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通用12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通用12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

  王鋒,男,38歲,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人。

  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突發大火,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房。租住在一樓的王鋒發現火情後,義無反顧地三次衝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第三次從火場出來時,王鋒已快被燒成了“炭人”,渾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從住處到臨近的張衡路口,大約五六十米的距離,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腳印,王鋒的事蹟報道後,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達250餘萬元。10月1日下午,王鋒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了人世。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2

  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教授曾經這樣評價過他的一名中國學生:“你的努力,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國家!”數年後,這名中國學生的確沒有辜負導師的期許,他帶領團隊在中國建立起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世界首次”。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愛因斯坦建立的相對論、倫琴發現的X射線等影響世界的重要發現一起,被評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這個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從事量子通訊研究的十餘載,潘建偉的團隊先後六次斬獲“國際物理學領域十項重大突破”,並以“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的研究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頭頂著眾多耀眼的光環,在普通人眼中,潘建偉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是“潘神”在扮演著名科學家這一角色的同時,也是一名老師、一個父親。那麼走下“神壇”的潘建偉又是怎樣的人呢?

  一、“潘神”的學生培養之道

  潘建偉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作為一名導師,他對於學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甚至可以說是苛刻的。潘建偉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細節的把握。

  比如在實驗室中,他就要求學生們一定要把實驗儀器擺放整齊,實驗環境應當是規整有序的。

  潘建偉介紹說,這樣嚴格的要求其實是受他本人在奧地利留學經歷的影響,所以在他的團隊中,“整齊”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詞。

  此外,在撰寫科研論文的過程中,潘建偉的“苛刻”更是展露無遺。他會逐字逐句的審閱學生的論文,不僅在科學邏輯上把關,語句的通順程度和表達內涵他也要仔細斟酌。雖然潘建偉的工作異常繁忙,但還是會花費大量的精力為學生修改論文。

  不同於一般的導師,潘建偉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出國深造,有的長達五年甚至更久。潘建偉解釋說,如果好的苗子僅僅只在我們團隊這片泥土裡生長,那麼它只能汲取某一種營養,只有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才能夠實現整個團隊的進步。這種發展式的培養之道讓潘建偉的團隊始終充滿活力,並且各種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讓潘建偉的團隊擁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單獨小組無法完成的任務。

  二、科學家不為人知的溫柔

  對待科研一絲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偉就顯露出作為一個慈愛父親的柔軟。作為世界知名科學家,潘建偉在孩子面前卻是一個愛編故事的和藹父親。

  潘建偉在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時提到,自己平時工作繁忙與孩子交流的時間比較少,為此感到慚愧,但是隻要有時間他就會講床頭故事給孩子們聽。雖然是物理學家,但是潘建偉給孩子們講的故事卻是武俠小說的“改版”。

  他會把不同的武俠小說中的情節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為一個角色融入到故事當中,有時還會把科幻小說的內容加進去,有的故事一講就是一年兩年,精彩程度堪比網路上連載的小說。潘建偉說道,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們喜歡讀書,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閱讀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給孩子們“瞎掰”故事其實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出有創造性的貢獻。

  三、科學發展“有章可循”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潘建偉對於科學的發展規律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潘建偉認為,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在實踐中遇到難以解釋的問題,於是科學家們就透過研究提出一些理論來解釋這些問題,發展理論使其完善,人們再利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其他的現象。潘建偉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熱力學的理論其實是在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以後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在實踐中難以解釋熱轉換等問題的機理,於是科學家們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熱力學理論,擁有了完善的理論以後,人們再用來解釋相變(比如水為什麼會變成冰等)的原理。

  同樣的,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人們首先時發現某些個別的現象無法用原有的理論來解釋,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並建立了量子理論,然後就是透過不斷地實驗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並在這個過程中探索研發出新的技術,不斷考託新的研究領域。所以,在潘建偉看來,科學的發展其實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的。

  截止到2016年3月,潘建偉已在包括Nature(10篇)、NaturePhysics(7篇)、NaturePhotonics(9篇)、PNAS(2篇)、PhysicalReviewLetters(69篇)在內的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被SCI引用近萬次。其2015年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入選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評選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併名列榜首,這也標誌著我國多粒子糾纏操縱和量子通訊實驗研究已處在世界前列。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說的,我們雖然在量子通訊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僅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但對於整個領域來說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量子通訊所引領的“絕對安全”的資訊時代已經向人類敞開了大門,這只是一個開始,對於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3

  感動中國2021十大人物已經揭曉,評選這些感動中國人物意義頗深。

  一、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標準有許多,但主要是包括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或者是艱苦奮鬥等等事蹟,感動中國人物身上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身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崇高品格,無論是樂於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還是捨己救人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幾年年以來的寶貴結晶,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能久經未衰、朝氣蓬勃的不竭動力,是我們的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產,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傳承和弘揚下去,感動中國人物他們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透過宣傳他們,這些傳統美德得以發揚光大,得以熠熠生輝。

  二、給廣大人民群眾起到榜樣作用,有利於營造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

  透過評選感動中國人物,讓其他人瞭解和熟悉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事例,給其他人起到一個榜樣作用,為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以感動中國人物為榮,積極地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蹟,從而有利於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溫馨和諧、幸福美滿的氛圍,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繁榮進步。

  三、號召更多的人積極響應,加入其中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是能讓每一個普通公民的心靈受到觸動,雖然我們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太多的不足和不如意,但我們身邊永遠不缺乏那些積極向上、英勇無私的好人,只要我們每個人願意積極響應,努力去做到為別人著想,在別人處於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那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社會也能成為現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4

  長期以來,我一直懷著景仰、感恩和敬畏的心態,關注著央視一年一度舉辦的“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活動和頒獎儀式;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上投票,以及《感動中國》節目的高收視率,都已經清楚地表明這一評選活動已深深地感動了中國和中國的老百姓。每一年觀看頒獎典禮上一幕幕動人場景,我都怦然心動,往往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驟轉型,文化走向多元,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毋庸諱言,也出現了價值觀念混亂、思想道德滑坡、社會誠信缺失等令人擔憂的不良現象。值此之際,《感動中國》猶如高擎起的精神火炬,灼灼耀眼,燭照九洲大地,給人們予溫暖、慰籍、鼓舞和前行的力量。因此,怎麼讚譽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都不為過。

  連續XX年,《感動中國》節目共評選出來的一百多位年度人物(或群體),堪稱時代的楷摸,他們當中既有國家棟梁之材,又有社會底層普通百姓,從他們身上無不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光輝,或鐵肩擔道義,或大愛灑人間;這些英模人物的故事,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又呈現出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正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社會公平正義所呼喚的人文品格與精神支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唯其完全來自民間、來自百姓、來自社會生話的方方面面,不說教,不作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辛苦勞作、上下求索、默默奉獻、樸實無華,為國家、為社會添磚加瓦,為他人、為弱者遮風擋雨,為明天、為未來鋪織錦繡……所以,當他們站立在舞臺上時,才會顯得那麼高大槐梧,那麼光華四射。

  國家正大力倡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因為,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標幟是全方位的: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期待電視熒屏上湧現出更多的像《感動中國》這樣能夠感動觀眾、淨化風氣、昇華境界的優秀電視欄目。

  建議《感動中國》節目擴大評選範圍、加大宣傳力度,包括對入圍的候選人物也要廣為宣傳,對當選的人物要進行長期跟蹤宣傳報道,造成一種氣勢,弘揚一股正氣,蔚成社會風尚。

  向歷屆當選《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感動中國》欄目的策劃、採編、主持人及評委們表達深深的謝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5

  自2002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啟動了“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感動人物”的大型評選活動。這一活動以“感動中國、感動公眾”為主題,以現實生活中的傑出事蹟作為評判標準,專門評選為推進社會進步、推進時展、做出傑出貢獻、取得重大成就並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科學人物;在各行各業身處平凡工作崗位,做出了不平凡事蹟的愛崗敬業人物;用一個人的力量為社會的正義和公平、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奮鬥從而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物;個人的不朽經歷和不凡的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體現了時代價值的人物;個人在生活、家庭、集體和社會中表現優秀、行為特別感人,體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良傳統美德的人物。該節目自2002年啟動後,年年舉辦至今,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反響十分強烈。

  一、“感動中國”欄目的社會價值

  “感動中國”欄目的播出,不僅起到了鼓勵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其對於引領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具有深遠意義。在社會各方面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有人說,“感動中國”是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在這裡,你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尚、不朽的思想、普世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精華的所在,是中華民族忠孝的代表。在這些優秀事蹟中,我們可以清晰看見那些身形瘦小卻撐起一片藍天的人,那些家貧如洗卻還是一心助人的人,他們堅韌的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常讓我們熱淚盈眶。他們的.大愛、無私、真善美、象徵著中華民族引領時代的靈魂。

  有人說:“感動中國”是播種機,一顆一顆的播種著道德的種子,在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匯聚著道德的力量,共同構築偉大的大國之魂!

  二、對“感動中國”欄目的理性反思

  根據“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該欄目有好處也有不足之處,“感動中國”欄目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感動中國人物僅表現為中小學生作文中的素材,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對於青少年來說只是一個偶像,一個遠不可及的作文素材,很難成為自身學習的榜樣。其次,“感動中國”欄目的影響觸發了作秀的盛行,自2002年播出以來,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掀起了一股學習感動人物事蹟的風潮,各大媒體開始不斷的報道助人為樂、捨己為人、拾金不昧等新聞,旨在弘揚社會道德風尚的同時增加收視率,於是各地好人好事在螢幕上不斷上演。第三,“感動中國”僅僅侷限於內心的感動,然而,關掉電視,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身邊的小事,那些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時,我們會忘了當時的感動,或者說是不敢記起那份感動,聽多了那些碰瓷、訛人的事例,讓我們無以樂觀。

  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價值觀評價

  首先,“感動中國”欄目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它喚起我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他們內心深處的真知應該被喚起,並能以這份真知為指引,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孟祥斌縱身一躍的豪壯,讓他永遠定格在了那寒冷刺骨的冬季,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救了另一個同樣的生命,這樣的結局,我們只能用道德的觀點去解釋,他永遠的沉睡在了冰冷的河水裡,卻給人們帶來了生命的啟示。60年前,有一對夫婦,赤手搭建起了第一張手術檯後便再沒有離開,始終堅守在手術檯上為民眾治病,手中持刀,取走病痛,無私奉獻,他們就是胡忠、謝曉君夫婦,信守誓言,永不放棄,這又是何等的精神境界!“感動中國”欄目評選出我國優良品質的體現,為社會樹立了標杆,為整頓社會風氣和提高國民素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感動中國”欄目對我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有益啟示,它對於一些人一些事進行了標榜,這些人和事的確令我們感動,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一種導向作用不容忽視。可換個角度來看,中國這麼大,人口那麼多,令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的人和事也很多,可是有的被發現了,成了感動中國的人物,而有很多人做著更為感動的事蹟卻沒有被發現,他們仍然過著不好的、不為人知的甚至不被人理解的心酸日子。

  當這些人一次又一次的看到熒幕上的感動人物的光鮮形象卻始終沒有自己的身影時該做何感想,可是明明自己付出的比他們還多,這種情況下那些在默默做著“感動中國”事蹟的人們是否會繼續做著感動中國這些事呢?“感動中國”所傳遞的精神品質應該成為每個人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焰,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形式,而是自己思想上的覺悟和行動上的證明。

  第三,“感動中國”中的優秀事蹟體現了民族精神,是弘揚我國優良品質的典範,對每一個人都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幫助我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其消極影響也要給予重視。道德性的東西不應被賦予過多的榮譽色彩,民族精神應該被傳承和宣揚,可如果太過,它的意義就不再單純,太多的榮譽刺激會讓人誤以為道德=榮譽,在這樣一種錯誤意識的指導下道德社會最終也將變成榮譽社會,一旦失去了這種榮譽道德是否也將蕩然無存呢?也就是說每當道德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都予以榮譽的刺激,久而久之在人的潛意識裡就會把榮譽和道德聯絡起來認為有了道德就一定會得到榮譽,但是當有一天社會不再賦予有道德人以榮譽,那麼這種道德行為也將逐漸消失。因此,“感動中國”欄目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就更為重要,在看到積極影響時也不可忽視消極影響,只有趨利避害才能讓社會和諧向上發展。

  鑑於此,筆者認為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理應如此:大眾應對“感動中國”欄目的認識更客觀,認真理解感動中國的精神內涵,切莫忽視以人為代表背後的精神實質;媒體應認清自己的作用,端正做報道的態度,扭正報道的方向,不報道作秀、虛假的感動,對於感動人物的宣傳不神聖化、主觀化;教育機構應加強對“感動中國”欄目所傳達精神內涵的教育和傳播,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將感動背後的的精神和品質正確的傳承和發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6

  生活中,有的人多的是快樂,有的人多的是幸福,有的人多的是盼望,而我更多的是感動。

  有媽媽對我來說的感動:有一次,我將要去上學,那天正好開學,而那天媽媽正好感冒發高燒,那天中午,而媽媽卻要帶病為我做飯,她從家裡走向廚房時,顯得每一步都是那麼艱難。我一心酸,眼淚便湧了出來。真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無私啊!

  有爸爸對於我來說的感動:有一次,媽媽不在家,那天我正好開學,家裡只有爸爸和我。我在臨走的時候,爸爸囑咐我這又囑咐我那的,去了多穿點,別凍著,吃飯一定要吃飽,別餓著;一定要好好學習,不懂就問。儘管聽著有點煩,但心裡還是暖暖的。人們常說:“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他的愛可以翻越過一座大山,跨越過一條長河”。

  有老師對於我來說的感動:老師們,偉大而無私,傳授給我知識的老師,他們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可以用心去愛護幫助每一位學生。他們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是自己的孩子。在這裡,我對每一位老師真誠地說一句:“老師,您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的照顧與寬容,謝謝您們!”

  只要你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動,就會無處不在。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7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才會永恆”這歌詞多麼讓人感動。是啊!一縷陽光讓你燦爛,一絲關懷令你溫暖,一片愛心使你感動萬千。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有人獻愛心,溫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動著——中國。

  實現社會主義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有這樣一個事例:

  梁萬俊是一名試飛員。一次,一架新型戰鬥機誕生了,梁萬俊接受了這個任務。

  半路上,戰鬥機突然發生狀況,飛機失控了!飛機帽出了黑煙這時的梁萬俊完全可以開啟降落傘跳機,但這樣的話,人是保住了可飛機卻會墜毀。梁萬俊心裡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這個科學家們辛辛苦苦製作出來的新型飛機就會墜毀,將會成為一堆廢鐵。為了保全飛機,為了保全國家財產,梁萬軍毅然決定迫降。但這樣很容易機毀人亡,雖然梁萬俊心裡知道這一點,但他依然沒有動搖這個決心。總部以為迫降做好了準備,梁萬俊小心翼翼的駕駛著飛機著陸了,飛機在停機場上劃了好久才停下來。算算看的話,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鐘!這緊緊握著一條火熱的生命的八分鐘啊!你又孕育了一顆生命種子。

  公共財物是國家的財產,這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創造出來的。梁萬俊把戰鬥機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他的不顧一切,感動了總部,感動了全中國人民,同時,也感動了——中國。

  像梁萬俊這樣的人還有許多,像孝敬父母的田世國;像熱愛生命的貴希恩;像精忠報國的任長霞;像不畏艱苦的徐本禹------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竟爭的社會,祖國是中華兒女成長的沃土,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祖國。五千年的歷史、壯麗的山河、燦爛的文化,輝煌的成就、崇高忠貞的民族氣節、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對!也需要充滿愛心。人人獻出一絲愛心,世界將變得更美好,燦爛的.陽光灑滿大地,芳香的鮮花開滿人間。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8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遼寧岫巖人,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心繫山區,不忘教育初心。從2001年3月起,張桂梅一邊在華坪縣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民族中學裡不僅女生很少,有的還會時不時從課堂上“消失”,經過多次家訪,她終於找到了女孩從課堂上“消失”的原因:“農村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學,就因為經濟負擔而輟學”,她們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務農,或是外出務工。於是,張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學校”的想法,於是她開始籌備為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的女子高中,讓這些貧困家庭的女孩有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

  心繫女中,牢記教育使命。2008年,在張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正式建成。辦學12年來,張建梅走過長達11萬公里的家訪,翻過的大山更是不計其數,白天她是校長、晚上她是保安,長時間的高強度勞作,使得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肺氣腫、小腦萎縮等/16種疾病紛紛纏上了她,可張桂梅依舊堅守崗位。在2019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畢業生的一本上線率高達40.67%,位居麗江市所有高中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間先後讓1600多名來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圓夢大學。

  沒有家庭、無車無房、一身病痛……張桂梅用“蠟炬成灰淚始幹”般的執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我們要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崗位職責,果敢應對挑戰、善於攻堅克難,自覺在黨的領導下埋頭苦幹實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9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這一首炙膾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學時再次迴盪在我的耳邊,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動中國》看完這一部影片後,不禁令我充滿無遐的聯想,在我的心中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想與體會。

  還記得獲獎的人分別有:勇於救助生命的魏青剛、堅持助學的叢飛、勇於為國奉獻的黃伯雲、為人們健康服務的李春燕、自強自立的洪戰輝、信守承諾的陳健、殘疾而不自卑邰麗華、為國鞠躬盡瘁的楊業功、郵遞員楷模的王順友、為國奉獻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還有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他們的事蹟帶給人們感人至深的心靈衝擊,展示了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

  保家衛國,為國家鞠躬盡瘁的楊業功讓我受益匪淺,儘管他已經離開了我們,到達了遙遠的天堂,但他的事蹟與他那光輝英勇的形像將會永遠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遺忘,他是中國軍人的最佳楷模,他為了工作廢寢忘餐,為了工作日夜奔波,為了工作而勞心勞力,他對國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連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記他的工作,惦記著他曾經無私奉獻過的國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輝,令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足以令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絕,一直在我的耳邊迴盪著,迴盪著......

  在這此獲獎者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殘疾藝術家邰麗華,邰麗華2歲時因高燒而成了聾啞人,失去了一個美好的童年,在我們局外人看來是很悲慘,但邰麗華卻度過了這些難關,從不幸的沉淵到藝術的頂峰。她每天辛苦地練習,強迫自己去練,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十倍的努力與心血來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實際的行動與相對的能力打破了人們對她的可憐與同情,讓群眾對她刮目相看,向他們證明了殘疾人的能力,展現了儘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顯示出一種高尚的品質,向我們表達出了心靈至美與震撼,讓我們感受到了沒有語言的美與魅力,散發出從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輝。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0

  大家是否認識一位紮根在邊遠山區的女教師張桂梅,她創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在貧困地區的女孩子的讀書夢想。她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回過頭來,身處帝都的我們,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做呢?我們擁有國家頂尖級別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背景,不像張桂梅老師面對那樣惡劣的條件。在張桂梅老師身上,我們要傳承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正如同“木葉飛舞之處火亦生生不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做好祖國花朵的領路人;未來社會的領路人;甚至是祖國未來的領路人。人們大多稱老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唯有加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對得起這份讚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1

  “我們現在已經站在了一個風暴之眼,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武漢,保衛武漢人民”——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絕症,步履蹣跚地堅持與時間賽跑,與新冠周旋,日日夜夜奔赴在一線,為重症患者搶出生命通道,顧不上同為醫務人員不幸被感染的妻子……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中,他堅定的身影令人動容。他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了希望,以螢燭之光,點燃了信念的光芒。

  面對絕症,有的人會崩潰,有的人會瘋狂,有的人靜靜等待。然而難以想象,張定宇院士是以怎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笑對病魔,日復一日燃盡所有能量,奮戰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他曾說:“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他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他感恩:“當我們為了搶救病人不顧一切,背後支撐我們的,是整個中國!”

  泱泱華夏,有這麼多國士無雙、鞠躬盡瘁的專家,兢兢業業的白衣戰士,勇做逆行者,衝鋒在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救死扶傷,驅散疫情的陰霾,為我們築起一道道安全的城牆。疫情與災難終會成為歲月的塵埃,總有一天,這裡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裡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

  願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篇12

  我坐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完《感動中國》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麼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瞭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

  讓我最感動的是張桂梅校長。她是一名敬業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心繫群眾的教育扶貧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在失去丈夫後,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她沒有選擇到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投身教育扶貧。她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建立一所免費的女子中學。華坪中學的建立,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可以走出大山從而改變三代人的命運。每天的“小喇叭”讓學生們很安心。身為校長的張桂梅將學校的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女兒。被疾病的痛苦纏身的她依靠對講臺的熱愛堅持下去。她用“命”守護著華坪中學和她的女孩們。她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躲避,推脫敷衍塞責。我們應該不繞彎,不敷衍。用實踐來克服困難,不向困難低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