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場電影的觀後感

團場電影的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團場電影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畫花香兩岸……”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歌《我的祖國》自然會想到70年代,在團場露天影院看電影的場景,《上甘嶺》《賣花姑娘》以及百看不厭的《地道戰》帶我們進入了那魂牽夢縈的艱苦年代。

  我的家在新疆農二師25團,那是個瀕臨博斯騰湖的小團場,近4千人來自全國各地的軍墾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這片塞外江南,用無私的奉獻書寫著團場翻天覆地的新篇章。70年代末團場並不富裕,全團工人走農業集體經濟職工掙工資,人們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斷提高。為了讓人們的業餘生活過得有意義。團場修建了當時最好的露天影院,添置了能放寬熒幕的放影機,當時我們是頭一次看到這麼清晰的電影,感覺真爽。雖然要自己搬凳子看,我們也樂意。每到團場晚上放好電影,就會在老團部商店的大黑板上,提前寫上海報,周圍公社的村民也會成群結隊,步行20—30公里到團場看電影,晚上舉著火把回家,夜晚的路上歡呼聲,口哨聲匯成一片,團場的夜晚成了不夜城,凡是經歷過那一時代的人一定會記憶猶新,那是大家難也割捨的情懷。

  那時看一場電影大人一角錢,小孩子才5分錢。團場的一個老革命的兒子吳啞巴在電影院負責收票。別看他不會說話,可對待工作絕不馬虎,不會讓一個蹭票的傢伙漏網。那時我們小孩子沒有娛樂活動,只是盼著天早點黑,拿著自家的凳子到影院提前去佔位子,遇到好電影去晚的人只有買站票,擠在一起好是熱鬧。看電影成為當時團場職工最期盼的娛樂活動。放正式影片之前都會放兩三集《新聞簡報》人們可以邊看簡報邊瞭解國家大事。

  當時看電影在我們這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飛機大炮,朝鮮的又哭又笑,羅馬尼亞的又摟又抱”透過看電影我們瞭解了外邊的世界,和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感覺電影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一起談論電影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朝鮮的一部《賣花姑娘》讓我頭一次聽到團場的影院裡哭聲一片,那種對窮人的可伶對剝削者的痛恨成了共勉。

  看完朝鮮電影《摘蘋果的時候》團場就出了一個小插曲。有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對女主角產生愛慕,多次給朝鮮演員寫求愛信都被無情的退回原址。這一事件被當時傳為笑柄。想想如果這事放在現在可能會成就一段跨國戀情。電影《三笑》創出了一晚上放映兩場,場場爆滿的記錄。越劇電影《紅樓夢》也是擠得水洩不通,一群“上海鴨子”也跟著唱起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雖然我們都聽不懂,但是覺得那曲調挺優美的。看電影、談演員、學唱樣板戲成為當時的時尚,團場的大喇叭一放歌曲,總會有一群人學唱,為此團場成立了宣傳隊,有的.唱的像模像樣還有歌唱家風範,可惜缺少伯樂,一些鄉土歌唱家就這樣被埋沒了。

  記得有一年夏天看電影《報童》那是孩子們的最愛。天陰沉沉的為了防雨我們帶了一大塊塑膠布。開始的雨不大,等電影演到一半時瓢潑大雨傾瀉而下,我們的雨布都失去了作用,個個都成了落湯雞,雨水順著頭髮往下流。電影也暫時不放了,一些人都淌著沒過腳面的雨水,連滾帶爬往家裡一路狂奔。我們可是堅持到底冒雨把電影看完,感冒了好幾天。由於電影院每週都有電影,我們的零花錢有限,可是我們這些電影迷,擺脫不了對電影的依賴,就打起來歪腦筋。我們發現有些大哥哥們,不買電影票每次都能看電影的秘密。原來他們是從電影院廁所的天窗上跳下來免費看電影,一些大人也參與其中。我們就學著他們的樣子,一人先買票進入影院的廁所,給我們望風,趁著沒人就從天窗跳下來。有的衣服掛破了、有的腳扭了。可是看電影的熱情一點沒有改變。後來電影院的管理員發現了把天窗堵了,也堵住了我們驛動的心。

  就這樣我們在團場的影院裡汲取營養,在鎏金的電影長河裡感受苦辣酸甜,有些老電影的臺詞我們都會背了,閒暇之餘我們會自娛自樂“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董存瑞、張嘎子…..這些英雄形象也成為我們幼小心靈不斷追求的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團場的露天影院早已被推平消失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代它們的是電視、電腦和室內高檔影劇院。我現在很少光臨電影院,感覺它是年輕人的天下。雖然現在影院有現代科技做保障,看電影很享受,喝著可樂、吃著爆米花,但總覺得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人與人間的親情。我的血液裡流淌著老一代軍墾戰士的基因,更懷念老軍墾艱苦創業、屯墾戍邊的時代精神。相信每個有兵團情結的人都會懷念那段歷史,都會在無數的回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啊!團場的露天影院,你沒有留下的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你卻記錄了老軍墾們建設團場的點點滴滴,你是兵團遊子的根,你是我們放飛夢想的帆。您影響了我們一代人,伴我們穿越時光隧道,重新回味電影裡的愛恨情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