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好的編導,就是這樣和自己所拍的電影,在靈魂上合二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電影院,影片結束,低調的魏和兩名主要演員和觀眾現場交流,一個光頭憤青大喊這電影好,要有這樣精神,不愁黃巖島收不回來,臺下也一片叫好,臺上主持更是不斷顯擺民族主義優越感,什麼這電影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也是拍給日本人看的,顯然,魏所有在電影裡面的努力在他們面前基本是屬於白費。他不得不耐心解釋他拍這電影的內心衝動,是覺得活著比什麼都好,雖然悲壯去死也很感動。

  相比《賽德克巴萊》,我認為《與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於偽史詩,因為它們給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讓你在電影院裡為了那一聲freedom繃緊渾身唯一一個膀胱而不願動彈,其敘事策略非常明確,就是直搗你最願意看到聽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屬於調味的羅勒草,有點清新有點澀,但絕不敢敗你的胃口,至於《阿凡達》,更是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極,為了票房,好萊塢的劇本永遠牽著觀眾的鼻子走,他們說,這個叫專業,是很專業,在電影院裡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錢買快樂,天經又地義。

  《賽德克巴萊》一方面以磅礴氣勢主推抗日主線,但卻不斷以各種濃重筆墨在消解這個行動的正義性,後者絕對是影響票房的,因為善良的觀眾不願意看到英雄有兇殘殺戮未成年人的動機,也不願看到太太們為了男人的尊嚴不得不選擇自盡,更不願意看到還在啼哭的孩子被扔進山崖,魏已經收斂了,在國際版裡我沒看到賽德克們如何砍下日本兒童和婦女的頭顱,但是,屍橫遍野的場景還是暗示了這一點。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詩才敢這麼寫,寫下英雄或神靈身上種種不可思議的殘暴與邪惡,而現代人能接受的`,卻只能是被改裝過的玩意兒,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點。

  魏挑戰公眾神經,他不斷在影片裡丟擲同樣一個話題:為了祖靈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幾乎滅族的代價是不是符合正義?這是對票房的一個冒險挑戰,沒有什麼觀眾喜歡這來自政治倫理學的挑戰,因為這挑戰讓人不舒服,它沒有固定答案,到處是倫理陷阱和計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爭論到面紅耳赤,仍舊找不到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將這個話題消解為單純的抗日,似乎在趕走殖民者這樣俗不可耐的革命口號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終結。我甚至懷疑,那些愚蠢的提問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為這樣降低大陸觀眾智商的提問,也只有五毛幹得出。

  也是由於這對不斷糾纏的主題和副主題,導致電影在節奏上無法做到和好萊塢史詩電影一樣流暢,因為流暢的前提就是讓觀眾不假思索覺得自己特別爽,但這是一部需要你不斷停下來思考的電影,雖然魏頭腦裡商業的那部分不允許他這麼做,但這幾年,顯然他在藝術上的個人意志戰勝了票房上的商業邏輯。

  不過也許以上這些評論,對中國抗日題材來說實在有些高渺,熒屏上經年累月的那些混帳抗日影視,真不知是哪些龜孫子帶領著哪些灰孫子來演的,還個個演得義憤填膺的,還個個演得智勇雙全的,還個個演得勝利凱旋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