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一年級》觀後感5篇
《奶奶一年級》觀後感5篇
《奶奶一年級》(一):理解與包容
奶奶一直覺得自己是文盲,所以一直沒有勇氣拆開兒子寄來的每一封信,知道她終於鼓起勇氣去讀一年級,認識了一些字,才敢拆開兒子寄來的信。
信裡全是照片,沒有隻字半語。這時的奶奶才驚覺原來兒子一直都知道她不識得字,所以一直寄來相片。這時才理解兒子對她的愛,才理解兒子的心聲。
因為理解兒子的想法,開始接納包容兒子收養的女兒。
因為知道擺脫文盲的重要,出於對兒子的理解,對孫女的愛,奶奶堅決將兒子的賠償金轉入孫女的賬戶,堅持讓樸律師要讓孫女讀大學。
世上的恨往往源於彼此的誤解;世上的溫情世上的包容也往往源於彼此間的理解與愛。
此理應該是各個國度彼此相通的。
《奶奶一年級》觀後感(二):這世界不是因為懂得多而看得更清
不記得上一次好好看完一部電影是什麼時候,現在大多數時間沉迷在各種電視劇中。單休的週日下午,沒有閒逛的心情,只躲在被窩中,隨手點了這部電影開始看。
開始的情節有點慢,本想不看的,卻越來越期待。看溫情韓劇每次都是哭腫的雙眼吧,眼淚刷刷掉,順著臉頰流到脖子,然後腦袋裡竟然還在想著,人類為什麼難過了要掉眼淚,看似漫無止境的眼淚到底是怎樣產生的,越想著,眼淚越止不住,在電影的最後,看著三個人上學的背影,配著奶奶的畫外音,哭著笑。
文盲對於現代人應該越來越少聽到了吧,有提起不過是一句戲虐好友的玩笑話,但對於老一輩,這應該是再普通不過了。我的女性長輩中不識字的是大多數,最親近的應該是家母了。外婆家中有七個孩子,外公年輕時身體不好,很早就病逝了,那時候母親也才十六歲,最小的阿姨不過十歲。舅舅們是男孩,幸運地都上過學,最小的舅舅一直唸到了大學,現在也身居要職,而媽媽還有大姨就沒有這麼好命,是家裡的大姐姐,從小就分擔家務農活,沒有上過一次學。說起上學這件事,媽媽總是會提起那年開始報名,她跟著外婆後面哭著,到最後外婆也沒有同意,沒能進到學校裡,卻要在學校門口賣著自家制的蛋烘糕。媽媽說過太多次,以致於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會有這樣一個畫面,就像電影中小冬跟著奶奶去了學校,最後離開時候戀戀不捨地望著。
劇中的奶奶要是沒有看到兒子的遺物,應該一輩子也不會再去學習識字吧,但是不識字的痛苦應該一直都纏繞著,讓她走不出大山。為了看懂兒子的書信,認真開始學習,在廚房中讀著每種寫著字的用品,驚喜地明白了為什麼護髮素是沒有泡沫的。家母后來斷斷續續上過幾次學,最早的印象應該是我小學時候她去過夜校,後來為何中斷了我也不是很清楚,後來也上過幾次鎮上小學辦的義務夜校,我還陪她一起去過,教室裡坐滿了四十多的叔叔阿姨,跟著老師念著黑板上的字,笨拙地用鉛筆寫著字,但是大家都很認真,一筆一畫,雖然畫面違和,卻不由讓人心生溫暖,就是那種簡單的認真。可惜的是,後來要幫姐姐照顧女兒,這次的上學也戛然而止。雖然一次次都沒能完整學習過,但媽媽總是會抓住機會讀自己認識或者不認識的字,每次一起看電視,只要有字幕,她就會一字一句地讀出來,有時候拿著我的手機念著我和朋友們發的微信,而我在旁邊要及時糾正她的讀音,並且給她用方言解釋字義,或者組詞讓她更加明白某個字的意思,只能儘量慢慢解釋,只能在她想要上夜校時鼓勵她,常年在外出差的我,能做的好像只有這麼多了。
不想從這部電影中引申出更多的情感,就像我們含蓄的文化,很多東西放在心裡不用說,但是不要忘記做。這世界不是因為懂得多而看得更清,不論字還是世界,都要用自己的身體閱讀。
《奶奶一年級》觀後感(三):一如既往的溫情依舊撼動人心
什麼是愛,也許愛就是為了讀懂兒子遺留下的書信,年近七旬也仍然不辭勞苦跟著一群小娃娃學習讀書寫字;亦或者是奶奶做手術,醫生問誰是監護人,小姑娘擦乾眼淚大聲說,我是!也許愛就是,就讓她去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愛其實是在一起,在一起,就這樣!不想從這部電影中引申出更多的情感,就像我們含蓄的文化,很多東西放在心裡不用說,但是不要忘記做。這世界不是因為懂得多而看得更清,不論字還是世界,都要用自己的身體閱讀。
韓國的溫情電影總是讓我感動得無以復加,沒有生離死別,只有平淡的生活,儘管如此,也能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愛意。憑良心說,韓國電影總是能拍到一些震動人心的東西,不像很多國產電影赤裸裸的拜金主義,看完後情感沒有任何波動,思想沒有任何啟發;一部深刻的電影需要導演有深厚的生活閱歷,豐富的感情,深沉的思想,如果沒有這些,是很難拍出真正撼動觀眾心靈的電影的。
《奶奶一年級》觀後感(四):一盤午餐肉
其實我從頭到尾都沒弄明白這個小女孩和老太太那死去的兒子是什麼關係,類似於收養?兩個同時失去至親的人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悲傷點,所以最後生死相依並不出乎意料。所以這種電影你說看點在哪裡?如果把人物關係換一下,喪子的和喪夫的婆媳估計也成立,但是媳婦早晚是要改嫁的,婆婆還不是要一個人孤獨終老,因此,這種孤兒寡奶的情節最是讓人疼痛的絕望。
我相信世界上疼痛的盡頭大約是帶著歡樂的,因為沒有愛過,就不會痛。就像這電影一般,百分之70的情節都是溫暖人心的,用了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的痛苦來襯托這溫馨有多溫馨。
記得看這片子那晚我躲在被子裡流眼淚,流啊流。日韓電影真的是走了一條獨特的路,心酸,痛苦,但不絕望。
奶奶最後終於背起孫女的小書包去上學了,在學校吃午餐的時候,奶奶夾起一塊午餐肉問隔壁的“小明”這是什麼?“小明”說這是午餐肉。放了學奶奶就去超市買了午餐肉做給孫女吃。不出意料的孫女很高興。
電影在結尾肯定會有一個生離死別的場景,這貌似是電影業的行規。導演揪著你的心說我要把孩子送走啦!但是最後還是會告訴你,我騙人的啦!孩子最後又回到了老奶奶身邊。終於讓不相信愛的我們維護了心中的最後一絲溫暖。
也許愛就是奶奶做手術,醫生問誰是監護人,小姑娘擦乾眼淚大聲說,我是!也許愛就是,就讓她去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愛其實是在一起,在一起,就這樣!當然,如果再有一盤午餐肉就更好啦!
《奶奶一年級》觀後感(五):其實有你在就足夠了
喜歡日韓電影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亞洲的文化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有些含蓄表達的東西,我們可以理解。
初看電影標題的時候,我就在知道,這部電影走的又是韓國電影的溫情路線,不會難看,但是不知道會不會出彩。
金貞久算得上是韓國的.老戲骨了,她演的很多苦情角色我仍舊記憶猶新,其實她的臉應該長得就很悲情了。演技絕對是有保障的。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看下去,倒是整部電影沒有一點是我要有快進的衝動【啊,其實我是不快進會死星人好不好】
情節不拖拉,感情很飽滿,文化可認同。
——監護人,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麼?
——就是保護你的人。沒生病的時候就守護著,生病的時候照顧著。
就是這麼一句話,小冬,不動裡面蘊藏著什麼樣的力量,用一個孩子的童真,果斷的說出來了。
後來奶奶進了醫院,她哭得稀里嘩啦的站出來舉手說自己是監護人的時候,我哭了。
你有沒有想過,孤單一人的你,哪天進了醫院,有個人,即使是個孩子,這麼堅定的,在恐懼中舉手說——我是!!!
——奶奶不認識字,所以活得很鬱悶,也沒走出過這座山,一身作為文盲,但這世界並不因為懂得多就看得更清,不論是字還是世界,都要用自己的身體去閱讀。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奶奶眼中的那批文化人,但是我知道,有很多東西,越來越看不清了,對的錯的,真的假的,戴著面具生活的自己,戴著面具生活的別人。
我讀不懂這個世界,不是因為我認識字,而是因為,我沒有用心去讀,也不敢用心去讀。
送走小冬的時候,奶奶把有兒子全部補償金的存摺交給樸記者。
奶奶說:“轉告他們,一定要送她上大學。”
瞬間淚崩。
其實,前幾天才看了今年的大學生就業率,據說83%的應屆生沒有找到工作。曾經,唸書真的是貧窮子弟改變命運的一條康莊大道。但是現在這世界上留給貧窮的年輕一代的希望,就這樣漸漸地消失了。
但是,在很多地區,父母仍舊傾其所有的供孩子讀書,希望他們以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這樣的事情,在整個亞洲文化圈子裡頻繁的發生著,這裡演出來,你懂,我懂,所以感動。
韓國的父母,日本的父母,中國的父母,當然有窮有富,但是他們當中很多人,應該不是屬於富裕的。
他們窮,他們苦,他們沒有文化,他們過得艱辛,但他們善良,他們能忍耐,他們為子女付出一生,他們才是整個亞洲文化發展的根基。
想要知道真實的日本韓國社會真實情況的,日本的話建議看看NHK的紀錄片,真的很寫實。
最後,用那個上了一年級的奶奶生疏而稚嫩的信作為結尾:
給我金子般的寶貝孫女小冬:
你要漂亮健康的好好活著。
還有努力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
那樣才能像你爸爸成為電視臺的記者。
最後,看著小冬揹著粉紅色的小書包,抱著熊娃娃奔跑回奶奶的懷抱的時候,覺得自己整個被治癒了。
其實,有你在就足夠了。
不是麼?
——在昨天看了《小時代》那部奇葩的不能再奇葩的電影之後,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我真的感動CRY了……
韓國電影,以及日本電影,憑良心說還是能拍到一些震動人心的東西。很多國產電影赤裸裸的拜金主義要我噁心。現在看來,中國的電影真是沒救了,諸如,小屎袋這樣的電影,只有面癱的美女帥哥和華而不實的畫面堆積起來的音樂錄影帶,這樣的電影票房的豐收只能在中國的影史上留下鮮明的巴掌印。中國的電影,真的不能灌輸那種很賤的價值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