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第一書記觀後感

廣西第一書記觀後感

  廣西《第一書記》

  偶然看了廣西衛視的一個電視欄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接地氣。我也是做策劃的,也看過很多有創意的電視欄目,對於娛樂性的選秀以及爸爸去哪兒的欄目,說實話我很不敢興趣,畢竟看過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策劃,怎麼炒作,怎麼賺人氣。但對於這個《第一書記》,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猶未盡的又從網上開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說實話,公益節目不好做,我看了這些欄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淚點。《第一書記》的定位就是鄉村公益欄目,欄目的流程就是從這些貧困村的書記開始介紹村裡的貧困情況,和那些一個個讓人淚奔的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瘋傻奶奶殘 燒炭媽媽撐家難”“父走母走爺又走 兩個孩童真遭罪”“父癱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壓彎”每一期都有一個特別心酸的故事。這些情況根本不是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可以想象的。欄目裡的場景我相信都是真實的,當然為了拍攝效果,拍攝過程中可能會採用一些小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總比《爸爸去哪了》這種全程劇本的現象真實多了,這些故事都是從生活裡的真實體現,畢竟我們身邊不會有那麼多的林志穎,那麼多的張亮。

  公益欄目不好做,廣西衛視敢於做第一個做大型公益欄目的省級衛視,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氣。首先,必須要得到了省級領導的許可,畢竟現在官員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說的不好聽的就是為ZF抹黑。《第一書記》的策劃團隊很聰明的把扶貧這個事情,轉變為幫助村民致富,緩解了各個地區ZF的壓力,畢竟有紅十字會的前車之鑑。廣西衛視有全國平臺的資源,廣西宣傳部和組織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會極力配合,公益欄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業是屬於自願性質的而不是強迫性質的,這點《第一書記》欄目做的很好,將各個貧困村的困難現狀,各個需要幫助者的心酸現實都在欄目裡展現出來,在現場聚集了當地一百家愛心企業商家,用故事來打動這些愛心企業,讓這些愛心企業自願上臺捐贈,沒有任何的強迫性質。不再像別的公益欄目那樣充滿了作秀。其實很多在看電視觀眾們都希望能幫助這些貧困孩子,但是畢竟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能有一個愛心企業上臺不作秀的捐贈,自然也會讓觀眾們覺得親近。

  心存善念,第一時間行動,就能得到快樂。《第一書記》整個欄目反映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大家感覺到愛,感覺到世界的美好。我覺得這個欄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愛,更能教育人。這個欄目想做大做強,還需要改正幾點:

  1.從觀眾角度理解出發,讓每期欄目更真實,不一定要的那麼完美的拍攝效果,但一定要真實,讓大家知道這是遙遠山區裡發生的實事。

  2.儘量讓地方ZF少出現,畢竟現在觀眾們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貧困村上了欄目,這個村的上級直管ZF居然在欄目中捐贈了30萬,要我說,早幹嘛去了?這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3.愛心企業的組織力量大多是民營企業,像移動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國企巨鱷很少,可能基本沒有,欄目組可以發出邀請,讓這些企業加入,達到的捐贈效果會更好。

  4.希望能透過欄目組自己資源和周邊貴州,雲南,甚至甘肅,青海那些貧困的鄉村合作,將這個欄目真正做成全國性欄目,而不是侷限於廣西。

  2014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斂財”醜聞,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自從“郭美美事件”以來,一些慈善機構頻頻曝出負面訊息,公益慈善從“炫富”到“斂財”,一直在和公眾玩 “躲貓貓”。由於在相當多的公益慈善事業中,透明度低、誠信度差的問題一直被大家普遍詬病,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廣西第一書記觀後感

  2012年春天,作為廣西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創新性戰略舉措,廣西選派了3000名機關幹部到廣西最貧困的3000村莊,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按照國家扶貧新標準,2011年底廣西有貧困人口950萬人,佔農村戶籍人口的22.3%。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邊遠山區、高寒山區、乾旱缺水地區、資源匱乏地區和水庫移民地區。這些地區脫貧成本高、難度大,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第一書記”們去到這些地區之後,想方設法為這些貧困人口脫貧。有的利用自身資源為村莊引進經濟專案,有的發揮專長激發和提高村民們的經濟意識,不但關心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也同時關注村民們的心理健康建設。

  《第一書記》節目倡導的是“扶貧先扶志”的新型扶貧投資公益理念。

  《第一書記》針對當前老百姓對於公益存有質疑的心理,原創了獨特的道德建設節目形態:節目以廣西全區選派的3000名扶貧“第一書記”為主角,採用外景拍攝和演播室錄影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他們工作中如何尋找脫貧致富的專案,邀請該名書記來到節目現場,直接與100位企業家和愛心人士面對面接觸,為產業專案尋求捐助;並藉助廣西衛視這個全國優勢平臺,將所在村莊的專案向全國進行推薦,同步接受全國電視觀眾的線下捐助。

  同時,受幫扶的村子裡還有一些需要幫助的個人,他們有可能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和失去勞動力的殘障人士,哪怕是一個書包、一袋大米或是一床被子,都能對他們生活有所改善。

  作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書記》節目所關注的不僅是個人的需求,更致力於促進企業和農村專案之間的溝通交流,注重的是產業專案的扶持能否實現整個貧困村的可持續性發展。節目倡導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單純的“輸血”治療,更重要的是要為受捐助群體建立“造血”專案!

  《第一書記》走的是一條“面對面透明捐助,點對點放心幫扶,低門檻自發式參與”的慈善路子,力圖打造一個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臺。

  首先,“第一書記”所帶來的致富專案,必須要經過現場企業家的答辯,企業家才會決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會根據自身的,分析專案的可行性和利弊點,幫助“第一書記”進行專案的升級完善。

  其次,企業家為專案提供的捐助資金,將直接存給“村民理財小組”的聯名賬戶。“村民理財小組”成員有3人,由“第一書記”所在村莊全體村民投票推選出,他們將負責監督和執行資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眾可以隨時查詢聯名賬戶中的資金使用情況。

  第三、來到現場的受助者情況由電視臺真實記錄、呈現,現場由愛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組成的“第一愛心團”將捐助直接親手交到他們手中,現場有銀行工作人員為他們即時開設個人賬戶,捐款不經過電視臺、不經過任何組織,由受捐助者本人當場存入銀行。

  第四、節目組將在後續節目中,為觀眾播報這些專案的進展情況和受助者的資金使用情況。

  節目組正在一步步實現這4個目標,力圖打造一種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書記》節目是以3000名“第一書記”為紐帶、以扶貧專案為載體,透過宣傳“第一書記”和人物的感人事蹟和他們為貧困村策劃的具體專案,搭建起一個整合社會資源,並促使社會資源與扶貧專案直接對接的有效平臺,為貧困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扶和資助。

  廣西第一書記觀後感

  做農家人、幹農家活,吃農家飯、說農家話,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這是我區3000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們的使命。7月30日,自治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在南寧舉行廣西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主題情景報告會,一些“第一書記”代表登上講臺,飽含深情地講述了自己和村莊的故事。

  “致富書記” 守著窮山村 四處找財路

  讓貧困村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致富的夢想在黑土地上開花結果——帶著這個願望,伍美新走出南寧市科技局的機關大院,來到南寧市橫縣石塘鎮瑤村擔任第一書記。

  到了村裡,伍美新趕跑上躥下跳的老鼠和蟑螂,捂著一身臭汗,在沒水沒電的村委辦公樓熬過了第一晚。第二天,村支書看見他在啃泡麵,說:“咦!我以為你回去了呢。”

  初來乍到的伍美新,自己設計了“第一書記”連心卡,見人就遞。白天,他跟鄉親們種甘蔗、施農肥;晚上,他拿著手電筒開村民會,和鄉親們聊家常、找路子。伍美新發現村裡甘蔗和桑蠶等支柱產業科技含量低,農民增收難,便找“孃家”科技局尋求支援,使總投資80萬元的“南寧市新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科技專案落戶瑤村。他又帶著村幹到糖廠尋求扶持,建設高產高糖甘蔗科技示範基地。

  現在,瑤村建起了高產高糖甘蔗、優質高效桑蠶、高效健康養殖和百香果種植4個科技示範基地,覆蓋農戶300多戶,規模養殖戶發展到50多戶,還引進“櫻桃谷”旱鴨、自動上簇升降技術等9個農業新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

  伍美新在報告會上說,今年“七一”,他捐出1000元帶領鄉親們修路。70多歲的村民黃耀連拉著他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難,從不為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說到這裡,他在講臺上哭了:“鄉親們的情義,讓我更深刻到了‘第一書記’的含義……”臺下響起久久的掌聲。

  “微博書記” 路子怎麼走 微博獻良策

  李俊玲來到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鎮大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後,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摸情況、跑專案,奔忙了3個月居然一無所獲,大嶺村還是“剃光頭”。

  李俊玲為此急哭過。2012年7月,她得知縣裡將舉辦扶貧資金競選活動,趕緊找出前期調研材料,熬了兩個通宵寫出紮實的競選。最終,村裡爭取到了這筆150萬元扶貧款,用於道路硬化、空心村改造等專案。李俊玲一激動,在“廣西第一書記”微博群裡寫下了第一篇微博。“第一書記”們紛紛回應:“收穫很大啊,繼續努力!”“李書記,給我們傳經送寶呀。”

  這個“廣西第一書記”微博群一向這麼熱鬧,大家常常在群裡“曬”酸甜苦辣、社情民意、扶貧成果,交流工作經驗。李俊玲成了群裡的活躍分子,在群裡發了近900條微博。今年4月,根據她的微博線索,有媒體記者來到大嶺村採訪,並建議在大嶺建設新農村示範點。

  南國早報記者瞭解到,一年多來,3000名第一書記走訪48萬戶群眾,記下8.9萬篇民情,形成駐村發展調研分析報告8761篇。2012年,人民微博評出的'全國十大政務微博中,“廣西3000第一書記”微博群位居第一。

  “博士書記”

  幹活沒架子 帶來新觀念

  朱慧濤是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畢業後分配到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工作。2012年3月26日,他來到百色市凌雲縣弄塘村擔任“第一書記”。

  村民們很快發現,這個“博士書記”沒啥架子,吃住和勞動全和他們在一起。今年5月,村裡要在半山腰的水源點修建過濾池,朱慧濤和40多個鄉親用揹簍揹著沙石水泥,來回上下了10多趟。

  這個“博士書記”還給鄉親們帶來科學發展新觀念。2012年6月,村裡扶持青年黨員李開富,搞起了養兔場。朱慧濤研究了農村市場,覺得有必要引進小微公司的理念。李開富在他的建議下注冊了公司,從“李師傅”變成“李經理”,生意順風順水。

  此外,在朱慧濤的努力下,自治區派駐凌雲縣清潔鄉村工作隊已經爭取到企業投資15萬元。村民們樂了:“博士書記不錯啵,不花錢也能搞好環境衛生。”

  第一書記觀後感

  當看完第一書記的主題報告會的時刻,我心有觸動,那種感覺是非常複雜的,我不得不佩服那些第一書記下基層挑戰自我的信念,也不得不感慨中國城鄉發展的極度不均衡。有學者曾這樣說過:想要感受美國的富裕,就看看美國的鄉村,想要看看中國的發展,得看看中國的城市。而中國的農村呢?這位學者貌似刻意迴避了這一點:看看中國的農村,才真正能夠感覺到中國的貧困。

  中國已經成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農村的貧困卻被宣傳巧妙的掩蓋在發展的光環之下,在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國家建設模式下,中國一直在走著艱辛的道路,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的經濟模式逐漸成形,騰籠換鳥模式的興起,大部分城市接連引進房地產事業以促其發展,就連一些農村和城鎮也開始逐漸引進一些工業來振興地方經濟。不得不說房地產的發展讓中國大中城市經濟迅速騰飛,有媒體甚至鼓吹:賣掉一個北京市,可以換美國一年GDP。房地產的發展也使得城市的生活門檻變得越來越高,城鄉兩級分化的加劇;大部分農村和城鎮都是引進工業振興地方經濟的模式,雖然使得地方財政能夠得到良好的改善,人民的生活變得比以前富裕,但是嚴重的環境破壞卻極大地困擾著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剩下的大部分不具備引入房地產條件和沒有建立工業條件的農村,就成為第一書記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貧困村。

  俗話說,窮則思變,貧困村的村民們是否想過自己要發生變革,至少個人在整個社會往前發展的潮流中產生一些變革?我相信,他們不是不會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也不是不會利用社會優良的資源來成就自我,我更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殷切地要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但是30多年的改革開放,為什麼他們還是依然貧困?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不願意遷徙到一個自然條件好、能讓自己變得富裕一點的地方去呢?這其實是因為面臨一個制度性的問題:他們能走出去嗎?

  很難,因為中國的城市化已經給新一輪的戶籍制度刻下深深的烙印,不是城市的戶籍,很難享受到城市發展所帶來的便利,而同樣也是如此,不是當地的戶籍,也很難在一些能夠開展工業或者其他能夠創造更大利益的地方謀求工作,這些所謂的“先天條件”讓他們實在是很難走出貧困山村,繼續耕種著那些本都是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維持生計,而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和禁止土地買賣的條件又讓土地限制死了,在這樣的前提下,土地的生產模式變得極其僵化。這就是我對第一位上臺演講的書記而作出的感想,我認為他的改革和推動只是在一些層面上改良了土地的使用方式。

  第二位上臺演講的書記可謂是聲容並茂,她用“微博女皇”的身份很明確也很主動地宣告自己已然成為資訊時代的一位主力軍,但他的所謂發展模式儼然是難以逃出我國發展歷來主推的“創模範,抓典型”的僵化路子,因為這套方法很多年前都已經證明了並非明智之舉,但是櫥窗式的宣傳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1963年提出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以中國國土之廣袤,人員之眾多,集全國之力建好幾個村莊幾個城市還是可以的,但是覆蓋下來全國的農村和城市建設就變得水土不服,最後千瘡百孔,不了了之。改革開放之初所設立的幾個經濟特區的建設也是集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極度傾斜的政策優勢,使得幾個經濟特區如雨後春筍般瞬間興起,畢竟這些經濟特區佔有著天時地利人和,而向下推廣就變得淮橘成枳了,不但原先構想的先富帶動後富也逐漸化為泡影,還造成90年代末以廣西北海,海南為代表的房地產嚴重泡沫化而導致的所謂城市危機。李俊玲書記的辛勤勞苦不能不讓我們感動,面對新時代的發展,他學會利用微博來為自己鼓勁吶喊,以集思廣益來為自己樹立旗幟,但是,對於農村的發展,特別是貧困鄉村的開發建設是否還是適用“創模範,抓典型”的傳統模式,對於微博的力量是否真能夠找到發展路子還是未知。成功的模範典型畢竟是少數,如果以模範典型的模式鋪開來全面建設,各地基礎條件不同是否適用仍有待考量,更何況貧困村早已是一窮二白,又如何經得起這樣那樣的實驗折騰呢?

  第三位出場的書記無疑成為本次報告會的亮點所在,他的流利表達和例項結合都增加了他的宣傳力量,並且以一個博士生深入基層、去做一個基層書記的奉獻精神也讓人倍受鼓舞,他的創新意識和實幹能力也在報告中得以一一體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新是對政策的有效利用,同時,創新也會受制於制度的僵化。當發展創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難免會對制度造成一定的衝擊,而制度的僵化會使這位躊躇滿志的博士書記該背石上山的時候還是得背石上山。但我相信,以這位博士書記的精明與才幹,以他為先驅,一定可以推動一些制度性的改革。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土地價值的利用與開發始終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手段,因為農業依賴土地,工業依賴土地,工商業服務業同樣依賴土地。如果土地開發是模式性的,就如“微博皇后”李書記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個高投資,快建設的方法創立一個模式,但是其推廣就會產生雷同和投資過大、產能過剩的風險,因為不是每個地方的條件都那麼相似,不是每一個城市都具備成為下一個深圳的條件。黨中央早就強調,不能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更不能單以GDP論英雄,幹部的政績考核不應該只用GDP作為唯一指標,應該把自然環境、社會穩定、幸福指數等等都納入其中。所以只有拋棄“創模範,抓典型”的老模式,不斷深化改革體制,因地制宜,讓體制適應各地發展,而不是讓各地發展適應一成不變的大局體制才是發展的根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