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觀後感
羅馬假日觀後感
明媚的陽光,錯落的古道,友好的市民,寬敞的鮮花廣場……公主所走過的地方沒有被特意安排上宏偉的建築,顯眼的地標,浪漫的場景。
《羅馬假日》
沒有人會介意這是一場起因是以金錢為動機的愛情,金錢誘惑只是這一場浪漫愛情故事的導火線。也許大家看完電影后,會覺得故事發生的太快,剛產生的愛情就被現實無情的拆散,這也就是影片的一大魅力所在。悲劇總是比喜劇更能牽動我們的心,更能衝擊我們的心靈深處。人們在痛惜兩人從此各奔東西命運的時候,便更能回憶起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在每一個細小的情節處去挖掘出他們之間微妙的愛情發展,這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當兩個人經過愛情的分別後,第二天以不同身份相見時,心中的火在燃燒,可是表面上都是理智的。淑女和紳士的握手,竟是這樣的無奈,這一握,彼此都知道愛情從此只能深埋心中。也許這一天的邂逅是他們今生都難以忘懷,也許這一天的留念,會珍藏到年老時,但現實畢竟是現實,淑女經過一天的瘋狂後迴歸自己的角色,紳士也顯現出內心的本能,沒有將淑女的瘋狂公佈於世。
他們的相遇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但卻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們各自的本色都決定了一顆紅心只能埋於心底。現實世界也是如此,他們之間帶有朦朧性質愛情的友情,一直維持終身。愛情也許不是要得到回報,只要對方過得更好,這就是淑女與紳士的愛情觀吧。
《羅馬假日》描寫公主與記者及地位懸殊的兩人情感轉化的細節非常細膩,以略帶詼諧的筆觸,為觀眾奉獻出一次浪漫的情感經歷和許多濃烈又清香的溫馨感覺。倍受宮廷生活“折磨”的公主嬌俏可愛,她睡在豪華大床上懶洋洋的樣子,與僕人們的對話,接待外國使節時不小心把鞋子穿丟的情節,既令人捧腹大笑,也直接對公主的處境和性格進行了烘托和表現。在她微服私遊羅馬的過程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更是鬧出了不少笑話。而在與記者喬的朝夕相處裡,她不但經歷了情感的波折,也面對面接觸了平凡的勞苦大眾,並且深刻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義務,可以說“羅馬假日”令她重新找回了自己、認識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幽默,浪漫,逗趣的打鬧,對白,這電影把最優雅高貴的公主引薦給了我們,魔力一般地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在羅馬的宮殿裡,兩個人站得那樣近,也離得那樣遠。喬只能說:“你的朋友絕不會讓你失望。”而公主也只能這樣回答:“羅馬,當然是羅馬。”在人的一生裡,即便只有這樣一刻心靈的相通,也會少卻多少遺憾!
但是在現實中,這樣的童話故事好象離我們好遠,只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羅馬假日的觀後感
每個女孩心底都會有些公主情結,幻想自己就是那個高貴的公主,頭戴皇冠,身穿禮服,在眾人簇擁下成長,與心愛的王子幸福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個真正的公主厭煩了皇宮的刻板、沉悶的生活,她嚮往宮外的廣闊遼遠,自由繽紛。於是深更半夜,從沒有獨自出過門、不知道鈔票為何物、甚至不會自己穿衣服的公主,偷偷地爬過宮殿的高牆,來到了人間,上演了《羅馬假日》的美麗童話……
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東西堪稱永恆。《羅馬假日》這部電影史上悽美不朽的愛情悲劇,半個世紀以來,深深打動了數以億計不同種族、國籍和年齡的觀眾,銀幕上安妮公主和美國記者喬.布萊德的愛情是浪漫愛情電影之代表,至今卻無出其右。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幾乎所有的老片都被處理成彩色,只有包括本片在內為數不多的幾部黑白影片遭到禁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它的藝術性都完美無缺,堪稱黑白片時代的完美佳作。
全片格調簡潔明快,毫無大製作大場面,單一的劇情鋪陳卻在兩位男女主角鮮活、爽朗的表演下顯得豐富有趣。那種單純的愛時至今日仍被許多人留戀。
美麗的神話,源自於古老的傳說,現代的`童話則出自文明,短暫的造訪成就了流芳百世的經典。儘管他們的邂逅只持續了短短24小時。
古老羅馬,一座不設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滿驚喜與浪漫的城市!高貴任性童心十足的公主,在這裡拋開了一成不變的枯燥刻板、日復一日的繁文縟節。遊蕩於皇宮之外,令她如沐春風,近距離接觸普通民眾的愉悅超越了身無分文的尷尬,露宿街頭的悽然感覺也沒有令她有任何悔意,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鮮空氣、徜徉在善良人群中令她忘乎所以、深情陶醉,而偶遇英俊瀟灑的新聞記者喬,則使她這次羅馬之旅擦出動人的火花。
她不但愛上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而且還愛上了喬,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人間無數.偏偏倖福總是短暫,所以經過充滿憂傷.自由芬芳的戀愛後,她無奈地回到了那個冷冰冰的皇宮,恢復了她沉悶的生活,履行她作為皇室成員的出訪職責;花團錦簇風光旖旎的背後,她承受的是本不屬於她的重重負擔。 一個原該燦爛活潑的靈魂就那樣被無情的鎖入幽深皇宮裡。這也許是她的宿命。
小記者喬.布萊德雖然囊中羞澀,但幽默開朗的性格使他知足常樂,天性善良的他不忍見到橫臥街頭長凳上的姑娘,執意送她回家,當他發覺迷迷糊糊的姑娘無家可歸時,還把她帶到自己的家裡休息。
後來,流浪姑娘被證實是出訪的公主時,意外的驚喜令他自告奮勇充當公主的嚮導,兩人陶醉在古色古香的羅馬街頭的同時,也不知不覺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在這座處處都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底蘊的城市,他們愜意地坐在街頭咖啡廳品味悠閒,旁若無人地騎電單車疾走在橫街窄巷,“真理之嘴”留下他們的身影,而街頭舞池邊的一致對外更加深了這對愛侶的情感。
作為美聯社駐羅馬的記者,喬.布萊德的工作並不順利,經濟上也出現了問題,已經欠交房東數月的租金,但刻板的上司並不理會他的困境,只關心出位新聞和報紙銷量。
本來遭遇落入民間的公主是喬的絕好機會,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機,不但可以一夜成名,也可能從此飛黃騰達。但他最終沒有跌入追逐名利的怪圈,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悄然將一切埋藏於心底,把自己與公主短暫相處的美好經歷和影像永留記憶,為了所愛之人和純真愛情默默地忍受分離的折磨,這一切因為愛。因為一段刻骨銘心
《羅馬假日》觀後感
看《羅馬假日》,我們可以隨著公主的視線,將一座羅馬古城平實的風貌盡收眼底。這種平實的安排,能夠讓觀眾很快將心情放得和這位好奇的公主一樣,和她一起度過那美好、特別的一天。
這部電影首次上映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普遍帶著陰鬱、沉悶的心情。這樣一部純美、感人的電影讓無數人心靈為之一震,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羅馬假日》的經典,首先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構思奇特,吸引觀眾又符合人們的邏輯思維:窮得到處借債的記者一天晚上碰到了一個不知道該如何甩掉的女孩。男主人公只得將她暫時安置在家一晚上。讓他惱火的是,這個女孩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而且還佔用了他的床。可第二天,當他到了報社,看到公主的照片時,他才意識到那個還在家裡的女孩居然是公主。憑著記者的職業敏感,男主角知道自己就要發財了。公主出逃!多麼重大的新聞!他就要成為最著名的記者,他再也不用過窮日子,聽隔壁老人在他耳邊,逼問著什麼時候還錢。可是最後他放棄了,也許為了愛情,也許為了良知,他將這一天永遠地珍藏在自己和公主的記憶裡。
公主甜美的微笑,記者矛盾的內心,從故事的開始就深深吸引著觀眾。此外影片的不少細節描寫也是非常用心,表現得十分真實,自然。例如:男主角高興並很有紳士風度地將自己的錢遞給公主。而這一幕正巧被他一直告知無錢可還的隔壁老人看見了。這時,觀眾會注意到兩個男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眼神交流。老人並沒有開口責問,兩個人的交流就用一個眼神傳神的代替了。這種對普通羅馬市民的細節描寫遍佈於整個《羅馬假日》。從鮮花廣場兜售鮮花的賣花老闆,到不明白女主人公幹嘛要剪短髮的理髮師。這些描寫不僅給公主的一天帶來不少插曲,還表現了普通羅馬市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使得觀眾更能感到影片的真實,更能融入其中。
愛情永遠是藝術家們願意表現的話題。雖然在整個《羅馬假日》中,我們沒有聽到公主和記者說過一句“我愛你”,或其它感情的表白。但所有觀眾仍然視其為一部愛情片。我們看到他帶她看會吃掉手的石頭,喝香檳酒,騎腳踏車。她的美貌與甜美的微笑,他的善良與幽默。這一天,在觀眾的眼裡分明是一個愛情的旅程。是的,導演沒有刻意表現兩人的愛情,一切是那樣平實自然的發展下,甚至男主人公最初只是想得到新聞資料。就是這樣平淡朦朧的愛情,打動了無數觀眾,讓人感受到它的純真與可貴。兩人唯一的感情流露,是分別時的擁抱。表現出男主人公的不捨與女主人公的感激。接著,公主獨自走向行宮,那一刻,讓人感到有些蒼涼,而記者也決定了讓那些新聞見鬼吧!這種不刻意追求,不刻意表現的愛情在導演和演員的完美詮釋下成了至今都讓人忘不了《羅馬假日》的原因。也讓人感到無限漫延的美好。所以,當影片結束換成男主人公獨自離開行宮時,沒有當初的蒼涼意味,而加上了一些溫暖的味道。
《羅馬假日》被無數的人喜愛,它已經成為了經典。這靠了這部影片各方面的優秀因素。開頭說到赫本和派克。赫本和影片中的公主一樣,都有著天使般的可愛,自然能夠被看作是天使。而包容、愛護這位天使的派克成了“天堂”。因為,如果沒有能夠承載下天使的天堂,天使還能被稱為“天使”嗎?很多人說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赫本,派克自身真實的形象。這樣,很難說是赫本和派克築就了《羅馬假日》裡的經典形象,還是《羅馬假日》築就了兩個人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印象。但從中能夠看出導演對於演員選擇的慎重。
《羅馬假日》觀後感
第一次看《羅馬假日》,我擁有藍色的青春,像深遠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這種青春,曾被故事中無數輕喜劇的浪漫所吸引。然後是糾結,糾結於那動人的故事沒有童話結局……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經過在歲月的起伏裡刻下了不同的荒蕪和滄桑。轉眼10年入秋,我踏上熟悉的列車,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晝夜奔波,跨過了北國的秋色和南國的酷暑,在英語課堂上,再次感受了《羅馬假日》——一場關於永恆的經典。
《羅馬假日》之所以五十多年來被傳承經典,不僅因為奧黛麗·赫本與格里高利·派克這兩位影壇巨星的絕代風華,而且還因為它不是童話,而是生活—五十多年來,讓無數觀眾產生共鳴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愛情模式。
故事是從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安妮公主偷偷溜出皇宮,並與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喬邂逅開始正式拉開序幕。在隨後的24小時內,二人經歷了由抵制到融洽,由相識到相愛的奇妙過程。
古都羅馬,見證了他們的浪漫愛情。露天咖啡館、古羅馬競技場、石鑿的雕像前、許願石壁下、船上的舞會中、喬的小公寓……
羅馬,在西方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中,代表著永恆,代表著不朽。導演用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襯托了一場情比金堅的愛情傳奇。在觀眾眼中,它怎能不被稱作經典,視為永恆。
半個世紀來,影片讓無數影迷產生心靈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故事的結局沒有讓“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被故事的結尾深深地感染:兩人最後再見一面,但已是咫尺天涯,礙於身份,相見卻不能相認,只能透過凝望對方時專注、深情的眼神,以及一語雙關的言語來表達自己的複雜心情與滿腔愛意。但安妮最終意識到自己對家庭和國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她只能忍痛割愛,黯然告別自己的愛人,重歸皇室。我想,也許只有經歷了那超越階級,超越世俗的單純、唯美的愛情才會有這般默契。
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一個人,也許在我們的一生中,惟有這個人能讓我們如此真摯的體驗默契。愛的時候,把朝朝暮暮當作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作被愛了一世,於是承諾,於是奢望執子之手,幸福終老。然而一個轉身,也許就已經一輩子錯過。
多年以前,看不懂《羅馬假日》。不明白為何惟有悲劇式的結局才能讓人刻骨銘心,深入骨髓。
多年以後,再次回首。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責任,家庭,夢想,現實!
多年以後,才會參透所有的爭取和努力,都抵不過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也許愛情與幸福無關,也許這一生最終的幸福與心底最深處的那個人無關,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牽住誰的手,一生細水長流地把風景看透。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然回首,我們發現其實承諾並沒有什麼,不見了也不算什麼,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歸宿。
於是,我們懂了——應該去釋懷,去感激。然後,是更加珍惜今後的生活。
《羅馬假日》,一部只有黑白兩色的電影,一部詮釋了愛情真正含義的色彩斑斕!
她的經典,在於當黑白影片被翻拍成彩色時,卻不允許任何的顏色玷汙了其內涵的多彩!
她的永恆,在於她不是童話,而是生活。
生活不是悲劇,不是喜劇。是悲喜交加後,回首那段動人往事的釋懷,和對那個人深深的感激!
“最愛的,是羅馬,當然是羅馬!”只此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
倘若有人問我,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部真愛的電影,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羅馬假日》,當然是《羅馬假日》。”