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少年》經典觀後感

《單車少年》經典觀後感

  《單車少年》1

  有人說,殘酷的現實會逐步腐化經歷過的靈魂,但我始終堅信會有那麼一束光照耀下來給人溫暖,這部影片便在這茫茫的殘酷現實中給予我們溫馨的愛。

  影片講述了11歲的少年西里爾追逐父親腳步的故事,他的母親棄家而去,父親因無力支撐起這個家庭而選擇將西里爾送到收容所,無依無靠的西里爾一直想逃脫現狀去追尋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蓋伊曾經給他買過一輛腳踏車,由於一次偶然機會,想要認領孩子的理髮師薩曼莎替西里爾買回了那輛被父親賣掉的腳踏車,於是薩曼莎在收養西里爾的過程中,隨著他的成長,一步一步的走著。

  影片由比利時,法國,義大利三國製片,導演是達內兄弟,在此之前我還不知道這兩位導演的存在,直到朋友的推薦,我才瞭解到他們導演的這部電影獲得了第69屆金球獎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第64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和評審團大獎。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上述那些大獎的青睞。影片的故事一點也不曲折,但是卻用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展現出了不平凡的美,電影開始就展現了小男孩的叛逆,隨後我們瞭解到他的這種叛逆是由於不肯接受失去父親的愛,他急需一位高大的父親形象樹立在自己的心中,他所做的那些叛逆的事都是由於沒有獲得獨到的愛,他的那些叛逆是對父親不顧自己的逃避與控訴,夾雜著這兩點徘徊,這在影片前半段薩曼莎帶著他前往父親的工作處時他的期待中可以表現出來。薩曼莎說“父親不是想見你,是同意見你”而他說這沒什麼兩樣。

  但是他來到了父親的身邊,父親卻說出了他最不願聽到的一句話,不想撫養他給他造成了擊打的打擊,父母的離棄對於一個11歲的少年來說卻是顯得過於殘酷,他開始虐待自己,叛逆更加激烈,但是薩曼莎站在一個稱職的監護人的角度為他當一個指路明燈。

  影片藉著這輛腳踏車,意指西里爾的精神支柱,他不斷的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這期間也遇到了很多殘酷的磨礪,他遇到了街頭的混混,而混混在他需要愛的時候給了他扭曲的愛,這導致了他的叛逆形成了一種應該做的事情,幫混混搶劫這種事情其實是他不願意去做的,但是混混屬於他當時的精神寄託,那種生來有人護著的愛是他想得到了,所幸最後事情得到了良好的解決,他也真正懂得了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單車少年影片最後的高潮是被搶劫的父子一段,那個被搶的兒子很憤慨的追著他,並將他打倒,但是這時候的西里爾已經長大了,他懂得了以為的抵抗不是解決事情的最終辦法,原諒才是真正成長的表現,此時他真正的成長了,騎著腳踏車的他,拿著木炭騎向了真正屬於他的世界。

  影片中出現了三次配樂,每一次都極其富有表現力,讓人感動。

  第一次出現在他去見他的父親,而父親告訴他不能再撫養他,此時的配樂表現了一個孩子的無助與無奈,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心碎,聽到了他心碎的聲音。

  第二次是在他搶劫後將錢遞給他的父親,這一段讓我們看到了他父親與他鮮明的對比,他想到了他的父親,想著將自己奮鬥得來的錢給他,但是父親仍殘酷的拒絕了他,但此時的他卻沒有哭,他這時懂得了真正的歸屬,這種感動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成長。

  第三次配樂在影片的結尾,這短便是上面說道的他被那位被搶劫的人報復的不予以回擊,這表現出了小男孩的成長,他懂得了道歉,他懂得了成長。

  殘酷的現實總是在我們的成長中予以阻撓,但是我們身邊卻又很多的愛來做以抵抗,這是一種倔強,是一種精神,單車會隨著歲月的成長而壞掉,但是他精神上的單車卻會永遠陪伴著他,我始終相信,會有那麼一束光照耀下來給人溫暖。

  《單車少年》觀後感2

  小男孩西里爾乘電梯到五樓找他爸爸的時候,他倔強的臉龐,讓我的眼淚一湧而出。

  他爸爸不要他了,說是生活所困。其實他自己仍是沒有長大的男孩,不懂如何當一個父親,也不想承擔壓力。但他不知,兒子多需要爸爸。就拼命找,發瘋找。當他終於又站到爸爸旁邊,想要靠近,想要親密,卻覺不到爸爸的排斥,那種感覺,讓人心痛。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大男子,一個小男孩,他們是父子。小男孩需要在那個叫做爸爸的大人身邊慢慢長大,尋求他的庇護。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關係,你擁有著的時候覺得平常,缺失的時候其實是盡一生的努力去撫平的創傷。

  我在努力回想,像西里爾這麼大的時候,我腦海中的父親形象。竟然找不到一件“父親”這個詞應有的給予,剩下的僅僅是“恨”或者“厭惡”這樣的詞語。這是他給我的童年留下的印記。只是長大了的此時,那些仇恨已不具備了任何感情色彩。就像與父親的關係,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不知道怎樣去定義這樣一種關係。其實能達到這樣的淡然程度,於我而言,也是一場涅槃,是多少年慢慢戒掉的一種癮,與父親有關的'。

  高三的時候,父親回到了老家。這之前,我有四年的時間沒有見過他。那時正值期末,有一個全縣的統考,我早已沒心思去想這個。假也沒請,就直接收拾回家了。那時已是十八九歲的年紀,仍然對父親充滿嚮往。那一年的冬天他給我的那把傘,我至今還帶在身邊,走到哪裡都不會忘了帶上它。但這之後的相處,其實並未有好的改觀。於是又一年年過去,終至能夠接受,沒有父親存在,這樣的生活。

  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性格懦弱膽小,很可能現在所走的路,是所有人都鄙夷的那種。因為小小的少年,並無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一點點誘惑或者失足,都有可能走上偏差道路。

  在《單車少年》中,西里爾受了一個壞蛋的恩惠,就肝膽相照。聽那人指使,用木棒把人打昏,然後搶其錢財。那人給他一打錢,他不要,那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為了你。西里爾騎著單車,跑遙遠的路程來到爸爸工作的地方,把錢給爸爸。他說,那是他偷的,沒有人知道。爸爸猶豫了一下,怕惹禍上身,又把錢給了西里爾,叫他趕緊離開。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的心裡抽搐地疼。小孩子,想要用自己的一點微弱力量來替大人分擔困難,甚至是討好大人,以求得那一點他應得的疼愛。我想,有過這樣經歷的人,看到這樣的昨日重現,一定會無限傷感。

  不知道達內兄弟兩個為何會有如此敏銳且真切的表達,那些細節彷彿就是我來時的道路。相比於獲得金棕櫚的《生命之樹》這樣的眼高手低自以為胸懷博大的作品,《單車少年》才是真正的好電影。劇本依然結實,真正的天衣無縫,不蔓不枝但自有悠遠天地。( 語錄)達內兄弟從來都不濫情,也極少抒情,但是他們帶給人的感動和衝擊卻仍然如此強烈。演西里爾的小少年,那麼好,如果他身上有自己的影子,那麼你真的無法用一些形容詞去形容看到他的面容他的身軀的感受。

  一零年的時候看到過一篇紀實性質的文學作品,發表在《人民文學》時名字叫《梁莊》,出版的單行本叫《中國在梁莊》。其中談到了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的問題。是在農村,爸爸媽媽為生計到外地打工,留下孩子跟爺爺奶奶過。一年到頭能見一次。然後作者說到了此種現象的危害,對那些孩童而言,這種父愛母愛的缺失,將是一生的傷痛,它讓人格不健全,讓性格扭曲。所以,這不應當僅僅是某一個人的傷痛了。達內兄弟,以及《梁莊》的作者,他們的表達,都是在為減少這種疼痛而作出的微薄努力。在《單車少年》中,達內兄弟安排了一個好心的中年女人,她收留了西里爾,忍受他所有的叛逆與瘋狂。當西里爾作出所有讓人氣憤的舉動時,作為觀者其實會生這孩子的氣,但我告訴自己,他是孩子,他只是個孩子,他的想法跟大人不一樣。我想那個女人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她能夠包容西里爾,最終得到相應的愛與回報。一個美好的人生總是要有些許的好人助你上路,對於那些父母缺席的少年,好人的相助,總是讓他們的生命更容易一些。這是達內兄弟的美好祈願。就像《羅塞塔》結尾羅塞塔跌坐著傷心地哭泣時,旁邊遞來一隻相助的手掌。

  人就是需要感情的動物,從小到大。每一個階段的感情都能得到,這生命才完整。若是小的時候,那個叫爸爸的大人走失了,那種想要找回和得到的掙扎,能像刀刻一樣銘記一生,彷彿這接下來的所有時光,都是在為了彌補那曾經的失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