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通用14篇)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通用14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

  今天下午,老師組織同學們在教室裡觀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上,為青少年授課的直播。

  宇航員王亞平在失重的狀態下講解和演示了幾個實驗。我最感興趣的是魔幻水球的演示,王亞平把水注到一個金屬圈裡,水沒有像飛流直下三千尺那樣流下來,而是奇蹟發生了,變成了一個水球,水球漂浮在王亞平的臉前,透出的頭像是倒立的。如果大詩人李白看到這一幕,他會寫出怎樣的詩句呀?

  這次觀看學習,讓我對失重,牛頓第二定律和水的張力等有了很深的印象。覺得知識也很有趣,女孩子也能成為航天員。放學了,我走出校門,仰頭望著碧藍的天空,想像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員該多好啊!我也可以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無窮無盡奧秘……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2

  今天我們在早上10:00看了航天員王老師給我們講課。

  首先是稱質量,其實具體的演示,王亞平給指令長聶海勝稱了一下他的體重。

  第二個實驗是關於失重的單擺運動。在地球上,單擺小球會在一定範圍內來回晃盪,但是在太空當中給它一個作用力,它會做圓周運動。現場的同學們見到這個現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個實驗是王亞平手裡拿了兩個我們從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當中,給它一個作用力,它就會朝著一個方向去轉動。

  第四個實驗和水有關,是要驗證表面液體的張力,捏出一個水泡之後,形成了一個水膜,後來緊接著的實驗就是給一個水膜不斷的注水,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水球。最讓大家驚喜的就是王亞平在後來就給這個水球裡面用注射器注射進去了一個紅色的水滴,這個棉絮狀的水滴就蔓延開來,瀰漫了整個的水球。

  王亞平介紹說,在失重環境下,人們能夠獲取結構更加均勻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導體晶體,有利於開展材料學基礎性研究,最佳化和改進地面生產工藝。失重條件下冷原子鐘的頻率穩定度會大大提高,可以應用於高精度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神舟十號航天員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進行的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同樣是中國開展航天活動的重要任務。

  實際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動也是世界航天活動的組成部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推行“教師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計劃。作為載人航天的後來者,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實踐剛剛開始,但歷次神舟飛行在實現工程目標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瞭解航天、走近科學的熱情。30歲左右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載人航天工程各系統的技術骨幹,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員楊利偉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勵下走進航天行列的。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援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天科普活動中蘊藏著中國航天走向明天的無窮潛力。

  在今天的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我意猶未盡。因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行則國行;少年富則國富,這就是我的中國夢。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中國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3

  20日上午,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進行的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在教室的電視機旁,我和同學們一起激動地觀看這次太空授課直播,看見亞平老師把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紅色在水球裡慢慢地散開,最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水球,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裡,每當主講航天員王亞平完成一個實驗演示,同學們就異口同聲地發出“哇”的驚喜聲,並伴以熱烈的掌聲。

  雖然在小學二年級在語文課本里,我讀過一篇《到太空去》的課文,課文裡也介紹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內容太過簡單,不能滿足我對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課直播正是一個學習航天科學知識的好機會。我認真的聽著講課,在驚喜連綿中,讓我進一步放飛科學夢想。

  這次授課是在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之後的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號是在前不久剛剛發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業發展的輝煌一頁。二十多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艙外活動,從單個飛船飛行到兩飛行器對接組合飛行,從實驗性飛行到應用性飛行的歷史程序。每一次突破,都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成功發現的驚喜和激動,也讓人類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另一種無限美好的希望。而神十飛行是我國載人航天第一次應用性飛行,太空授課生動體現了“應用性”特色,體現了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功能。

  雖然太空授課在美國早就已經開展了,但是作為載人航天的後來者,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這次授課,也極大的提高了我瞭解航天、走進科學的熱情。

  作為學生,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次的“太空授課”呢?我認為,要立足於現在,也要展望未來。我們要在中國蓬勃發展的航天事業中,找到了需要借鑑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夢想的不易,不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透過自己的勤奮學習,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透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將進一步領悟它的真諦,轉而為己用,去追逐未來,去實現夢想。夢想是生活的航標,我們在生活中追雲逐月了好久,把美好與希望寄託給了夢想。要有夢想,要愛學習,要有毅力,要敢於拼搏。

  雲海中升起朝陽,恰似人生需要夢想點亮,學習載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4

  從神舟十號升空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有關注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中的一舉一動。而今天終於可以觀看在天宮一號中的太空授課,近距離地看到在太空中各種有趣的現象。

  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王亞平老師利用一個金屬圈,先做出一個水膜,看到那個小小的水膜在金屬圈中輕輕晃動,這是在地球上完全做不到,真是非常神奇。而且,這個水膜還非常結實,無論王亞平老師怎麼晃動,它也不會破,然後王亞平老師還往水膜不斷注水,只見那個薄薄的水膜慢慢變大,最後變成了一個圓圓的大水球!那個水球晶瑩透亮,還能在上面看到王亞平老師的倒影,真是漂亮!王老師還往水球注入紅色的水,那紅色水在水球中慢慢擴散開來,最後充滿了整個水球,就像一個漂浮在空中神奇的魔法水晶!

  沒想到在太空中,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東西,都能有這麼神奇漂亮的一面,實在太有趣了!我回家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把今天的太空授課錄下來,要多看幾次,加深瞭解其中的奧妙。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5

  看了這次神舟十號太空授課的影片之後,真是令我大開眼界,王亞平阿姨雖然不是專業的老師,但是他講課非常生動,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

  這次的太空授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學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科學在是改變我們生活,甚至改變著我的世界觀,因為科學的力量,我們走進了太空,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課,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

  這堂課中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關於太空的一些物理現象,雖然太空還是離我們很遠,但是,我相信未來我們征服太空也不是不可能的,宇宙之大,我們還需要繼續去探索。

  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一起攜手把中國帶進一個強大的時代吧!中國加油!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6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課,這堂課的老師遠在距離我們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這位老師就是神舟十號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老師。

  雖然這堂課主講老師是王亞平老師,但是神舟十號的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和張曉光叔叔都有為這堂特殊的課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個無重力的狀態,但是無重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終於有機會看看三位航天員在無重力狀態下的樣子了,我抱著期待的心情開始認真地聽課。

  課程的一開始,聶海勝叔叔給我們表演了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只見他先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站穩,然後兩腳往上一收,做出一個打坐的動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僅沒摔在地上,還穩穩地往上漂浮了起來!接著王亞平老師只用一隻手指,輕輕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聶海勝叔叔,聶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實在太神奇!王亞平老師這樣的神功,看得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原來這就是太空中失重狀態下,航天員平時活動的樣子呀!每個人都身輕如燕,還能輕而易舉地拿起很重的東西,省下了不少力氣,真是讓人羨慕!

  太空授課接下來的實驗,雖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實驗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點長大,學習這其中的道理,然後就像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一樣,飛上太空,感受一下無重力的狀態!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7

  在美聯社看來,中國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就是“一場戰鬥”,這一任務堪比他們冒著巨大風險空間對接。報道說,太空授課標誌著中國迄今最大膽的一步,“中國的宇航員一直在大的場合高調出現在公眾之前,但幾乎沒有跟普通中國人發生真正的接觸。”

  “我們看到的天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們看到太陽昇起16次。”英國廣播公司20日向讀者突出強調了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美聯社報道說,在天宮一號(微博)51分鐘的講課中,王亞平展示了失重原理,回答了聚集在北京一個禮堂的330名學生實時提出的問題。她的同事聶海勝和張曉光回答了有關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鍛鍊的問題。其間出現好玩兒的一刻,聶海勝做出中國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神秘的雙腿交叉打坐姿勢。王亞平說,“在太空,我們都是功夫大師”。後來的一個展示彷彿魔術表演,王亞平將水滴注入一個越來越大的懸浮水球,引來學生們“哇”的驚歎和鼓掌。航天員們還旋轉陀螺,搖動一個繫繩的球,演示失重如何影響物體運動。報道稱,在這堂精心排演的講課中,中國第二位女航天員王亞平從頭至尾微笑著。這堂講課更像是兒童電視科普節目,而不是不久前加拿大航天員哈德菲爾德從國際空間站傳回的影片。

  日本時事通訊社用“不可思議”評論中國的太空授課。德國新聞電視臺20日則為“6000萬中國學生上太空課”感到驚訝。報道說,這可能是新的世界紀錄。法國歐洲新聞電視臺評論稱,法國的老師有時候也會說“學生們在月亮裡”(俚語,暗示上課走神或打瞌睡),可如今中國的老師卻千真萬確在天上。評論認為,太空授課相當成功,這有助於中國證明其有和美國、俄羅斯在征服宇宙空間的競賽中一較短長的實力。《印度斯坦時報》20日引述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者弗利澤的.話說,中國的太空計劃能帶來什麼物質利益尚不明確,但已經給中國帶來了相當大的國際聲望,刺激了對科學的興趣,幫助軍方掌握了火箭和遠端制導技術,也讓中國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技術大國,拋棄了“製造鞋子和手包的國家形象”。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8

  今天我們看了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上親自授課的影片,在太空上的飲食習慣與我們在地面上的不同,他們喝的水是裝在特質的水袋裡面的,如果水漂出來,不會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著不會落地,他們吃的也是特製的東西,科學家們還製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課的航天員是——亞平老師給我們上課,她給我們講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樣的,首先她拿出了兩個彈簧,上面各有兩個按鈕,她把他們放到同一位置,然後一拉,只見兩個彈簧的平率不同,這就是太空中唯一與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發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種測量人體重量的儀器(注:第一種是用牛頓第二原理來測量的。)。

  第二個講課內容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著轉飛出去了,它的中心軸,一直在變。第二次是上了發條的陀螺,以同樣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軸幾乎沒有變,而是一直在前進,最後把兩個陀螺一個是沒上發條的,一個是上了發條的,然後一起放出去,給他們同樣的干擾力,看得出上了發條的看起來非常穩定。

  最後一次實驗是水膜和水球,老師先把一個金屬圈套在水袋裡,然後拿出來,竟然成了一層厚厚的水膜,試一試穩不穩定,無論怎麼搖都不會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會破而會成一個水球,這個水球會越來越大,但不會爆炸,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話,我一定會做很多很多的實驗,去研究發現太空的奧妙。神奇而美麗的太空我愛你!最後,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為國家造福。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9

  神十飛天,太空對接,美女航天員王亞平作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授太空科學知識,她鏗鏘有力的聲音透過雲層,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地球母親也不禁為之震撼。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

  其實,太空授課並不是我國航天員的首創。早在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就曾經制定了“教師在太空”計劃,女教師考利夫被幸運選中。然而,事與願違,不僅考利夫沒能順利實現太空發聲,就連“挑戰者”號因意外爆炸,成為了太空實驗的犧牲品。時隔21年之後,美國教師芭芭拉·摩根再戰太空,並在“奮進”號內講授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太空第一課”。儘管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25分鐘,但是,它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啟了人類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亞平作為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0

  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已經圓滿落幕。在大多數孩子都還在細細回味這堂生動的太空授課帶來的樂趣時,或許很少人會想到,究竟還有多少孩子沒有機會參加這堂課。

  在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學習樂趣時,一些山大溝深的山區,還有不少孩子需要翻越幾座山才能帶著乾糧步行到學校,而因師資和教室匱乏,在不少地區甚至還存在一些二、三、四年級同班一起上課的複式班,二年級上完課複習,老師再給三年級上課,之後是四年級……

  對他們來說,一本嶄新的作業本、書本都已經算得上奢侈品。在這樣的條件下,你很難想象他們能夠像城裡孩子那樣,坐在明亮的現代化教室裡,興致勃勃的看著精彩的太空授課。

  太空授課,也讓能問出“iPad可以吃嗎”問題的他們,成為被“最高講臺”拋棄的那一批人。所有這一切,無容置疑,都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導致的。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一責任推卸給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域差異的中國現狀。

  造成這種現象,我們缺少的不是資金,也不是統籌兼顧、實現教育平衡的調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徹底實現教育公平的決心和勇氣。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拋棄,尤其是貧困山區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讀書也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我們絕對不能讓他們成為被現代化拋棄的一代。因為拋棄他們,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貧困地區的未來,更是整個民族的未來。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1

  12月9日下午,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對“天宮課堂”第一課進行獨家全程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透過天地對話的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3名航天員分別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開展天地互動、進行實時交流,帶領受眾感知宇宙的奧秘,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著隊員們對科學的興趣。

  在水膜張力實驗中,王亞平老師拿出提前摺疊好的一朵紙花,將摺好的紙花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水膜上,令人驚訝的現象出現了——花朵在晶瑩剔透的水膜上緩慢地“開放”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隊員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可愛的笑容。

  看,藍色太空歡樂球!

  當看到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中,泡騰片不斷產生氣泡,卻始終不離開水球時,隊員們都直呼神奇,連連拍手!

  透過本次對“天宮課堂”的學習,隊員們學習到了許許多多有趣的物理知識,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的物理現象,也在隊員們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2

  12月9日下午15時40分,我校師生們聆聽了一次特別的課堂——“天宮課堂”,同學們不但瞭解了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還了解到了很多神奇的科學知識。

  “天宮課堂”將三尺講臺放置在無垠的太空,背景是深藍的宇宙,星辰閃耀;課堂上是驚羨的眼神,心馳神往。

  在課堂裡我們瞭解到了航天員們的生活狀況,太空奧秘在今天我們得以印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讓我們沉浸在科學的國度裡,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同樣的實驗,在太空與地球上操作會有不同的效果,感受到了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向航天員學習,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遠大理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

  “天宮課堂”是一把鑰匙,為隊員們打開了科學的殿堂,又是智慧的火種,播下了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來自太空的一堂課,點燃了流峪鎮中心小學隊員們的夢想之燈,隊員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實驗的獨特魅力,激發了隊員們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空事業的熱情,長大後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3

  6月20日上午十時,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中國將首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這是我國前所未有的,在全球來說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課不僅是舉國矚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愛好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學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課是什麼時候呢?其實,早在1985年,美國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課的構想,並且為此訓練了兩名女教師,一個是麥考利夫,一個是摩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二年飛船升空時,麥考利夫與飛船一同殞夢地球上空——那次,飛船“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卻並未放棄這個上天授課夢,為此她又準備了22年。終於,在2007年,她在國際空間站裡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課,透過影片,給學生上了25分鐘課,並展示了宇航員在太空怎樣運動、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無獨有偶,此次我國同樣是由女航天員來進行授課,但授課的難度卻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亞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環境下的一些物理現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運動等我們都早已比較清楚的內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亞平在此次講課中主要演示了五個實驗,分別是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主要是讓青少年瞭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麼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這五個實驗不要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蘊藏的物理知識卻是令人驚奇而深厚的!

  這次實驗是他們事先自己劃定的嗎?其實不是。這次實驗中的部分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所徵集到的,這不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為只有具有演示價值的問題才能被徵集,這要求我們青少年需要補充更多的相關知識,讓自己從裡到外充實起來,不能外強中乾腹空空。

  有人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迴圈使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指令長聶海勝告訴我們,飛船中的用水是從地球帶上來的,但目前還不具備迴圈利用功能,因為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複雜的裝置。聽了這話,我不禁有些心酸,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該有多艱苦啊。

  也許,太空生活用水的迴圈利用是否能夠實現就需要看我們青少年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對神秘的太空感興趣,願意為我們的航天事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向我們“中國夢太空夢”的實現靠近!

  航天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4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課,這堂課的老師遠在距離我們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這位老師就是神舟十號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老師。

  雖然這堂課主講老師是王亞平老師,但是神舟十號的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和張曉光叔叔都有為這堂特殊的課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個無重力的狀態,但是無重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終於有機會看看三位航天員在無重力狀態下的樣子了,我抱著期待的心情開始認真地聽課。

  課程的一開始,聶海勝叔叔給我們表演了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只見他先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站穩,然後兩腳往上一收,做出一個打坐的動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僅沒摔在地上,還穩穩地往上漂浮了起來!接著王亞平老師只用一隻手指,輕輕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聶海勝叔叔,聶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實在太神奇!王亞平老師這樣的神功,看得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原來這就是太空中失重狀態下,航天員平時活動的樣子呀!每個人都身輕如燕,還能輕而易舉地拿起很重的東西,省下了不少力氣,真是讓人羨慕!

  太空授課接下來的實驗,雖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實驗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點長大,學習這其中的道理,然後就像神舟十號的三位航天員一樣,飛上太空,感受一下無重力的狀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