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的觀後感範文

《大國崛起》的觀後感範文

  一直以來,對國家大事少有關心,08年即將過去,相信中國人對08年的記憶是深刻的,從春節的雪災,到汶川的地震,到北京的奧運會,到現在的金融危機。而我,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似乎長大許多,不再如以前,就只會想到自己,會想要了解更多,關心更多,畢竟每個人都是社會人。

  《大國崛起》共分為十二集,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第一集 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第二集 小國大業――荷蘭;第三集:走向現代――英國(16 - 17世紀);第四集:工業先聲――英國(18 - 19世紀);第五集:激情歲月――法國;第六集 帝國春秋――德國;第七集 百年維新――日本;第八集 尋道圖強――俄國;第九集風雲新途――蘇聯;第十集 新國新夢――美國(17世紀 - 19世紀;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國(20世紀初 - 二戰結束);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此紀錄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麵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從航海開始,原來割裂的世界終於在地理上連成了完整的世界。每一集的名字已經概括了這一集要講的核心,從未看過如此長篇電視紀錄片的我,真的感到振憾。這些國家的名字,相信每個人都很熟悉,即使是對於世界歷史不瞭解的我。但也因為對世界歷史的不瞭解,我也無法解讀大國真正成為大國的原因。只是,看過之後還是略有感想。

  一個深刻的感覺就是,從不同的人不同的口中,經常被提到的“文化、教育”,還有,每個大國程序中被提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事蹟、他們的著作,有些我們很熟悉,有些我們並不熟悉,但他們所起的作用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跡。從海洋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走向現代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工業先聲的牛頓、瓦特、亞當·斯密,帝國春秋的俾斯麥,百年維新的澀澤榮一,到風雲新途的列寧,到美國的愛迪生、福特,這只是少數的代表,有所謂的政治家,更多的是啟蒙思想的思想家、作家,引領人類探索自然的科學家,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企業家。“科學、技術、人才”,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抓好這幾樣似乎一個國家的發展、發達就會到來,而這些也都源自於合適的教育,大國的發展是伴隨著教育的發展的,教育也不是固定不定,不同的時期有它合適的教育內容,這也才促進了大國的發展。日本的崛起,它的百年維新的“求知識於世界”的思想,融入於教育中,人才培養了,科技發展了,國家還能不強大嗎?即使作為中國人,現在的我對日本並沒好感,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確實夠實力,我們要做的是像強國靠齊,學習人家發展旅途中的精華,一步步得壯大自己。還有,法國的先賢祠,也是這個紀錄片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一處。真的好想進去一睹先人的風采,躺在裡面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身軀,更多的是他們精神,他們帶給世界的“財富”。也讓我們看到法國有多尊重人才,“居住著”的作家、科學家們要比政治家們多,說明什麼,我想大家都懂。

  大國並不是一直輝煌著,總是有些起伏。不少的國家都迷信武力爭霸世界,可最後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家的財政不堪戰爭的重負,或是戰爭的失敗,帶給國家的'最終都只是人民生活的蕭條。在和平中發展國家經濟,發展工商業才是維持強國的基礎。但日本的崛起卻是由於國門被黑般敲開,看到二戰後它的發展,當時心裡只想到一個詞“痛定思痛”,為了不受欺凌,唯有比人更強大吧。

  最後簡單說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吧,普魯士的小學紀念館,記得裡面有一句話,它的未來在小學就奠定了;彼得一世的留學,因為第一次聽到一個君主可以如此跟普通人一樣生活,做工匠;德國人對歷史的承認,把納粹歷史寫進教科書,當時想到的是,為什麼日本一再否認一些歷史呢?1970年的冬日,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的下跪,“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而跪下了”,真的,淚珠在眼眶裡打轉。600多萬猶太人,那刻可以安息了嗎?

  歲月流逝,很多歷史還“活著”,活在一棟古老的建築上、一段殘存的遺址間、一個偏僻的博物館裡,或者活在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遠流長的典禮儀式上、活在專家學者的考據裡。歲月悠悠,有些歷史已經永遠消逝。但歷史依然如此沉重,不要再重複歷史的錯誤,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正確得勇敢得面對歷史,是現在的人應該做的。

  無法說出多少大道理,我想,也就是觀後之感受吧,即使是微小的,只要真實的感受即可吧。最後引用一段話作為結尾“對於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於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