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華爾街》的觀後感1700字範文
紀錄片《華爾街》的觀後感1700字範文
紀錄片《華爾街》
華爾街是英文“Wall Street”的譯音,原本指的是一道由荷蘭移民建立起來的牆,用來防範土著美國人的進攻,後來又發展成為一條商業街道。然而,幾個世紀後的今天,華爾街的長短寬窄雖然基本沒有改變,但它的作用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現實意義中的華爾街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地理概念和傳統,華爾街已經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代名詞,是全球80%以上金錢的集散地。追隨其源頭,是荷蘭人在移民的過程中,給美國帶來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和貨幣匯兌銀行;英國的移民則給美國帶來了國債、跨國銀行、中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這些現代金融的種子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資本之城——紐約。而華爾街這張滲入世界各地的金融之網也為美國崛起的神話貢獻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眾所周知,金融是美國成為經濟和政治強國的基礎,也是關鍵。而華爾街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東部商業的快速發展對西部農牧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當時東西部之間的運輸成為最大的阻礙因素。直到1817年紐約一位新任州長上任時開始著手解決東西交通——修建伊利運河。在新任州長沒有從聯邦政府獲得任何資金援助時,這時候華爾街憑藉其充裕的資本和開始發揮作用。隨著工程的進行,伊利運河債權開始受到市場追捧。另外一方面,伊利運河的成功同時也鼓勵和刺激了美國各種偶紛紛發行債權。此後,鐵路債權的發行也是一發不可收,逐漸呈現出興旺之勢,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外來人員來到美國,他們為美國鐵路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鐵路的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商品市場的發展,而商品市場的發展又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繁榮。這一切都為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提供了有力條件。
美國成為經濟霸主後,逐步謀求政治上的大國地位。美國內戰時期,北方由於歷史上商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融資渠道,透過發行債權巧妙地把民眾的愛國熱情和購買債券結合起來,於是林肯政府籌集到了足夠的戰爭資金,以取得整個持久戰爭的勝利。而以農牧種植為主的南方,沒有建立起比較健全的融資渠道,到戰爭後期,資金嚴重不足,幾乎被戰爭拖到了破產邊緣。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避免了破裂,維護了聯邦的統一,這也充分體現了金融對美國成為政治強國的作用。
但即便是華爾街為美國乃至世界做出瞭如此巨大的貢獻,但在全球範圍內它還是備受爭議,因為它不像其他事物一樣有明顯的黑白分佈的界限,它在人們的爭議中走的是一條灰色地帶。在一些人眼裡,華爾街這裡,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它就是一個吞噬你金錢和血肉的地方;而另外一些則認為這裡是人間天堂,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所有想要實現的夢想。確實華爾街作為世界金融的中心,在資本運作和金融的國際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爆發的不少“醜聞”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例如納斯達克的創始人麥道夫,是慈善機構的積極捐款人,但是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成為金融詐騙的麥道夫,也正因為這些“醜聞”,華爾街人的貪婪始終成為人們詬病華爾街的理由。
文中讓我思考最多的是在美國金融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歷史上,美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可以說用中國的一句老話形容“分分合合,分久必合,久和必分”。有放任自由的“重商主義”,有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來,美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監管和控制也絲毫沒有放鬆過,甚至呈現出越來越強的趨勢。政府認為一切危機是源自於華爾街的投機和貪婪,給整個國家也蒙上了陰影。華爾街的一些投資家們則認為他們是最無奈的,在他們的投資給大家帶來收益時,沒有人站出來說什麼,一旦出現問題,不管怎麼樣一切都是他們的錯。
在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控制程度這個問題上,個人的觀點是:不管現在政府和市場是什麼樣的格局,但是政府對市場尤其是對資本市場的干預應該呈現出一種放鬆和減少的趨勢。一方面我們大力提倡發展市場經濟,但如果另一方面政府又把市場的權利握在手中,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在資本日益國際化得今天,一個國家對資本的控制會對整個世界資本的運轉產生很大的影響。或許,國家與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關係,我們可以不稱它為監管或者控制,我們可以認為是督促或是促進,透過國家手段來督促市場的自律,形成合乎國家法律也合乎市場規律的相關規範,進而形成健康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