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生夢死的觀後感

醉生夢死的觀後感

  想看這個電影,是由於一篇介紹。因為真實生活這樣的話題非常吸引我。即使看到了生活是殘酷的,悲情的,壓抑的,即使這樣,也要好好生活。

  電影開頭,一個很漂亮的背景裡,一個青年一點兒一點兒地走近鏡頭,最後流淚,低頭。這個場面,給我留下了一個問號,他為什麼流淚?然而電影后來,給了我答案,不得不佩服這種敘事手法。電影中時間點的穿插,讓我有些錯亂,有好多問號。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給我的衝擊,僅次於《少年派》。

  當弟弟講到,“又是一個平靜的下雨天,我又想起了我思念的人,真希望她們都能像螞蟻一樣,一直圍在我的身邊,不會離開我。”的時候,在陰暗的小屋裡,淅瀝淅瀝地下著雨,透出鏡頭的是夏天的黏黏的感覺。一句特別文藝的話,從老鼠(弟弟外號老鼠)嘴裡說出來,讓我感覺他,就是一個活在生活裡的詩人。有人說,電影的節奏很慢,可是,我卻覺得,電影中的每一幕好像都特別生活,特別真實,因此特別具有表現力。

  電影中,似乎採用了很多意象。比如螞蟻,比如老鼠,比如啞女拿著的那個摺疊球,比如魚。

  當屋外哥哥和碩哥調情跳舞,表姐在屋內隔著窗戶看到的時候,弟弟卻用偷來的行車記錄拍攝螞蟻和蛆蟲舞蹈。這個舞蹈,代表著什麼呢?當然這個埋下了之後媽媽死的伏筆。有些搞不清媽媽的死,到底是在哪一個時間點,也不明白為什麼碩哥借酒問弟弟,覺得弟弟因為媽媽的事怪他。

  窒息的.感覺。老鼠,在泥濘裡掙扎著死掉。為什麼弟弟會有老鼠這個綽號,為什麼弟弟會有死神的紋身?難道說,弟弟的掙扎和老鼠在泥濘中的掙扎,會是相同的麼?

  弟弟的女朋友,為什麼會是菜市場人們非常不喜歡的啞女妓女?他們之間的愛情,就好像漆黑中,泥濘中的那一點美好。那一吻,真好。可實際中呢,擺脫不了妓女這個底層人物的悲哀,會被打,缺錢,被人驅趕。啞女手中總是拿著她的彩色的摺疊球,時而變小,時而變大。這彷彿是她身上最純淨,最美麗的色彩了吧。好像是她的寄託一樣。弟弟就這樣關心著她,保護著她,為她出氣。當最後看到人們抓走她來威脅他的時候,忘不了,他那張憤怒的臉,彷彿積蓄著能量,然而又有些無能為力。可是,拼上一切,也會輸吧。

  比如,魚。為什麼弟弟會總是喜歡弄來魚在魚缸裡? 媽媽對此很不滿,又很臭,又不能吃。可是沒有錢的人,只能弄來這麼廉價的魚作為寵物了吧。看到魚從渾濁的魚缸裡蹦出來死掉。看到弟弟又弄來另一條魚,說:如果我不在家的時候你跳出來,我可救不了你呀。在混濁的魚缸裡,一個角落裡的魚,藉著燈光閃著黃色的鰭,真的是很漂亮的一條魚。那麼,如果人像這條魚一樣,耐不了汙濁和禁錮,而跳出這個可以讓它生存的環境的話,是不是也會像魚一樣死掉呢?

  哥哥,在電影中是一個夢一樣的存在。形象好,頭腦好。臺大畢業,美國留學,所有人心中的典範。人人都愛他。可就是這樣,哥哥也有哥哥的無奈和悲傷。從小喜歡男生,在美國被愛人拋棄,自殺未遂。當弟弟發現哥哥和碩哥在一起的時候,多麼崩潰。一個是最愛的哥哥,一個是表姐的男人,那個那麼努力生活的碩哥。弟弟也很愛哥哥。可能正是因為愛,所以沒有辦法接受,夢,竟是這麼的醜陋。碩哥的光鮮,掙扎,受誘惑,猶豫,最後屈服。屈服給了慾望,屈服給了現實,在最軟弱的時候。

  媽媽手中的酒。生活太不堪了嗎?難道只有醉了,才能活下?媽媽擔心哥哥在外面會受欺負,傷心落淚,哭得人心都碎了。即使知道外面的世界給孩子準備了什麼,也沒有辦法不放手。好心痛。

  就這樣,這些活在最底層的人們,就是那麼真實地存在著,活著,醉生夢死。好壓抑,好陰暗。好像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究竟是怎麼樣的情境下,從一個大綱著手,發展成這樣的一部作品。為什麼是這樣的光線,這樣的角度,這樣的敘事,這樣的聲音。短短的一百分鐘,承載著這麼多東西。讓人思考,讓人更加地真實地活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