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精選27篇)

《孔子》觀後感(精選27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觀後感 篇1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孔子》觀後感 篇2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裡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裡,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觀後感 篇3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裡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後的鳳凰涅槃,讓它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聖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裡?”

  《孔子》觀後感 篇4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感 篇5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裡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裡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裡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裡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裡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裡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裡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

  《孔子》觀後感 篇6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部電影講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內有諸侯割據,周天子失去權威,社會動亂、禮崩樂壞;諸侯車間竟相稱霸,戰火連連,紛爭不斷,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他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

  他在魯國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世間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最終年邁之時返回魯國,在失意中離世,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

  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具有很高的評價,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為此,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

  結合電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啟示:

  1、要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才可能正確實施因材施教。

  2、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從教育教學上要善於啟發誘導。

  4、從學生出發,用愛來溫暖學生,熱愛學生,敬業愛崗,為教學奠定基礎並儲備內在動力。

  5、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孔子》觀後感 篇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瞭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裡,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裡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觀後感 篇8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絡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觀後感 篇9

  有一個問題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我想很多人都會把這一票投給孔夫子。國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義、禮、信”,無不源於春秋時代這樣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文化從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響了我們幾千年。是歷史選擇了儒學,還是儒學帶著歷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2010年的1月22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團支部抓住了這次機會一起了解這位儒學先師的人生軌跡。

  影片取材於孔子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並挑選了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遊列國、陳蔡被圍等重要經歷進行改編。影片主演周潤發早前在宣傳活動中說“看《孔子》如果不流淚,那還是人嗎?”。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觸。

  這種大題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覺得導演應該可以拍得更好,還有就是戰爭場面動畫效果不夠精緻。但轉過來想,看《孔子》,多是抱著一種緬懷傳統的想法,想透過影片,增進對聖人的瞭解,加深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儒學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儒學思想傳承至今,有沉澱的功勞。孔丘其人,本只是一個血肉之身,他的言論,他的思想,是順應了歷史的發展,符合幾千年來的社會制度,所以加上統治階級的極力弘揚,便代代相傳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學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制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進可退。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齊家治國無不滲透儒家的思想。董仲舒為鞏固大漢帝國寫下鋪墊,精通儒學的康熙皇帝帶來了康乾盛世。我想到的是,儒學“入世”的觀點造就了一個個時代的發展和輝煌。觀看電影之前,對孔子知之甚少,雖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個大概瞭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許不只是在休閒娛樂,不只在票房,能帶給我們一些反思,就夠了。

  《孔子》觀後感 篇10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裡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角度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證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的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久久不能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觀後感 篇11

  1月25日(星期一)的晚上,爸爸單位組織我們去營房部大院看電影——《孔子》。周潤發的演技十分逼真,電影的場面非常壯觀。電影院裡面座無虛席,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來體驗和感受孔子――這位偉大先賢不朽的精神魅力。

  孔子,公元前551出生在魯國。當時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其中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我們現在還在受著孔子的教誨。孔子5歲時父母雙雙早故,於是他過著流浪地生活。一天魯國的貴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貴族的眷屬也可以去。孔子聽說後也去了(孔子的父親是貴族),到了門口,門衛看到他落魄的樣子,以為是個叫花子,便沒理他。結果,孔子徑直向門口走去。門衛把他攔住,問他是誰,孔子說自己是一個貴族的兒子。門衛將信將疑,沒讓他進去。正在兩人爭執不下的時候,孔子父親的生前好友前來赴宴。孔子本來想讓他說說情,哪料到他說:“哪來的小屁孩,快走開!”聽了這話,孔子如同五雷轟頂,十分失落。在失落之際,他也明白了事事都要透過自己的勞動來實現的道理。這事兒對他觸動很深,為了受到人們的尊重,他開始學習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數學)這六藝。他先後拜老子等名家為師,並刻苦鑽研古代典籍,還整理撰寫《詩經》、《尚書》、《禮書》、《樂書》、《春秋》、《易經》等儒家典籍。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主張國家和人民要遵從仁、義、禮、智、信的要求。經過不懈努力,孔子終於成為一代大家,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孔子收了很多徒弟,到處講學,名氣很大。魯國國君聽說孔子很有才華,於是把他召進宮裡。聽了他的見解,魯國國君覺得孔子很有才幹,想讓他當大官,但又唯恐眾人不服,於是魯國國君便讓他和他的弟子去一個偏僻的地方治理一下。魯國國君在一年後驚奇的發現他和他的弟子治理的那個小城如今已變得比魯國的都市都繁華。於是他讓孔子做了個大夫。不久,齊國國君想和魯國國君會面,想乘機利用大峽谷的險要地形逼迫魯君,孔丘明白齊國的用意,也知道魯君此去是多麼的危險。他徹夜未眠,想到了一個既能保護國君,不失兩國友好的辦法。之後,孔丘不僅成功的保魯君平安歸來,還逼迫齊君歸還失去的三座城池,並與其成為盟友。孔子,不是一個文弱書生,他身高體健、武功高強、足智多謀、文武雙全,是個難得的將才,他心底善良,充滿仁愛,的確稱的上是“聖人”。我不禁從內心深處更加佩服他了。

  後來,一些大臣起來反叛,叛亂分子前來攻打魯國國都,魯君任孔丘為主帥c。等到進攻的時候,孔丘命人將幾口大鍋推出去,裝滿油,待叛軍過來,把火把仍進油鍋裡,趁熱將著了火的油鍋往下一推,頓時,幾萬大軍葬身火海……雖然叛亂暫時被鎮壓下去了,但因諸多因素,孔子的改革失敗了。經過這兩件事,孔丘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了代宰相。成了代宰相的孔子並不居功自傲,而是在國內進行了改革,這使一些權貴的利益受到了影響。於是,這些大臣便把他趕走了。

  被趕走的他無依靠,只得帶著弟子周遊諸國,到處流浪,上頓不接下頓,很是可憐。

  幾十年後,魯國國君去世,幼君登基。齊國藉機攻打魯國,眼見破城之日指日可待。當初把他趕走的那些大臣這時才知道孔子的用意。於是,那些大臣派人把孔子請到魯國。但是孔子心意已決,不再參政。在眾人的請求下,孔子便讓大徒弟冉求去解圍,等冉求到魯國時,已經十分危急。冉求不愧為孔子的大徒弟,他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齊國大軍趕走了。等到孔子被接回魯國時,他已是古墓之年的老人了……電影是向我們講述孔子一生坎坷的經歷,也向我們述說了孔子的偉大與不凡。

  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他的精神激勵我永遠向上。

  《孔子》觀後感 篇12

  片頭剛放,表江問我,你覺得這片票房多少?我說,8千萬?她說,撐死這個數吧。看完片,我不免懷疑8千萬太高估了,並不是說電影質量不好,其實它誠意十足,只是在這“後阿凡達時代”,這種沒有噱頭的商業電影真的好難自處。

  整體來說,《孔子》嚴肅而緊湊,前半段的官場爭鬥和後半段的流離失所在周潤發的演繹下,都讓人信服。片中臺詞在大量的文言文和現代話中穿梭,聽到“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搭配,觀者不覺得出戲已算難得。

  孔聖人也會經人挑撥,便扔官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十幾年,在各國傳道授業解惑,卻不得重用,食不果腹,顛沛流離。一個道德高尚的中年男人空有理想和滿腔抱負,無從施展,鬱郁不得志,思鄉情切卻不能歸。周潤發精湛的演技無可挑剔,只是我看時很是心疼……那場刻意煽情的暴雨中離家出走、摔倒泥沼、淚流滿面的“孔子落魄戲”,真是難為發哥了。

  飾演衛國夫人、美而淫的“南子”的周迅赫然女主角的地位,可片中只有一場“子見南子”的戲。南子對子表達滿腔欣賞,並邀其日後常常相見,子拒南子,僅用一句“我未見過你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把南子噎了回去,再得體不過。南子經過這番挑逗,確認了子的君子為人,感嘆道“世人也許很容易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體悟到的境界”,此話一出口,子熱淚盈眶,兩人伏地互拜,成為知己。這出戏處理得細微而精彩,不但不荒謬,還看得意猶未盡,嫌周迅的戲份太少了點。

  除了南子,還有幾位重要人物襯托孔子,一是魯王,二是孔子夫人,三是弟子顏回。這三個角色的演出一個比一個讓我出戏。先說魯王,他是君,孔子是臣,影片前半部分在魯王對孔子的重用與否中展開,每每切到魯王的畫面,他擠眉弄眼,對孔子愛意綿綿,讓廣大腐女不多想都難。凱麗扮演孔子的夫人,大概是《渴望》中慧芳深入人心,她和孔子一貼在一起我就立即穿越。白淨秀氣的任泉出演孔子弟子顏回,他落水的那場戲,鏡頭從水底往上拍,我又穿越到了好萊塢,古裝傳記片的風格無影無蹤。

  如果穿越之事因人而異,特技一定人見人不愛,《孔子》中有好幾場大規模的戰爭戲,場面全靠特技,動畫拙劣,效果實在不好。雖然有特效這個硬傷,可一部思想家傳記題材的電影拍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至少它和2009年動不動就裸奔而出的那些山寨電影相比,實在是太有誠意了。導演胡玫說她從未這麼忐忑不安過:“我只能祈禱孔子在天之靈保佑了。”這事兒,還真懸。

  《孔子》觀後感 篇13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孔子的故事》,書中的內容非常精彩,以前我只知道孔子的一小部分故事,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會認真看完這本書來重新認識一下孔子。

  孔子是中國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還是儒家創始人。看完這本書我最喜歡《在挫折中前進》,孔子是個很有志氣的人,他在十五歲就已經立下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在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了,母親走後孔子還是個年少不懂事的孩子,孔子穿著孝服跑去季氏歡宴名流卻被人當叫花子趕出來,此事後孔子非常發憤。

  之後孔子更加刻苦努力學習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旁人見孔子就誇,可孔子卻很謙虛,就這樣大家對孔子的評價更高了。孔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勤奮認真,在挫折中鍛鍊自己,他的謙虛善良精神值的我學習,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不斷磨鍊自己。

  《孔子》觀後感 篇14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他還是個思想家,他還是儒家的創始人。

  這本書裡面講了孔子從沒落孤苦到從事教育成為一代名師的邊程。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是“在挫折中磨練”這裡面講了孔子非常有志氣,孔子幼時家境不好,窮困的生活對他的磨練。這是他之後經得起各種困難的原因之一。

  孔子刻苦學習逐漸成了好學的人,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江靜婭,她和孔了一樣是一個好學的人,也是我們班的班長,在學校也經常幫助我們,比如說:有一次,我們班有人作業不會做,她都會細的幫助我們。向孔子這種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學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挫折,我們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不懈努力讓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這本書還有好多孔子的一些故事,看了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我們都要學習孔子的堅持不懈和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孔子》觀後感 篇15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義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可《孔子》這部電影還表現出他的另一個優點——勇。

  他一心想讓魯國強大,於是他就在魯君面前推廣仁義。果真,魯君讓他當了代丞相。從此,魯國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又過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孫狃發動戰爭,想要登上魯君的寶座。反軍打進都城,魯公跑到季家,公孫狃步步緊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獵了。這時,孔子說:“把叛軍引到武子臺!”字路領命,便去把公孫狃引到武子臺。公孫狃見孔子在臺上,便下令放箭。可臺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後放,把一個個裝鐵漿的大罐子推上來,冉求一聲令下,鮮紅滾燙的鐵漿流淌出來,把公孫狃的軍隊士卒燒得個個焦頭爛額。公孫狃在亂軍中自殺。孔子看到這個場面哭了,因為他一向講仁義,不希望看到國人自相殘殺。

  孔子的仁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過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孔子》觀後感 篇16

  抽空在週末去看了孔子,在網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幫憤怒的青年給的低分。

  讓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眾多糾葛中仍然保持著一種執著的信仰,這種信仰到底的底線在哪裡,不是說出來,孔子一生都追隨了他的信仰,不管是為官受挫、家人分離、顛沛流離、施教受辱,環境在變,他的做法在變,但是信仰不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孔子》觀後感 篇1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聽老師和媽媽常說這句話,今天我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孔子》,當孔子透過反對“殉葬”用這句話反駁那些大臣時,使我印象更深刻了。影片講訴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和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影片中孔子的弟子稱孔子為“夫子”,我看字幕的英文翻譯是“Teacher”老師的意思。當回答“是”時說“諾”。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跳進冰河裡不顧自己的性命搶救老師的書簡,最後死在冰冷的河水裡,孔子抱者他的屍體一遍一遍喊著他的名字“回”。

  我的眼睛都溼了。看這部電影不僅讓我長了知識還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孔子》觀後感 篇18

  最近學完了《論語》,今天趁放假之際,看了周潤發演的《孔子》,頗有感觸。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莊,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而寬厚。

  很明顯,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而主人公就是孔子。電影從人物選角再到場景佈置,無一處不體現了電影製作的精良。電影極力還原春秋時期的齊魯衛三國,演員很敬業,把每一個人物都演繹的活靈活現。《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孔子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大半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孔子年輕致仕,做到了國相,在魯國大力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魯君看到了孔子的貢獻,在齊衛兩國爭先聘請孔子之際,他重用了孔子,然而孔子的思想顯而不符合當今的亂世。孔子提倡恢復古禮,可春秋時期戰亂紛爭,齊國推行法治,魯國如果以禮治國就不能同其他國家抗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鉅製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準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都知道,大片,向來指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那種飽含科技的電影。但是看了《孔子》以後,我知道,大片,不僅僅是科技和威亞,還有中國人的智慧,用心去製作。據悉,電影《孔子》的後期特效由鮑德熹操刀,且花費巨資呼叫了曾為《第五元素》等影片擔任製作的好萊塢特技團隊,來完成多達400個特效鏡頭。其中,在武子臺平叛那場戲中,孔子在高臺上迎風而立,指揮千軍萬馬。畫面肅穆大氣,很有震撼效果。

  片中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場面: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營造緊張氛圍;武子臺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

  夫子獨有一腔智慧,卻沒有得到重用。君夫人南子說未有人懂夫子,這話不假,真正理解孔子的怕是隻有他那一行弟子了。孔子重仁,弟子們跟他推行仁政,孔子著書,書掉在冰河裡顏回下河救書。

  孔子,這位聖人,今天我更加了解了他。

  《孔子》觀後感 篇19

  影片的開頭是伴隨著悠揚的鈴聲開始的,讓人不自覺的就想到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習慣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日漸顯露,分封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制逐漸瓦解,社會出現了新的社會形勢,諸侯國不再遵循周天子,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現象。而孔子,從小就在禮樂的薰陶下成長,自是不願大好的周王朝如此衰敗,禮樂從此沒落,於是他青年起,就發誓要實現禮樂仁和的夢想。

  該影片按照一生回憶的方式展開,開頭展現了孔子白髮蒼蒼,而他禮樂仁和的夢想,也只能交給未來去實現了。其中演員所表現出的的滄桑,眼神中的無奈,無一不讓人覺得,他就是孔子,孔子就是他。之後從孔子青年時期,魯國三桓叛亂開始,展開對孔子一生的敘述。

  採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能夠很大程度上吸引觀影者的興趣。

  細節把握較好。該影片主演孔子周潤發,從影片中的細節可以看到,孔子去拜見魯定公的時候,門前的侍者道孔大人您可到裡面再拜見,而孔子依舊堅持自殿外就開始拜見,這樣的行為是很符合周禮周範的,再其次,孔子進入殿內後,殿上座魯定公還未到,他依然堅持上座好像有魯定公一樣拜了下去,恭恭敬敬的等待魯定公的到;再者在魯定公想要依靠孔子的主張,使魯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問是否可以按照齊國那樣強盛起來?孔子說齊國的百姓之所以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法,而若能夠使百姓因為講仁義而不犯法,那不是更好嗎?在說這話的時候,孔子眼中的光芒,亮的嚇人,那是一個人對夢想的渴望!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卻始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主張。這既是孔子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在那個諸侯爭霸戰亂紛紛的年代,孔子的禮樂征伐早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諸侯國要的是能使他們的國家強大起來的主張,所以孔子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禮樂衰敗,百姓流離失所,別無他法,但我想他是恨的吧。即便沒有一個國家任用他的主張,他還是不肯放棄,於是回國後辦私學,著文章,說來有些許可笑,孔子一生未能成就官業,他的學生卻很多都做了官。

  他一生求禮問和,也許大多數人覺得他失敗了,但我覺得從長遠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透過他弟子記錄的講學的內容,將他的仁義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了後世,他的仁義必將在後世發揚光大!

  《孔子》觀後感 篇20

  縱觀整部電影,確實拍得很好,能夠充分地展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並且抓住了孔子為政持官掌權時的政治特徵,反映著其仁和禮的核心思想體系,當中的確不乏催人淚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證的說一句,該片更應該像一種全新風格的歷史記錄片,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聖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很多東西無法考證,只能透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示,但其實不然,電影儘管通用的是白話文,但處處體現著原始的仁禮思想語言風格,在感動蒼生的同時必然給予一種精神和思維上的震撼和影響。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關於克己復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魯國政權為三桓貴族所掌握,三大貴族擁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與魯國的宿敵齊國和談未遂,眼見要兵戎相見時,也無動於衷。後來更是使計迫使孔子離開了魯國,四處漂泊。其實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魯國國君所言,處於這樣一個亂世,諸侯分封割據,稱霸一方,名義上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頹危的情況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賤霸暫且難以堅持,而孔子還期望君主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百姓避免戰亂,才會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實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結合那個多事戰亂的春秋,難免會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這也為他日後周遊列國時,即使在樹林處收徒講學,也會遭到民眾們的反對,他也被迫帶著他的門徒被諸侯王們由一個國家驅逐之另一個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終於回到了魯國,他已經很老了,但仍然執著著那個克己復禮的夢,含笑而終!

  關於取義成仁

  除了禮,孔子的另面思想則表現為仁,為後世所稱道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個延伸和繼承。在《孔子》影片裡,沒有情節明確反映孔子如何取義成仁,但卻透過他的兩個徒弟子由和顏回充分刻畫出來。首先是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和門徒一行人等踩著冰封的河面過河時,突然發生了冰裂,一車滿滿的典籍掉進了水裡。顏回沒有猶豫半刻,馬上縱身潛入水裡把典籍給一卷卷打撈上來,因為在他眼裡,這些典籍是遠比他性命珍貴的,能夠影響後世的儒家偉大學著,更是這十幾年來,孔子和徒弟們的思想結晶,對仁義的傳世,是及其重要的,結果顏回溺水而亡。當孔子還沒有從見到顏回去世時表現的悲痛中振作過來時,又傳來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衛國作戰時,因保護衛國幼小的皇子被叛軍群殺而逝的噩耗,子由在臨死前依然牢記老師的說話,把官帽戴正,以示正義凜然,結果取其成仁。這兩個片段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很多人看著都會有那麼一種心酸和體會,有時候,仁義的實現和追求,比我們很多東西更值得去奮鬥,甚至乎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孔子》觀後感 篇21

  暴雨,轟鳴的雷聲,迷茫的路……跌於泥池,再爬起,大笑……幾近痴狂的老人帶著幾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讓人觸目,讓人心驚。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其不可卻執意為之的孔子!

  電影中,孔子被一塊玉玦決出魯國,四海為家。離開時,適逢暴雨。在轟鳴的雷聲暴雨下,在前途無路的迷茫中,孔子跌於泥池,掙扎爬起卻於雨中酣暢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併的笑這世道。為何痛苦?為離別,為信仰。

  魯國,是孔子的家,是弟子們的家。那裡有妻兒,有安定的生活。但這處故土,他註定不能承擔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負、禮樂夢想統統毀在這裡。建武子臺,推行禮樂,志墮三都,帶著血汗與期望的舉措統統被現實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魯定公無奈一笑:“論聰明,夫子還需學會如何裝傻。若是執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場還不如我。”

  下場?是呀,世界如此雜亂,正是因為看清了局勢,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會選擇歸隱。這個決定,多少有些自私,顧不得天下蒼生;這個決定,卻也何其聰明,天下混沌,蒼生怎顧?何必為難自己,歸隱已是不易。孔子卻正相反,不會考慮下場!他不僅要顧蒼生,還要為此賭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勢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殘殺的人們有多不可救藥。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義可以救世,那麼即使人們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這個世界對美德、對禮義的最大認同以及最大實現。他要救人,救整個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無路,無路便是有路。離開魯國,無路。孔子豁然一笑,攜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無路都是一般區別,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兒,都一樣。

  至衛,君弱國亂,儲君無義。後宮干政,烏煙瘴氣。烏雲聚集,終降暴雨。離!

  至鄭,君弱國亂,下臣干政。不尊道義,喧擾講學。離!

  至蔡,君庸國亂,外封城門。圍追堵截,可憐可笑。離!……

  就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走,挫敗感已熟悉如掌心紋路。大把的時間從掌心流逝,不覺,孔子老矣!

  託書過冰河,冰裂,顏回救書,亡。

  衛國起內亂,君危,子路護君,亡。

  顏回逝時,懷中猶有書數卷;子路逝時,猶記夫子儀表之訓,結纓而死。在孔子師徒心中,仁,義,高於生活,高於生命,高於一切。

  齊國攻魯,季子急召孔子回。贈玉環,孔子歸。重返故土的孔子熱淚盈眶,此生將盡,便寄希望於後世。風燭殘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書,將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雖心願未了,再也無能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領會這痛苦的深度。”——南子見孔子,如是說。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

  《孔子》觀後感 篇22

  今日,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資料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此刻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可是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可是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假如;是此刻這個社會,必須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必須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能夠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孔子》觀後感 篇2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彙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有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可以體現出孔子的地位是“天縱之聖”的高度。

  記得語文課文裡有一篇題目是《孔子拜師》,文中講述的是關於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研究孔子。有一天,我無意中發現了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孔子》,我看了兩遍,感受頗深!拿起筆想寫下觀後感,想寫的話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孔子生於前551年,去世至今2017年已經有2568年了,這位早已為全世界認可的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就連外國的老師及教授都對孔子十分有研究。還有許多外國人給自己取中國名字名姓孔,還是自己是孔子的後代!看後讓我大開眼界,不做井底之蛙!我要學習孔前輩的懂得孝道、感恩之心、做人、處事言行之道;同時還有學習修身養性、立大志、低調做人,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大海是知識的海洋,而我是一條小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尋找前行的力量。我要拾起國學,讓自己從中找到屬於我的閃光點!

  媽媽語:第一次挑戰觀《孔子》有感,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孔子》觀後感 篇24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孔子》觀後感 篇25

  《孔子》觀後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至聖之師,萬世師表”,其言行語錄和思想軌跡被其弟子收錄集合成《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之深遠。胡玫導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電影,當然也吸引眾多觀眾來觀賞之,而對於影片的評價則因人而異,正面負面當然皆有。而正如對此影片的評價態度一樣,對孔子個人的功過是非當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孔子》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齊魯會盟中,與齊國鬥智鬥勇,為魯國討回三城失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齊魯會盟回來後,出任代國相,但季桓子嫉妒,假傳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訣也”。於是這樣被罷黜了,開始了其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到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重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言談舉止中展現了其正氣凜然不為美色所動的君子風範。歷經磨難,最後,當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識時務懂謀略,知道魯國需要孔子,於是去懇求孔子歸還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擾之才回國,季桓子答應。

  孔子歸魯後,專心治學,開設學堂講學。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終年七十三歲。他最早把教育普及於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萬世師表之稱。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學者的典範。

  《孔子》觀後感 篇26

  春節前,吃飯的間隙,將《孔子》看完了,沒有能夠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總體印象,覺得孔子是一個苦難的思想家。後來,有些疑惑,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孔子的思想應該是被淹沒的呀,怎麼會流傳至今呢?(這大概跟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影片中並未表現過多。

  今天在閱讀《中國新聞週刊》(總第454期)時,讀到了《電影孔子誕生記》。而讀到了一些這部電影的前後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這部電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當我還不知道孔子的時候,我聽說了儒學,那時,還特別以為“經世濟用”就應該是人生的偉大追求;後來,知道了孔子,讀了一些《論語》,覺得他的一些話說得挺對,亦對現在的我仍然有用處。但是,至於“紀念”這一主題,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現代人真的想紀念孔子?想紀念孔子的什麼?

  又讀到《我們應該如何紀念孔子》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我並不瞭解孔子,所以,我才淺陋地說了一些話。戴佩榮先生從“個體與群體”“羞恥心與罪惡感”“悅樂精神與憂患意識”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孔子精神的現實意義。當然,這還是淺嘗輒止的,而我網覺得深刻一些的,我應該認真讀《論語今讀》。

  不瞭解是可怕的,因為不瞭解就沒有發言的資格與權利。當自己瞭解得還比較少的時候,儘可能少一些開口說話。

  《孔子》觀後感 篇27

  第一次看露天電影,而且是在自己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共享,我異常興奮。晚風微涼,我坐在爸爸腿上卻覺得很溫暖。電影《孔子》長達兩個多小時,我看得津津有味,只嫌時間太短。爸爸不時給我講解電影的歷史文化背景,使我能順利欣賞電影故事情節,更深地瞭解這位大名鼎鼎的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孔子和弟子們頂風行進在結冰的湖面時,冰層突然斷裂,一輛滿載書籍的馬車瞬間沉入湖底。這時,孔子的弟子顏回不顧一切迅速跳入了刺骨的冰水中,原來他是想打撈已散落水中的書簡,因為那些書簡記錄的是孔子的所想所說,都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顏回死了,也許有人不解,詫異,也許有人覺得不值。但我卻看到了一種為理想為信念不惜生命的精神。

  電影中描繪的孔子和弟子的流浪生活是那麼地艱難困苦,有時甚至十多人餓了幾天只能喝一碗馬肉湯。可我覺得他們卻很團結、很堅強,從未有逃跑退縮,為什麼呢?爸爸說因為他們都堅信孔子的治國治世的思想能使國家強盛、百姓幸福。我雖然對孔子的思想還沒有更清晰詳細的瞭解。但至少我知道孔子的內心很強大,甚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爸爸說:“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應該更多瞭解孔子。我想,這也許是學校第一次電影活動就選擇了《孔子》的緣由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