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的觀後感1200字

《海角七號》的觀後感1200字

  剛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讓我有了很多不好的聯想,此片一定又是所謂感天動地浪漫唯美的愛情片,導演和演員自彈自唱,卻讓觀眾或肉麻或戰慄或側目,最終離開。這類自我感覺非常之好的片子和導演實在是太多了,《初戀的滋味》《停不了的愛》《美人草》《煙雨紅顏》《開往春天的地鐵》《桃花燦爛》……

  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是小城鎮的市民生活,看似雜亂無張卻無比熟悉親切的街頭巷尾的鏡頭語言讓人吃驚,這類鏡頭是不可能出現在上述的愛情片裡面的,這是生活,是細節,而形而上美而飄的愛情片是斷然不會染指的,它們要的,是鐵路、單車、海灘、向日葵以及落日。呵呵,都是好東西啊,讓我想起了年夜飯上的雞鴨魚肉蹄膀肘子。而帶著濃郁生活氣息的五穀雜糧雖然清新爽口,實在管飽,最重要的是愛戴你的血管血壓,可是偏偏,有人頓頓大魚大肉,有人拍片就是不說人話不做人事。

  片中生活的細節比比皆是,再現了臺灣小市民的平常生活,片中配角們的'幽默也讓人捧腹。沒有浮躁和誇張,就是我們身邊一些熱愛生活的常人的故事。80歲執迷於古老月琴卻非要拿著月琴參加搖滾樂隊的茂伯,見人就熱情推銷酒的“馬拉桑”,偷偷愛著已生有雙胞胎的車行老闆娘的修理工,還有剛離開飛虎隊上街當交警看誰都不順眼的小警察,都因為音樂聯絡到了一起,每個人都有特點,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平實感人。

  而恰恰是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讓人覺得彆扭。他們遠遠沒有那些配角的故事更好。導演試圖表現有著音樂夢想的男主角阿嘉在臺北受創後決定放棄音樂,回老家的小鎮去當了一名郵遞員,但最終又重新找回夢想,振作起來,並收穫愛情的過程。一是比較俗套,二是其過程也顯得與該片樸實風格格格不入,比如表現阿嘉痛苦的時候,讓該男在游泳池裡頭朝下一動不動地伏在水面靜止了十分鐘左右,讓人覺得相當的造作。不是說自己痛苦就痛苦,更不是赤裸裸地表現痛苦就痛苦,痛苦需要表現,當然很多很多方式,而不是這種所謂最“直接”的方式,其實,它也是背離生活最遠的。又讓我聯想起了一些多情敏感有充滿“藝術氣質”的新興導演們拍的電影,不明所以,完全自我,不考慮受眾,不考慮生活的真相,自娛自樂,讓人昏然。真是浪費膠片浪費錢。馮小剛電影的一再成功(《夜宴》除外)也說明了這一點。電影是娛樂的,娛樂的主體是大眾,不指望影片有多優秀,起碼讓老百姓看懂,起碼能讓遭受著生活重重重壓的普通人能在你的電影裡會心一笑。而不是去猜去畫圖去用想象去完整故事,不是看精神不健全者去“品位”生活、“思考”人生。是真的在思考啊,上帝的牙已經笑落了。

  片子末尾,阿嘉終於找到了“海角七號”,把7封情書偷偷地放在了年逾花甲的老太太身邊。阿嘉趕回了演唱會的現場,演唱會成功了,老太太也幹完了手裡的活,她扭頭看見了那個包裹,拿了起來—— 一段塵封了幾十年的愛情即將揭開。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出現老太太的臉,也沒有拍攝老太太看信的情況,悲喜,情緒?一切都留下了,讓你去想。這就是所謂留白,餘韻深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