只要你在”,戰火、犧牲、離別她從不放在眼中,只要他還活著。這樣的烽火戀情如此驚心動魄,這樣的胡湘湘如此讓人心疼!

  大戰來臨之際,顧清明以必死之心準備好了遺相,他不想拖累這個勇敢的女子,不忍讓心愛的人成為遺孀。此刻,胡湘湘含淚說著“我都能堅持,你為什麼不能”,那種超越生死的愛情如此堅定。而在顧清明失去資訊之後,她拿著愛人的照片一個人一個人地詢問,沒有眼淚、沒有哭泣,只是堅定地尋找,這樣的女子早已勇敢地幾乎讓我們落淚。一路走來,戰場上泛著淚光與微笑的簡陋婚禮、劫後餘生之後的那個心酸擁抱、走過亂世的綿長愛戀……楊紫的表演帶給我們太過複雜的滋味!

  從某種角度來說,偶像劇男主角霍建華與童星楊紫出演抗戰戲,似乎給人一種非常另類的感覺。但兩人的表現卻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想法,突破帥氣外型的霍建華、走出童星影子的楊紫,無不綻放出全新的動人氣質,帶給我們一種非常默契的觀感。對於童星出身的楊紫來說,走出固有印象其實很難,畢竟《家有兒女》中夏雪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如今,她用非凡的演技證明了自己。從《心術》中的小護士到《花非花霧非霧》中的職場麗人,直至《戰長沙》中從少女到為人母的蛻變,角色身份跨越之大,讓我們看到了她表演日益多樣化的蛻變。她一步步顛覆了自我,褪去了青澀、增添了沉穩,賦予角色內在的靈魂。戰火中尋覓愛人的她滄桑而堅定、戰後迴歸故地的她大氣而沉穩,那是一種發自靈魂的氣質,預示著楊紫在表演中的日益成熟。

  有人說,霍建華和楊紫是抗戰劇史上最另類的搭配,但我們卻覺得很舒服。兩人質樸的表演保留了抗戰戲的原有滋味,同時也多了一絲偶像劇的氛圍,將烽火戀人的定位展現得恰如其分,讓我們依稀尋到了《魂斷藍橋》等傳世之作蕩氣迴腸的味道,這就是楊紫和霍建華的成功!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4

  本來以為《戰長沙》是《彼岸1945》《像火花像蝴蝶》那樣的反戰精品劇,結果看後發現遠遠超出預期。有人說這是《亮劍》後最震撼人心的抗日精品劇,但誰都知道《亮劍》儘管經典,卻是共軍抗日題材,相比原著有和諧成分。由於以前國家的教育制度弊端,加上兩岸政治關係的複雜緣故,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書本上對國軍抗日寫之甚少。所以孔笙、張開宙指導的《戰長沙》能直面真正的歷史,既擁有精彩紛呈故事、栩栩如生人物、焚城與圍剿抗日激戰,又在國產劇製作環節上做到了登峰造極,已然是年度必看經典大劇。

  改編自小說家卻卻原著的《戰長沙》,選擇了從長沙城的顧家視角,去描寫湖南老百姓與國軍受鬼子侵襲時血淚噩夢。誰都知道八年抗戰時期,“長沙會戰”讓國民黨軍隊和老百姓都死傷慘重,卻很少有人從一個的家庭入手,描寫那段動盪歷史中命運浮沉。劇中,沒有先以功勳赫赫的軍方作為主線,反而從顧家替小兒女張羅婚禮著手,依靠小人物兒女情長牽動整個民族的命運。而蔣密令燒長沙、軍隊缺糧,後援不利、高利乘機敲詐、日軍鐵蹄侵略殘殺等血淋淋細節,則透過豐富多彩的劇情逐步展開,讓我們看得觸目驚心。

  年齡相差10多歲的人氣男星霍建華與90後女星楊紫首度合演情侶,本來並不被看好,卻意外碰出摯愛火花。顧清明與胡湘湘,男方俊朗帥氣,卻是心高氣傲的官宦子弟,女方清純可人,卻是刁蠻任性的大小姐,兩人起初是歡喜冤家,卻由於歷經烽火硝煙磨礪,逐漸心有靈犀、暗生情愫、相濡與共,讓人瞧得格外溫馨。而曾憑藉《大雪無痕》《破冰》成為實力派男星的任程偉,扮演“長沙地頭蛇”薛君山,他為所欲為,斂財手段一流,不斷言語幽默、插科打諢,這名圓滑勢利的軍痞,想在亂世中讓妻子一家衣枕無憂,被迫毅然走向戰場。任程偉神采奕奕的精彩表演,戰場上指東打西,生活上照顧家人,卻不幸被暗槍擊斃,堪稱全劇最搶眼的人物。

  同樣牛駿峰扮演的小滿,則起初是懦弱不正經少爺,追著瑛子扮演的金鳳不放手,辜負劉真君扮演的秀秀,貸款高利險些斷送了家族房產,最終選擇捨生取義,同樣有著血性。這是一部將抗日寫得超現實,卻不亂喊口號的經典劇。例如王永泉的胡老太爺,雖是固執死板的老頭子,讓王彩平演的胡奶奶不能原諒,卻不願為日軍提供糧食,黯然走向了絕路。而在民族存亡的關鍵問題,楊新鳴扮演爸爸胡長寧,則少言寡語、懦弱膽怯,屢屢受迫被日軍威逼,只得嚇得半死去上任,反而現場高唱驅除敵寇戲曲,這種隱蔽的精妙鋪墊,讓人物死得其所充滿了信服味道,完全是神來之筆。原著作者卻卻曾私下跟我說,要以嚴歌苓、趙冬苓為目標,這部《戰長沙》大獲成功,興許讓人瞧到了希望。

  本劇擁有獨具慧眼地的微觀視角,聚焦到一個個平凡的老百姓身上,他們有著自己弱點與缺陷,而中華兒女在日軍鐵蹄侵略下,奮起反抗則是被逼和痛苦的。外有鬼子重灌武器襲擊,內有國民黨高層支援不力,這時兵力遠不是對方敵手,糧食供應不少,武器彈差勁,甚至放棄百年長沙城,暗下黑手焚燒。目睹保安隊隊長白天還在樂呵呵準備燃燒,卻不清楚自己早被高層矇在鼓裡,結果一夜之間長沙城被燒成了廢墟。或許顧清明和胡湘湘的存活,再度重建幸福家庭,則以真情彰顯亂世之中的溫暖,傾注了懾動人心的正能量。

  筆者認為,今年你可以錯過《一步之遙》《星月傳奇》《太平輪》《雲中歌》,但千萬不要錯過《戰長沙》,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在這個《泰囧》《分手大師》等譁眾取寵的鬧劇霸佔影壇,狂騙票房的混蛋時代,在這個《宮鎖連城》《步步驚情》《隋唐英雄》扎堆雷劇搶拼收視率的不良氛圍內,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團隊居然逆天而行,下的功夫完全不亞於好萊塢頂級大劇,他們投資重金並用良心在拍精良的抗日史詩大劇《戰長沙》,既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了不起的,還註定是載入史冊的壯舉。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5

  終於看完了《戰長沙》,總體感覺有些拖沓,也許好東西就那麼一點,淨是乾貨,誰也經不住掏。總的來說是一部良心劇,歌頌了人性的美好,也展現了某種歷史的真實人性的真實,衝擊了我們被教科書洗白了的頭腦,讓我們看到了歷史與人生暗黑的一面。

  1、人世之美好世界之希望主要在年輕人。民族受辱親人被戮世有不公,我不奮起誰奮起?一腔熱血滿腔正義堂堂男兒,馬革裹屍又何妨?顧清明、胡湘平是也。

  2、英雄多半是逼迫。人群中的大多數都是隻想平凡過日子的人。安逸舒適的生活是大多數人的夢想,不想吃苦受罪,不想衝鋒陷陣,不想拋頭露面,可是當被逼與絕境,人性的尊嚴就必然被喚起。慷慨赴死又何懼哉?薛君山、方覺平、小滿是也。

  3、自私算計有時亦是無奈。當你知道在你犧牲的背後竟充滿了政治與權謀得失與不公;當國家大義嚴重損害了小家的生存,你欲為之一博,誰又可以責之?顧爸爸、胡爺爺是也。

  4、默默的承受既是弱者的無奈也是弱者的堅韌。面對無窮的災難,我們中的大多數選擇了默默的承受。在無奈的承受中儘可能地活下去其實也是一種堅韌。活下去,把種族的根留住,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還有希望,英雄們的奮鬥也才有價值。胡家的諸多女眷們和劇中所有的普通百姓們。

  世界不息,鬥爭不止。希望人類更多地運用理性與智慧來解決問題。希望無辜的犧牲少一些再少一些。希望人類剋制心中貪婪的欲魔,希望大家永遠能和平相處。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6

  從來沒有一部近代戰爭能像《戰長沙》這樣,充滿了悲憫的力量,這在近年的抗日神劇、雷劇甚至正劇中,都是很難感受到的。《戰長沙》的故事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長沙會戰,以及在會戰的歷史背景下,長沙城軍民的生活與鬥爭。內地抗日題材影視劇眾多,但將鏡頭聚焦到長沙會戰,《戰長沙》卻是第一個。那麼大的中國抗日戰場,為什麼選擇長沙?那是因為,無論從戰爭的規模,還是戰役的持續時長,以及這次戰役對國際形式的影響,都可以讓長沙會戰在整個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中留下厚重的一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長沙會戰,給長沙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這裡,中日雙方展開了曠日最為長久,投入兵力最多的拉鋸戰,而長沙城,也在戰爭炮火以及人為縱火中,成為了二戰中遭受破壞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亂世之中,更能見人性,也更能見人性之毀滅,所以電視劇《戰長沙》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既是最佳的切入方向,也是給編劇、導演以及演員們,出的一道難題,怎樣才能將這一歷史題材拍得真實,而又精彩,確實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其實長沙會戰的主角,除了平民百姓,就是國民黨官兵,某先進黨在這次戰役中並沒有什麼戲份,因此首次大規模用一部電視劇,還原當年長沙之劫的歷史真相,這在中國電視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想當年杜甫的一首《春望》,猶如為《戰長沙》所寫,邊看邊讀,才能完全瞭解同樣的情懷,那是一種遠勝在教室中朗讀背誦的深刻,“恨別鳥驚心”與“家書抵萬金”的顛沛流離,更令觀者自危,猶如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無助前行,難以自拔。

  從品質看《戰長沙》,是近年同類題材中的佼佼者,故事精彩,角色豐滿,製作精良,一干演職人員盡心盡力,在種。種神劇雷劇中殺開血路,成就了這樣一部經得起觀眾考驗的大戲。本劇故事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劇情,其一是當地胡家大宅門的家族恩怨,其二是抗日時期國民黨政權的風雲變幻,正所謂國難家仇,大概如此,但當小民被滾滾的歷史車輪所碾壓,再強大的家族也無法抵擋戰爭機器的破壞。當然,所謂“焦土”抗日,看起來不過是一個口號,實施起來,確實火燒長沙的歷史悲劇,唯有全民一心,聯手抗敵,才能等到勝利的一天。

  劇中的胡家,發家於在湘潭,是當地的鄉紳大戶,因為和鄉下的族長大爺爺不和,胡家奶奶帶領自己的分支,就居住在長沙城中,這裡雖然駐軍很多,但也是戰亂最先波及,雖然長沙胡家依然是宅門大院,但抵擋不過天災人禍,雖然在敵機轟炸和長沙大火中躲過一劫,但卻難以抵抗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即使有身為保安隊長的女婿的保護,也只是獲得了暫時的安穩。

  凌駕於胡家的矛盾之上,則是《戰長沙》為什麼選擇了胡家作為本劇的切入點,細究之下,其實還是有很多原因的。從家庭成員構成,家庭中也有黨派、階層之爭,彙集了當時城市各階層人員,有知識分子教書先生、有軍官、有工薪階層的醫生和護士,他們共同避在一個屋簷下,有意識流的衝突,有階級層面的隔閡,也有同為國難之下受災之民的惺惺相惜,就是這種頗具複雜程度的解讀,為我們呈現出了整個長沙城的人生百味,也根據時間的推移,讓公眾瞭解到伴隨歷史的變遷,人物個體產生的變化,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悲歡離合。

  《戰長沙》的主要人物,伴隨劇情的發展,都產生了這樣那樣的關聯,而具有代表性的胡家,無疑是整個蜘蛛網的核心,勾連起本家上下幾代人,也勾連起當時長沙城的各方勢力人物,將各方對抗力量巧妙設定於胡家的關係,透過他們的融合和爆發,帶出歷史環境下的社會變遷。大處對社會階層的刻畫之外,《戰長沙》還著力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比如老丈人和姐夫的秀才遇上兵,姐夫和妻子、大表哥、湘湘、顧清明的衝突,顧清明和湘湘歡喜冤家似的由陌路到相愛,都是一幕幕悲喜劇。

  劇中楊紫所扮演的湘湘,與霍建華所扮演的顧清明,自是有一段“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愛情,這段感情明星標誌著現代戀愛方式的到來——自由戀愛,由此也襯托出湘湘的姐姐和姐夫的舊式愛情——無感情婚姻,幸虧在丈夫薛君山入獄後,兩人的感情有所發展,否則就又是平淡如水的一生了。似乎每個人物的故事都充滿了戲劇張力,讓每個人物更加豐滿,也令觀眾印象深刻。

  《戰長沙》從小處著眼,大處放手。如果說胡家反映的是整個長沙城的興衰,那麼長沙城則是整個災難深重的中國的藝術性寫照,這是遞進式的符號化藝術濃縮。胡家一門皆英傑,無論是成為游擊隊的小滿,大火後入伍的薛君山,還是最後成為湘湘丈夫的高階軍官顧清明,還有湘湘的姐姐,父母……山河猶在國已破,重整河山待後生。其實從胡家的經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部抗日劇,年代比較久遠的電視劇《四世同堂》,那是根據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編,講述了北京的一門大家族在日軍侵華過程中所遭遇的悲劇人生,與如今的長沙胡家一南一北,首尾呼應,但不變的是戰爭的殘酷,反抗的勇氣,誓死的決心。

  當然,《戰長沙》的精彩,是在於本劇對每個主要人物,都進行了有篇幅的描寫,匯聚到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回想,在長沙那塊熱土,拋頭顱灑熱血保家衛國的人性本能。作為第一次把長沙大火呈現出來的電視劇,《戰長沙》更是具備了史料發掘價值,該劇在題材、故事、角度上的突破,都值得我們向全體主創致敬,當然,還有相關部門審批領導,你們都是有胸懷有遠見的歷史見證者,也給了觀眾見證一家人一座城一個國家在存亡之際的頑強的抗爭與赴死的感動。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劇中人物,無論有怎樣的衝突和矛盾,怎樣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在家園破碎之際,還都是以國家存亡為己任,最終在抗日的大時代下,形成全家參與抗戰的團結一致。由此,劇中人物完成了國難當頭的人性昇華。這是本劇從看熱鬧,到看門道,最後晉升為看療效的文藝作品感染人的功能性遞進,記住了這部劇,瞭解了這段歷史,並能從先輩前仆後繼死而後已的抵抗外侵爭取自由中,激盪到自己的奮發圖強,永緬過往,已然是《戰長沙》帶給觀眾的最大意義。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7

  假期我觀看了影片《戰長沙》,令我感觸很多,影片中的主人公湘湘無憂無慮滿心想著嫁人時,戰爭已經悄然降臨了。而剛從南京大屠殺逃亡過來的金鳳對湘湘說當父母兄弟的血浸過面龐,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的確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湘湘認識了顧清明,一個有著深厚的家世背景,雖倍受阻撓卻依然勇闖前線,保家衛國的熱血男兒。兩人從一見面的爭執,到後來的生死相依,都是因為無情的戰爭。

  沒有幾個人一出生就是英雄,很多人都想像影片中的湘湘一家一樣,害怕死亡,只想安寧平淡地度過一生。但戰爭的無情,逼迫他們不斷成長,只有成長了,擁有了面對生死離別不會衝動的心態,經歷了種種磨難而不會屈服的意志,才能夠打敗敵人。

  薛君山和顧清明,一個是長沙的“地頭蛇”,一個是顧家的大少爺,兩人都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可是他們卻同樣地換上了軍裝,衝向了戰場。薛君山是最眷戀生命的男人,可他卻在保家和保命之間,做出了無悔的選擇;顧清明,他說過,換上軍裝,遇上敵人,就只能死戰,不能後退,因為身後是家人!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每一個人物都在成長,都在變化,可悲的是,每一次的變化總是伴隨著一次次死亡。最怕事懦弱的父親,敢於在日本人面前唱著抗日歌曲走向生命的盡頭;最剛烈堅強的奶奶,不想連累子孫而自縊在屋中;最不懂事的小滿,臨死前掙扎著將最後一顆子彈送給了日本軍官······

  也許這些人並不完美,但在戰爭面前,只有一個選擇。或許這對日本人殺死的人中只是一個數字,但對一個家來說卻是一切。顧清明說過,什麼是戰爭,戰爭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這也許給我們詮釋了一種成長的方式。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8

  《戰長沙》擷取的時代背景非常大,它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長沙會戰”為依託,但與此同時,它的著力點也非常小,它將鏡頭對準普通的“胡”姓人家的命運走向。可以說,相較於以前的抗戰劇模式,《戰長沙》更加註重的是以小見大的質感,透過大時代裡的芸芸眾生相,書寫了在戰爭年代歷史的風雲變幻、家族的興衰以及人性的選擇與堅守。

  儘管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裡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展現,但縱觀本劇,導演卻並沒有將大幅度筆墨放在各種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刻畫上。相反,它的切入點從一樁婚姻展開,甚至在開始部分頗有幾分“啼笑因緣”的成分,無疑,它的構建和林語堂的那部蜚聲中外的《京華煙雲》有著共通之處,以點及面顯然展現出了編劇與導演的深厚功力,可以說將戰爭時代裡的人物命運托出在某種層面比一味的渲染戰場來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本劇的劇情設定相當紮實,無論是歷史脈絡,還是人物感情走向,都遵循了真實而不失張力的原則,這其中尤其是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充分體現了一部正劇應該有的品格,兩位青年演員霍建華與楊紫扮演的顧清明和胡湘湘的對手戲充分展現了青年一代的成長史,這個過程是在磕碰與逆境中洗練出來的,而楊紫從少女的天真爛漫到後來的成熟知性,這一過程在逃婚、對抗以及融入時代中逐步展現出來的,而霍建華儘管出身於偶像劇。

  但在本劇裡,他依然奉獻出了高水準的演技,從不能上戰場的那種糾結,到與日軍鬥智鬥勇,這一期間同時摻雜了他的心緒變化:由冷到熱,在《戰長沙》裡,兩位青年主演的對手戲讓這部氣氛凝重的劇集多了幾抹亮色,而他們那種充滿青春熱血的塑造,也在很大層面讓劇情變得更加多元化,青春與激情,都很好地融為一體。

  可以說,從《闖關東》、《生死線》等劇中走出的導演孔笙無疑為這部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時代與群像戲的刻畫裡,每個人都變成了劇中不可缺少的主角,這其中任程偉扮演的痞子英雄薛君山更是讓人看到了戰爭年代人性的複雜性:作為胡家的大孫女婿,一方面他是長沙“地頭蛇”,而另一方面他為人夫,夾雜在這兩者間,他彷彿具有著雙面性格:可憎,但同時又可憐。在放火之後他的命運遭遇了巨大轉折,其性格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浪子而變向革命者,這一塑造是令人信服的,儘管他的性格存在弱點,但最終他在保家和保命之間,做出了大無畏的選擇,也彰顯出濃濃的人性光輝。

  在抗戰劇多數走向抗戰神劇的熒屏格局下,《戰長沙》難得的保持住了堅守,並與時俱進的開創出新魯劇風格:偶像演員,厚重風格,這種抗戰劇的創新,無疑既滿足了老一代觀眾的懷舊情懷,又吸引了年青一代觀看這份可歌可泣的歷史,可以說,本劇抗戰劇3.0時代,畫面、劇情以及演員,統統都非常好看。

  《戰長沙》用超廣闊的視野書寫出了大時代裡的芸芸眾生相,他們或捨生取義,或浪子回頭……在群像戲中,他們完成了這出可歌可泣的歷史刻畫,讓人回味,也發人深省。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9

  儘管抗日雷劇在中國熒幕上肆虐,但是很蹊蹺的是,有關“長沙會戰”、“常德保衛戰”的抗日劇卻非常罕見。當然,這其中有許多難以啟齒的考量,只是對於我這樣一個湖南人來說,確實有點情難以堪。幸好還有《戰長沙》,孔笙導演以一個電視人的血性,另闢蹊徑,規避那些莫須有的紅線,忠實地再現了湖湘子弟抗日的傲骨與奇情,令人擊節讚賞。

  《戰長沙》的開篇很家長裡短,接受過西式教育的長沙妹陀,湖湘湘逃婚,卻陰差陽錯地接受了要與她相親的帥氣軍官顧清明的幫助,由此開始,兩人之間冥冥中似乎被月老繫上了一條紅線,在山河破碎的大時代裡,演繹出一場生死絕戀。老長沙城裡如詩如畫一般的尋常百姓生活場景,在導演的精心排程之下,緩緩鋪陳開來,絲毫不受大時代的影響。完全迥異於同類劇集的熱開場,賦予《戰長沙》一種特立獨行的氣質,頓時就與抗日雷劇拉開了距離。

  電影重在寫事,電視劇重在寫人。這是兩種影像藝術最大的差別。《戰長沙》正是近兩年不可多得的,歷史正劇型別中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的典範。臺灣演員霍建華把獨有的憂鬱、偶像氣質代入到劇集當中,不止吸引到一眾少女的眼球,也令人相信,他就是那個沉穩、內斂,卻又情深意重的顧清明;楊紫圓嘟嘟的臉蛋似乎還沒脫出《家有兒女》的嬌憨,但是一舉手一投足的氣質,卻自有一股長沙妹陀的嬌氣與傲氣。

  不過最令人驚豔的還是任程偉飾演的“地痞”姐夫薛君山。先說一個細節,身為一個北方大漢,任程偉卻十分注意小細節。在戲裡,他耀武揚威,橫行霸道之時,嘴裡總是不停地咀嚼著,動靜挺大。稍微有點經驗的一定都能想到,他此刻演的正是長沙滿哥最中意的嚼檳榔,或許是礙於尺度,並沒有刻意特寫,但是就這麼一個小細節,頓時就把這個人物的痞氣和匪氣全都演活了。儘管《戰長沙》是由山東電視劇藝術中心製作完成,但是在這一類的小細節方面,確實非常注意。除了薛君山的檳榔和口音,其他諸如臘肉、剁椒魚頭等有湖南特色的小道具都非常精準,完全不像一般抗日劇,經常出現南北不分的情況。

  再說回薛君山這個人物,或許這種非傳統意義的角色,正好能夠代表《戰長沙》所特有的傲骨和血性。為了生存,為了活得更好,為了娶到一位滿意的堂客,薛君山確實“無惡不作”。但是一旦面臨生死關頭,面臨到民族大義,正是象他這樣的長沙滿哥站了出來。從“長沙大火”那一夜開始,這位曾經橫行鄉里的“惡人”就開始悄悄的蛻變,蛻變成能夠保家衛國的戰士,他的初衷很簡單,收了大家的.錢,就得保一方平安。如此樸素的世界觀,卻正是整部《戰長沙》極力要表現的大時代之下,普通中國老百姓的傲骨。

  一部好的電視劇,除了能夠寫活一個個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能寫出這些人物的糾結、成長,甚至是透過這些人物寫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以上聊聊數筆,顯然不足以面面俱到。在《戰長沙》裡,幾乎每一個人物都精準,每一個人物都自有其獨特的傲氣,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才共同交織成這部深沉、動人的湖湘兒女抗日自救的傳奇。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10

  成功的文學作品,或者說那些個能名留青史的大家大作,大多是從小視角起步,並在情感積蓄,人物特點愈發鮮明,矛盾衝突愈發強烈的過程中,逐步呈現出史詩般的畫面感,並逐步將觀者帶入更廣闊的大歷史格局之中,並伴著愛恨情仇等諸多情感元素,讓觀者或動容或共鳴或震撼或涕零。

  轉到影視作品中,這些大家的大作們雖底版優異,卻很少見能被第七藝術的工作者們同樣優異呈現出的結果來。再具體說到抗戰題材,雖然在近年來氾濫的雷劇堆兒中也不乏能讓人眼前一亮,如《番號》和《葛二蛋》。不過其顯著標榜著“抗日喜劇”的笑與鬧之風格,又明顯是全靠演員的個人魅力撐起全片看點。前者的情感表達還算中肯,後者的搞笑意味更為明顯。都說美劇精彩,英劇耐看,韓日劇貌美有型,只有國產劇仍舊在“百花齊放,千姿百態”中苦苦摸索著屬於自己的優質風格。

  看看這部全新的抗戰題材劇《戰長沙》,你會有全新的認識並會有深刻感悟。沒錯“態度決定一切!”,創作者們開始全力用創作一部電影大片的心和力去打造一部電視劇的時候,那必定會有不錯的結果。同樣取材自優秀的小說作品,同樣以小視角——風雨飄搖的長沙城內一家人的遭遇和經歷,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展開故事。並在人情冷暖甚至家長裡短等瑣事常情的糾葛中;在強勢的姐夫,溫婉的姐姐,操心的父母,調皮中成長的妹妹,以及英武幹練的愛國將領……諸多人物的線條和特色愈發鮮明的過程中;在兵臨城下,大火焚城,生靈慘遭塗炭,家鄉變焦土的歷史大畫面中;這一幅幅如積滿了陳年塵土的厚重卷軸,終於被歷史的微風和人性的雙手,緩緩地推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這個同樣面臨著歷史新考驗的大時代面前。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戰長沙》以史實出發,將視角對準了殘酷戰爭下的普通家庭和平凡小人物,無論是大戰降臨時,努力築起防禦攻勢的國軍將領的忘我投入,還是將洋灰偷回家的長沙城的孩子們修繕戰火踐踏壞的自家房屋,都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戰爭對於每一個普通人的重大影響。而霍建華和楊紫分別飾演的男女一號,則同樣在戰火的歷練中,從最初的各自執著的單純愛國和愛家,到最後的以愛為源源動力的共同忘我的愛護這個國家,以至於不惜放棄和犧牲自己的一切!編導所精心營造的以微視角展現戰爭大背景下的家國事,以小情感漸漸積蓄成大情感,讓家國存亡的歷史畫面感更具張力,令愛的纏綿與恨之力道更有表現力。

  “沒有國,哪有家。”霍建華版的抗戰將領顧清明,可謂一亮相便樹立起了鮮明的個人特色,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其先前一心愛國甚至有些冷暖不知的冰冷性格,漸漸被戰火籠罩下的長沙城百姓的“恐”,以及楊紫飾演的個性小女人的“勇”所融化和改變。因為愛國可以先愛家,愛家所以要愛人,有家才有國;而楊紫飾演的小女人湘湘,則從一心想改變家人命運,到與顧清明的初見如水火不容,再到最後成長為敢於犧牲一切忘我地愛,甚至將生命交給愛人和國家的無畏女人,所謂沒國哪有家!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11

  前段時間竟不知不覺地痴迷上了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真是一晃神竟然看到25集了,我竟然沒有快進或者吐槽,哎,要知道因為家裡老爸總喜歡那些痛痛快快殺鬼子的抗日劇,我是覺得太假了,日軍要麼純苯如驢,要麼殘暴如虎,但最後終都會被我軍完敗,而且主人公多是出生貧苦人家,或者是有先見之明的投身在工人階級隊伍中,繼《亮劍》之後還出現了一種滿身痞子氣卻有一身才華的軍官之類的,男主總是在危難之際拯救大局,總結一句就是沒他不行;其中的愛情故事大多是為了附和劇情發展需要快速增進或曲折離奇,頗有點瓊瑤苦情戲的趕腳。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本人是在對抗戰題材的劇情沒什麼好感。

  有一個微博主說過“在某地,用自己人扮演日本鬼子,以橫店的風格,用滑稽可笑的場景進行抗日教育。當紀念變成一出鬧劇,其實是對那段嚴肅慘痛歷史的褻瀆!”不尊重接近真相的歷史,活在自己意淫的世界裡,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不過前段時間看到當初《家有兒女》裡的小學扮演者楊紫要出演抗戰題材的《戰長沙》,心裡好奇如今的小雪怎麼樣了,誰知道點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了,一回神竟然看到了25集,開篇交代的長沙嫁女風氣讓人印象深刻,還原了當時長沙民眾惶惶不可終日的心理。焦土政策時那一句“飄著的都是燒成灰的米”,估計很多老一輩的長沙人都會有感觸吧,我當時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很難想象當時百姓是如何走過去的。

  《戰長沙》整部劇沒有史詩般的場面和空話,從微視角講述戰爭對一個普通家庭的產生的生活變遷,沒有假大空,沒有壯烈犧牲,卻依然俘獲人心。

  對於曾經痴迷卿卿我我韓劇的人來說太不容易了,因為這部劇的愛情故事很淡,這個講述的是抗日北京下長沙一個家庭的生活日常,男女主角的發展並不轟轟烈烈,很平淡,可以說整個戲的男女主角戲份比例不大,可就是這樣的感情戲安排讓你覺得真實。他們的故事中兩個人都在成長,湘湘從調皮搗蛋小女生一步步成為明大義的大女人。大公子顧清明一心要上前線卻鬱郁不得志,和父親對著幹,但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他體會到父親的苦心,他選擇了繼續堅持自己的選擇,但是也讓父親明白他上戰場不是求死是為了求生,最終得到理解。“中國好姐夫”薛軍山是很會來事的保安大隊長,收了別人的保護費就不顧危險往火裡鑽救人;打鬼子就是為了不讓鬼子進家門,讓自己的女人坐上官太太享福。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滿滿臉不懂事膽小,但他對家人的愛護讓你能夠想到家裡的小弟弟,這是一個被慣壞卻又懂事的孩子。跟著姐夫打拼的小弟告訴我們什麼是好兄弟,還有溫柔賢惠持家的大妹傳統而知性,秀秀那純淨包容的初戀,嶽老子那懦弱清高的老人形象,奶奶那飽經滄桑的智慧和親善,還有怕死而打殘自己腿的小黑,這些個體都可以在那個年代尋覓到影子。

  導演孔笙對細節的處理讓人髮指。整部劇中特別是餐桌上隨處可見湖南土特產,“臭乾子”“湘橘”“招牌烤鴨”“汽水肉”“芝麻豆子糕”“九如齋的牛肉”“米粉”,被放大的當屬是湘湘偷吃餛飩那節,那畫面,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啊,我都流口水了呢。裡面還提到了很多湖南的標誌性建築,不過記得不太清了。湖南著名特產被導演有心的展現在熒屏上,不僅讓身為湖南人的湘妹子左小青和劉真君感慨,也觸動了我去翻閱那篇歷史、品嚐地道土特產美食的心絃。目前知特產商城作為專業的土特產網,上面的湖南土特產首推的是湖南安化黑茶,喜歡喝茶的知友們可以品品。

  電視劇《戰長沙》觀後感 篇12

  “國破山河在,城中草木深……”每當讀到這些詩句的時,引發了我對抗戰的一個全新遐想。

  在電子商業如此發達的今天,出現了不少傳奇的抗戰英雄,太虛假,不真實,不能激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與反思。好像永遠只停留在兩個字上:“殺”和“仇”。永遠都只是壓迫,沒有情感……

  而在看了《戰長沙》之後,我才對抗戰有了新的認識。《戰長沙》則以長沙保衛戰為歷史大背景,以草根之家的成長史為主線,再現了悲壯、悲情的長沙會戰。硝煙瀰漫,戰火風雲,長沙兒女飽經磨難卻堅韌不屈,從而成為戰長沙、保長沙、衛長沙的最強大動力源泉。

  《戰長沙》以胡家為主軸,細膩生動地記錄了他們從草根平民到勇士英雄的變化過程。相比槍炮火藥製造的大場面大震撼,小人物的成長史卻有著另一番的氣壯山河般的豪邁與悲烈,而這恰恰也是《戰長沙》最有魅力的地方。

  戰爭是以人為主,反應戰爭的影視劇往往也多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戰長沙》中,胡家上下老少幾十口恰如當時中國草根百姓的縮影,飽受戰爭摧殘,卻始終堅毅不拔,縱使赴湯蹈火、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以有些渾甚至有些惡的形象出現的薛君山,表面上看無惡不作,可實際他是一個好男人,顧家,體貼,愛國,重情重義,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長沙大決戰之時,他完全表現出了一個作為長沙人應有的舉措,放下對親人的牽掛,熱血之中,激情之上,盡顯湘鄉大地草根好男兒的火烈與英勇。由此也反襯出另一個懦弱,抱怨,糾結,無能的一個書生——胡長寧。在一次次的磨礪,一次次的洗禮中,慢慢變成了一個男子漢。可最後,還是倒在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與同類型影視劇更注重場面、特效,並以此掀起高潮推動劇情發展相比,《戰長沙》則真正做到了“以情動人”,從而令這部頗具年代感的劇集更顯代入感。總之,一句話,看《戰長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真實、真情、真感動、真溫暖。正因如此,觀眾的情感共鳴、心靈共振才會是由衷而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