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大型話劇觀後感

《雨花臺》大型話劇觀後感

  這個週二,學校組織了一次觀看話劇《雨花臺》的活動,話劇以恢弘的氣勢真實地還原了雨花臺烈士們的故事和精神,著實震撼人心,而且感人至深。

  話劇的主要情節圍繞著一個共產黨安插在xxx內部的間諜“保爾”展開。xxx很多的機密情報都被他攫取並傳達給共產黨。氣急敗壞的xxx政府給關押共產黨人的秘密監獄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三日破獲“保爾”案。於是喪心病狂的xx黨人對共產黨員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威逼利誘,而共產黨人們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精神,誓死也沒有吐露半點情報,最終盡數犧牲。

  小時候我曾去南京遊覽,有幸參觀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父母是軍人,一進入景區就變得沉默無言。我當時不過六七歲的光景,雖然不諳世事,但在這樣肅穆的環境下也不由的莊重起來。我記得很清楚,館內的牆上掛滿了烈士生前的照片,並附有烈士的姓名。而有一面牆上,只是孤零零的列著幾個名字。我問母親,他們的肖像是不是掉了,母親回答說,很多人犧牲之前根本沒有留下照片,甚至有很多人沒有留下姓名。我聽了後打了個哆嗦,覺得這些人死得太不值了。他們為國家做了那麼多事,國家卻連他們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這樣的白白犧牲有什麼意義呢?時隔數年,這樣的`疑問居然再一次回到了我的腦中,不過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其實我不是很信服為某個黨派或集體而死的說法。人的死亡即意味著終結,所謂“信仰”之類也是基於“活著”的條件。更何況,雨花臺烈士中,年歲較小的施滉、袁諮桐犧牲時只有不到二十歲,這樣的年齡,對“國家”和“黨”很難說有多深的感情。我認為,他們只是明白,在腐朽和殘暴的政權下,必須有人主動去革命和犧牲。與其等待別人的拯救,還不如去拯救別人。沒有人願意死,劇中惲代英的那句“我太想活下去了”也應該是無數革命者的心聲。但對這些人來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比生命更重要。正如屈原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些人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此——能在苟且和死亡間無悔地選擇後者。

  在觀劇後,我對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當我們為了一件瑣事而抱怨生活時,有沒有想過竟曾經有人為了我們這樣的生活而獻出了生命。“我們的生活是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緬懷先烈,不忘歷史”這樣的話不知被說了多少遍,很多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表現得不屑,甚至是鄙夷。但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面臨著他們的抉擇,又有幾人能甘願拋棄自己的生命呢?這些人,做出了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情,難道不值得我們懷念嗎?而對於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們不也應該倍加珍惜嗎?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這也許是無數烈士們內心最深處的呼喊。而在國泰民安的今天,這樣的精神似乎也失去了意義。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歷史,將他們精神傳承下去。正因為這種精神,我們才能以龍的傳人,為身體裡流淌的華夏血液而自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