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武士的觀後感作文

最後的武士的觀後感作文

  看完《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充滿了東西方文化的衝撞,我不禁覺得中國與日本的命運和歷史是何其相似,但卻又那麼的截然不同。

  電影的時代背景是明治維新——一個對於日本來說絕對不容忽視的歷史階段,全面西化是維新的一個主要主旨。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開國以後,全面滲入的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架構的體制與傳統的舊體制下的武士文化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同時日本不甘受制於人,想與各西方列強分庭抗禮,於是西方文明與日本殘存的舊文明於19世紀末的日本開始了激烈的鬥爭。而後來明治維新的的確確是成功了,日本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對於中國人來看,日本曾經是一個多麼熟悉和相似的國家,都有著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東方文化。但是在日後的20世紀兩者之間的距離卻是那麼的遙遠。為什麼?是當時的中國缺少有識之士?是中國缺少資源?還是我們缺少些什麼了?這真的很難回答。突然我想起了一個詞——科學技術。電影中武士們對著日本近代新軍近乎自殺的萬歲衝鋒,這簡直就像擺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場屠殺。落後就要捱打,拳頭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為什麼想千方百計的脫亞入歐。因為他們不僅不想被人欺負,他們還想欺負別人。

  相對於,清朝的中國,我們也是實行過“維新”,可惜不夠百日就流產了。他們也建立過新軍隊,可是他們的戰鬥力卻怎麼也比不上列強。一直到20世紀中期,中國怎麼也無法將自己的國家與現代科技磨合起來,一直處於內戰和被侵略的階段。記得臺灣作家柏楊說過:“日本人學什麼都像,可東西傳來中國,就什麼都變了樣”。其實中國人學東西很快,同時也很聰明,只是當時人們會被一些誤解的思想無形的束縛住。中國人受儒家思維影響很深,裡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時人們也容易將一些好的東西誤解掉。例如:儒家講求“明哲保身”,這本身就很好,以正確的行為準則來保證自身的名聲。可是這經常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官僚所利用,所謂的“明哲”,在他們的心中早已變成保證自己的私利不受侵害的藉口。當時的一國之首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動用北洋艦隊的'軍費來為自己修建豪華宮殿,一邊獨享太平盛世,一邊置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國家,怎麼維新也是維不出光明的。相比日本,從電影中的描述就可發覺境況就大大不同,統治階層基本接受西方的先進理念,克服封建舊思維,自上而下地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表現出的是一種決心,是不甘落後,甘於革新思維,敢於面對自己弱點,得罪反對勢力的決心。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有利千秋萬代的。反觀當年的清朝,不乏有識之士,可權力只集中於部分無德無能的慈禧之輩手上,就是缺乏改革圖強的決心啊!

  日本的彈丸之地鍛造了其國民的團結一致、富有決心的國民性,因此日本是一個富有戰鬥力和前景的國家。由此,我以前總在深思,我們中國會不會總因那“地大物博”的特殊國情而使國民陷入缺乏危機感、慣於窩裡斗的文化怪圈?現在我相信不會,我相信那段不堪的日子早已過去,今時非彼刻,我們的人民和國家早已站起來了,對於外來文化,我們已經走過了盲目吸收的狂熱期,早已進入冷靜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性思考階段。望著電影中武士與現代武器的廝殺,我想到歷史總是具有相似性的,可能再次發生時的地點已不在日本,但是發生的形式可能會變得更先進、更可怕。

  我相信,每當中國人面對國家傷心的歷史的同時,心中總醞釀著一個強國夢。因此,我們不能將歷史再度重演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將自身文明推進向前,透過文明不斷得到提高,使我們國家變得更強大,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