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精選16篇)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精選16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參加高考似乎是順理成章;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電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這段歷史,敘述了特殊歲月裡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主要講述一群在東北農場下鄉的各地知識青年,在恢復高考的訊息傳出後,衝破重重阻力參加考試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註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已經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而為爭取報名的權利,知青不惜絕食抗議;為了按時趕到考場,男女知青們在雪地裡拼命追趕火車……這些令觀眾慨嘆不已,並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不僅觸到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的深處神經,就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能從影片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得到觸動和啟示。

  影片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十分精細。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裡飛奔著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著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鐘的奔跑鏡頭,看得觀眾眼中都閃著淚花。

  影片中更多積極陽光的力量,作為觀眾也一直被感動著。因為有組織“老遲”,他思想正、黨性強、組織性和紀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輕人的那種執著的熱情所感染;因為有北大荒知青們的熱情,他們友好、團結,純潔的友誼也許是支撐下去的理由;因為還有父女情,為了給女兒送高考的複習資料,父親從上海趕到黑龍江;因為還有愛情,在那麼荒涼的土地上,還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且那種愛是那麼真摯奔放。

  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權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經歷了大半輩子艱辛生活的他,其嚴肅、保守的言行作風已深入骨髓。他隨時隨地將公章揣在身上,因為“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是對農場懷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知青回城;同時,他又具有父親的情懷,最終為知青們開啟方便之門。

  《高考1977》完成了導演30年來的一個心願,除了跟共同經歷過的人尋找那時的回憶之外,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不是一部說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2

  今天下午,老師帶著我們到體育館去看《高考1977》這部電影。

  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複習資料,但是,人們的複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們乘拖拉機的時候,拖拉機卻熄燈了,無法前進了。他們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車站跑去,過程中有兩個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著其他人考進大學的訊息。他們這種精神使我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而他們這些知識青年為了考大學要經歷這麼多的坎坷,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上一代為我們創造的幸福,好好珍惜這麼好的學習機會!為將來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學府而努力!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3

  今天,我們去學校體育館觀看了《高考1977》這部電影。它是一部反映70年代知青考大學的真實故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的發生,高考被終止了。而在1977年“”結束後又被回覆了,等了11年的學子們從黑龍江趕往上海參加高考。可在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就一路上摔摔跌跌為的只是要及時趕回去參加考試,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淚悄然而落。

  比起我們現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不好好學習,而他們卻在吃不飽穿不暖還買不起書的情況下還能透過自己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看到這兒我的慚愧和敬佩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

  如今,高考已經恢復30多年了,大家對於過去的經歷好像有所淡忘了,但是我想透過觀看這部電影一定會重新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4

  在影片的最後,潘志友(王學兵扮演)提前離開考場,放棄高考,連老遲都覺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來和老遲一起建設農場。即使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這種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況這違背了整個影片的邏輯。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紮根建設農場,難道就不能去讀大學了嗎?讀了大學掌握了科學知識,不是能夠回來更好地建設農場嗎?中間不就離開三四年的時間嗎?所以,編劇設計潘的這個舉動也是為了塑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結果反而破壞了影片的真實性,損害了影片本來的教育意義。

  導演對於老遲(孫海英扮演)的臺詞不斷引起笑場覺得難以理解。實際上,老遲讓孫海英來扮演是個敗筆,或者說孫海英刻意假裝出來的拿腔拿調是一個敗筆。

  老遲這個人物本來應該是很出彩的。老遲的轉變也是有鋪墊的,被陳瓊的父親(趙有亮扮演)訓斥;願意讓潘報名高考,卻拉不下面子,於是把圖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讓潘自己在報名表上蓋圖章;小根寶死後沉痛的表情,大喇叭從此停止廣播,等等,其轉變還是有邏輯、有基礎的。

  老遲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語的人,但一字千鈞,不容置疑,不容挑戰。少言,反而能夠產生一種懸念,一種無形的壓力,人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不知道他下面會做出什麼舉動。這樣反而能夠體現組織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現在一個喜劇式的趙本山式的演員破壞了這種意境。

  中國電影中精彩的對話不多,還不如情景喜劇和小品裡的密度高。《高考1977》同樣如此,只是在最後,才出現了幾句精彩的臺詞:“如果是你的女兒,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臺詞,來自對生活的觀察、積累、精練和昇華。趙本山的魅力就在於他在不動聲色之間說出的話充滿了生活的真諦。這源自他長期紮根基層的積累。在春晚上,相聲演員一字一句地說出一段段從網上抄來的俏皮話,然後滿臉期盼地看著觀眾,惟恐他們不笑不鼓掌。看著這種景象,真為中國的相聲演員悲哀。

  專業人士有一種清高,對非專業人士的批評很不屑,觀眾看不懂,就抱怨觀眾水平低。實際上,電影做出來是給大眾看的,不是給學過電影理論或者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中國的電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脫離大眾,那麼拍出的電影將永遠不會好看。實際上,中國電影裡的一些問題,其原因是電影製作者已經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邏輯和審美情趣,所以他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美的東西,大眾卻認為不符合邏輯,不認為是美的。

  在座談會上,有人提出,電影在製作過程中,應該邀請觀眾代表參與評論,及時修正,以免最終產品出問題,遺憾終身。實際上,廣告片的製作,就是始終密切“聯絡群眾”的。在策劃之前,要進行市場調查,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斷請消費者代表來看,提意見,並做相應修改,以避免做出失敗的廣告。電影和電視劇產業也應該轉變觀念,向廣告行業學習。

  座談會上很多人對《高考1977》做了評論。但是和“兩會”中的代表委員們一樣,十分鐘發言中前八分鐘是歌功頌德,後面兩分鐘才說點乾貨。中國電影要發展、要進步,電影評論的風格首先要改變,直接說乾貨,至少應該用八分鐘或九分鐘的時間說乾貨。

  汪總策劃在座談會上說:“我們就是來聽意見的,不解釋。建議主辦者把今天的討論發言批評全部上網。”我看江導演也是真心想聽批評意見的。這樣很好。中國電影人應該清楚,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國內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攝的商業大片。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地攤上的電影光碟只要三四元一張,全世界所有優秀的影片都能夠找到,不僅有商業片,更有很多藝術性、思想性、歷史知識性、攝製技術性俱佳的影片。中國的電影觀眾已經被這些光碟訓練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國電影人不要怕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沒有人要看。賣光碟的小販賣這些影片,就說明它們有市場。如果這些影片沒有市場,盜版者就不可能大批次地去複製生產。

  中國電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秘。實際上外國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節是:美國政府規定:當來自同一家庭的兒子們在戰場上犧牲得只剩下最後一人時,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無子之痛。為了使瑞恩能夠平安回家,其他戰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他。這樣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頌揚美國人鼓吹的“人高於一切”的價值觀嗎?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嗎?

  實際上,人類的進化過程同時也進化出了是非觀。這種是非觀是無法顛覆的,深深地紮根於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深處。即使備受壓制,即使只有少數人在堅持,它仍然會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環境一合適,它立即就能夠發芽開花繁衍,重新佔據主流價值觀的位置。這種是非觀就是主旋律。電影的製作者回到民眾中去,藝術地、戲劇性地把這種是非觀表現出來,即使沒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5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為建國60週年、改革開放30週年獻映。為什麼我說是“非典型”,因為它不太拘謹,詼諧幽默;沒有脫離生活,真實感人,細膩地詮釋出親情、友情、愛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甚至讓在座的80後、90後們都感同身受。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舅舅執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為他那段上山下鄉的記憶已如殘舊破碎的灰白照片,卻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畫卷中最美麗的華彩。

  前些天,他打電話讓我幫他買兩張《高考1977》的電影票。我是有點印象,在新浪看過ZCOM準備陸續推出10期《高考1977》電子雜誌的新聞,但我確定這片子真的還沒上映。不忍讓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後帶著筆記本回去,讓他先看看電子雜誌吧。電子雜誌的背景音樂是電影原聲,畫面精緻唯美,很符合那蒼涼久遠的意境。我真沒想到,現在的電子雜誌可以把一部電影表現得這麼豐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覆地看,那幾天總是問我,後幾期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後來,我到處求人,終於拿到了兩張《高考1977》的首映邀請函。說實話,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題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電影,沒想到拍得如此真實。那是一群真率淳樸的青年,歡呼著興奮地觀看小平講話的黑白場面,雪窖冰天,彷彿封不住他們的夢想與熱情。孫海英飾演的老遲簡直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一個擰巴又可愛的老廠長,比王學兵和周顯欣都還要出彩。強子、阿三等等幾個新人演員也將人物刻畫得非常傳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陳瓊無悔地為潘志友留在深山裡,“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著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說說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著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說,“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後和你一起在這紮下根。”……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說結局,“今生今世,相見無期”。這樣醇美的愛戀,也許只留在那深山裡、車道旁,靜靜地讓冰雪消融。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高考的複習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我看到舅舅已經潸然淚下。

  印象最深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高考的鏡頭,這也是電影海報的背景。他們一直摔倒,互相攙扶,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拼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趕著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著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麼?”……“我也敢”。他樂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後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透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禮堂的燈光再次亮起,全場掌聲雷動。我的思緒好久都不能從電影裡拔出來,滿堂的名校大學生都和我們一樣,遲遲不肯離場。北大、清華、廣院等等各校學生們都對影片發表感想,一位學生再次熱淚盈眶;剛從紐約回來的留學生,激動得說要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朋友……舅舅對我說,影片正式上映的時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著舅舅走出禮堂,回到我們生活的年代。這裡,陽光明媚,春暖花開。這裡,無論什麼樣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說“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們卻常常任性讓父母頭疼;這裡,可以在陽光下盡情相愛,我們卻常常輕易放手。這裡,愛情的計算單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隨時以每分鐘80字的速度從指尖傳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這份感動。

  回家後,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後7期電子雜誌,我要為他留住這些美好的記憶,也為自己收藏這份嚴寒中的美麗。收藏這一份溫暖,這一份感動。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6

  晚上看了一直在電腦裡頭卻一直沒機會看的電影《高考1977》。當考試的種類越來越多的時候,當國家的力量越來越強盛的時候,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參加過這樣或者那樣的考試的時候,當考試已經成為了一種選拔手段而越來越離開不了的時候,甚至是到了考試似乎開始為人詬病的時候,突然發現,考試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對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國強那麼誓死捍衛考試的權利,看到那麼冷的天氣部分白天黑夜地奮戰精神,看到白雪皚皚天寒地凍的日子裡他們無助地追趕火車,那些末了的幸福理應屬於他們。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覺得很不真實。

  第二年考研,結果依舊。在等待調劑的日子裡,想到之前的種種,不禁淚流滿面。他們問我,為什麼會執著地放棄優厚的工作而繼續孤身考研,為什麼在一次又一次地絕望中繼續,似乎只有信念能夠解答。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准考證的時候,我同樣經歷了國強的煎熬。輾轉於幾個郵局之間,最終只換來推卸的責任和杳無音信的掛號准考證。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們說平淡的日子裡多些調味品,多些挫折,才會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總是我的風格。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不肯醒來,在失去的時光裡尋找安慰。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幾個考上的同學,他們所奮鬥的生活是我羨慕而期待的。對他們來說,那是充實的美好,對我來說,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當一切從理想成為現實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夢想,現實,這些瑣碎的事情交織到一起,突然發現自己還是無力承擔。試圖讓自己沉下來看會書,試圖在音樂裡尋找安慰,試圖不那麼脆弱,試圖在黑夜裡尋找到自己敏銳的未來。

  講講人,這是奇妙的動物。寧願回到毛主席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靈是純淨的。羨慕那個晚上睡覺不用關門的時代。現在呢,處處得安防盜網,處處都是監控攝像頭,哪裡去找尋那份原本的信任?哪裡去放鬆地傾吐內心?心理垃圾越來越多,於是疾病也越來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後天》《2012》,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實什麼都不算了,其實什麼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會灰飛煙滅,一切還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質還不是那麼匱乏的時候。

  放鬆心靈,自我安慰,找尋自己。在考試中考察自我,在微笑裡考慮人生。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7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後,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麼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後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裡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裡面的資源,儘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裡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願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援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後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麼膚淺了。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8

  很早就知道這部電泡茶水影了,下載了也很長時泡茶水間了。一直放在電腦裡泡茶水沒看。今天終於有機會泡茶水在話,這是 一部優秀的泡茶水話,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膽的電影,因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時期,涉及動盪年代。但是無論怎麼說,難掩她的優秀,深刻,真 實,感人。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話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這個年代已經畫上了句號,但是僅隔一年,不論中央還是 地方,恐懼的慣性仍然驅使著人們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駕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毛澤東的造神運動很成功,甚至隔了幾十年,到 了現在,仍有人深深的擁護者毛主席的一切。但是,但是,僅隔一年,鄧小平敢於提出恢復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說,鄧小平是一個偉人,睿智,大膽,敢作敢當,敢 於向權威挑戰,不知道小平同志當年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不知道他的這一舉動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就像當 初的上山下鄉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一樣。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滅與光輝並存,思想的脆弱與激情交織。政治壓力的強大--強大到 泯滅父女親情,強大到摧毀男女愛情,這兩種人世間最偉大最真誠的情感--是無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碼代表 著未來的年輕人的人心未死。也許死過,但是他們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樣,一遇到春風照樣生根發芽然後沐浴著陽光雨露瘋長。不錯,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數 的頑固派仍然固守著那個已經過去的錯誤的成規自以為是的指導著自己的和別人的方向。當然最後,頑固派也甦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甦醒。也就是說,只要是 正確的。人們總會去相信。但是錯誤的。再強大也會被歷史揭開。毋庸置疑。

  當人心被壓抑久了,他們在相當長的時期看不到希望,以為一輩子就這樣過去 了的時候,給他們哪怕一點點的希望,就像緊閉的大門突然打開了一條細細的小縫,透出了一絲光亮。那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抓住這一丁點機會。就像救命稻草一樣 死死的抓住,因為壓抑的心靈需要解放,生活需要改變,命運需要爭取。這時候,對於歷史來說,進步便產生了。而且,在沒有其他的選擇和誘惑娛樂干擾的時候, 不論這個機會是否適合他們,他們都會為了這個理想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因為這是改變的唯一方法。

  但是現在,當選擇很多的時候,人們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並且開始攀比了,這山望著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實,何必呢?做一個傻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會成功,但是肯定不會痛苦。就像許三多和阿甘一樣生活,有何不好?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9

  生於80後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

  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我們,對那段時間的瞭解僅僅是限於奶奶輩的人的敘述。從他們口中,我們知道了那個時代人的艱辛,那個時代人的迷茫與衝動,那個時代的人的悲哀……

  人總是這樣,越是沒有經歷過的越覺得神秘,即使是那樣悲慘的時代,於是便想方設法的透過各種途徑瞭解那個時代的人的一切。

  也許正是為著這個緣故,諸多的製片人導演把鏡頭聚焦在了那個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風那個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鏡頭太多的聚焦在了愛情上面,很少有鏡頭來反應一種制度的變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應那個時代的影視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點放在了高考這一個永不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之上,那個時代的人有著自己實實在在的體會,現在的人對它也不陌生,既愛又恨。不禁窺探導演和製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講述了一群因文革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大家對高考的執著,以及“反面”角色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高考的態度。特別是當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著帶著犁杖的拖拉機,載著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裡留下了眼淚。

  主題是高考,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高考的本身意義大於高考,史實本身意義高於史實。

  因為上山下鄉的緣故,因為“黑五類”的緣故,他們早早的就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十年,二十年,時間太長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個二十年。他們渴望著人生的轉機,直到鄧小平的復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實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慮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組織蓋章,人終於又開始有了自由。

  在我們頻頻對高考質疑的今天,看看電影當中的人們對高考的期盼與感激,未嘗不使得我們再一次反思,是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高考制度本身有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電影情節並不新穎,甚至可以說是老套,但就是這老套的東西,往往也經常是打動人心的東西,談到這部電影當中的打動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談談電影當中的親情。

  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他不需要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陳甫德對於陳瓊的父愛,就讓人深悟到父愛的偉大。因為自己是“黑五類”,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離婚,不得不有女兒而無法相認。當知道高考制度恢復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千里迢迢感到農場去給女兒送複習資料。可是此時的陳瓊早已經為了自己的生存,割斷了與父親的一切關係,一切向組織靠攏。當父親冒充教育局的人來到農場時,她毫不猶豫的揭發了他,並無意思顧及親情。那時的陳瓊已經被黑暗的生活壓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機械的想擺脫黑五類,想擺脫黑暗的社會給她帶的一切災難。

  然而在這些矛盾衝突的背後,基本的人性依然殘存且生生不息。連性格扭曲的陳瓊在內內心深處也留有一絲輕易不敢觸動的軟弱,那就是為人子女的親情。當陳甫德離去,陳瓊站在空曠的雪地裡腳步踉蹌,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聲聲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淚下。

  電影,敘述了很多,本來就已經說過,電影本身傳達的東西比他本身多。電影當中不乏令人遺憾的地方,有些情節純屬累贅,這些我們便無從在談論。

  高考,人們永遠談論的話題。新的高考剛剛結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讓人談論呢。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0

  今天下午,我們興高采烈的去體育館看電影——《高考1977》。

  電影開始了,剎那間,體育館裡鴉雀無聲。

  這部電影是講,一些知識青年耽誤了高考11年後,終於等上了高考。可是他們沒有複習資料,他們只好去書院偷了些書和資料……

  他們懇求廠長能給他們一次機會去參加高考,可是,廠長拒絕了他們的要求,還找藉口說要進行一次小測試,要是透過就能去,如果沒透過就從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為了高考絕食進行抗議。一次,裝喇叭的時候,強子在下面看著,上面的人喇叭沒拿穩,突然,喇叭掉了下來,小根寶為了救強子,犧牲了年輕的生命!是這件事使強子奮發圖強要考上大學,否則他覺得對不起小根寶。他們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著。廠長最終被他們所感動了。後來,他們乘著車子在趕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車子壞了。為了不耽誤一分鐘,他們趕快跳下車拼命笨向火車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無法趕到火車站,去參加高考。無情的火車站長,不肯多一分鐘來等待遲到的人們。正在這時,他們的廠長出現,他們感到喜出望外,廠長把他們送進了高考的殿堂。最後,他們沒有辜負廠長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這部電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也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1

  首先,就影片本身傳遞給我們的價值觀念來談談該片的成功與失敗之處,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在影片開場塑造了一批上山下鄉青年的形象,可謂恰到好處的點明瞭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所遭受的苦難。在夕陽下的一曲長歌中,然我想到的還不僅僅是其中的悲涼,更是在控訴當時的領導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現在的村官,其實這只是一種比較罷了!

  二、貫穿影片始終的有老遲,學習,連長的愛情悲喜劇。但透過老遲這個人物,使我們深刻的瞭解到,階級鬥爭和官僚主義是農村不變的主題。在工人領導知青的情況之下,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還能聽別人的意見,這還是獨一個,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處。

  三、愛情線路的點睛無疑是這部片子吸引眾多青年影迷觀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段情感雖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動是不變的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在未來。知青們的愛情總能喚起一輩人的美好的記憶,雖然這段記憶有艱苦,有無奈,有悲傷,但記憶是人們最好的老師,因為他教會我們如何不重蹈覆轍!

  四、悲劇主角的處理有嚴重的問題。其實就我覺得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著一類人,這類人就是在沒落的文化之中獨守的固執老人,他覺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調的,都是和自己作對的,都是和自己沒關係的。就我的觀點來說,這只是一個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這個角色的戲份是可以載入到別人的戲份上的。而小根寶本人是可以不出現的,即使本片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

  五、而從本片中兩個細節中也可以知道當時知青的生存是多麼不易。(1)一天晚上強子去偷書,被發現了最後雖然被保釋,但這種渴求知識,渴求走出現存環境的慾望一把鎖是擋不住的!(2)在劇中有一個老師再不能獲得女兒的愛,但是卻先得到了同學們的愛戴,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愛,雖然是殘缺的!

  六、最後本質上要表達的主題得到了凸顯,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調上並未給予一個明確的定調,說是愛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說是勵志片戲份殘缺不全,說是歷史片劇情銜接並不自然。因此敗筆當屬“整體風格”。

  其次,嚴格意義上來說,其並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勵志片,說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愛情史反而更貼切些。

  誠然,在該部影視劇作中已經是2010年較好的一部國產片了,而且各方面的處理也差強人意但是就我看來抒情成分太多就是電影的硬傷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眾多的抒情成分,也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其中的愛情,友情,師生情,更是其中的點睛之筆。這也就是這部片子在眾多的國產片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出眾之處,而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中,我們花錢去電影院,所想要的就不僅僅是感動而已,更多的還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紀律重要還是人情重要”做了較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遲這個人物整天把“組織”“紀律”放在嘴邊,但卻把公章大印隨身攜帶,生怕別人偷去了似的。這就真實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個訊息閉塞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麼辛苦與無助,而老遲卻倚老賣老,還樂此不疲。從連長的戀情一事上,老遲採取的方法是給那個出身有問題的女孩另找一個婆家了事。以免禍害了這個他眼中的好苗子——連長。但連長是不領情的,即使他和老遲成為了朋友。事實上這並不是違反了組織紀律,但在故事的不斷髮展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以權謀私,公私混為一談的畫面。

  當然,在故事的不斷髮展中又出現了諸多與現實可以關聯的地方,而最具象徵意義的莫過於在收聽關於恢復高考的廣播時,在黑龍江溼地中燒起的一把火,這把火迎風而起帶著噼啪的聲響,宣告著新政策會打倒一切不符合時代的思想文化,雖然還會再長,但長出的總是新的,綠的他會代替老態龍鍾的,在黃色的昇華之後,迎來的是新生,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傳奇所能概括的。當然在故事的不斷髮展中,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但因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為有他,我們感觸更深;因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飛躍的契機!也從其極強的表現藝術中領略到了表現藝術的可塑性,而且是具體的,客觀可感的。

  最後,在影片將要結尾的時候,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厚重感,因為官員之間講感情已是大忌,而電影結尾更是大量出現了講感情講人情的橋段,但是透過該片細膩的刻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講感情講人情的必要性,因為在中國這個講感情的'社會之中“人情”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料”。當然,這只是電影的一種假設而已,社會並不一定亦步亦趨,但藝術不就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嗎?

  國產電影的市場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尤其是這種質量較高的影片已屬少見。正如成龍大哥所說的“不要一談到電影就脫口而出《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等,中國也應該有這樣一部片子,那就是《尋找成龍》。”所以中國電影正在朝那一個大方向邁出一大步,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電影之中,總要有那麼一兩部來撐起中國電影的場面,無疑《高考1977》就是這樣一部可以撐場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2

  《高考1977》這部電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點很多,後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個人性格鮮明,知青形象很吻合當時情形。老遲作為場長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一枚官印整日別在身上。先開始大家都認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遲年紀大了,又無兒無女,無其他親人,只有這幫孩子,他害怕孤獨,所以把這群孩子留在身邊。但是後來在緊要時刻,老遲發掘了他“父親”的角色。

  在高考恢復的第一年,這群年親知青渴望回到校園,回到家鄉,為了獲得報名表,他們開始了與老遲的“鬥爭”。透過絕食,還將陳瓊的父親牽扯進來,老遲在這裡又一次體現了他的柔情,他讓陳瓊的父親回去了。強子回去報名,才得知要考當地工作地報名,且要介紹信,在他萬念俱灰時,老遲發了電報讓他速回,已給他報了名。老遲又一次體現了他“父親”的形象。

  這部電影中,唯一的愛情便是陳瓊和潘志友。兩個人的愛情是單純的,令人感動的。因為沒有摻雜了現今的金錢利益權勢,他倆的愛情是純粹的,因為當是的特殊,陳瓊與潘志友被老遲阻止在一起,陳瓊竟願意遠遠地看著潘志友,陪襯他,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幼稚的行為,但反而體現了愛情的偉大!他倆彼此深愛,彼此都為對方犧牲。潘志友為了讓陳瓊安心回到考場,不惜與老遲鬧翻,獲得高考申請表。而在將陳瓊送至考場後自己又出來了。他是一個講信用的男人,他答應了陪伴老遲,他並沒有食言。雖然他曾經是個高材生。

  陳瓊高考結果非常好,但由於她父親的原因,差點與北大無緣。這時老遲撒了謊,為了他其中的一個孩子。

  在結尾中,大家為了高考奔跑追趕火車的場景好感人。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他們在為了命運奔跑,很可惜,並沒有趕上。在他們痛苦至極時,老遲—他們的“父親”出現了!

  老遲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母形象,不善言辭,表面嚴肅不近人情,實際上卻是鐵漢柔情,體貼關懷。

  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絃。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3

  從未想過,自己竟會哭得這般這般稀里嘩啦,看來從內心深處我還是老媽說的感性動物,見不得感人的東西。不過,在看這場電影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代,我看過很多回顧那段時光的影片,更從父母口中多少聽出了斷斷續續,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這一次卻難擋我奔流的淚水,呵呵,好沒有男子漢氣概的話。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當時間一晃11年,家鄉成為了回憶,自己的遠大抱負變成了腳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現實和理想的強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蓋。但當恢復高考這一訊息不脛而走時,故事的主人翁們如同見到了陰霾中突現的陽光吧,透過各種手段,排除萬難終於參加了高考。

  與同類作品相比,似乎難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卻是其中主人翁們對於上大學幾近瘋狂的嚮往、父親與女兒之間親情、男主人翁與女主人翁之間的愛情以及朋友之間的友情在那個時代的表現。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親心中對女兒深深的愛,那是一種可以犧牲所有去挽留的愛,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父親的無奈和悲涼,特別是看到父親和女兒在門裡門外的對話時,已難忍眼中的淚水。在那個淡化人性的年代裡,人和人之間最原始的感情,都無法滿足,再談什麼理想和信仰,就都沒了底氣。作為一個男人,讓自己需要保護的人,忍受苦難,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痛苦。

  11年的等待,是不願再等一分鐘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熱淚盈眶。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4

  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同學去看一部電影,名叫《高考1977》。

  這部電影主演有:潘志友、陳瓊、張國強、老遲、陳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他們足足等了十一年,當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的毅力深深地感動了。1977年12月10日,孤獨地坐在考場外的老遲等來了拿著填滿考卷卻沒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終究會留下,而想離開的,無數像老遲這樣的“主任”再也不會動用他們的公章設定障礙了。最後,老遲看到了這麼多人考上了大學,欣慰的笑了。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許多道理。現在的我們複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複習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複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的大學,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為了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為了自己,為了這個社會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讓自己的人生儘量沒有遺憾,少留遺憾,不是嗎?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5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後,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鬥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鬥、相互激勵的故事。儘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鬥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為了高考所做出的種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鑽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複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複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援——這也算是他們為了打高考這一硬仗而艱辛準備、複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麼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藉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代中醫更沒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並保證藥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並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云亦云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複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在的我們,客觀物質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可能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著簡訊,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相互複製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宿舍裡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餘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遊”,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膝上型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麼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後想到的。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讚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電影《高考1977》的觀後感 篇16

  對上影的這部國慶獻禮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聞,故事內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反映的是我們上一輩的經歷,表達的是我們上一輩的情感,作為80後的學生,一沒有經歷過廢除高考的大悲,二沒有感受到恢復高考的大喜,在我們的腦子裡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這部《高考1977》,頗有收穫。對我們上一輩的人來說,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從苦澀到收穫的心路歷程,憶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裡,劇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我卻從中找到一個迥異於世俗觀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現今社會稀缺的品質和精神,亦讓人覺得彌足珍貴。

  影片裡,墨守陳規,固執己見的老遲並不那麼討人喜歡,他利用組織給他的權力,對知青們的報考橫加阻撓,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陳瓊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輕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麼的冰冷無情。然而我更願意相信,這並不是他的錯,從頭至尾,老遲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們都在感慨,恢復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這並不包括老遲。老遲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這個冰天雪地的農場中,他埋藏著老遲對這個國家的深沉熱愛,他承載了老遲默默耕耘的青春歲月。當知青們金榜題名,載譽返鄉,也許只有老遲留守這片土地,就好像一個執著的父親,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不捨的還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業。

  他執著於自己的信仰,執著於國家的事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他信任潘志友,為了他的前途和農場的未來,他不惜破壞潘陳兩人的感情,對大家的報考百般阻撓,也是懷著一顆樸素的事業心,“都走了,誰來建設農場?”且不提是否耽誤來他們的前程,這種一股勁扎進事業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個年代。

  況且,得不到上學機會,也許會耽誤一些年輕人,但誰又能說在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獻一生始終耽誤呢?除了老遲,令人動容的還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無悔的考生們,肯犧牲自己一輩子紮在農場的他,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重。

  在老遲和潘志友身上,我們找到的是業已稀缺的一種精神,那種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那種捨己為國的犧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發了一些人對高考制度的新一輪討論。

  現行高考制度的種種弊端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下逐漸顯露出來,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抑或是所謂的教育專家,捱得上的挨不上的都來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國足球”的歷史地位之勢……無論爭議幾多,然則高考在當下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最不壞”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來質疑甚至否定恢復高考的歷史意義,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