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聖女貞德》有感精選範文參考

觀《聖女貞德》有感精選範文參考

  寫在前面的話:看完聖女貞德之後,總覺得有寫些什麼的必要,這種感覺是如此的清晰,卻又是如此的混亂,恰如此刻的混亂的我。走在人群中不做任何思考,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生嗎?在這大千世界,什麼才是我想追求的?怎樣才能尋找到內心的安寧?也許永遠也不能夠,也許只有死亡是唯一的解脫?

  ------觀《聖女貞德》有感

  似乎很容易就陷入了一種情境之中。最近經朋友介紹,有幸看了新拍的聖女貞德一片。對於貞德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中學歷史課本中那個擎著一面大旗,半裸著雙肩的女子的形象。對她的印象一直就是這麼膚淺地定格在為了法蘭西的解放而與英軍英勇戰鬥的畫面中。在當時的我看來,她就像一面旗幟,一面高舉著民族大義,為了人民的自由而戰的一個鬥士,甚至有時會淡淡地想到她,特別是在如今反日情緒有所高漲的時候。而看完了新拍的聖女貞德這部電影以後,卻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迷茫。

  影片一開始似乎就給我們揭露了一個有些略帶神經質的小貞德的形象。貞德每天必上教堂找牧師懺悔,有時甚至達到一天三四次的地步。只要她一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不妥,便立刻找到牧師進行懺悔,以期透過牧師的原諒,求得上帝的原諒或是自己內心的平靜。這種性格特質似乎就註定了將來的她必然的結局:時刻追求內心安寧的人只有死亡一途方能擺脫內心所有的'苦痛。所以在影片的結尾,她內心的上帝說:貞德,我原諒你了。所以被烈火焚燒的貞德死得如此從容。

  影片的內容從貞德小時候在田地裡拾到一把劍說起,中間的過程無需太多描述,那修女的死讓貞德發出了第一聲詢問:上帝在哪?當他的子民需要他的時候,上帝在哪兒?正是這種詢問找不到一個出口,最終貞德選擇了內心的自我對話,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我的行為我來主宰!可是從小到大受到的那種信仰卻一直揮之不去,你不能做自己的上帝,你本是上帝的子民。於是內心的激烈交鋒從戰爭打響那一天起就一直不斷地折磨著貞德,也一直在折磨著認為自己有著信仰或信仰早已缺失的我。

  當貞德以上帝的信使的名義無畏地投入保衛自由的法蘭西的戰鬥中時,那悲劇早就拉開了帷幕。看見英勇戰鬥後的滿地鮮血和屍橫遍野,貞德在內心不斷地反省:上帝或說是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是這種殺戮的快樂?還是流血的痛楚?這就是你要的結果?血流滿面的上帝(貞德之內心)不停拷問著貞德,實則也在不停地拷問著今天的我們,我們不停地向上向上,不停地攀登,我們要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貞德找不到答案,查理國王卻已加冕成王。而貞德仍借上帝之名,不停地在征戰,那種內心的惡始終在不斷地要求得到釋放。我姑且把這認為是一種求得心靈最終解放的惡,而那不停閃現的上帝正是我們常期教育下的善吧?此時的腦子也隨著貞德一起混亂了。影片結尾,貞德被俘,人們認為她是異端分子,這是一種追求自由的可怕力量,於是人們要燒死她。她內心那種追求自由,渴望脫離束縛的惡被人們不斷地壓制,壓制。到最後,貞德發現原來所有的所謂上帝的信使,只不過是借了上帝的名行了自己的惡。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幻象。正如內心的另一種聲音說:在田地裡撿到的那把劍,你為什麼不做其它的解釋呢?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上帝的一種暗示?實則能不能稱之為你內心的一種願望?

  影片看到這裡,彷彿有一種暗示,是的,我彷彿得到了一種暗示:過去人生之種種,你眼中所看到的自以為應該如此的世界,自以為人們都是如此的世界,是不是就真的是這樣的世界?實則這個世界不全是你內心的一種幻象嗎?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們的所做所為,實際是借了對自己眼中的世界的看法而行事的,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真的就如你所看到的如此之正確嗎?還是其實世界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樣?正如“上帝”對貞德所說:上帝需要你來拯救了嗎?上帝說他需要你了嗎?

  每一個人從知道思考那一天起,像貞德兒時,就開始不斷地在是與非中不斷地做出自己的判斷,進而做出自己的選擇。貞德如此,我們也如此。貞德最後的結局是堅持自己憑了自己的幻象世界而做出的一系列行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終,當然僅限於影片賦予她的。認為她最終是懺悔了,上帝最終將手擱至她的頭頂:我原諒了你。是否意味著她究竟是沒能堅守住自己最終的理想?可對於上帝而言,這才是真正的聖女,因為她最終脫離了僅從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呢?也就得到了救贖?所以這才是真正的聖女?

  我不知道,看到結尾,我還是得不到任何結論。或者從一開始結論就早已給出了。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不斷地迷失自我。一方面肯定它,一方面否定它。我們總是這樣矛盾地生活著。而貞德之聖就在於她走向的一種極端性,而這種力量是可怕的。極其可怕。這種力量也一直瘋狂地撕咬著貞德,最終讓貞德迴歸本心,我們在世介面前能做到這樣嗎?能不迷失自我嗎?能在幻象世界找到自我嗎?自我何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