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觀後感
在喜迎祖國六十華誕之時,我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現在回想起來,仍感慨萬千,建國大業1500。《建國大業》再現了宏大的歷史場面,將感情刻畫得細緻入微,以之作為國慶獻禮正當其時。我在盛大的視聽享受之後也偶有所感,付諸筆墨,希望可以起拋磚引玉之效。
《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這五年間的風雲變幻,展示出一副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以一百五十分鐘的膠片再現了眾多歷史重大事件,使人真實地到那崢嶸歲月,那熊熊戰火,那滾滾狼煙。
影片的重點放在了國共兩黨的`實力變化之上: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後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最終傾向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有了更光輝的一章。而我覺得,共產黨贏得這場戰爭,是得了民心。
從影片來看,無論是從共產黨主動要求談判,還是解放軍官兵進上海,為了不擾民,都睡在街上。都反映了《建國大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要基調。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的就是得天下必先得民心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像那秦末陳勝吳廣率領的農民起義,便是順應了民意。而《孟子公孫丑下》中也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述。作為儒學大家,孟子認為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試想,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誰人不望著、盼著、乞求著和平呢?反觀國名黨一黨獨攬政權,各個派系紛爭內耗,使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後。而派出特務暗殺民主人士,更是大失民心,成了“橫眉冷對千夫指”。解放軍得民心,才有那小車退出來的戰役。
不妨再來看看影片中的人才。李濟深,宋慶齡等一批國名黨元老級的任務公開反對蔣校長,張瀾領導民盟作推翻南京國民黨的政治宣言。這些民主人士反蔣,不正說明了共產黨是民心所向嗎?這麼看來,得了民心,人才也就來了。
片中陳坤塑造的蔣經國也可圈可點。蔣經國是民國所謂的太子,跟那些子弟有著根本上的區別,他憂國憂民,與孔令侃不顧國家中飽私囊的形象形成強烈反差,只打老虎不拍蒼蠅的氣魄頗令人頓生敬佩。可惜經國這等經世之才在國民黨中空留無奈,令人嘆惋。
看著電影,想著歷史,心就隨著那衝鋒號起伏,不由得感慨萬千: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古語有云: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祖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六十年來蒸蒸日上,像一條巨龍騰飛在世界的東方。願這巨龍一展雄姿,飛向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